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古人谈读书》同步练习
一、基础题
1.根据拼音写汉字。
quē diǎn suǒ wèi lǎng sòng
( ) ( ) ( )
2.填空
(1)朱熹是____朝人,世尊称________。他说读书有三到,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曾国藩是________朝人,号伯涵,他的人生、他的智慧、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中国人。
3. 补充成语
悬梁( )( ) 废( )忘( )
( )( )偷光 专心( )( )
4. 翻译下面对句子。
(1)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2)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
二、课内阅读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1.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2. 作者在“三到”中,强调了什么的重要性?为什么?(用原文短句正面回答)
3. 作者在这段话中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三、课外阅读
名人读书法
古今中外,圣贤先哲,留下的读书之法,浩如烟海。但究竟自己适合怎样的读书法,还是应该因人而异的。鲁迅先生喜欢“跳读法”,因为他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到那个地方,那么无论过多久都不懂的。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都弄明白了。”而爱因斯坦的“总分合”三步读书法,特点同样十分明显。所谓“总”,就是对全书形成总体印象。所谓“分”,就是在总体了解的基础上,再逐字略读一下全文的内容。
而在略读中,则要特别注意书中的重点、要点以及与自己的需要密切相关的内容。最后是“合”,就是在略读全文后,着重把已经获得的印象条理化、系统化,使观点与材料有机地结合起来。
英国作家毛姆的“乐趣”读书法,是他在自己的读书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他提出“为乐趣而读书”的主张。他说:“我也不劝您要读完一本再读一本。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同时读五六本反而更合理。因为,我们无法每天都保持不变的心情,而且,( )在一天之内,( )不见得对同一本书怀有一样的热情。”如此脚踏多条船,使自己的读书始终处于一种兴奋状态,其效果肯定要比“感
情专一”地抱着一本书疲惫地一啃到底要好得多。
当然,即使哪种读书法,对每个读书人来说,它也只是一种工具而已。所以,万不可被某种方法左右,尤其忌讳死读书、读死书的恶习。对所捧之书,既能钻进去,又能跳出来,这样才能把书读活,使他人的知识为己所用。正如孟子所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1.爱因斯坦总结的读书法是( )
A.重点读书法 B.跳读法
C.“乐趣”读书法 D.“总分合”三步读书法
2.“脚踏多条船”在文中指( )
A.一个人同时读五六本书。 B.一双脚踏着多条船。
C.几个人同时读一本书。 D.一本书需要读好几天。
3.“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句话告诫我们( )
A.要全部相信书。 B.要把书读活。
C.全部相信书,像读无字书。 D.不能全部相信书本上的知识,书上的错字很多。
4.你喜欢哪种读书方法?为什么?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1. 缺点 所谓 朗读
2. (1)宋 朱子 心到 眼到 口到
(2)清
3. 刺股 寝食
凿 壁 致志
4.(1)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哪有不到的呢
(2)有志气的人一定不甘心处于下层社会;有远见卓识的人则知道学无止境,不会因为有一点收获而满足。
二、课内阅读
1.心(思想)不在这里,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思想)、眼睛不集中专一,只是随随便便诵读,一定不能记住,即使(暂时)记住了,也不可能记忆长久。
2.作者强调了“心到”的重要,这是因为“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3.读书要做到“三到”,即“心到”“眼到”和“口到”。
三、课外阅读
1.D
2.A
3.B
4. 示例:我喜欢爱因斯坦的“总分合”三步读书法。因为这样更有利于我在了解全书的情况下合理地根据自己的需要抓住重点、要点去读,从而在满足需要的同时节约更多的时间。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语文5年级上第25课《古人谈读书》教学设计
第2课时
课题 古人谈读书 单元 8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5年级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1.认识“矣、岂”2个生字并会写“谓、诵、岂、恒、窥、皆、缺”等7个生字。 2. 能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大意。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来理解和感知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在阅读中结合学习和生活实际,懂得读书和习作的方法。
重点 认识和会写课文中的字、词及说出课文的意思。
难点 能够在阅读中结合学习和生活实际,懂得读书和习作的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复习检查,巩固生字:1、复习检查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古人谈读书 第一部分》,再来看一下这些字词认识了吗?认读并造句。学而不厌 不耻下问 敏而好学 默而识之诲人不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2、回顾一下课文,你得到了哪些收获呢?我们在学习上,要有良好的学习态度,请教问题要不耻下问。对于不明白的问题,懂就是懂,不要不同装懂。学习要把知识牢记于心,不能自满。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论语》,知道了论语告诉我们的读书态度。今天我们再次去与古人交流,看一看朱熹和曾国藩又要告诉我们什么吧。出示课题:古人谈读书 思考、讨论问题。 通过复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本课学习。
讲授新课 (一)学习第二部分 一、识字解词1.学生自读课文,出示要求:(1)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或者请教老师和同学。(2)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圈出生字词;(3)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4)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2.检查自学情况。(1)出示要求认读的生字: yǐ qǐ矣、岂(2)谜语识字
山中卧龙出,犹如金铠飞。谜底:岂指名认读,相机正音。(3)课件出示生字组词。(4)开展读字游戏:开火车读(3)多音字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 得dé (得到)děi (就得)读一读:小学生就得(děi)多读书,这样才能从书中得(dé)到更多的知识。3.词语释义(可以多种形式,借助语境,引导学生理解词意)尝:曾经。谓:说。浪漫:随意。4.感悟课文的意思。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那就是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课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思想要是不集中,就只能随随便便地诵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 。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 5.指导朗读。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过渡:让我们把这些字带到课文中,一起来读好课文。1.作者简介:朱熹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2.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读音是否正确。3.开火车读,看谁读得好。组织互相评价读书。4.带着问题读课文:古人谈读书第二部分,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 (1)“三到”的关系是怎样的?心思不在读书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心和眼既然不专心一意,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就一定记不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2)“三到”中哪一“到”最重要?文中的哪句话表明了这一“到”的重要性?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4)“急”的意思是什么?与咱们现在的“急”的意思一样吗? “急”在这里是要紧,重要的意思,而我们现在的“急”大部分是着急的意思。 (4)为什么“心到最急”呢? 因为“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5)“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的意思是什么? 思想既然已经集中了,眼和口的应用难道会不到位吗 也就是说思想既然集中了,眼和口的应用就会到位了。 (6)那么朱熹的读书法是什么?“心到、眼到、口到”。(7)这三者可以调换位置吗? 不可以,因为只有心到了,眼和口才能更专心地读书、学习。 (8)平时的你读书时是怎样做的?效果怎样? 学生1:漫无目的地读书,读完之后,没有记住多少。 学生2:当我对这本书很感兴趣的时候,就会特别认真地读书,甚至于其他同学喊我都听不见。(9)通过 “读书有三到”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读书有三到,也就是心到、眼到、口到。其中心到是最重要的,说明我们再读书学习的时候不仅要仔细看、认真读,更重要的是要用心去学习,把学习态度放到第一位。三、生字书写出示生字: 谓 诵 岂1、记生字:开动脑筋记生字。学生各抒己见,然后教师总结:(1)生字归类游戏:送字宝宝回家左右结构:谓 诵 上下结构: 岂(2)加一加:熟字加偏旁山+己=岂 讠+甬=诵(3)换一换:熟字换偏旁岂-山+纟=纪 诵-讠+氵=涌2、指导写字:(1)师范写,重点指导“谓 诵 岂”并讲述,组词、造句、指导:出示生字:谓:“田”要偏小,下面形似“月”但第一笔是竖不是撇。 组词、造句出示生字:诵:“讠”要偏小,“甬”下面形似“月”但第一笔是竖不是撇。 组词、造句出示生字:岂:上小下大,“己”要写的舒展。组词、造句(2)老师范写,学生在习字本上描红、临写生字。(提醒写字姿势。)(3)指名说说这些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以及书写要点。(4)教师巡视指导,强调写字姿势,(课件出示)提出要求。看准每个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看清每个字的结构,放慢速度。严格按笔顺描写。(5)展示学生写字作品,讲评,适当奖励。(二)学习第三部分 一、基础知识1.理解词语士人:知识阶层。恒:恒心。下流:下等、劣等。2. 感悟课文的意思。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志向则自己不甘心为下流;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满自足,像河伯观海,井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人;有恒心则没有成不了的事情。这三件缺一不可。各位弟弟现在对于有见识不可速求,至于有志向,有恒心,则希望你们能勉力而行。3. 指导朗读。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过渡:让我们把这些字带到课文中,一起来读好课文。1.走进作者曾国藩 我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是我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之一。 2.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读音是否正确。3.开火车读,看谁读得好。组织互相评价读书。5..同桌合作学习:(1)同桌互相朗读课文第三部分,边读边做标注。(2)交流探讨:这篇小短文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何为“有志”“有识”“有恒”?作者是怎样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联系前面,说一说:河伯观海和坐井观天这两个典故说明了什么道理?说一说你受到什么启发?6.讨论,回答。(1)这篇小短文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读书人学习,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 (2)何为“有志”“有识”“有恒”?就是有志气,有见识,有恒心。 (3)作者是怎样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遵循这三点不遵循这三点不甘为下流甘为下流不敢以一得自足河伯观海,井蛙窥天断无不成之事有不成之事作者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如果我们遵循这三点,那么会达到高尚、博学、成功的境界;如果做不到这三点,则一事无成。最后作者进行总结,告诉我们,读书的时候这三者缺一不可,点明这三点的重要性。(4)联系前面,说一说:河伯观海和坐井观天这两个典故说明了什么道理?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满自足,否则,这都是没有见识的人。(5)说一说你受到什么启发?学生1:以后学习遇到困难,我不能再轻易说我不会,要去思考解决办法!学生2:我知道了要想成功,既要既要有志向,又要有见识,还要有毅力!(6)想一想:“读书有三到”和“读书三有”各点明了读书需要哪几种态度?重点各是什么?心到 眼到 口到 心到最重要志向 见识 恒心 缺一不可三、生字书写出示生字: 恒 窥 皆 缺1、记生字:开动脑筋记生字。学生各抒己见,然后教师总结:(1)生字归类游戏:送字宝宝回家左右结构:恒 缺上下结构: 窥 皆 (2)加一加:熟字加偏旁穴+规=窥 比+白=皆(3)换一换:熟字换偏旁窥-规+工=空 缺-缶+冫=决2、指导写字:(1)师范写,重点指导“恒 窥 皆 缺”并讲述,组词、造句、指导:出示生字:恒:左窄右宽,“忄”的中竖要长,右边上横稍短、“日”要扁、下横最长。组词、造句出示生字:窥:三部分要写紧凑,“穴”要扁,“夫” 两横稍向上拉、捺变为一小点。组词、造句出示生字:皆:“比”要扁宽、右边要比左边高些,“白”稍窄小、首笔是一短撇不能丢。 组词、造句出示生字:“夬”横折要小、下横要长、左边不封闭。 组词、造句(2)老师范写,学生在习字本上描红、临写生字。(提醒写字姿势。)(3)指名说说这些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以及书写要点。(4)教师巡视指导,强调写字姿势,(课件出示)提出要求。看准每个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看清每个字的结构,放慢速度。严格按笔顺描写。(5)展示学生写字作品,讲评,适当奖励小结:这篇课文由三则小短文组成,第一则出自《论语》,告诉我们要谦虚好学、勤学好问;第二则是 告诉我们读书要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其中,“心到”尤为重要;第三则告诉我们读书要“有志”“有识”“有恒”,三者缺一不可。 我们知道了读书学习的方法,就明白了读书学习的要义,如果能将这些方法运用到实际中去,将会更好地促进我们的读书与学习。 四、推展延伸搜集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3.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4.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7.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8.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四、 自读课文指名读要求指名认读开火车读齐读生字组词开火车读根据图片理解生字及词语 学生理解词意生了解相关资料分自然段读开火车读读文后,讨论交流,展示交流。交流分段学生各抒己见生完成游戏多种方式识记生字生观察字形组词、造句生观察字形组词、造句生观察字形学生描红、临写生字指名说学生自主练习小组互评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感悟、思考、表达。读文后,讨论交流,展示交流。交流分段学生各抒己见合作探究,披文入情。思考并回答问题。活动探究。理解、探究。思考,回答问题活动探究生观察字形组词、造句生观察字形组词、造句生观察字形学生描红、临写生字指名说 让学生了解作者、掌握字词。 让学生理清课文的思路。通过分析感受所阐述的道理。
课堂练习 一、给下列生字组词。谓( ) 诵( ) 岂( ) 恒( ) 窥( ) 皆( ) 耻( ) 诲( ) 二、从下面的句子中可以提炼出哪些成语?( )(多选)。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A.学海无涯 B.诲人不倦 C.坐井观天 D.不耻下问 巩固学习目标,加深理解。
课堂小结 本文摘录了古人谈读书的经典名句,告诉了我们常用的读书方法,并教育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读书态度。 总结全文,整体掌握。
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说说你读过哪些书,有什么好的学习方法分享给大家。 帮助理解课文,巩固课文。
板书设计 第二部分心到 眼到 口到 心到最重要第三部分志向 见识 恒心 缺一不可 突出课文重点,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掌握课文内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54张PPT)
古人谈读书
部编版 五年级上
第二部分
复习导入
学而
不厌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不耻
下问
敏而
好学
默而
识之
诲人
不倦
start
新知导入
我们在学习上,要有良好的学习态度,请教问题要不耻下问。对于不明白的问题,懂就是懂,不要不同装懂。学习要把知识牢记于心,不能自满。
回顾一下课文,你得到了哪些收获呢?
自读课文
要求:
1、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或者请教别人。
2、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圈出生字词;
3、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
4、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yǐ qǐ
矣 岂
识字解词
我会读
(1)根据拼音读一读
(2)开火车认读生字
识字解词
矣
岂
认读生字
我 来 组 词
识字解词
矣
岂
岂止
矣:感叹词
识字解词
谜语识字
山中卧龙出,
犹如金铠飞。
岂
得
dé (得到)
děi (就得)
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
.
读一读:小学生就得(děi)多读书,这样才能从书中得(dé)到更多的知识。
.
.
多音字
理解词语
尝:
谓:
漫浪:
曾经。
说。
随意。
感悟课文的意思。
翻 译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那就是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课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思想要是不集中,就只能随随便便地诵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 。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
指导朗读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朱熹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走进作者
朗读课文
要求:
1、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读音
是否正确。
2、开火车读,看谁读得好。组织互相评价读书。
3、带着问题读课文:古人谈读书第二部分,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精读感悟
“三到”的关系是怎样的?
心思不在读书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心和眼既然不专心一意,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就一定记不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一)第二部分
精读感悟
“三到”中哪一“到”最重要?文中的哪句话表明了这一“到”的重要性?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精读感悟
“急”的意思是什么?与咱们现在的“急”的意思一样吗?
“急”在这里是要紧,重要的意思,而我们现在的“急”大部分是着急的意思。
为什么“心到最急”呢?
因为“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精读感悟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的意思是什么?
思想既然已经集中了,眼和口的应用难道会不到位吗 也就是说思想既然集中了,眼和口的应用就会到位了。
精读感悟
那么朱熹的读书法是什么?
“心到、眼到、口到”。
这三者可以调换位置吗?
不可以,因为只有心到了,眼和口才能更专心地读书、学习。
精读感悟
平时的你读书时是怎样做的?效果怎样?
漫无目的地读书,读完之后,没有记住多少。
当我对这本书很感兴趣的时候,就会特别认真地读书,甚至于其他同学喊我都听不见。
精读感悟
通过 “读书有三到”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读书有三到,也就是心到、眼到、口到。其中心到是最重要的,说明我们再读书学习的时候不仅要仔细看、认真读,更重要的是要用心去学习,把学习态度放到第一位。
生字书写
1、小组长带领全组讨论,识记生字
2、分享你们的识字方法
谓、诵、岂
生字书写
游戏:送字宝宝回家
谓
上下结构:
左右结构:
诵
岂
生字书写
窥-规+工=空
恒-忄+木=桓
缺-夬+工=缸
熟字加偏旁
熟字换偏旁
山+己=岂
讠+甬=诵
生字书写
书写指导:
“田”要偏小,下面形似“月”但第一笔是竖不是撇。
谓
wèi
组词:称谓
造句:我们称谓他李先生。
谓
生字书写
书写指导:
“讠”要偏小,“甬”下面形似“月”但第一笔是竖不是撇。
诵
sòng
组词:背诵 诵读
造句:这首诗需要背诵下来。
诵
生字书写
书写指导:
上小下大,“己”要写的舒展。
岂
qǐ
组词:岂止 岂有
造句:这事岂有此理!
岂
生字书写
要求:
看准每个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看清每个字的结构,放慢速度。
严格按笔顺描写。
理解词语
(二)学习 第三部分。
士人:
恒:
下流:
知识阶层。
恒心。
下等、劣等。
感悟课文的意思。
翻 译
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志向则自己不甘心为下流;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满自足,像河伯观海,井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人;有恒心则没有成不了的事情。这三件缺一不可。各位弟弟现在对于有见识不可速求,至于有志向,有恒心,则希望你们能勉力而行。
指导朗读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曾国藩 我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是我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之一。
走进作者
新知讲解
同桌合作学习:
1、同桌互相朗读课文第三部分,边读边做标注。
2、交流探讨:这篇小短文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何为“有志”“有识”“有恒”? 作者是怎样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联系前面,说一说:河伯观海和坐井观天这两个典故说明了什么道理?说一说你受到什么启发?
精读感悟
这篇小短文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读书人学习,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
何为“有志”“有识”“有恒”?
就是有志气,有见识,有恒心。
精读感悟
作者是怎样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
遵循这三点 不遵循这三点
不甘为下流 甘为下流
不敢以一得自足 河伯观海,井蛙窥天
断无不成之事 有不成之事
作者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如果我们遵循这三点,那么会达到高尚、博学、成功的境界;如果做不到这三点,则一事无成。最后作者进行总结,告诉我们,读书的时候这三者缺一不可,点明这三点的重要性。
联系前面,说一说:河伯观海和坐井观天这两个典故说明了什么道理?
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满自足,否则,这都是没有见识的人。
精读感悟
精读感悟
说一说你受到什么启发?
以后学习遇到困难,我不能再轻易说我不会,要去思考解决办法!
我知道了要想成功,既要既要有志向,又要有见识,还要有毅力!
精读感悟
想一想:“读书有三到”和“读书三有”各点明了读书需要哪几种态度?重点各是什么?
心到 眼到 口到 心到最重要
志向 见识 恒心 缺一不可
生字书写
1、小组长带领全组讨论,识记生字
2、分享你们的识字方法
恒、窥、皆、缺
生字书写
游戏:送字宝宝回家
上下结构:
左右结构:
恒
窥
皆
缺
生字书写
窥-规+工=空
缺-缶+冫=决
熟字加偏旁
熟字换偏旁
穴+规=窥
比+白=皆
生字书写
书写指导:
左窄右宽,“忄”的中竖要长,右边上横稍短、“日”要扁、下横最长。
恒
héng
组词:恒心 持之以恒
造句:我们应有持之以恒的精神。
恒
生字书写
书写指导:
“比”要扁宽、右边要比左边高些,“白”稍窄小、首笔是一短撇不能丢。
皆
jiē
组词:皆大欢喜 喜结良缘
造句:这真是皆大欢喜!
皆
生字书写
书写指导:
三部分要写紧凑,“穴”要扁,“夫” 两横稍向上拉、捺变为一小点。
窥
kuī
组词:窥探 窥视
造句:他在偷偷的窥视着我们。
窥
生字书写
书写指导:
“夬”横折要小、下横要长、左边不封闭。
缺
quē
组词:缺少 缺德
造句:我发现书包里缺少了一支铅笔。
缺
生字书写
要求:
看准每个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看清每个字的结构,放慢速度。
严格按笔顺描写。
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3.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4.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7.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8.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拓展延伸
搜集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
一、给下列生字组词。
谓( ) 诵( ) 岂( )
恒( ) 窥( ) 皆( )
耻( ) 诲( )
称谓
诵读
岂敢
恒心
窥视
皆大欢喜
不耻下问
诲人不倦
课堂练习
二、从下面的句子中可以提炼出哪些成语?( )(多
选)。
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
A.学海无涯 B.诲人不倦
C.坐井观天 D.不耻下问
A C
课堂练习
课堂总结
本文摘录了古人谈读书的经典名句,告诉了我们常用的读书方法,并教育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读书态度。
板书设计
第二部分
心到 眼到 口到 心到最重要
第三部分
志向 见识 恒心 缺一不可
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说说你读过哪些书,有什么好的学习方法分享给大家。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