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3.5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教科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3.5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教科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7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10-26 07:44: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教学案例设计
















1

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从研究领域来看,本课隶属于地球科学,总的认识逻辑是模型说明,采用的主要方法是类比法。据此,我将本课的结构框架梳理为确定研究问题即原型——建构模型——模型解释——原型解释,整体采用类比推理的思维方法。 均变论指出:今天发生的过程在过去也同样发生。
2.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学内容介绍: 1.课标分析 本课选自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土壤的相关知识,隶属于《课标》中地球与宇宙标准的内容: (
地球与空

间科学
)2.单元内容分析 本课属于教科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单元知识脉络清晰,从内容上分为两大板块,第一课为第一板块,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地形多种多样,2-8课为第二板块,分析内力、外力以及人类活动引起的地表变化,本课是继风化作用后又一种作用于地表的外力,是侵蚀内容的起始课。 本课内容分析 本课的教学活动的安排很丰富,鉴于课堂时间有限,并且下一课还要继续研究土地被侵蚀的因素,因此将最后一个小组活动调整到下一节课完成。 (二)学生情况综述 依据教材内容,我对任教年级240名学生进行学情前测,关于侵蚀过程的前测,大部分学生的描述下雨后土地的变化是变湿润,仅有少数学生说出泥石流、冲出小沟。这样的回答,反映出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对降雨后土地的变化仅限于变湿的马路和水泥地,缺乏雨水改变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这一过程的观察。当问及,除风化作用外你还知道哪些外力可以改变地表形态时,大部分学生关注的都是陨石、小行星撞击等离我们生活较远的作用力,相反离我们生活最近的侵蚀现象却被学生忽视了。由此可见,学生缺乏侵蚀现象的直接经验,缺乏对侵蚀现象本质的理解。 教学策略 采取的教学策略:1.从个别观察到整体观察,有层次的对侵蚀过程进行研究。2.经历构建模型和解释模型的过程,缩短时空距离3.重视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运用类比推理和求同归纳的方法建构概念4.结构性的实验材料为学生认知搭建起脚手架,其中透明实验盒的使用便于学生多角度观察。 教学流程图
3.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科学实践:设计模拟实验研究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科学概念: 说出雨水和径流会把地表土壤带走,使土地受到侵蚀。举例说明侵蚀使地表的形态发生改变,这种变化过程是缓慢的。 科学态度:意识到侵蚀的过程以前发生过,将来继续发生。 教学重点:说出雨水和径流会把地表的土壤带走,使土地受到侵蚀。 教学难点:举例说明侵蚀使地表的形态发生改变,这种变化过程是缓慢的
4.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一、集中话题 师生对话。今年,杨老师参加一项科学考察活动,沿途拍到一些特殊的地形,这是其中的一张,(出示图片)你们认为它可能是怎样形成的?(生:是水冲的)可是我在附近并没有发现河流呀(生:雨水)降雨后,土地会发生什么变化呢?(生:冲出沟来、泥石流、山体滑坡、土壤被冲走)到底是不是像我们所说的那样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雨水对土地的作用。板书:雨水 土地 设计意图:结合原有的生活经验,对“土地在雨水的作用下会发生哪些变化”这个问题进行推理。(类比推理) 二、探索调查 1.探究一滴雨水对土地的作用(个别观察) (1)教师提出任务。雨水对土地的作用是从一个小雨点降落到地面开始的,让我们先聚焦一个小雨点,看看它可能会对土地产生什么影响。 (2)学生活动:在培养皿中铺上很薄的细土,放在白纸上;用吸管在一定高度滴一滴水在土壤表面。重复4次,观察现象。 (3)师生交流。 小结:一滴雨水会对一小块土地产生影响,原来平整的土壤被打散,颗粒被溅起。 设计意图:雨水对土地的侵蚀过程是从一个小雨点降落到地面开始的,因此从微观入手,从侵蚀过程的起点开始,既便于学生观察,又利于完整侵蚀概念的建构。 2.探究持续降雨对土地的作用(整体观察) 师生交流。如果降雨量增大,土地面积进一步扩大,可能会有什么现象发生?(更多 的土壤被打散、溅起)还有什么新的现象发生?(学生铺垫:有泥汤,还有雨水溅出来的小坑)真的像我们描述的那样吗?我们要研究这个问题,需要持续降雨,更大面积的土地,你们说说怎么实现? 出示实验方案。(用装满水的饮料瓶模拟持续降雨、在第一个透明实验盒用土壤模拟 一种地形并在一个角打孔让雨水流下去、用另一个透明实验盒接流下来的水) (3)小组活动。模拟实验(每个小组按照自己的研究需求建不同地形进行模拟实验)、ipad拍照对比降雨前后雨水、土地的变化并填写记录单。(1.建一个你要研究的地形2.持续降雨3.降雨过程中观察土地的变化)记住他原始的样子,降雨完成后再拍一张照片,记录他变成的样子 (4)汇报交流。 预设1:下雨前土地很干燥,很平整;下雨后土地变得很湿润,很多土壤被冲走,石子露出,变得坑坑洼洼。雨水之前很清澈,降雨后浑浊。教师追问:雨水为什么变浑浊了?沿着地表流动的雨水叫径流。 预设2:悬崖倒塌了。 预设3:斜坡出现断裂。 预设4:平地出现大坑。(铺垫:漏水口的变化) 小结形成侵蚀概念。实验现象不同,但是土地都发生了变化:悬崖倒塌、斜坡断裂、平地出现洼地。现象说明土地在雨水的作用下发生了变化。在雨点、径流的共同作用下,土地发生变化的过程就是侵蚀,雨点降落到地面是土地被侵蚀的开始。(求同归纳) 三、形成解释 (1)教师提问。(出示课堂一开始的图片)回到真实的地形中,你们能试着解释一下图片中的地形是怎样怎样形成的吗?(雨滴 径流、小沟 交汇 、小沟变宽) (2)播放泥石流视频 你们有什么想法? 和我们之前研究的侵蚀过程相比有什么不同呢? 更剧烈(与模拟实验相比较) (3)小组讨论:侵蚀的程度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4) 师生交流 四、拓展延伸(均变论思想) 今天我们小范围内认识了侵蚀的现象,当我们把视野放大到整个地球表面,你猜想一下雨水可能对地表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联想) 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侵蚀的过程在过去有没有发生过?那么以后这种过程还将延续吗?(均变论:今天发生的过程在过去也同样发生) 附:板书设计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雨 点 打散、溅起 持续降雨 径流
5.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科学概念评价水平一知道雨水对土地的侵蚀现象水平二举例说明自然界中的侵蚀现象水平三说明侵蚀改变地表状态的过程是缓慢的科学实践评价水平一设计模拟实验研究雨水对土地的侵蚀水平二运用多种方式记录实验现象和结果科学态度评价水平一关注自然界的侵蚀现象水平二意识到今天发生的过程在过去也同样发生

6.教学设计特色说明与教学反思
纵观本课的教学过程,通过让学生经历从构建模型到形成对原型解释的过程,将学生对侵蚀现象的观察角度从微观上升到宏观。 类比推理的思维方法贯穿课堂始终,自然流畅的将探究的要素用“逻辑”串联起来,达成对侵蚀概念的实证性研究。 3.建立小学科学概念与学科思想的联系,让学生们真正做到能像科学家那样去思考。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实验记录单 第 组 记录人 日期 雨水土地降雨前降雨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