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单元试卷(5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单元试卷(5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0-26 07:29:28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第4课 洋务运动
                   
1.在外国坚船利炮的刺激下,洋务派主张(  )
A.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
B.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理念
C.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D.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
2.下列不属于洋务派代表人物的是(  )
A.左宗棠 B.李鸿章
C.奕? D.洪秀全
3.洋务派认为:“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洋务运动的内容中最能体现“制器为先”的是(  )
A.创办军事工业
B.创办民用企业
C.兴办新式学校
D.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
4.洋务运动时李鸿章说:“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下列史实能印证这一思想的是(  )
A.创办安庆内军械所
B.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C.创办京师同文馆
D.创办轮船招商局
5.中国首艘国产航母在大连正式下水,为中国人的航母梦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我国近代新式海军兴起于洋务运动,19世纪80年代洋务派建成的规模最大的一支新式海军是(  )
A.北洋舰队 B.南洋舰队
C.广东舰队 D.福建舰队
6.“办轮船招商局使‘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占尽’。三年多时间,外轮损失一千三百多万两(白银),美国旗昌行不堪赔累,被招商局归并。”该材料所反映的洋务运动的作用是(  )
A.维护了清政府的统治
B.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闸门
C.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的入侵
D.培养了中国近代第一批新型的科技、翻译和军事人才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指武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材料二 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
(1)材料一是哪一政治派别的主张?这一派别在19世纪中期掀起了什么运动?
(2)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主要观点。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曾国藩说:“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发’指太平军,‘捻’指捻军),可以勤远略(抵抗外国侵略)。”
材料二
(1)从材料一购买外洋器物有利于“剿发捻,勤远略”来看,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中的图片,归纳洋务运动的内容,并简析图A、图B、图C之间的关系。
教师详解详析
1.C 【解析】 本题考点为洋务派的主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即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故选C。
2.D
3.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史料实证。从材料中“练兵为要”“以制器为先”的信息可知,洋务运动的内容中最能体现“制器为先”的是创办军事工业,故选A。
4.D 【解析】 本题考点为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考查阅读分析能力。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是以“求富”为目的创办的民用企业。A、B是军事工业;C是新式学校。故选D。
5.A 【解析】 本题考点为近代新式海军。到19世纪80年代,洋务派初步建成了福建、广东、南洋和北洋等海军,其中以北洋舰队规模最大。
6.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史料实证。从材料“外轮损失一千三百多万两”“被招商局归并”的信息可知,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的入侵,故选C。
7.(1)洋务派。洋务运动。
(2)材料一:中国的制度比西方优越,中国的武器不如西方,要自强必须学习西方的技术。材料二:民富则国能富,国富才能自强。
8.(1)对内镇压人民起义,对外抵御列强侵略,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
(2)内容:创办军事工业、民用企业、新式学校等。图B代表的民用企业解决了图A代表的军事工业资金不足的问题,为军事工业提供了原料、交通、能源支持;图C中新式学校的创办,培养了翻译、军事和工业人才,为图A、图B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1.右图人物在一次对日海战中对部下说:“我们从军卫国,生死早已置之度外。
我们虽然牺牲了,但可以壮国家的声威。”图中人物是(  )
A.左宝贵      B.丁汝昌
C.邓世昌  D.叶志超
2.在陆战中,日军相继占领辽东半岛。在占领地,日军连续进行了四天大屠杀,杀害了两万多中国人。日军制造这一惨案的城市是(  )
A.大连 B.旅顺
C.威海卫 D.沈阳
3.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哪一战役使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
A.黄海海战 B.旅顺战役
C.威海卫战役 D.平壤战役
4.《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议论纷纷。下列哪些议论符合史实?(  )
①美国:中国,你的领土又少了
②英国:我们的军队可以到台湾驻扎了
③日本:我们的工厂可以搬到中国去了
④德国:我们的军队可以驻扎在山海关了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5.与1842年的中英《南京条约》相比,1895年的中日《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阶段列强侵华的新特点。这主要体现在(  )
A.割地赔款 B.开埠通商
C.协定关税 D.开设工厂
6.据1895年《纽约时报》报道,恭亲王奕?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自己并不了解日本人发动战争的目的,抑或日本人想从战争中获得什么。他说:“难道日本人能侵占我们所有的省份吗?他们这样做苍天会答应吗?其他民族、其他国家会坐视不管吗?”上述材料反映出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是(  )
A.清军战斗力不强
B.清政府内部不团结
C.日本军事力量非常强大
D.清政府对形势认识不清
7.1899年,美国政府先后向英、俄等六国政府提出在中国实行所谓“□□□□”、贸易机会均等的照会,该政策是美国在承认各国在华“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的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应指(  )
A.协定关税 B.门户开放
C.闭关锁国 D.民主共和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清政府派李鸿章到日本马关,与日本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博文举行谈判。日本诱逼李鸿章在早已拟订的条约文本上签字,蛮横地表示“但有允、不允两句话而已”。日本限定必须在一个月内办理割让台湾的手续,李鸿章请求放宽期限,说:“台湾已是贵国口中之物,何必着急。”伊藤博文回答:“还没有咽下去,饿得厉害!”
(1)指出材料一形势图中A、B、C三处发生的事件。
(2)材料二中日谈判后签订了什么条约?这一条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给中国带来怎样的危害?
教师详解详析
1.C 【解析】 本题考查识图能力。图中人物是在黄海海战中以身殉国的致远舰管带邓世昌。
2.B 【解析】 本题考点为旅顺惨案。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日军占领旅顺后,连续进行了四天大屠杀,杀害了两万多中国人,犯下了令人发指的罪行。
3.C
4.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历史核心素养中的时空观念。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马关条约》割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为此英国军队不可能进驻台湾,因此②不符合题意,从而可以排除A、B、D,故选C。
5.D 【解析】 从《马关条约》的内容来看,开设工厂进行资本输出,反映了列强侵华的新特点,是《马关条约》不同于《南京条约》的最主要体现。
6.D
7.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历史解释。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99年,美国先后向英、俄等六国政府提出“门户开放”的照会,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故选B。
8.(1)A.黄海海战。B.威海卫战役。C.日军制造旅顺大屠杀。
(2)《马关条约》。主要内容: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危害: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刺激了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国陷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第6课 戊戌变法
                   
1.1895年春,在北京联合会试举人给光绪帝上书请愿的主要人物有(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2.为了宣传变法,维新派进行了一系列活动,其中不包括(  )
①创办报刊 ②组织学会 ③成立革命团体 ④派留学生出国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近代中国曾有人指出:“(土耳其)不变旧法,遂为六大国割地废君,而柄其政。日本一小岛夷耳,能变旧法,乃能灭我琉球,侵我大国。前车之辙,可以为鉴。”“伏惟皇上……破除旧习,更新大政。”由此可知他主张(  )
A.学习西方、发展科技
B.变法维新、救亡图存
C.解放思想、宣扬民主
D.发动民众、进行革命
4.在戊戌变法的措施中,对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有直接推动作用的是(  )
A.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B.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C.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
D.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5.改革势必触动部分人的利益,难免遭遇阻力,困难重重。戊戌变法中有一项改革措施涉及“数百翰林、数千进士、数万举人、数十万秀才和数百万童生”的荣誉和进身之道。该措施是(  )
A.改革财政 B.废除科举
C.废除八股 D.裁撤冗官
6.如果要拍摄“戊戌六君子”专题片,下列人物不在“戊戌六君子”之列的是(  )
A.谭嗣同 、刘光第 B.康有为、梁启超
C.林旭、杨深秀 D.康广仁、杨锐
7.有人曾经这样评价戊戌变法:“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指戊戌变法(  )
A.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加深
B.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C.改革了君主专制政体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A       图B 公车上书
(1)材料一中图A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图B场景与图A有何关系?
材料二 变法遭到守旧势力的强烈抵制和反对,各省督抚大多持观望态度。直隶总督、两广总督等人则对变法置若罔闻,根本不予理睬。
(2)变法为什么会遭到“守旧势力的强烈抵制和反对”?举例说明。为什么直隶总督、两广总督等人对变法不予理睬?
材料三 (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新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
——梁启超
(3)材料三中梁启超给予戊戌变法极高的评价,戊戌变法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教师详解详析
1.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历史解释。依据所学知识可知,①林则徐领导了虎门销烟,②邓世昌在中日黄海海战中壮烈殉国;康有为、梁启超是维新变法运动的代表人物,参与并领导了公车上书,对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故选B。
2.B 
3.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史料实证。从材料中对土耳其“不变旧法”和日本“能变旧法”不同结果的分析可以得知材料主张中国学习日本进行变法,四个选项中只有B中有变法的表述,故选B。
4.C 
5.C 【解析】 本题考点为戊戌变法的改革措施。从“翰林”“进士”“举人”“秀才”“童生”等关键词可知,这项措施涉及科举制的改革。戊戌变法的内容中并没有废除科举,只是涉及废除科举考试中的八股文体,故选C。
6.B 
7.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历史解释。从材料中“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故选B。
8.(1)《马关条约》的签订。《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各省1 300多名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史称“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2)变法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例如“裁撤冗官冗员”损害了满洲亲贵和旧官僚的利益和特权;“废除八股”会阻断一部分封建文人升官发财之路,必然遭到他们的反对。因为他们认为光绪帝没有实权,实权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变法不会成功。
(3)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第7课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
                   
1.“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义和团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是(  )
A.列强扩大鸦片贸易
B.日本割占台湾
C.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剧
D.英、法要求修改条约
2.1900 年前后,在清廷的默许下,义和团团民打着旗号,纷纷进入天津、北京。其中,义和团打的“旗号”是(  )
A.“反清灭洋”     B.“扶清灭洋”
C.“自强”“求富” D.“救亡图存”
3.义和团奋起抗击八国联军的侵略,与八国联军展开血战,其中迫使敌人撤回天津的战斗发生在(  )
A.廊坊一带 B.大沽口
C.老龙头火车站 D.紫竹林租界
4.20世纪初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前几次侵华战争的不同点是(  )
A.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
B.为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而发动
C.侵略者获得了在中国投资建厂的权利
D.列强联合发动
5.《庚子西狩丛谈》记载:“庚子(1900年)之役,国家以乱民肇衅,外国连衡而入京师……”这段文字叙述的是(  )
A.英军攻陷南京 B.太平军占领天津
C.义和团攻占南京 D.八国联军占领北京
6.义和团运动是自19世纪4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出现的各种矛盾的一次总爆发,其主要历史影响是(  )
A.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B.开启了中国思想启蒙的先河
C.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D.阻止了列强进一步侵略中国的步伐
7.下列条款属于《辛丑条约》的是(  )
①赔款2 100万银元 ②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③增开天津为商埠④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8.近代以来,腐败的清政府多次被西方列强“惩罚”,观察漫画《“惩罚”中国》,此次中国被“惩罚”导致了(  )
注:八个强人正在合力痛打一位弱者。
A.中国领土完整开始遭到破坏
B.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D.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9.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屈辱史,外国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日幸(到达)西苑,明日幸颐和,何日再幸圆明园?四百兆骨髓全枯,只剩一人何有幸?”“五十失琉球,六十失台海,七十又失东三省!五万里版图弥蹙(收缩),每逢万寿必无疆。”
——1904年报人林白水讽刺慈禧太后70寿辰所作对联
材料二 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1)材料一中“何日再幸圆明园”“六十失台海”分别影射了哪一历史事件?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赔款白银4.5亿两”和“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对中国造成了什么危害?
教师详解详析
1.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历史解释。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在于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国家加紧侵略中国,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加剧,从而引发了义和团运动,故选C。
2.B 
3.A 【解析】 本题考点为抗击八国联军。义和团在廊坊一带阻击敌人,八国联军死伤多人,被迫撤回天津。
4.B 
5.D 【解析】 本题着重把握时间点。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结合“入京师”可知这段文字叙述的是八国联军占领北京。
6.A 
7.D 【解析】 本题考查《辛丑条约》的内容。①为《南京条约》的内容,③为《北京条约》的内容。排除①③,选择D。
8.D 【解析】 本题考点为八国联军侵华,考查读图能力。图中反映了八国联军侵华,使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清政府变成了“洋人的朝廷”,故选D。
9.(1)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割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2)巨额赔款增加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使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第二单元综合测试
时间:4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林则徐、洪仁?⒃???髡畔蛭鞣窖?暗南嗤??κ?(  )
A.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B.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C.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思想
D.主张学习西方的教育制度
2.“维护祖国统一大业之奇勋,捍卫边疆之殊功,可与张骞、班超并驾齐驱!”材料这样评价左宗棠是因为(  )
A.左宗棠主张放弃西北塞防
B.左宗棠在台湾设立了行省
C.左宗棠率军收复了新疆
D.左宗棠在新疆建立了行省
3.据资料统计,从1862—1894年的30余年中,李鸿章所主办和参与筹办的“新政”事业占中国这一时期举办的全部“新政”的80%以上,其范围包括军火、采矿、民用,此外还举办新式学校。李鸿章“新政”事业的主题是(  )
A.废除八股取士,举办新式教育
B.发展近代产业,维护清朝统治
C.引进先进技术,兴办民族工业
D.学习西方思想,改变传统习俗
4.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的原因不包括(  )
A.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
B.洋务企业经营管理带有明显的官僚衙门作风
C.内部的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
D.洋务派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
5.某班举行“甲午中日战争祭”的主题班会,以哀悼在这场战争中牺牲的英烈。下列人物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
①邓世昌 ②丁汝昌 ③谭嗣同 ④聂士成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③
6.与以往条约相比,日本在《马关条约》中获取的新权利是(  )
A.割地   B. 赔款  C.通商   D.设厂
7.近代中国许多报刊在传播新思想、 新知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右图所示报刊主要宣传了哪种新思想?(  )
/
A.维新变法思想
B.仁政与法治思想
C.“扶清灭洋”思想
D.“自强”“求富”思想
8.在维新变法的诸多措施中,反映了资产阶级要求民主政治的是(  )
A.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B.训练新式军队
C.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D.开办新式学堂
9.右图反映了戊戌变法的哪一举措?(  )
/
A.裁撤冗官冗员
B.训练新式军队
C.改革财政
D.开办新式学堂
10.了解历史时序,初步掌握历史事件发展的线索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之一。下面关于戊戌变法的线索中,对应错误的史实是(  )
/
11.下列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
A.鸦片战争与第二次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
C.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2. 《辛丑条约》签订后,革命志士陈天华在《猛回头》中写道:“这中国,那一点,我还有分?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这说明《辛丑条约》的签订(  )
A.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C.使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D.开启了中国近代化探索的进程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3.一次次列强的入侵,一个个屈辱的条约,记录着近代中国的苦难岁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开放……五处为通商口岸;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 100万银元;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材料二 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材料三 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1)上述三则材料内容分别出自中国近代哪三个不平等条约?(9分)
(2)请指出与这三个不平等条约相对应的列强侵华战争名称。(9分)
(3)请概括指出材料三内容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7分)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7分)
材料一 
/
材料二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外国列强对中国每发动一次战争,每签订一次不平等条约,它们对中国的侵略就加深一步,中国在半殖民地化的道路上就加速一程。到20世纪初,中国虽然在形式上仍保持独立,但实际上完全沦为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宰割下的半殖民地,面临着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近代中国完全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请你写出材料一中的三幅图片对应中国近代史上外国列强的三次侵华战争。(9分)
(2)19世纪中后期,外国列强接连发动的侵华战争,使中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面对列强侵略,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请你写出一位这个时期反抗外国侵略的英雄人物及其事例。(9分)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分析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原因有哪些。(9分)
教师详解详析
1.B 2.C 
3.B 【解析】 李鸿章作为近代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面对内忧外患的国家局势,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朝统治。
4.D 
5.A 【解析】 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中牺牲的民族英雄。谭嗣同是为变法流血牺牲的维新派代表人物,牺牲于戊戌政变后,应该排除。聂士成是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的天津保卫战中牺牲的。
6.D 【解析】 本题考查《马关条约》的内容。在中日《马关条约》中规定,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体现了列强对华侵略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这是以往条约中所没有的。
7.A 【解析】 题中报刊是维新人士创办的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报刊。
8.A 
9.D 【解析】 在戊戌变法的举措中,主张开办新式学堂。百日维新期间,清政府创办京师大学堂。
10.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历史解释。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A对应的史实错误,其他选项对应的史实均正确。
11.C 【解析】 本题考查识图能力。①反映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②③④反映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故选C。
12.C 
13.(1)材料一:《南京条约》。材料二:《马关条约》。材料三:《辛丑条约》。
(2)材料一:鸦片战争。材料二:甲午中日战争。材料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从此,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14.(1)图A:鸦片战争。图B:甲午中日战争。图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人物:邓世昌。事例:甲午中日战争期间,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率全舰将士与日舰展开激战,最后壮烈牺牲。
(3)外国列强的侵略;没落的封建专制制度和综合国力的衰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