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
第23课 内战爆发
1.右面知识卡片是某同学在历史课堂上整理的笔记内容,据此判断,他学习的是( )
A.遵义会议
B.中共“七大”
C.古田会议
D.重庆谈判
2.下面这幅漫画《磨好刀再杀》反映了蒋介石的哪一政策?( )
A.“攘外必先安内”
B.不抵抗政策
C.“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D.“假和平,真内战”
3.西安事变后周恩来等代表中共参与“西安和谈”、抗日战争胜利后毛泽东等亲赴重庆和谈,这两次和谈的根本目的分别是( )
A.合作北伐、合作抗日
B.合作抗日、和平建国
C.合作抗日、推翻南京国民政府
D.审判蒋介石、筹建新中国
4.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是国民党军队进攻( )
A.陕北解放区
B.中原解放区
C.山东解放区
D.华东解放区
5.关于解放区军民的自卫反击,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毛泽东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
B.中共中央制定了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和方针
C.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被迫撤出延安,转战陕北
D.彭德怀率领西北野战军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
6.华东野战军在孟良崮消灭了国民党王牌主力整编第七十四师。该战役发生在国民党对哪一解放区的重点进攻之中?( )
A.陕北解放区 B.中原解放区
C.山东解放区 D.晋冀鲁豫解放区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5年8月,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指出,谈判“自然必须作一定的让步……”“无此让步,不能击破国民党的内战阴谋,不能取得政治上的主动地位,不能取得国际舆论和国内中间派的同情,不能换得我党的合法地位和和平局面。但是让步是有限度的,以不伤害人民根本利益为原则”。
材料二 西北野战军撤离延安后,在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周恩来等指挥下,依靠陕北优越的群众条件和有利地形,与国民党几十万军队在陕北高原周旋。国民党军始终无法准确获知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的位置,不得不往返奔波,疲于奔命,造成补给等方面的严重困难,士气低落。而人民解放军则选择有利时机和地形,寻机歼敌,在三个月的时间内共歼敌1.4万余人。
(1)材料一中的“谈判”指的是哪次谈判?
(2)材料二中西北野战军撤离延安的背景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教师详解详析
1.D 【解析】 本题考查对重庆谈判的了解。1945年8月,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毛泽东高瞻远瞩,以惊人的胆魄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历史上称这次谈判为“重庆谈判”。故选D。
2.D 3.B
4.B 【解析】 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是国民党军全力围攻中原解放区。故选B。
5.C 【解析】 在粉碎敌人重点进攻期间,中共中央主动撤出延安。故选C。
6.C 【解析】 华东野战军在山东孟良崮消灭国民党王牌主力整编第七十四师,粉碎了国民党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故选C。
7.(1)重庆谈判。
(2)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陕北解放区。
(3)中国共产党占据了政治上的主动;赢得了爱好和平的国际友人和国内中间派的支持和同情;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战术;国民党军队战略的错误以及士气的低落等。
第七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1.下列关于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的土地改革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
B.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C.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D.实行农民减租减息、地主交租交息的政策
2.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指挥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在鲁西南渡过黄河,挺进大别山的是( )
A.刘伯承、邓小平 B.陈毅、粟裕
C.彭德怀、徐向前 D.陈赓、谢富治
3.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取得了三大战役的胜利。其中解放了东北全境的是(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4.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的战役是( )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5.“不战而屈人之兵”(不战而让敌人屈服),为古往今来兵家所推崇的上策。在解放战争中,下列哪一城市的解放体现了这一“上策”?( )
A.沈阳 B.徐州
C.北平 D.南京
6.下列关于三大战役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
B.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C.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D.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7. 邓小平曾说:“这无疑是一次伟大的胜利,这胜利表示了敌人在长江以南的一支最大的组织力量的覆灭。”这里“伟大的胜利”是指( )
A.辽沈战役的胜利 B.淮海战役的胜利
C.平津战役的胜利 D.渡江战役的胜利
8.学习历史,必须分清哪些是史实,哪些是观点。下列各项表述中,属于观点的是( )
A.1948年,解放军兵力已经发展到280万
B.人民解放军挺进大别山,将战争引入国统区
C.淮海战役为解放长江以南各省奠定了基础
D.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蒋介石两个拳头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握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
——毛泽东
材料二 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主力决战的三大战役
重大战役
影响
①
解放东北全境
②
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③
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材料三 解放战争开始时国共双方的力量对比
国民党
共产党
拥有军队
约430 万人
约127 万人
武器装备
拥有装备较好的陆、海、空军
只有陆军,装备基本上是缴自日、伪军的步兵武器和少数火炮
拥有人口
国统区人口约3.39亿
解放区人口约1.36 亿
占领地区
约占全国的76%
约占全国的24%
(1)材料一中说的“插上一刀”指的是什么事件?
(2)请写出材料二表格中的序号对应的战役名称,并说明三大战役的历史意义。
(3)结合材料三分析,人民解放战争初期的不利条件是什么?
(4)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人民解放战争能迅速取得胜利?
教师详解详析
1.D 【解析】 本题考查土地改革。农民减租减息、地主交租交息是抗战时期的土地政策,故选D。
2.A
3.A 【解析】 本题考点为辽沈战役,考查知识识记能力。辽沈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故选A。
4.C 【解析】 在三大战役中,淮海战役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故选C。
5.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历史解释。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平是通过和平方式获得解放的,故选C。
6.D
7.D 【解析】 本题考点为渡江战役,考查阅读和分析材料的能力。渡江战役的胜利使国民党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全线崩溃,故选D。
8.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史料实证。观点是对某一事件发表自己的见解,综合四个选项只有C符合这一定义,故选C。
9.(1)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2)①辽沈战役;②淮海战役;③平津战役。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3)国共双方力量对比悬殊,共产党处于绝对劣势。
(4)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正确的战略战术;人民解放军的浴血奋战;中国共产党进行土地改革,得到人民的大力支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