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市2006~2007学年(下)高二期末调研测试地理试卷(苏教)

文档属性

名称 通州市2006~2007学年(下)高二期末调研测试地理试卷(苏教)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07-09-04 17:2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通州市2006~2007学年(下)高二期末调研测试
地 理 试 卷
(考试时间100分钟,满分120分)
说明: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请将第I卷选择题的答案用2B铅笔填涂到答题纸上。第II卷为非选择题,请将非选择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对应题号的答案空格内,直接写在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交回答题纸。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2分,共计4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将正确答案的代号涂在答题纸上。)
1.在地球表面上,决定太阳直射最北和最南界线的条件是
A.地球的自转运动 B.地球的球体形状
C.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D.黄赤交角的大小
2.图1中地表形态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是
3.有关地质时期气候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曾出现过一次大温暖期 B.曾反复出现过三次大冰期
C.气温一直呈下降趋势 D.气温一直呈上升趋势
4.图2中阴影部分为陆地,箭头表示的洋流是
A.北半球暖流
B.南半球暖流
C.北半球寒流
D.南半球寒流
5.自然地理环境两个最基本的特征是
A.独立性和整体性 B.差异性和相同性
C.差异性和整体性 D.个体性和整体性
2000年我国能源生产总量和消费总量分别为106 988万吨标准煤、130 291万吨标准煤。读图3回答6一8题。
6.在此期间,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的变化为
A.煤炭消费量的比重增加最多
B.天然气生产量的比重变幅最大
C.1995年,煤炭生产量所占比重低于其消费量所占比重
D.1994年,石油生产量和消费量所占比重相近
7.2000年消费量和生产量都超过20%以上的能源种类有
A.煤炭、石油 B.石油、水电.
C.水电、天然气 D.天然气、煤炭
8.我国目前
A.以煤炭消费为主的状况已经改变
B.天然气消费呈下降趋势
C.因消费量少于生产量,原油可以大量出口
D.水电生产呈增加趋势
著名的“春城”昆明市气候宜人,环境优美,基于这个地理特点,昆明市提出了建设湖滨生态城市的发展战略。但是滇池水环境污染问题成为实现这一战略的障碍。据此回答9~10题。
9.昆明气候四季如春的决定性因素是
A.西南季风的持续影响
B.临近滇池和森林植被覆盖率高
C.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共同影响
D.比较低的纬度位置和比较高的海拔高度
10.滇池被誉为“高原明珠”,其海拔高度在
A.800~1000米之间 B.1800~2000米之间
C.2800~3000米之间 D.3800~4000米之间
图4为我国某种工业的分布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的地理原理回答11~12题。
11.该工业最有可能是
A.纺织工业 B.电子装配业
C.制糖工业 D.机械制造业
12.该工业的布局属于
A.劳力指向型 B.原料指向型
C.市场指向型 D.技术指向型
读图5完成13一15题。
13.一般情况下,该地河流
A.只有春汛
B.只有夏汛
C.只有秋汛
D.春季和夏季各有一个汛期
14.与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相比,图示平原地区
作为商品粮生产基地的优势条件是
A.单位面积产量高 B.人均耕地面积大
C.交通发达 D.水热条件好
读图6,完成15—17题。
15.造成A河河口附近著名古迹严重缺损的主要原因是
A.海水及海浪的侵蚀作用
B.流水的侵蚀作用
C.物理风化和风蚀作用
D.人类的活动
16.图中B、C两地面积不断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地壳的水平运动
B.人类的围海造田
C.气候变迁,河水减少
D.沙漠侵吞,水面缩小
17.A河下游的特色农业,类似于我国
A.新疆的绿洲农业
B.青藏地区的河谷农业
C.珠江三角洲的生态农业
D.长江中下游的平原农业
18.南极洲和北冰洋都地处高纬度地区,但南极洲比北冰洋更冷。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南极洲热容量比北冰洋小
B.南极洲地势比北冰洋高
C.南极洲阴雨天比北冰洋多
D.南极洲冰层厚,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比北冰洋强
19.每年的冬半年,瑞典的旅游业有点特殊,游客在这里过夜的人数占总旅游人数的 90%以上,而且往往第二天一早就离去,其原因是
A.商业服务多在夜晚 B.森林晚会吸引了游客
C.游客观看这里的极夜现象 D.到这里参加圣诞节活动
20.读日本结构图,关于日本经济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农业比较落后
B.工业高度发达
C.工业水平比较低
D.商业、建筑业在经济中占优势
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题2分,共计2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有两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将正确答案的代号涂在答题卡上。)
21. 有关山区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聚落规模大,密度小 B.多呈带状分布
C.规模比较小,多散居 D.多呈团状分布于山前
22.渭河、汾河谷地多城市分布的原因是
A.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对外联系方便,人口集中
B.城市临河分布,便于满足人类生活和生产用水
C.沿河谷地,自然资源极为丰富,便于发展工业生产
D.纬度偏低,气候温暖、湿润,便于人类繁衍
如图8所示省区是我国著名的能源基地,读图回答23—24题
23.下列省区中不与该省相邻的是
A.河北省 B.湖北省
C.陕西省 D.山东省
24.图中甲山脉是
A.我国地势第二和第三阶梯的分界线
B.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C.黄河流域和海河流域的分界线
D.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的分界线
图9为“沿北纬27°附近我国某地区地形剖面示意图”,回答25-26题。
25.图中江河a、b的名称及其注入海域正确的是
A.a—澜沧江—太平洋 B.a—怒江—印度洋
C.b—澜沧江—太平洋 D.b—怒江—太平洋
26.关于该地区的正确叙述是
A.地处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汇处
B.是地震等地质灾害频发的地区
C.处于盛行西风带,降水丰沛
D.河流下切侵蚀作用强烈
27.东亚
A.所有国家都能受到夏季风影响 B.是世界上著名的季风气候区
C.全年盛行海洋气流,气候温暖湿润 D.东部地区夏季降水丰沛,西北地区降水少
28.根据2000年各洲人口状况和下表资料,正确的结论是
地 区 亚洲 非洲 欧洲 北美 拉 美 大洋洲
人口总数(亿) 36.8 7.84 7.29 3.10 5.19 0.3
人口自然增长率 1.4% 2.4% 0.1% 0.9% 1.6% 1.3%
A.非洲人口的出生率最高、死亡率最低
B.欧洲的新增人口最少
C.世界新增人口至少有50%分布在亚洲
D.拉丁美洲的新增人口至少是北美的3倍
29.关于世界石油资源的说法正确的是
A.波斯湾沿岸是世界最大的石油产地 B.拉丁美洲各国石油资源丰富
C.欧洲没有石油生产大国 D.美国的石油产量居世界前列
30.日本北海道附近海域成为世界著名渔场的优越条件是
A.四面环海,群岛众多 B.大陆架面积广阔
C.有庞大的捕捞船队 D.寒暖流交汇,鱼群密集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0分)
三、综合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60分)
31.读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示意图(图10),回答下列问题: (10分)
(1)由图中数字可知,四大区中,人口密度最小的区是 ▲ 地区。
(2)A、D两区的天然分界线是 ▲ 。
(3) A区域能源资源优势是 ▲ 、 ▲ 丰富,主要粮食作物是 ▲ 、 ▲ 。
(4)D区矿产资源优势是 ▲ ,能源优势是 ▲ 。
(5) B区的城市主要集中分布在 ▲ 沿岸、 ▲ 以及铁路沿线的工矿区。
(6)C区域城市分布在 ▲ 地带,聚居的少数民族主要是 ▲ 族。
32.读长江流域图,回答: (8分)
(1)长江支流①、②、③、④中代表赣江的是 ▲ ,长江沿岸城市A、B、C中
表示武汉的是 ▲ 。
(2)在图中用“ ”符号表示三峡工程的大致位置。三峡工程最大效益是 ▲ 。
(3)由于长江上游地区毁林开荒,陡坡垦殖造成森林面积不断减少,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对中下游造成的危害有: ▲ 。
33.读中美两国地形剖面图,回答(9分)
(1)在美国地形图上注明太平洋的位置。
(2)概括中、美两国地势特征: ▲ 。
(3)中、美两国西部地区海陆位置的差异为: ▲ ,所以造成我国西部地区生态脆弱最主要的自然原因是 ▲ 。
34.读“某地区公路规划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8分)
(1)该地区计划修建连接A、B两镇的公路。①与②两个线路方案中,②线路较合理。理由是 ▲ 。
(2)修建B镇到D城市的公路没走直线,而绕道经过C镇的原因是: ▲ 。
(3)为更好地发挥图中I、Ⅱ两条河流的运输作用,可采取 ▲ 的措施。
请在图中适当的位置用“//”画出。
(4)由于在山区的E地发现煤田,准备在F镇建钢铁厂。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
▲ ,这需要 ▲ 条件做保证。
35.这是一片备受世人瞩目的土地,从自然环境到人类文明的演进,无不留下深深的印记。自然地理环境又是由大气、水、岩石和生物圈组成的整体。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12分)
(1)由图中资料,分析推断该区域商周时期与现在气候特征的差异。

(2)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和相关资料,解释该地区域水土流失形成的自然原因。

(3)请你根据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在水土流失的过程中,本区域各地理要素是如何统一变化的。
土壤变化: ▲
土貌变化: ▲
植被变化: ▲
气候变化: ▲
水文变化: ▲
36.图15是部分地区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写出气候类型:甲为 ▲ ,乙为 ▲ ,丙为 ▲ 。
(2)甲、丙两地都在近海地区,但降水状况不同,试从大气运动、地形、洋流作简要分析。
甲地: ▲
丙地: ▲
(3)乙、丁气候类型相同,都是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但面积大小不同,试从地形、海陆状况作简要分析。
地形: ▲
海陆状况: ▲
通州市2006~2007学年(下)高二期末调研测试
地理试卷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B B B C D A D D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B D B C A A C C B
二、双项选择题:每小题有两个选项最符合题意(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BC AB BD AC BC BD BD CD AD BD
三、综合题(60分)
31.(10分)(1)C(1分) (2)秦岭—淮河(1分) (3)石油、煤 小麦、玉米(2分)
(4)有色金属 水能(2分) (5)黄河 河套(2分) (6)河谷 藏(2分)
32.(8分)(1)④ B(2分)(2)画图略(1分)防洪(1分)(3)河道淤塞导致通航能力下降;水库的淤积,降低了水库发电、灌溉和防洪效益;中下游江河、湖泊的淤积,加剧了洪水灾害。(4分)
33.(9分)(1)略 (1分) (2)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美国地形分三大区,西部和东部是高原、山地,地势高,中部是平原纵贯南北,地势低。(4分) (3)中国西部深居内陆,距海遥远;美国西部濒临海洋。 水资源缺乏 (4分)
34.(8分)(1)线路虽长,但沿线地形平坦,不穿过山地,工程量难度小。(2分)(2)有利于C镇经济发展和居民出行需要(2分) (3)开挖运河;图略 (2分)(4)铁矿石的来源;交通运输。(2分)
35.(12分)(1)商周时期:气候温暖湿润;现在:气候较商周时期干冷。气候处在不断变化中。(4分)
(2)该区域降水集中,多暴雨;黄土土质疏松、多垂直节理;气候逐渐干冷的变化趋势导致植被覆盖率逐渐降低,植被保持水土的功能逐渐下降。(4分)
(3) 土壤变化:肥力下降
土貌变化:地表多沟谷,平坦高原呈现破碎状
植被变化:自然植被分布高度和覆盖率下降
气候变化:地方气候趋于干旱,降水变率增大
水文变化:河流含沙量增大,水量季节变化增大
由此可知,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气候、土壤、生物、水文统一变化的过程,黄土高原景观正是在这种统一变化过程中形成的。(4分)
36.(13分)(1)热带雨林气候 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3分)
(2)甲地:常年盛行东南信风,处于大分水岭的迎风坡,终年受东澳大利亚暖流影响,全年多雨(3分)
丙地:常年盛行西风,处于安第斯山的背风坡,沿岸有寒流影响,全年少雨(3分)
(3)地形:乙地处于大分水岭东坡,平地狭小,季风影响范围小;丁地处于拉普拉塔平原,低平广阔,季风影响范围大。(2分)
海陆状况:澳大利亚大陆面积大,海陆差异大;南美大陆面积较大,海陆差异大。(2分)
图1
23°26′
图2
图3
占总量的比重(%)
煤炭
石油
水电
天然气
图例 —— 生产 消费
我国1980~2000年 主要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图
图4
图5
图6
图7
图8
图9
图10
图11
图12
(m)
8000
6000
4000
2000
0
80°
90°
100°
110°
120°
沿32°N所作地形割面图
(m)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
120°
110°
100°
90°
80°
沿36°N所作地形剖面图
图13
水土流失景观图
水土流失过程是地形、土壤、生物、水文和气候等要素统一变化的过程
110
34
温度/℃
降水量/毫米
该区域位置、气温、降水图
南周时期
春秋时期
唐代
宋代
南 海
110
120
110
野象在中国的分布
世界变化示意图
图14
水土流失
图15
水土流失
PAGE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