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 登高 课件(22张ppt)+教案+练习+课文朗读+考点链接

文档属性

名称 8.2 登高 课件(22张ppt)+教案+练习+课文朗读+考点链接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0-25 11:12:14

文档简介


《登高》基础检测
阅读杜甫的《登高》,完成检测题。
登 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病, 潦倒新停浊酒杯。
1.下列对《登高》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首联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其中风、渚,天、沙,猿啸、鸟飞,对仗工整。
B. 颔联“萧萧”“滚滚” 使“无边落木”“不尽长江”更加形象,景象萧瑟、阔远。
C.“常”极言诗人客居他乡之久,抒写思乡情切;“独”突出孤独无依,处境艰难。
D.“悲秋”二字是诗眼,前四句抒发登台所感的悲情,后四句描写登台所见的秋景。
2.首联写了哪些景?景的特点如何,给人怎样的感受?其作用是什么?
3.这首诗的首联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描写景物?请作分析。
4.首联两句中,“渚清沙白鸟飞回”既有“渚清沙白”这样的 ______ 描写,也有“鸟飞回”这样的 _____ 描写,整句属于 _________ 的写法。而“哀”字写猿啸声哀,但也微微透露出作者愁苦的思绪,这里采用的是 _______ 写法。颔联两句中,“萧萧”写出了 ____________的情态,“滚滚”写出了 ____________ 的气势,这两句意境更加 ________ ,感情更加 ___________ 。整首诗充分体现了杜甫 __ ___ 的风格。
5.请分析诗中“无边”“不尽”两个词语的妙处。
6.应如何理解颔联的“木”“江”这两种景物?
7.宋代罗大经指出《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联诗含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几层意思来?试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D
2. 风急——冷 天高——人渺小、孤独 猿啸——哀 鸟飞回——孤独。
诗人登高看到的是一幅肃穆凄怆、肃杀悲凉、空旷辽阔的秋天景象: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鸣,凄切悲凉;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不尽长江,汹涌澎湃,奔腾而来。
写出了登高见闻,渲染烘托出秋江景物的特点,为后文抒登高所感、写内心之愁做铺垫。
3.这两句从秋风、高天写到江水、沙洲,俯仰结合,视野高远阔大;猿猴哀啸,飞鸟回旋,秋水清湛,沙洲灰白,动静相映,声色并茂,气韵生动。六种景物构成一幅苍茫寥廓的秋江山水图。
4.静态描写;动态描写;动静结合; 寓情于景;秋风扫落叶的声态;大江东去的雄迈气势;雄浑开阔;慷慨低沉苍凉悲痛;沉郁顿挫。
5.“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的声音,长江汹涌的场景,更能让人在景色中品味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与下联“万里”“百年”呼应,诗人的羁旅之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诗人仰望无边无际、萧萧而下的树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答出一点即可。
6.木:由木及人、生命短暂 。 江:时间无穷,更显人之渺小、生命之短。
7.他乡作客,一可悲;经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又当萧瑟的秋天,四可悲;当此重九节,没有任何饮酒等乐事,只是去登台,五可悲;亲朋凋零,孤零零地独自去登台,六可悲;身体健旺也还罢了,却又是扶病去登,七可悲;而这病又是经常的多种多样的,八可悲;光阴可贵,人生不过百年,如今年过半百,只落得这般光景,九可悲。
这两句包含着对个人病困潦倒生活的深沉感叹,对终生壮志难酬的激愤与哀怨,对祖国多灾多难现实的忧愁与焦虑,对人民艰苦命运的关切。
《登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掌握律诗诗体、诗歌风格等诗歌知识,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经历及写作背景。
2. 学会运用知人论世和运用缘景明情的赏析诗歌的方法。
3.借助诵读,在讨论赏析中品味诗人丰富复杂的情感,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4.提高诗歌鉴赏能力,汲取古代文化深厚的养料,提升对古典诗词的审美能力,涵养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掌握从意象、意境入手进而把握诗歌情感的方法。
2.结合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理解诗人沉郁苦痛的情感。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以杜诗形象图导入。
【设计意图】从网络恶搞杜甫像入手,唤醒学生对真正的杜甫和杜诗的认知。
二、作者及背景材料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一度任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有“三吏”“三别”。其诗反映了唐朝的历史,被称为“诗史”,后人推崇他为“诗圣”。有《杜工部集》。
杜甫身逢战乱,从四十八岁开始,一直到五十八岁去世,十一年中,一直在外飘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三年后病死出蜀途中。这首诗是大历二年作者寄寓夔州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四年,但政局依然动荡不安,吐蕃不断入侵,兵机此起彼伏,再加上好友李白、严武、高适等相继去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
【设计思路】逐步引导学生树立“背景意识”:诗人不能脱离他的时代,诗篇不能脱离诗人的情感。懂得知人论世,理解诗歌才会通透。
三、整体感知
1.听录音。
2.学生齐读。
【设计思路】教师做朗读示范,朗读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读”整体感知文本,积极思考。
四、正文解析,品味鉴赏(提问、讨论、答问、点拨、解疑)
1.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1)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十四字写六种景,什么特点?
参考: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2)急风、高天、哀猿、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设身处地想想。
参考:“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小探讨:飞鸟,应该是一种什么处境的鸟?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
参考:飞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找不到家的鸟,它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还可以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总之,这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而且只能是一只,而不是多只。因为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此时杜甫应该是孤单一人在外漂泊。
【设计思路】首联问题的设置主要从意象和意境出发,但是在分解诗句后,要用自己的理解重新组合,把握诗句的整体意境;赏析时要敢于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
2.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颔联给我们勾画出一副极其广阔深远的图景,前人誉之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写了两种景物?(落木和长江)
(2)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什么?
参考:
①落木萧萧:杜甫看到落叶飘零,会引起韶光易逝的感觉。也许会加重乡愁,他会问自己,这常年漂泊的生活何时能结束。②不尽长江: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他会超越时空的限制,联想到历代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怅望千秋一洒泪”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
【设计思路】颔联的问题类似于首联,让学生理解情景交融的手法,在问题表述上渗入诗歌技巧。
3.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宋代罗大经读颈联读出了八层意思,那同学们读一下,看看你们能读出几层意思?(小组讨论)
参考:
“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确。”
【设计思路】介绍古人对诗句分析的结果,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探究热情;此问题是课后习题,正文讲解中应合理介入习题的讲解。
4.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为什么“苦恨繁霜鬓”“新停浊酒杯”呢?
参考:
国家的艰难,人民的苦难,激起杜甫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无奈年老多病,无能为力,他怎能不悲愁万端?古人认为有酒方能浇愁,无奈多病不能喝,这种愁闷,这种伤忧,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只能郁结在诗中,郁结在心头!
【设计思路】读这首诗,解这首诗,既要把握诗境对表现人物情感的妙用,又要揭示人物情感抒发的内涵──诗人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刚烈情怀(思想内涵也可理解为其他层面,理由合理均可,但大方向要对);问题解答需宏观把握诗歌。
五、赏析小结
1.怎样理解杜甫在《登高》一诗中所表现出的情怀?
参考:
诗人在垂暮之年,在深秋时节,独自登高望远,纵目山河,俯仰宇宙,可谓壮怀激烈,慷慨悲歌。这里有对漂泊生涯的感叹,有对老弱多病的嗟伤,但也有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执着。不读出这首诗的积极意义,就不能体会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叹逝的博大胸怀。明代的胡应麟推此诗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确不虚夸。
【设计思路】选择这个问题的理由是,从它的问题陈述以及参考答案对学生均具有启发性,参考答案对作者情感的把握是多维的、有层次的,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导向。
2.杜甫的诗风:沉郁顿挫。
参考:
清人吴瞻泰《杜诗提要》云:“沉郁者,意也;顿挫者,法也。”“沉”即“深”,深刻、深厚。“郁”即“积”,凝重、含蓄。“沉郁”,是指思想情感上的丰富深厚;“顿挫”,主要表现为语言和韵律曲折有力,而不是平滑流利或任情奔放。杜甫的诗蕴含着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每欲喷薄而出时,他的仁者之心、他的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世的心态,便把这喷薄欲出的悲怆抑制住了,使它变得缓慢、深沉,变得低回起伏。个人的悲痛变成了对于百姓苦难的深沉忧思,留下了无穷韵味。
【设计思路】让学生再次体会杜诗艺术和思想的精妙。
六、能力提高
1.播放诵读视频,背诵全诗。
2.活动设计——对杜甫不同诗歌风格的探究。
七、拓展训练
时空对话“我有话对老杜说”。
【设计思路】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话题,给予学生更多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问题前提是“老杜可不可怜”。大体思路:杜甫的诗歌成就,忧国忧民的情怀;剥掉诗人光环,还原重阳节独自登高的老人形象,给予人文关怀。
八、板书设计
?
?     风 天 猿 渚 沙 鸟──孤独哀伤
写景:
?     无边落木不尽长江──韶光易逝 
                       一切景语皆情语
?     悲秋作客多病登台──漂泊孤苦
抒情:
?     苦恨霜鬓新停酒杯──忧愤苦闷
?
课件22张PPT。登 高第三单元 第8课赏读导入 秋是中国诗歌中一个永恒的话题,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给我们呈现的是深秋一位沦落天涯的游子在萧瑟凄凉的黄昏孤独的身影;而毛泽东的《沁园春? 长沙》同样是深秋,呈现的却是一幅绚丽多彩、生机盎然的湘江秋景图。那么伟大诗人杜甫笔下的深秋又是怎样的景象呢?在这个秋天,让我们怀着仰慕的心情一起走进杜甫的内心世界,去领略他的才情,去触摸他的灵魂。下面我们来学习被誉为古今七律之首的绝世名篇——《登高》。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重庆奉节)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四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在重阳节之时,他为排遣心中抑郁,抱病登台,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古今七律第一”的旷世之作。
朗读感知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朗读感知这首诗给我们的总体感受是什么?凄楚、悲凉、
悲愤、孤独、
伤怀、沉郁。诗歌赏析首联赏析风急,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感到非常悲凉。
飞鸟,是鸟儿在天空盘旋,飘零无依。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写了哪些景物?它们分别有何特点?营造了怎么样的氛围?鸟飞回一只一群诗歌赏析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歌赏析颔联赏析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此联为何能成为千古名句?探究活动诗文中所说的“落木”,就是 “落叶”,“木”就是“树叶”。如果将诗句中的“落木”改为“落叶”好不好呢?请说说你的理解和感受。 长江的滚滚而逝,意味着什么?“不尽长江”又象征着什么?探究活动 诗歌赏析1.落叶飘零,无边无际,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长江,滚滚奔腾而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诗句含义)2.颔联写出了秋天萧瑟肃杀、空旷辽阔的景色。(景物特点)3.这两句一句仰视,一句俯视,有起伏之变,跌宕之气。4.“无边”,“不尽”放大了落叶和江流的阵势,“萧萧下”,“滚滚来”又加快了树叶飘落、江水流动的速度。(写景角度)(重点词语赏析)5.这句在写景的同时,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6.它的境界非常壮阔,对人们的触动不限于岁暮的感伤,同时让人想到生命的消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抒情作用)7.采用精工对句,显示着诗人出神入化的笔力。(哲理意义)(对仗之妙)诗歌赏析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宋代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析此联云:“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你读出了几层意思?颈联赏析“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
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
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
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诗歌赏析最根本的原因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
“艰难苦恨繁霜鬓”,“艰难”不仅指诗人一生颠沛流离、老病孤苦、壮志难酬;更主要的还有国运维艰。“苦恨”是极其遗憾的意思。
诗人将个人的命运、社会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从而使一己之悲有了广阔而深远的社会内涵,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尾联赏析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如此多的“悲愁”,诗人应怎样排遣呢?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可能借酒浇愁是最好的排遣方法,何况杜甫也特别爱喝酒。而且此时正值重阳节,按习俗也应该喝菊花酒,但是却不能再喝了,因为他有严重的肺病、风痹等多种疾病,不得不因病戒酒。   诗歌赏析 诗歌至此戛然而止,诗人似乎有千言万语要向世人诉说,却又不说了,不是不想说、不能说,而是愁苦太多太重,说不完、诉不尽,索性不再说,只任这无尽的悲愁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诗人心头。 《登高》一诗,读罢尤觉“悲愁”铺天盖地,无一景不如此,无一语不如此。
———— 王国维课文解析主旨探讨一、悲自然飘零之秋
对眼前所见苍茫辽远、萧瑟肃杀的深秋景象的悲叹;
二、悲个人遭际之秋
对个人病困潦倒生活的深沉慨叹,对终生壮志难酬的激愤与哀怨;
三、悲国运衰落之秋
对国家现实多灾多难的忧愁,对人民艰苦命运的关切; 诗中所悲,远不止季节之秋。你从诗中读出了“悲秋”的哪些含义呢?世上疮痍 诗中圣哲民间疾苦 笔底波澜诗歌总结登高《登高》内容图示首联萧条寂寥之景尾联沉郁顿挫风——急 天—— 高 猿—— 啸哀 渚——清 沙——白 鸟——飞回多病漂泊之叹艰难潦倒之悲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 悲秋 常作客百年 多病 独 登台潦倒新停浊酒杯艰难苦恨繁霜鬓(苍凉)(悲壮)(思乡、漂泊)(年老、多病、孤苦)苍凉悲壮之境颔联颈联(愁苦)(难遣)写景抒情 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后两联抒登高感触之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忧国伤时的复杂感情。诗歌总结课后作业 1. 完成作业中心的 “同步课时练——课外拓展”;
2. 根据本诗,展开合理的想象,扩写成一篇散文,不少于600字;
3. 阅读推荐——《秋兴八首》(其一);再 见《登高》提升训练
?一、阅读杜甫的《登岳阳楼》,解答后面的题目。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乾坤日夜浮”一句中的“浮”字,表现了洞庭湖什么特点?
答:???????????????????????????????????????????????????????????????????????
2.阅读全诗,概括“凭轩涕泗流”一句蕴含了哪些情感。
答: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解答问题。
绝 句
王 雱
霏微细雨不成泥,料峭轻寒透夹衣。
处处园林皆有主,欲寻何地看春归?
3.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歌中哪一处点明了全诗的主旨?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解答问题。
早发竹下①
范成大
结束晨装破小寒,跨鞍聊得散疲顽。
行冲薄薄轻轻雾,看放重重叠叠山。
碧穗吹②烟当树直,绿纹溪水趁桥弯。
清禽百啭似迎客,正在有情无思间。
【注】  ①诗人于绍兴二十四年(1154)中进士,次年被派到徽州(在今安徽省境内),当了六七年州府下属的小官吏。竹下:地名,即黄竹岭,在今安徽休宁西。这首诗是这年或之后二三年内,离开竹下时写的。②吹:通“炊”。
5.颔联描写了诗人清晨一路跨马山行时所见景色,简析诗人是怎样写雾写山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颈联和尾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这首清诗,解答问题。
海上吊吴野人[注]墓
于 震
日落平原海气昏,一坟萧瑟对空村。
纵教大业留天壤,到底虚名误子孙。
岸拆蛟龙移墓道,潮来风雨吊诗魂。
当年冠盖应俱在,独认残碑剔藓痕。
【注】 吴野人:明末清初著名诗人吴嘉纪,号野人。明朝覆亡后,隐居故里泰州,卒后葬于海滨。
7.诗歌首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诗歌的颈联和尾联分别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解析:此题考查古诗的炼字。解答时不仅要注意字面意思,还要联系词语在诗歌中的意思和表达效果。
答案:“浮”有动态感,表现了洞庭湖宏大壮阔、气势磅礴的特点;
2.解析:此题考查诗歌蕴含的感情。解答时要联系全诗内容和作者的生平以及写作背景。
答案:亲人离散,漂泊无依的孤独感,对国家多难、壮志未酬的无奈和伤心
3.解析:这首诗的前两句诗人写“细雨”和“轻寒透夹衣”,将晚春的景象描绘出来,为整首诗奠定了感伤的基调。
答案:诗歌的前两句写暮春时节细雨迷蒙,若有若无,路上虽无泥泞,但云雾却阴沉不开。寒气没有冬天凛冽,不过春风如剪,透过夹衣,有时还是会使人感到寒意。描绘了一幅天气阴沉,寒风料峭的晚春图,为送春、伤春营造了氛围。
4.解析:这首诗的末句“看春归”,写春尽而归,写诗人的伤感之情,最能体现全诗的题旨。
答案:“看春归”三字是全诗的主旨。“春归”,指春天离去,春尽而归,花盛而谢。诗人不写他对花弹泪的送春情怀,却说处处园林有主,残存的春光都被人占尽,眼看春光归去,却无法找到驻足放眼之地,表达了诗人欲送春而无地的怅惘之情。
5.解析:这首诗的颔联诗人写山写雾,除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外,在语言上还运用了叠词的手法,作答时,要注意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①运用叠词。用“薄薄轻轻”写雾的虚无缥缈,用“重重叠叠”写山的连续不断,写出了山中黎明时的朦胧美。②采用动静结合。一个“冲”字,写马在轻雾中穿行,恍若冲开一道轻纱似的帷幔,使流动的雾化为静态;一个“放”字,仿佛一座一座的山,千姿百态般从身边奔放而出,使静止的山化为动态。两者相生相映,构成一幅扑朔迷离、奇趣横生的画面。
6.解析:这首诗的后两联主要写景,选取了富有特色的意象来写早春山村的秀美景象,将轻松愉快的情感寓于其中。
答案:诗人描绘了一幅早春秀美的山村画面。碧穗般的炊烟从树顶垂直升起,绿绸般的溪水从小桥下弯弯流过,林间的百鸟迎着诗人欢呼歌唱。表达了诗人(在繁忙的公务之余到郊野散步时)轻松愉快的心情。
7.解析:这首诗的首联作者选取了“日落”“海气”“一坟”“空村”等意象,渲染了一种凄凉、萧瑟的氛围。
答案:诗歌首联通过描写平原落日、海上水汽、萧瑟孤坟、寂寞村落等意象,营造了一种萧瑟、苍茫、迷蒙、孤寂、伤感的意境。
8.解析:这首诗的后两联作者主要运用了比喻、拟人和对比的手法,作答时要结合诗句写出其表达效果。
答案:①颈联使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用“蛟龙”比喻海浪,用蛟龙的“移”和风雨的“吊”等拟人手法写吴野人墓的荒寂。②尾联使用了对比的手法,用吴野人当年诗名的显赫与如今墓地的荒寂作对比,表现了作者对吴野人不幸命运的悲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