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课件(24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课件(24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0-25 20:16: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1405——2018
7.11


公元1405年7月11日,在我们这个星球的海洋上,第一次出现了一支如此大规模的船队。
????六百多年过去了。追述壮举,我们依稀可以想见那时的帆影和波涛。我们在自豪与敬佩中思考:是什么力量使得郑和完成了这不可以思议的航行?郑和是谁?他穿越了怎样的暴风骤雨,才成为这场海上奇迹的主角。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学习目标
1.掌握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概况;了解戚继光抗倭的事迹;知道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的概况。
2.通过史料探究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和戚继光抗倭的反侵略斗争性质。
3.在学习中感受郑和下西洋所体现出来的大无畏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与勇气,学习戚继光不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强烈爱国精神。
郑和是谁?
名片: 姓名: 国籍:
生活时代: 民族:
宗教信仰: 职业:

明朝太监,原姓马名和,小名三宝,因立下战功,明成祖朱棣赐郑姓,史称“郑和”。
身材魁梧,知识丰富,思维敏捷,具有一定航海、造船知识,知兵习战,深得明成祖朱棣的器重。
出生在一个富有冒险精神的回族家庭,熟悉伊斯兰教教义、教规和宗教习俗。
航海家(世界上第一个洲际航海家;人类征服海洋的先驱)、外交家。
西洋在哪里?

西洋:指现在文莱以西的东南亚、 印度洋及沿岸一带
时间:1405-1433年。
共7次
文莱

刘家港


今加里曼丹岛北部

今马来西亚马六甲一带
今印度科泽科德


榜葛剌
今孟加拉国和印度西孟加拉邦一带





今沙特阿拉伯的麦加

今肯尼亚蒙巴萨
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归纳郑和成功航行西洋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明成祖即位后随着国内形势的好转,眼光始移向海外,要求扩大对外关系,以远播明朝声威,进一步健全朝贡体系。
材料一:史书记载洪武末年时:“仓廪充积, 天下太平”。建文帝时期:“家给人足,外门不 阖”。到永乐年间,明王朝统治已臻极盛。
材料三:宋元以来,海船制造技术与航海 水平大为提高,如罗盘针的发明,气象测量的进 步,航海的勘探等,海外地理知识也日见丰富。
(1)明朝前期国力强盛
(2)明成祖的鼓励与支持
(3)先进的造船技术、航海技术和指南针的应用
郑和远航成功的原因?
阅读史料: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明史·郑和传》
根据材料,结合课本归纳出郑和远航目的是什么?

郑和远航的目的?
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的友好往来,发展海外贸易。
装载物品:优质丝绸、精美瓷器、上等茶叶和漆器等各类物品,以及大量的金银货币。

物品用途:有的是用于慷慨送礼,展现大国风度,发展相互之间的友好关系;有的是用于贸易,互通有无,互补互利。
论从史出 合作探究
榜葛剌进麒麟图
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小组合作说说郑和下西洋有什么影响?
(关键词:时间 规模 交往 路线)

材料一
材料二
教材72页
《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材料三
人物 郑和 哥伦布
时间 1405--1433 1492--1504
次数 7次 4次
规模 大小船共有200艘,长44(151.8米)宽18丈(61.8米) 17艘,100吨,长24.5米,宽6米
到达范围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美洲
行为
方式 馈赠物品,表达通好之意并进行交易 掠夺资源、屠杀当地土著
史料:材料一 结论

(1)时间长,规模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人物 郑和 哥伦布
时间 1405--1433 1492--1504
次数 7次 4次
规模 大小船共有200艘,长44(151.8米)宽18丈(61.8米) 17艘,100吨,长24.5米,宽6米
到达范围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美洲
行为
方式 馈赠物品,表达通好之意并进行交易 掠夺资源、屠杀当地土著
榜葛剌进麒麟图
史料:材料二 结论

榜葛剌进献麒麟图
(2)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史料:材料三 结论

(3)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航海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
影响:
(1)时间长,规模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2)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3)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航海事业并做出了伟大贡献。
来自图片的追问?


图一种民众为何要逃?
图一:明代《倭寇图卷》(局部)
画面描绘了民众遭受倭患而逃难的情景

何谓倭寇?
元未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
明朝中期,国力减弱、海防松弛,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 相互勾结,对中国沿海的武装抢劫日益猖獗。他们杀居民、劫财货,无恶不作,沿海各地遭到重大破坏,时称“倭患”。
戚继光:明代杰出的军事家,抗倭民族英雄,出身将门。率领“戚家军”先后在山东、浙江、福建沿海抗倭,并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讲一讲
根据图片,结合课本知识,简述关于戚继光抗倭的概况?
鸳鸯阵
台州九战九捷

福建
广东
null
2.战况:
① 组建“戚家军”,创造“鸳鸯阵”,
②浙江平倭:台州九战九捷;
进入福建、广东地区,与俞大猷合作剿倭。
3.结果:
倭患基本解除,抗倭斗争取得胜利

为什么戚继光能取得抗倭斗争的胜利?
人心向背
军队
策略
指挥
1.他进行的抗倭斗争是正义的事业,符合人民的利益 ;
2.他带领的戚家军作战勇敢,纪律严明;
3.与其他爱国军民团结合作。
4.戚继光卓越的军事韬略和指挥才能
如何评价戚继光的抗倭斗争?
如何评价戚继光?
封侯非我意,
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韬铃深处》
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
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
“再无郑和” 后的中国与世界——
从16世纪开始,一些欧洲的殖民者,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自1840年至1940年的一百年间,据史家不完全统计,帝国主义列强从海上入侵中国达470余次之多,较大规模的入侵达到84次,入侵船队达1860多搜,入侵兵力达47万人,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50多个。
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于海。……”

海洋必然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扮演最核心的作用……

捍卫海权刻不容缓
友好
交 往
暴力冲突


国力强盛

国力衰落

国家实力决定外交关系
明朝的对外关系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国力衰落
3.1558年,倭寇攻掠福建长乐城。城崩二十余丈,居民数千“少壮守阵,老稚妇女运砖石”,终于击退倭寇。这一史实说明(   )
A.抗倭是人民的一致要求,赢得了人民的支持 B.戚继光发动人民抗倭
C.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D.人民起义抗倭反明
◆探究应用◆
1.7次昼夜星驰的行程,30多个陌生国度的停泊,郑和七下西洋给中华民族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明朝出现这样的壮举的根源是( )
A.海上交通发达 B.明朝前期国力强盛
C.指南针用于航海 D.造船技术高超
B

2.“史书”记载郑和船队经过爪哇国:“行使中国历代铜钱,一般国人最喜中国青花瓷器……则用铜钱买易。”材料反映了郑和下西洋促进了(  )
A.明朝国威的树立     B.明朝航海技术的发展
C.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  D.中国和亚非各国的政治交往
C
A
一、单项选择题


4.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 ( )
A.印度洋沿岸和红海沿岸 B.印度洋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C.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D.满刺加和红海沿岸

5.戚家军抗倭取得台州九战九捷是在今天的 ( )
A.山东 B.浙江 C.福建 D.广东

6、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明朝中期,倭寇开始骚扰我国沿海地区
B.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为了宣扬国威,加强同海外的联系
C.郑和远航比欧洲航海家远航早半个多世纪
D.戚继光抗倭在台州取得九战九捷的业绩

7.“以和为贵”、“和平交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古代对外开放中体现这一优良传统的是( )
①丝绸之路 ②鉴真东渡③郑和下西洋④戚继光抗倭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B
A
C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