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练29 古代文化常识专练(一)
?基础过关
1.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典,传说中我国最古的书籍,有“三坟五典”之说。也可指五常之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B.主簿,是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魏晋时期,主簿官职仍存在于各级官署中,如杨修曾为曹操主簿。
C.阁老,唐代以中书舍人的年资长久者为“阁老”,到明代,只有内阁阁臣才可被称为“阁老”。
D.兖州,古“九州”之一,在今河南东北部、河北南部和山东西部。
2.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荫,指在封建时代子孙后代因为先世官爵而得到官职。
B.行幸,古代指皇帝出行,也可以指皇帝留宿妃妾宫中。
C.万乘,即万辆兵车。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乘,因而“万乘”可以代指天子。
D.禁中,也作“禁内”,指帝王接见大臣,商讨、处置国家重要事务的办公场所。未经帝王允许,人在其中不可随便进出。
3.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
B.参知政事,宋代的一个常设官职,相当于副宰相,设置这一官职的根本目的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C.车驾本是帝王所乘的车,亦用为帝王的代称。
D.烽燧,即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白天放烟叫燧,夜间举火叫烽。
4.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车是汉代官署名,为卫尉的下属机构,设公车令,掌管宫殿司马门的警卫。天下上事及征召等事宜,经由此处受理。
B.部伍,即“部曲行伍”,指的是军队的编制单位,也泛指部队。
C.典试,科举考试的最高等级,由皇帝出题,官员到地方主持。
D.归葬,指归葬本土,是我国古代丧葬的一种重要习俗。因从军、仕宦等原因亡故外地者,亲友要将其灵柩运回故乡。实在无法归葬本土的也要在灵柩上写明籍贯,表明不忘故土。
5.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总角”指的是古时男子未成年时的发型,常用来指童年时代。
B.称制,指封建社会里君主即位执政,也可指由皇后、皇太后或太皇太后等女性统治者代理皇帝执掌国政。
C.“嗣位”指的是继承君主之位,“嗣”本义是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
D.黔黎,即黔首和黎民的合称,指百姓。黔,黑色;黎,古通“黧”,亦指黑色,也有“众多”的意思。
6.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经,是《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的不是这“六经”,而是指六种技能。
B.河东,古地区名。指黄河流经山西、陕西两省,自北而南的一段之东部,即今之山西省。
C.登第,即登科。第,指科举考试录取列榜的甲乙等次。隋唐时用于考中进士,明清殿试之一甲三名称赐进士及第。
D.委质,古代卑幼见尊长,不行宾主接受之礼,把礼物放在地上,而后退出,称为“委质”。也指向君主献礼,表示献身。
7.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经”是汉朝开始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B.祭祀是儒教礼仪中的重要部分,古代于郊外祭祀天与地,称为郊祀或郊祭,“祀南郊”就是在南郊祭祀。
C.精舍,又称精庐,汉代的私立学校。后泛指私家书斋、学舍,即集生徒讲学之所。又,僧、道居住或讲道说法之所也称精舍。
D.农桑,本指种地与养蚕,后来泛指农业生产。“劝课农桑”就是限制农业生产。
8.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奥援”为“暗中支持、帮助的力量,有力的靠山”之意,其中“奥”释为“深”。
B.“众请戮偏裨以塞责”中的“偏裨”指偏将与裨将,是古代将佐的通称。古代佐助大将的将领称偏裨,亦称副将。
C.五行,即儒家所说的“五常”:仁、义、礼、智、信。又可指孝的五行,即庄、忠、敬、笃、勇。
D.“廪”可解为“储存粮食的仓库”“储藏的粮食”“公家发放的粮食”等意,后来泛指俸禄。
?能力提升
9.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京,历史上多个朝代实行两京制,西安曾长期被称作西京,但北宋的西京指洛阳。
B.庙是古代供祀祖宗的地方。古代对庙的规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因天子供奉七庙,所以有时用“七庙”代指国家。
C.举人是明清时参加县、府的科举考试(乡试)合格后的专称。
D.列侯,秦汉时设置的二十等爵位中的一种,属于“侯爵”,是异姓臣子的最高封爵。
10.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氏春秋》又名《左传》《春秋左氏传》,是对《春秋》进行阐释的一部经典作品,在古代典籍中,隶属于四大部类中的经部。这里的“传”指解释经义的文字。
B.独夫,指残暴无道、众叛亲离的统治者,如《阿房宫赋》“独夫之心,日益骄固”;亦指单身的老年男子。
C.疏、章、策都是臣下给帝王上的奏章,策更侧重于为帝王谋划的大政方针或处理问题的方法。
D.薨是古人对身故的一种说法,本称诸侯之死,后世也称皇帝的高等级妃嫔、皇子、公主、贵族或官员之死。
11.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合而称乡党,指乡里、家乡、乡族朋友。
B.“翰林学士”是翰林院官员,掌管四方表疏批答、应和文章等,唐朝时一般是皇帝亲信顾问之官。
C.“童子郎”是汉魏时授予通晓儒经的年幼者的称号。如李贤对《后汉书·臧洪传》加注:“汉法,孝廉试经者拜为郎,洪以年幼才俊,故拜童子郎也。”
D.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仪制祠祭的机关,其长官为户部尚书,曾称地官、大司徒、计相、大司农等。
12.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束脩,“脩”即干肉,十条干肉为束脩。“束脩”是古代诸侯大夫互相馈赠的礼物,亦限指学生入学向教师致送的物质性礼物。
B.“长老”指年纪大的人。与此不同的是,“长者”还指有德行的人。
C.请老,指古代官吏请求退休。退休制度是我国古代官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D.“州郡”是州和郡的统称,均为古代行政区。州基本沿袭九州之分,郡则始于战国,完善于秦汉。
13.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时称大夫的妻子为“孺人”,明清时“孺人”为七品官的母亲或妻子的封号。
B.“庠序”指古代地方办的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后泛指学校。
C.龆龀指儿童换牙,也代指童年或儿童。
D.六宫,本义指古代皇后的寝宫,所以往往用六宫代指皇后,如同后世用中宫代指皇后一样。
14.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司徒是官职名。《周礼》以大司徒为地官之长,为“六卿”之一,掌管教化。
B.居丧指处在直系尊亲的丧期守制中。尊亲死后,在家守丧,不办理外事。
C.乞骸骨,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的用语,有时也指游子企盼返归故乡安度晚年。
D.“顿首”指叩头,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为古代“九拜”之一。
15.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紫,指“金印紫绶”,即黄金印章和系印的紫色绶带,借指高官显爵。唐宋后指金鱼袋及紫衣,是唐宋的官服和佩饰。
B.诸生是古代对读书人的一种称呼,最早指有学问之士人,后引申为众弟子。明、清两朝是指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秀才)。
C.总管,官名,为地方高级军政长官、军事长官或管理专门事务的行政长官的职称。
D.士民,古代四民之一,也可以作为士子与庶民的合称。古代四民指的是士民、军民、商民、农民。
16.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通常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
B.“季秋”是指秋天的最后一个月,即农历九月,古代一个季度的三个月分别用“孟、仲、季”来表示。
C.九宾,是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九宾”,指由傧者九人齐声高呼接引宾客上殿。
D.“自号”,旧时给自己取的号,取“自号”的大都是士大夫和文人墨客。
天天练29 古代文化常识专练(一)
?基础过关
1.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典,传说中我国最古的书籍,有“三坟五典”之说。也可指五常之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B.主簿,是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魏晋时期,主簿官职仍存在于各级官署中,如杨修曾为曹操主簿。
C.阁老,唐代以中书舍人的年资长久者为“阁老”,到明代,只有内阁阁臣才可被称为“阁老”。
D.兖州,古“九州”之一,在今河南东北部、河北南部和山东西部。
答案:C
解析:C项,“只有内阁阁臣才可被称为‘阁老’”错。明代亦称大学士及翰林学士入阁办事者为“阁老”,不限于内阁阁臣。
2.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荫,指在封建时代子孙后代因为先世官爵而得到官职。
B.行幸,古代指皇帝出行,也可以指皇帝留宿妃妾宫中。
C.万乘,即万辆兵车。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乘,因而“万乘”可以代指天子。
D.禁中,也作“禁内”,指帝王接见大臣,商讨、处置国家重要事务的办公场所。未经帝王允许,人在其中不可随便进出。
答案:D
解析:D项,“禁中”指帝王所居的宫苑。
3.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
B.参知政事,宋代的一个常设官职,相当于副宰相,设置这一官职的根本目的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C.车驾本是帝王所乘的车,亦用为帝王的代称。
D.烽燧,即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白天放烟叫燧,夜间举火叫烽。
答案:D
解析:D项,应是“白天放烟叫烽,夜间举火叫燧”。
4.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车是汉代官署名,为卫尉的下属机构,设公车令,掌管宫殿司马门的警卫。天下上事及征召等事宜,经由此处受理。
B.部伍,即“部曲行伍”,指的是军队的编制单位,也泛指部队。
C.典试,科举考试的最高等级,由皇帝出题,官员到地方主持。
D.归葬,指归葬本土,是我国古代丧葬的一种重要习俗。因从军、仕宦等原因亡故外地者,亲友要将其灵柩运回故乡。实在无法归葬本土的也要在灵柩上写明籍贯,表明不忘故土。
答案:C
解析:C项,混淆了“殿试”与“典试”的概念。“典试”是指主持考试,“殿试”为宋、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之一。
5.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总角”指的是古时男子未成年时的发型,常用来指童年时代。
B.称制,指封建社会里君主即位执政,也可指由皇后、皇太后或太皇太后等女性统治者代理皇帝执掌国政。
C.“嗣位”指的是继承君主之位,“嗣”本义是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
D.黔黎,即黔首和黎民的合称,指百姓。黔,黑色;黎,古通“黧”,亦指黑色,也有“众多”的意思。
答案:A
解析:A项,“总角”指的是古时未成年人的发型,不分男女。
6.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经,是《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的不是这“六经”,而是指六种技能。
B.河东,古地区名。指黄河流经山西、陕西两省,自北而南的一段之东部,即今之山西省。
C.登第,即登科。第,指科举考试录取列榜的甲乙等次。隋唐时用于考中进士,明清殿试之一甲三名称赐进士及第。
D.委质,古代卑幼见尊长,不行宾主接受之礼,把礼物放在地上,而后退出,称为“委质”。也指向君主献礼,表示献身。
答案:A
解析:A项,“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的是《诗》《书》《礼》《易》《乐》《春秋》这六种经书。
7.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经”是汉朝开始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B.祭祀是儒教礼仪中的重要部分,古代于郊外祭祀天与地,称为郊祀或郊祭,“祀南郊”就是在南郊祭祀。
C.精舍,又称精庐,汉代的私立学校。后泛指私家书斋、学舍,即集生徒讲学之所。又,僧、道居住或讲道说法之所也称精舍。
D.农桑,本指种地与养蚕,后来泛指农业生产。“劝课农桑”就是限制农业生产。
答案:D
解析:D项,“劝课农桑”是鼓励农业生产。
8.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奥援”为“暗中支持、帮助的力量,有力的靠山”之意,其中“奥”释为“深”。
B.“众请戮偏裨以塞责”中的“偏裨”指偏将与裨将,是古代将佐的通称。古代佐助大将的将领称偏裨,亦称副将。
C.五行,即儒家所说的“五常”:仁、义、礼、智、信。又可指孝的五行,即庄、忠、敬、笃、勇。
D.“廪”可解为“储存粮食的仓库”“储藏的粮食”“公家发放的粮食”等意,后来泛指俸禄。
答案:C
解析:C项,“五行”指的是金、木、水、火、土。
?能力提升
9.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京,历史上多个朝代实行两京制,西安曾长期被称作西京,但北宋的西京指洛阳。
B.庙是古代供祀祖宗的地方。古代对庙的规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因天子供奉七庙,所以有时用“七庙”代指国家。
C.举人是明清时参加县、府的科举考试(乡试)合格后的专称。
D.列侯,秦汉时设置的二十等爵位中的一种,属于“侯爵”,是异姓臣子的最高封爵。
答案:C
解析:C项,“参加县、府的科举考试(乡试)”错。明清时,乡试是全省范围内的科举考试。
10.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氏春秋》又名《左传》《春秋左氏传》,是对《春秋》进行阐释的一部经典作品,在古代典籍中,隶属于四大部类中的经部。这里的“传”指解释经义的文字。
B.独夫,指残暴无道、众叛亲离的统治者,如《阿房宫赋》“独夫之心,日益骄固”;亦指单身的老年男子。
C.疏、章、策都是臣下给帝王上的奏章,策更侧重于为帝王谋划的大政方针或处理问题的方法。
D.薨是古人对身故的一种说法,本称诸侯之死,后世也称皇帝的高等级妃嫔、皇子、公主、贵族或官员之死。
答案:D
解析:D项,封爵的大官之死可以称薨,普通官员之死不能称薨。
11.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合而称乡党,指乡里、家乡、乡族朋友。
B.“翰林学士”是翰林院官员,掌管四方表疏批答、应和文章等,唐朝时一般是皇帝亲信顾问之官。
C.“童子郎”是汉魏时授予通晓儒经的年幼者的称号。如李贤对《后汉书·臧洪传》加注:“汉法,孝廉试经者拜为郎,洪以年幼才俊,故拜童子郎也。”
D.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仪制祠祭的机关,其长官为户部尚书,曾称地官、大司徒、计相、大司农等。
答案:D
解析:D项,户部为掌管户籍财政的机关,掌管仪制祠祭的机关是礼部。
12.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束脩,“脩”即干肉,十条干肉为束脩。“束脩”是古代诸侯大夫互相馈赠的礼物,亦限指学生入学向教师致送的物质性礼物。
B.“长老”指年纪大的人。与此不同的是,“长者”还指有德行的人。
C.请老,指古代官吏请求退休。退休制度是我国古代官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D.“州郡”是州和郡的统称,均为古代行政区。州基本沿袭九州之分,郡则始于战国,完善于秦汉。
答案:A
解析:A项,“限指学生入学向教师致送的物质性礼物”错。束脩也可以指致送教师的酬金。
13.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时称大夫的妻子为“孺人”,明清时“孺人”为七品官的母亲或妻子的封号。
B.“庠序”指古代地方办的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后泛指学校。
C.龆龀指儿童换牙,也代指童年或儿童。
D.六宫,本义指古代皇后的寝宫,所以往往用六宫代指皇后,如同后世用中宫代指皇后一样。
答案:D
解析:D项,“六宫”的概念至唐代已非专指皇后,而泛指后妃。
14.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司徒是官职名。《周礼》以大司徒为地官之长,为“六卿”之一,掌管教化。
B.居丧指处在直系尊亲的丧期守制中。尊亲死后,在家守丧,不办理外事。
C.乞骸骨,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的用语,有时也指游子企盼返归故乡安度晚年。
D.“顿首”指叩头,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为古代“九拜”之一。
答案:C
解析:C项,乞骸骨也称赐骸骨,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的用语,没有“游子企盼返归故乡安度晚年”的意思。
15.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紫,指“金印紫绶”,即黄金印章和系印的紫色绶带,借指高官显爵。唐宋后指金鱼袋及紫衣,是唐宋的官服和佩饰。
B.诸生是古代对读书人的一种称呼,最早指有学问之士人,后引申为众弟子。明、清两朝是指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秀才)。
C.总管,官名,为地方高级军政长官、军事长官或管理专门事务的行政长官的职称。
D.士民,古代四民之一,也可以作为士子与庶民的合称。古代四民指的是士民、军民、商民、农民。
答案:D
解析:D项,“古代四民指的是士民、军民、商民、农民”错。古代四民指的应是士民、农民、工民、商民。
16.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通常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
B.“季秋”是指秋天的最后一个月,即农历九月,古代一个季度的三个月分别用“孟、仲、季”来表示。
C.九宾,是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九宾”,指由傧者九人齐声高呼接引宾客上殿。
D.“自号”,旧时给自己取的号,取“自号”的大都是士大夫和文人墨客。
答案:C
解析:C项,“齐声高呼”错,应为“依次传呼”。
天天练30 古代文化常识专练(二)
?基础过关
1.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侍中,汉时指在其本官职外的加衔。加此官者可出入宫廷,担任皇帝侍从。“武与李陵俱为侍中”中的“侍中”即指皇帝的侍从。
B.仗节,手执符节的意思。古代只有在大臣出使的时候,皇帝才会授予符节,以此作为凭证和权力的象征。
C.“斧钺”“汤镬”指古代军法用以杀人的斧子等兵器,也泛指古代各种刑戮。
D.经学是训解或阐述儒家经典的学问。它形成于汉代,汉武帝后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
2.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官即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又称六卿。
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的称号。
C.足下,敬辞。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可用。如《战国策·秦二》:“愿为足下扫室布席,幸无我逐也。”
D.明朝的首辅是指首席内阁大学士,有别于翰林院学士,亦称“首揆”。主持内阁大政,虽有宰相之名而无宰相之权。
3.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初开始出现参知政事职衔,宋代曾成为常设官职,职权、礼遇相当于宰相。
B.北面,面向北,指臣服于人。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朝见君主时是面向北的。如《史记·项羽本纪》:“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
C.望夕,望指月光满盈时,夕指日落时分,泛指夜晚。所以“望夕”通常指旧历十六日的晚上。
D.《公羊传》是我国古代阐释《春秋》的著作,相传为战国时齐人公羊高所著。
4.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平章事之职始于唐初,受此衔者,是唐代非中书令、门下侍中而又实际担任宰相者,任此职者必另兼职事官衔。
B.我国封建王朝奉行嫡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嫡长子继承。
C.迁秩,旧指官员晋级。秩的主要含义有三:一是指官吏的俸禄,二是指官吏的职位或品级,三是十年为一秩。
D.勤王,为君王尽力做事,指当君主的统治受到威胁时,臣子起兵来救援。也常作为臣子反叛的借口。
5.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应考者为各省的举人,第一名叫状元。
B.盐引,官府在商人缴纳盐价和税款后发放的用以支领和运销盐的凭证。
C.崇进,官阶名。金文散官共四十二阶,正一品有四阶,崇进为第四阶。
D.太师,官名。西周始设,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多为大官的加衔,无实际的职权。
6.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把长方形的刻石称为碑,把圆形或形在方圆之间的刻石称为碣。秦始皇刻石记功,大开树立碑碣的风气。碑碣的形制有一定的格式。
B.坐,是定罪、获罪的意思。在中国古代,连坐是指因一人犯罪而使其整个家族遭受牵连受刑的制度。
C.夷狄,古称东方部族为夷,北方部族为狄。也泛称华夏族以外的各族。
D.民部,官署名,后在唐代因避讳而改为户部,是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为“六部”之一。
7.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笄,古代特指女子十六岁可以盘发插笄的年龄,即成年。恰如古时形容男子弱冠之年一般,而且古代的女子也如男子一样,待成年之后便可取字,供他人称呼。
B.家天下,谓帝王把国家作为自己一家的私产,世代相传。语出《礼记·礼运》“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C.给事中,古代官名。明代给事中分吏、户、礼、兵、刑、工六科,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并监察“六部”,纠弹官吏。
D.赐姓名,一般可分为赐姓、赐名,或两者兼有,是君主对臣下的奖励行为。
8.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夺嫡,以支子取代嫡子的地位。封建时代,通常由嫡长子继承皇位,支子因受宠或贤明,得以嗣位,而废嫡子,称夺嫡。
B.侍读,官职名,其主要职责是陪帝王或太子读书,为他们讲学,提供学问方面的咨询。
C.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他们管辖的地区。
D.军机处,官署名,清代辅佐皇帝的重要政务机构,始设于乾隆时期,因参决军国大事,又称“枢廷”。和珅曾任军机大臣。
?能力提升
9.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翰林,唐初设翰林院,作为文艺、医卜、技术待诏的处所,并非中央机关。后来另建学士院,入院的称为翰林学士,专掌皇帝的机密诏令。
B.南面,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故帝王召见群臣时,都面向南而坐,因此南面指帝王之位。后泛指居尊位或官位。
C.祠部,东晋时设的以祠部尚书为主官、掌祭祀之事的官署。朝代不同,其主官有不同的称呼,管辖的部门也有所不同。
D.我国古代常用的纪年法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等。“永明三年”是用王公即位年次来纪年的。
10.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舍,古时行军以三十里为一舍,如退避三舍;军队住一宿也叫舍。
B.出,常常指官员离开家居地出任某个官职或京官外调为地方官员。
C.甲子是天干地支纪时循环中的第一个。古人创设十二天干、十地支,彼此两相组合用于纪时,六十为一轮回,用以记年、月、日、时。
D.墓志铭一般由志和铭两部分组成。志多用散文,记叙死者世系、名字、爵位及生平事迹等;铭多用韵文,表示对死者的悼念和赞颂。
11.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庶孽,指品行邪恶的平民。庶,平民,与“士”相对;孽,邪恶,也指不孝。
B.掖庭是嫔妃居住的地方,在皇宫中帝后寝宫的东西两侧,也泛指皇宫。
C.法书又称法帖,是指人们学习书法可以作为楷模的范本,有时也以此表示对古代名家墨迹的敬称,或以此誉称表达对书法作者的尊重。
D.行省,即行中书省,中国元代开始实施的直属中央政府管辖的一级行政区,民间简称“行省”或“省”,也有“巡视”之意。
12.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丁忧,也称“丁艰”。在我国古代,官员的父亲或母亲去世,官员则必须停职守制,处于丁忧期间的人皆不得为官,概无例外。“丁父忧”指遭遇父亲去世。
B.“左拾遗”属于古代的谏诤机构。唐代始置左、右拾遗,同掌供奉讽谏、荐举人才等事务。北宋曾改为左、右正言,以后历朝均随设随罢。杜甫就曾担任过“左拾遗”。
C.棺是古代盛放尸体的盒或柜,椁是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入葬时分“殓”和“窆”两个步骤,“殓”是尸体入棺椁,“窆”是下棺入土。
D.“徭役”是指中国古代统治者强制征调平民从事的无偿劳动,包括力役、杂役、军役等。
13.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庶吉士,其名称源自《书经·立政》篇中“庶常吉士”之意。它是中国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从通过科举考试中进士的人当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为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书,有为皇帝讲解经籍等责,是明朝内阁辅臣的重要来源之一。
B.言官又称谏官,职在讽议左右,以匡人君。监察方式主要是谏诤封驳、审核诏令奏章。统治者既然把特权赋予言官,也就会对言官的政治素质提出特别的要求。
C.字,古人幼时取字,成人命名,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
D.“肉袒”是去衣露体,表示愿受责罚,一般是去请罪或者向人道歉的时候做出的行为。
14.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封禅”是中国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大典。“封”一般指在泰山祭天,“禅”一般指在泰山下的梁父山祭地。
B.“假”“领”“行”“权”“摄”“典”等在古代都表示代理官职的意思。
C.“茂材”,又作“茂才”,西汉时原作“秀才”,到东汉时因避光武帝刘秀的讳而改为“茂才”。
D.冠,即弱冠,古代男子到了20岁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
15.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癸巳、戊戌都指年份。中国自古便有十天干与十二地支,形成天干地支纪年法。
B.冠族,指的是当地最有势力、人口最多的豪门世族。如“国子生皆冠族华胄”。
C.“宾礼”用于朝聘会同,是天子款待来朝会的四方诸侯和诸侯派遣使臣向周王问安的礼节仪式。
D.“少牢”指我国古代祭祀时用羊和猪当祭品,“太牢”则指祭祀帝王时用牛、羊和猪当祭品。
16.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行辈,即排行和辈分。儒家文化强调论资排辈,汉族重宗族的观念一直延续至今。
B.“累迁”又称“迁累”,指多次升迁官职。“迁”的含义与“授”“拜”“除”相同。
C.“从事”,官名。汉制,州刺史的辅佐官吏,如别驾、主簿、功曹等均称从事。汉以后三公及州郡长官都自辟僚属,多称“从事”。
D.“从子”,宗法意义上,从父兄弟之子称为“从子”,也即父之兄弟(伯父/叔父)之孙。唐宋时,人们开始将亲兄弟之子称作“从子”,意同叔侄的“侄”。
天天练30 古代文化常识专练(二)
?基础过关
1.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侍中,汉时指在其本官职外的加衔。加此官者可出入宫廷,担任皇帝侍从。“武与李陵俱为侍中”中的“侍中”即指皇帝的侍从。
B.仗节,手执符节的意思。古代只有在大臣出使的时候,皇帝才会授予符节,以此作为凭证和权力的象征。
C.“斧钺”“汤镬”指古代军法用以杀人的斧子等兵器,也泛指古代各种刑戮。
D.经学是训解或阐述儒家经典的学问。它形成于汉代,汉武帝后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
答案:B
解析:B项,“只有在大臣出使的时候,皇帝才会授予符节”错。在大将出师时,皇帝也会授予符节。
2.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官即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又称六卿。
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的称号。
C.足下,敬辞。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可用。如《战国策·秦二》:“愿为足下扫室布席,幸无我逐也。”
D.明朝的首辅是指首席内阁大学士,有别于翰林院学士,亦称“首揆”。主持内阁大政,虽有宰相之名而无宰相之权。
答案:D
解析:D项,首辅虽无宰相之名而有宰相之权,权力极大。
3.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初开始出现参知政事职衔,宋代曾成为常设官职,职权、礼遇相当于宰相。
B.北面,面向北,指臣服于人。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朝见君主时是面向北的。如《史记·项羽本纪》:“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
C.望夕,望指月光满盈时,夕指日落时分,泛指夜晚。所以“望夕”通常指旧历十六日的晚上。
D.《公羊传》是我国古代阐释《春秋》的著作,相传为战国时齐人公羊高所著。
答案:C
解析:C项,“望夕”通常指旧历十五日的晚上。
4.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平章事之职始于唐初,受此衔者,是唐代非中书令、门下侍中而又实际担任宰相者,任此职者必另兼职事官衔。
B.我国封建王朝奉行嫡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嫡长子继承。
C.迁秩,旧指官员晋级。秩的主要含义有三:一是指官吏的俸禄,二是指官吏的职位或品级,三是十年为一秩。
D.勤王,为君王尽力做事,指当君主的统治受到威胁时,臣子起兵来救援。也常作为臣子反叛的借口。
答案:B
解析:B项,我国封建王朝奉行嫡长子继承制,但继承君位的不一定是嫡长子。
5.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应考者为各省的举人,第一名叫状元。
B.盐引,官府在商人缴纳盐价和税款后发放的用以支领和运销盐的凭证。
C.崇进,官阶名。金文散官共四十二阶,正一品有四阶,崇进为第四阶。
D.太师,官名。西周始设,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多为大官的加衔,无实际的职权。
答案:A
解析:A项,会试中的第一名叫会元,状元是殿试中的第一名。
6.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把长方形的刻石称为碑,把圆形或形在方圆之间的刻石称为碣。秦始皇刻石记功,大开树立碑碣的风气。碑碣的形制有一定的格式。
B.坐,是定罪、获罪的意思。在中国古代,连坐是指因一人犯罪而使其整个家族遭受牵连受刑的制度。
C.夷狄,古称东方部族为夷,北方部族为狄。也泛称华夏族以外的各族。
D.民部,官署名,后在唐代因避讳而改为户部,是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为“六部”之一。
答案:B
解析:B项,在中国古代,连坐是指因一人犯罪而使有一定关系的人(如亲属、邻里或主管者)连带受刑的制度。
7.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笄,古代特指女子十六岁可以盘发插笄的年龄,即成年。恰如古时形容男子弱冠之年一般,而且古代的女子也如男子一样,待成年之后便可取字,供他人称呼。
B.家天下,谓帝王把国家作为自己一家的私产,世代相传。语出《礼记·礼运》“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C.给事中,古代官名。明代给事中分吏、户、礼、兵、刑、工六科,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并监察“六部”,纠弹官吏。
D.赐姓名,一般可分为赐姓、赐名,或两者兼有,是君主对臣下的奖励行为。
答案:A
解析:A项,应为“古代特指女子十五岁可以盘发插笄的年龄”。
8.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夺嫡,以支子取代嫡子的地位。封建时代,通常由嫡长子继承皇位,支子因受宠或贤明,得以嗣位,而废嫡子,称夺嫡。
B.侍读,官职名,其主要职责是陪帝王或太子读书,为他们讲学,提供学问方面的咨询。
C.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他们管辖的地区。
D.军机处,官署名,清代辅佐皇帝的重要政务机构,始设于乾隆时期,因参决军国大事,又称“枢廷”。和珅曾任军机大臣。
答案:D
解析:D项,军机处始设于雍正时期。
?能力提升
9.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翰林,唐初设翰林院,作为文艺、医卜、技术待诏的处所,并非中央机关。后来另建学士院,入院的称为翰林学士,专掌皇帝的机密诏令。
B.南面,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故帝王召见群臣时,都面向南而坐,因此南面指帝王之位。后泛指居尊位或官位。
C.祠部,东晋时设的以祠部尚书为主官、掌祭祀之事的官署。朝代不同,其主官有不同的称呼,管辖的部门也有所不同。
D.我国古代常用的纪年法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等。“永明三年”是用王公即位年次来纪年的。
答案:D
解析:D项,“永明三年”用的是年号纪年法。
10.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舍,古时行军以三十里为一舍,如退避三舍;军队住一宿也叫舍。
B.出,常常指官员离开家居地出任某个官职或京官外调为地方官员。
C.甲子是天干地支纪时循环中的第一个。古人创设十二天干、十地支,彼此两相组合用于纪时,六十为一轮回,用以记年、月、日、时。
D.墓志铭一般由志和铭两部分组成。志多用散文,记叙死者世系、名字、爵位及生平事迹等;铭多用韵文,表示对死者的悼念和赞颂。
答案:C
解析:C项,“十二天干、十地支”错,应该是“十天干、十二地支”。
11.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庶孽,指品行邪恶的平民。庶,平民,与“士”相对;孽,邪恶,也指不孝。
B.掖庭是嫔妃居住的地方,在皇宫中帝后寝宫的东西两侧,也泛指皇宫。
C.法书又称法帖,是指人们学习书法可以作为楷模的范本,有时也以此表示对古代名家墨迹的敬称,或以此誉称表达对书法作者的尊重。
D.行省,即行中书省,中国元代开始实施的直属中央政府管辖的一级行政区,民间简称“行省”或“省”,也有“巡视”之意。
答案:A
解析:A项,庶孽,指庶子,妃妾所生之子。
12.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丁忧,也称“丁艰”。在我国古代,官员的父亲或母亲去世,官员则必须停职守制,处于丁忧期间的人皆不得为官,概无例外。“丁父忧”指遭遇父亲去世。
B.“左拾遗”属于古代的谏诤机构。唐代始置左、右拾遗,同掌供奉讽谏、荐举人才等事务。北宋曾改为左、右正言,以后历朝均随设随罢。杜甫就曾担任过“左拾遗”。
C.棺是古代盛放尸体的盒或柜,椁是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入葬时分“殓”和“窆”两个步骤,“殓”是尸体入棺椁,“窆”是下棺入土。
D.“徭役”是指中国古代统治者强制征调平民从事的无偿劳动,包括力役、杂役、军役等。
答案:A
解析:A项,“概无例外”表述过于绝对。古代官员的父母死去,官员必须停职守制,丁忧期间,丁忧的人不准为官,如无特殊原因,国家也不可以强招丁忧的人为官。如果因特殊原因,国家强招丁忧的人为官,叫作“夺情”。
13.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庶吉士,其名称源自《书经·立政》篇中“庶常吉士”之意。它是中国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从通过科举考试中进士的人当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为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书,有为皇帝讲解经籍等责,是明朝内阁辅臣的重要来源之一。
B.言官又称谏官,职在讽议左右,以匡人君。监察方式主要是谏诤封驳、审核诏令奏章。统治者既然把特权赋予言官,也就会对言官的政治素质提出特别的要求。
C.字,古人幼时取字,成人命名,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
D.“肉袒”是去衣露体,表示愿受责罚,一般是去请罪或者向人道歉的时候做出的行为。
答案:C
解析:C项,“幼时取字,成人命名”错。古人幼时命名,成人后取字。
14.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封禅”是中国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大典。“封”一般指在泰山祭天,“禅”一般指在泰山下的梁父山祭地。
B.“假”“领”“行”“权”“摄”“典”等在古代都表示代理官职的意思。
C.“茂材”,又作“茂才”,西汉时原作“秀才”,到东汉时因避光武帝刘秀的讳而改为“茂才”。
D.冠,即弱冠,古代男子到了20岁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
答案:B
解析:B项,“典”是“掌管”的意思,没有“代理官职”的意思。
15.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癸巳、戊戌都指年份。中国自古便有十天干与十二地支,形成天干地支纪年法。
B.冠族,指的是当地最有势力、人口最多的豪门世族。如“国子生皆冠族华胄”。
C.“宾礼”用于朝聘会同,是天子款待来朝会的四方诸侯和诸侯派遣使臣向周王问安的礼节仪式。
D.“少牢”指我国古代祭祀时用羊和猪当祭品,“太牢”则指祭祀帝王时用牛、羊和猪当祭品。
答案:B
解析:B项,“最有势力、人口最多”错。冠族指的是当地显贵的豪门世族,有一定的名望和影响。
16.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行辈,即排行和辈分。儒家文化强调论资排辈,汉族重宗族的观念一直延续至今。
B.“累迁”又称“迁累”,指多次升迁官职。“迁”的含义与“授”“拜”“除”相同。
C.“从事”,官名。汉制,州刺史的辅佐官吏,如别驾、主簿、功曹等均称从事。汉以后三公及州郡长官都自辟僚属,多称“从事”。
D.“从子”,宗法意义上,从父兄弟之子称为“从子”,也即父之兄弟(伯父/叔父)之孙。唐宋时,人们开始将亲兄弟之子称作“从子”,意同叔侄的“侄”。
答案:B
解析:B项,“迁”指调动官职,有升迁、调迁、贬谪等义,与“授”“拜”“除”含义不同。“授”“拜”“除”都指任命官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