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一)同步检测
1.解释诗中加点的宇。
荫:_______________罗:______________兴:______________
带:_______________荷:______________荒秽:____________
2.下面对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项是( )。
A.“方宅”句,意思是说围绕住宅的土地有十来亩。方,围绕的意思。
B.“榆柳”两句,描写了榆柳.桃李遍布房前屋后的情景。
C.“暖暖”两句,远村.墟烟构成一幅远景。“暖暖”与“依依”在诗中是近义词,因此可以互换。
D.“狗吠”两句,描绘了一幅鸡鸣狗叫的农村生活图景,切那么自然,那么纯朴。
3.对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中描绘的都是极为普通的田园生活情景,却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回归田园之后的愉快心情。
B.诗中用白描手法,简练地勾画景物,从而使诗人感情得到充分抒发,使诗富有画意,生机盎然;
C.诗中描绘的画面质朴.幽静,表现出一种平和.淡远的意境。
D.“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句的意境,与汉乐府《鸡鸣》中“鸡鸣高树巅,狗吠深宫中”有相似之处。
4.“但使愿无违”中“愿”是什么愿望?
5.仔细品味下列陶渊明的诗句,说说它们在动词的使用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1)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2)有风自南,翼彼新苗。(《时运(其一)》)
(3)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拟古(其七)》)
(4)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荫。(《和郭主簿(其一)》)
(5)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面对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方宅”句,意思是说围绕住宅的土地有十来亩。方,围绕的意思。
B.“榆柳”两句,描写了榆柳.桃李遍布房前屋后的情景。
C.“暧暧”两句,远村.墟烟构成一幅远景。“暧暧”与“依依”在诗中是近义词,因此可以互换。
D.“狗吠”两句,描绘了一幅鸡鸣狗叫的农村生活图景,一切那么自然,那么纯朴。
7.“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请说出这一句的妙处。
【参考答案】
1.答案:荫,遮蔽。罗,排列。兴,起床。带,通“戴”。荷,扛着。荒秽,荒地杂草。
2. C
3. D
4.答案:远离尘世,回归自然的愿望。
5.这些动词(“翼彼新苗”里的“翼”名词用作动词)都是常见字眼,诗人用起来,却显得新鲜有味。它们既形象,又将无生命的事物写得情意绵绵,读起来觉得格外亲切。如“有风自南,翼彼新苗”的“翼”字,那微微的南风温存地抚爱着幼嫩禾苗的景象,如在我们眼前。“中夏贮清荫”的“贮”字,清幽凉爽的林荫好像是可以贮存.可以掬取的一泓清泉。
6. C
7.答案:“带月荷锄归”这一句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白描般的图画中,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
《归园田居》(其一)示范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其诗歌的基本特征。
2.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3.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
教学重点
1.领悟诗人憎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自由的思想倾向。
2.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
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教学方法??
?诵读式、讨论式、启发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初中时我们学过《桃花源记》,谁能说说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景美,景色怡人;人美,热情好客,淳朴善良;生活美,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人人劳动,丰衣足食,幸福安宁。)
思考:陶渊明为什么要创造这个理想王国?
明确:陶渊明想以这个幸福的世外桃源来寄托自己祈求安定的理想。陶渊明生活的东晋,社会黑暗,政局动荡,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渴望有安定的生活环境,桃花源正是这样的理想居所。
(二)再请同学们做两个选择题
1.有两种人生道路:
A.?十年寒窗苦读,金榜题名。?B.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不上大学。?
2.如果走入社会,有两条路:
A.做官,有名有利? B.做农民,平平淡淡。?
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舍和得充满烦琐的人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去,又不断地得到。有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分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和大家同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而且,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归园田居》写于归隐后一年。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人,东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陶渊明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
他的人生分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
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他29岁到41岁。(重点指出辞去彭泽县令这件事)
第三时期,归田时期,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是丰富的时期。
诗歌特征:??
一种是平淡自然、萧散冲澹。主要指那些田园诗,用语质朴自然,清新疏朗,人们常引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可谓是此类代表。另一种是慷慨激昂,豪放有力。主要指那些咏诗拟古之作,用语豪迈刚烈,感情激越。人们对此称道的《咏荆轲》以及被鲁迅称为“金刚怒目”式的“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读山海经》其十)便属这一类。
三、整体感知
1.诵读诗歌
2.背诵指导
(1)从“本性”说起
(2)以“羁鸟”“池鱼”起兴
(3)田园风光:
????一个面——开荒南野际……????? ?看——炊烟、村落
????两条直线——方宅、草屋???????? 听——狗吠、鸡鸣
????前后的点——榆柳、桃李
(4)归田心情
四、诗题解读
思考:“归园田居”的意思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它的题眼是什么?这个明示信息下还潜藏着哪些隐性的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明确: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五、问题讨论
(自由诵读,思考上面四个问题)
(1)从何而归?
??????尘网
??????樊笼
??????官场生活—喻??????情—厌恶悔恨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分析:“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是作者对自己整个前半生的摇摆、痴迷表示深沉的忏悔。“尘网”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极端厌恶,“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夸大了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2)为何而归?
明确:?
讨论: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作者说“误落尘网中”,岂是一“误”字所能解释?
提示: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于追名逐利,在这样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明确:养家糊口,大济苍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
(3)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
思考:如何理解“守拙”?言外之意是什么?
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独立和自由。
提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抓住几组意象分析。
(找出描写田园景色的诗句,然后齐读)
明确:恬静??幽雅??空阔??朦胧
近处:宅院、林木,亲切可即
远处:村落、炊烟,给人以悠长的遐思
色彩:桃红、柳绿,环境幽雅美丽
声音:狗吠、鸡鸣,以动衬静,更显宁静和平
(4)归去如何?
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词语。
明确:无尘染/有余闲/久/复——自由、安逸、喜悦。
提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六、探究、讨论
联想思辨(结合《归去来兮辞》的作者辞官归隐)。有的人说这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态度,你有什么看法(讨论)?
(学生各抒几见,只要能自圆其说就可以。要根据整首诗,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写作背景来发表自己的观点。)
?【明确】
“世与我而相遗,复驾言兮焉求?”陶渊明辞官归隐是在对污浊的现实社会绝望之后选择的一条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人格、渴望自由的道路,与当时社会的“学而优则仕”是格格不入的。在当时的社会来看,陶渊明坚持高尚的志趣是一种对黑暗官场的反叛,具有积极意义。
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浊,不能单讲 “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放弃了大济苍生的理想则有其消极的一面。
由此可见,陶渊明的思想儒道兼有。儒家积极入世、大济苍生,曾为陶渊明的人生追求。而消极避世的道家思想在“误落尘网”13年之后,“悟已往之不谏”,改“心为形役”为“形为心役”找到真正的自我——质性自然。这一儒道思想在现在看来并非完全是一种消极的思想。
作者的这一思想为以后历代不得志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个精神上的归宿,同时也为学生的批判创新提供了材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感悟能力。
七、艺术特点
??1.情景交融
???????近处:宅院、林木????????????厌恶官场
???????远处:村落、炊烟????????????向往田园
???????色彩:桃红、柳绿????????????追求自由
???????声音:狗吠、鸡鸣????????????保持高洁
??2.语言质朴。
?八、小结全文
?《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朴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是一种与污浊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九、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
?板书设计: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从何而归????????????为何而归?
归向何处????????????归去如何?
课件38张PPT。归园田居(其一)情境导入细品田园情趣“夹岸数百步,中无杂草,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情境导入 作者简介早年:28岁前, “大济苍生”
中年:29——41,“误入歧途”
晚年:41岁后, “归隐田园”“田园诗人”(开创田园诗)
“隐逸诗人”(41岁辞官归田)
“靖节先生”(谥号)
“五柳先生”(自号)作者简介陶渊明把归隐时自己参加劳动的感受和对农事丰歉的喜忧,都反映在他的诗中。在人们面前呈现出一幅恬静幽美的村居图,揭开了中国诗歌史上新的一页,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因而陶渊明被后人尊称为我国田园诗的始祖。其中《归园田居》五首是其田园诗的代表作。作者简介陶渊明与田园诗不为五斗米折腰
公元405年,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郡督邮。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便辞官归田。从此过上隐居躬耕田园的生活并写下了许多优美的田园诗歌。7写作背景 1.请同学们欣赏诗歌朗读,注意字音和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感情。初读诗歌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初读诗歌 2.再听音频朗读,标注生字字音和节奏。生字正音
羁(jī) 拙(zhuō)
宅(zhái) 荫(yìn)
暧 (ài) 墟(xū)
樊(fán)
2.再听音频朗读,标注生字字音和节奏。 3.请同学们做跟读练习。初读诗歌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 《归园田居》突出表现了诗人 、 的感情。整体感知体会诗歌情感。少无 适俗 韵, 性 本爱 丘山。
误入 尘网 中, 一去 三十 年。
羁鸟 恋旧林, 池鱼思故 渊。词义疏通适应世俗情调、风度天性、本性田园生活尘世的罗网,这里指仕途这里应是“十三”笼中鸟水潭开荒南野际, 守拙 归园田。方宅十余亩, 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间守正不阿暗淡的样子轻柔的样子罗列、排列遮蔽词义疏通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词义疏通户庭无尘杂, 虚室有余闲。闲静的屋子 樊:栅栏。樊笼:蓄鸟工具,这里比喻仕途。指归耕园田 ?门庭尘俗杂事从小没有投合世俗的气质,性格本来爱好山野。
错误地陷落在人世的罗网中,一去就是十三年。
关在笼中的鸟儿依恋居住过的树林,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生活过的深潭。
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依着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种田园。住宅四周有十多亩地,茅草房子有八、九间。
榆树、柳树遮掩着后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堂前。
远远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见,村落上的炊烟随风轻柔地飘扬。
狗在深巷里叫,鸡在桑树顶鸣。
门庭里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空房中有的是空闲的时间。
长久地困在笼子里面,现在总算又能够返回到大自然了。句意理解题眼——“归”解题 “归园田居”就是“回到田园生活”的意思。这个题目的题眼是哪个字?诗歌鉴赏 标题只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去何处?
4.归去如何?思考探究1.从何而归?尘网、樊笼官场生活对官场生活的厌恶思考探究比喻“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2.为何而归?明确:“性本爱丘山”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还要出仕?“误落尘网中”思考探究“性本爱丘山”入仕做官,非本性使然,而是一次失误。 陶渊明一生做官辞官多次,难道仅仅用一个“误”字就能解释吗?1.矛盾心态: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大济苍生”的抱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
2.彻底悔悟。
3.也许,是一种托词。思考探究3.归向何处?归向园田诗人笔下的田园风光有哪些?请找出诗歌中的意象。 方宅、草屋
榆柳、桃李
村庄、炊烟
狗吠、鸡鸣思考探究体味诗境近处:宅院、林木,亲切可即。
远处:村落、炊烟,给人以悠长的遐思。
色彩:桃红、柳绿,环境幽雅美丽。
声音:狗吠、鸡鸣,以动衬静,更显宁静和平。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恬静??幽雅??空阔??朦胧诗人运用了哪些艺术技巧把农村中最常见的事物,描绘成一幅优美的图画?方宅草屋 榆柳桃李村庄炊烟 狗吠鸡鸣近远静动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交融)白描田园风光鉴赏画面有声无声景物描写手法诗人站在屋外,由近及远,从近处的茅屋、树木,到远处的村落炊烟,再由视觉到听觉,听到了狗吠、鸡鸣。有远有近,有声有色,勾勒出了一幅朴素自然的乡间景色。文学常识 白描法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它要求画家只用线条勾描,不着颜色,不加渲染地勾画出物体的特征。
描写景物采用白描法,是指以简洁、质朴的语言,不加雕饰,不加烘托,粗线条地勾画景物轮廓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绘景,往往能取得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白描手法 诗人热爱农村生活、田园风光,尤其是在对官场生活有了深刻的反感,彻底逃离它之后,对于田园生活更增添了感情。从诗歌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感觉到诗人内心的闲适、自在、喜悦。他把平常的农村景物饶有兴致地写入诗中,而这些景物一经入诗,便和他的感情相互交融,构成一个完整的诗境。所以,我们读起来,也会觉得其中蕴含着盎然的诗意,普通的景物也具有了美感。诗歌鉴赏4.归去如何?由此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凸显出一种睽违已久的喜悦、闲适和自由,表达自己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的独立与自由。户庭无尘杂, 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思考探究本课小结《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朴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内容图示方宅草屋 榆柳桃李村庄炊烟 狗吠鸡鸣白描归园田居远近结合回归自然田园风光村居闲适直抒胸臆性本误落景物优美
心旷神怡无尘杂有余闲复返自然呼应开头动静结合有声无声结合厌恶官场向往田园内容小结 这就是陶渊明,他的归来,他的舍得,在我们心中留下了许多:“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厌弃官场的高洁,他不仅创作了最美丽的诗文,且塑造了最完美的人格。它的独特艺术个性及高尚品格深刻影响着并将继续影响一代又一代的后来人! 1.白描手法写景
2.情景交融
3.比喻生动、贴切
4.语言朴实、自然鉴赏诗歌总结艺术特色诗歌鉴赏中赏析句子的方法1.对关键字进行分析(炼字)
2.对关键词、意象进行分析
3.表现手法
4.表达的情感
5.语言特色鉴赏诗歌作者的这首诗让我们看到了怎样的美?鉴赏诗歌欣赏诗歌之美图画美——白描勾勒出一幅宁静恬淡的田园水墨画。
意境美——恬淡闲适、质朴自然的境界。
语言美——质朴清新,如话家常,娓娓道来;
拓展延伸 在古今诗人之中,能够直接面对人生的苦难悲哀,而且真正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的,只有陶渊明。
——叶嘉莹
陶渊明的一生表面上过得那么平淡,但却是一个深刻的、豪壮的悲剧。陶渊明的悲剧是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是伟大的诗人和渺小的社会的矛盾,是美与丑的矛盾。
——张铨锡
陶渊明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品。
——鲍鹏山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袁行霈拓展延伸 山亭夏日 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注释】阴浓:树阴非常浓密
蔷薇:花名。夏季开花,美艳而香。 诗歌写了哪些景物,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表现了作者什么感情?拓展阅读3.表现了作者悠闲自在的心情。1.写了绿树、楼台倒影、池塘、微风、花香浮动的庭院等景物。2.写出了景物静谧、安宁、优美的特点。活动设计:认识陶渊明
一、活动主题
认识陶渊明
二、活动背景
在《桃花源记》中,陶渊明用丰富的想象虚构了一个与污浊现实相对立的没有阶级、没有压迫、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理想社会,为封建时代的社会理想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版本。通过本次活动了解陶渊明,走近陶渊明。
三、活动目标
1.深刻领会陶渊明的社会理想。
2.了解并能正确评价陶渊明。
四、活动过程
1.活动导入
人的一生都在理想与现实中寻找契合点,用理想指引行动,用现实调整思维。而当理想与现实只有碰撞却没有交集,人又该怎样活着?能够率性而行、不以心为形役者,又有几人?当黑暗的现实严重冲击了陶渊明的“大济苍生”之志,他选择了怎样的人生?
2.搜集整理陶渊明的事迹与作品。
(1)出身:出生于衰落的世家,父亲早亡,家道贫寒。
(2)做官:29岁担任江州祭酒;41岁为生计当了80多天的彭泽县令,在任上,不为五斗米俸禄折腰向乡里小人,辞官回家,彻底脱离官场。
(3)隐居田园:一面读书为文,一面参加农业劳动。与底层劳动人民一起体味生活的艰辛,对劳动人民的疾苦有深入的了解。物质生活极端困苦,内心自然宁静。他的传世作品有诗125首,文12篇。代表作有《饮酒》《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4)社会理想:希望有一个与现实完全不同的理想社会,即平等自由、和平富足的世外桃源。
(5)晚年处境:贫病交加,生活陷入绝境,六十三岁时淡然离世。
3.说一说
你对陶渊明的选择怎样评价?对他的社会理想怎样评价?你觉得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欣赏他的性情和做法吗?为什么?
(请同学们各抒己见,有观点,有根据。)
五、活动总结
陶渊明本性质朴,内心不染俗尘,与黑暗官场格格不入,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不慕名利,守志不阿;讨厌战争,同情人民疾苦;追求身心自由,在贫穷而闲适的田园生活中怡然自乐;想完全出世却又无法真正逃离现实,把社会理想寄托在乌托邦式的世外桃源里;才华横溢,开创田园诗体,诗、词、赋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对后世文学产生巨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