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低山丘陵区[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南方低山丘陵区[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6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06-01-13 08:0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二地理第七单元 山区农业资源的开发
班级 姓名 学号 成绩 2005-12-20
一.选择题。
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有回归沙漠带上“绿洲”之称,其没有形成沙漠的主要原因是:
A.受纬度位置的影响 B.受高气压控制 C.受地形的影响 D.深受季风影响
下列省区,全部属于南方丘陵山区的是:
A.湖北、湖南 B.河南、安徽 C.山西、浙江 D.福建、广西
关于南方低山丘陵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表呈现山、丘、盆、谷交错分布状态
B.位置上跨热带、亚热带、暖温带
C.气候上终年受季风影响而不受副热带高压控制
D.季风活动的年内不稳定使降水集中在7、8月份
关于南方低山丘陵区的叙 述,正确的是:
A.人少地多,开发很早 B.耕地不断减少,人地关系出现明显矛盾
C.非耕地资源丰富,并且利用充分 D.商品经济发达,自然资源潜力发挥充分
关于南方低山丘陵区农业资源的优势,叙述正确的是:
A.光、热、水资源相当丰富,配合较好,一般不会出现农业气象灾害
B.生物品种丰富多样,生长快,更新能力强
C.土地类型多样,水土流失严重
D.红壤广布,有机质丰富,为高产土壤之一
有关红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冷湿的环境下形成的 B.有机质少,酸性强,土质黏重
C.主要分布在河流冲积平原 D.适合水稻和茶树的种植
下列农作物中,在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有大面积分布的是:
A.棉花、甜菜 B.水稻、油菜 C.小麦、甘蔗 D.桑蚕、花生
影响南方丘陵山区农业发展的主要气象灾害是:
A.春旱和伏旱 B.寒潮和台风 C. 梅雨和春旱 D. 春季低温和盛夏干热
南方丘陵山区的农林产品中,在全国占重要地位的是:
A.大豆、木本油料 B. 黄麻、亚麻 C.用材林、竹林 D. 亚热带水果、茶叶
关于南方低山丘陵区农业开发及其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开发历史悠久,商品经济基础雄厚
B.人口密度较大,土地负载较重
C.土地资源开发时间长,生产潜力不大
D.人口增长但非耕地资源潜力大,人地关系矛盾缓和
山区与平原相比:
A.地表坡度大,利于耕作 B.气候较湿润,利于种植业
C.土层较深厚,利于林业 D.环境较复杂,利于多种经营
有关南方低山丘陵区生态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地关系日趋缓和
B.生活能源短缺,乱砍滥伐现象严重,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
C.因气候湿润,植被破坏后恢复容易
D.生态环境破坏后不会危及下游地区的工农业生产
目前,南方丘陵山区重大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A. 水土流失 B. 春季的低温阴雨天气
C. 盛夏的干热少雨天气 D. 农业所利用的生物品种比较单一
据报载,我国江西省南部山区出现了大片的“红色沙漠”,据此回答:
“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A.风蚀作用 B.水蚀作用 C.沉积作用 D.风化作用
“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
A.滥伐森林 B.开山取石 C.过度放牧 D.环境污染
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开发利用难度较小的原因是:
A.劳动力资源丰富 B.接近市场 C.水热充足 D.地形以山地为主
南方丘陵山区适宜发展立体农业的条件是:
A. 人多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
B. 耕作历史悠久,物种丰富
C. 丘陵山地多,能多层次和多方位的利用自然资源
D. 土壤肥力高,水热资源配合好,有利于多种作物生长
下列有关南方低山丘陵区发展立体农业的目的和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充分发挥低山丘陵区土地资源潜力 B.减少耕地的压力
C.有利于农业良性循环 D.有利于实现机械化
下列某地地形剖面示意图中,各地段较合理的土地利用模式是:
A.①林地 ②果园 ③耕地 B.①果园 ②耕地 ③村落
C.①村落 ②林地 ③耕地 D.①耕地 ②林地 ③村落
南方丘陵山区的立体农业分布,从丘上到丘下应该是:
A.经济林、用材林、人工草地 B.用材林、果园、农田
C.人工草地、农田、用材林 D.农田、鱼塘、经济林
从千烟洲立体农业发展可以看出:
A.土地利用类型不能太多,不利于加强管理
B.要保持自然生态平衡,不能发展人工林、人工草地和人工湖
C.生产品种不要单一,要重视多种经营
D.对土地和生物资源要做到用养结合
河南省商城县在农业资源综合开发方面的特色是:
A.优势资源的系列开发 B.发展立体生态农业
C.建设企业化种植园 D.木材加工创汇典型
我国山区面积广大,从南方低山丘陵区农业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实例中,可以得到的启示是山区开发要:
A.以粮为纲 B.以造林为主 C.要因地制宜 D.以工业为主
封山育林是保持水土的有效措施,但是要使其真正实现,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是:
A.人口迁移问题 B.农民的生活能源问题
C.育林区的管理问题 D.农民的耕地问题
解决农村生活用能的有效办法是:
①大力推广生活用煤 ②进行炉灶的技术革新 ③营造速生薪炭林
④全部实现煤气化 ⑤大力开发地热、太阳能、沼气等新能源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⑤
我国农业发展提出“积极开展多种经营”的方针是基于:
A. 农业管理方式的多样性 B.世界向多极化发展
C.我国工业部门的多样性 D. 我国各地自然条件的多样性
二.综合题。
读“我国东部某地等高线地形图”,该地春分日正午太阳高度为60°,位于东八区。回答:
(1)该地的典型植被是 ,典型气候类型是 ;(2)根据本题提供的信息分析该地位于我国地势第 级阶梯上,从湿润状况来看,
该地属于 地区。
(3)该地可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是 ,主要经济作物是
(4)正常年份该地河流最高水位的时间出现在 月,原因是:

下表是我国南方某地1970~1990年有关情况的统计资料。读表并完成下列要求:
(1)1970年到1990年,当地耕地面积的变化为______ ___,森林、草地面积比例则呈现出_______趋势,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970年
1990年
耕地面积(公顷)
4.0万
4.6万
森林、草地覆盖率(%)
18
10
气候条件
气温年较差(℃)
33
36
年降水量(mm)
440
380
水土流失范围


粮食生产
平均亩产(kg)
160
150
总产量(万吨)
9.6
10.5
人口(万人)
32
40
(2)20年来当地自然条件发生的变化是:
这些变化对粮食总产量和亩产带来怎样的影响?
(3)以下采取的脱贫致富的措施中,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有( )
A.优势资源的开发 B.大量出售林木 C.发展立体农业 D.大力发展第二产业
(4)请你谈谈今后当地应采取哪些基本策略,合理发展农业生产,改善紧张的人地关系。
表1和表2分别是江南丘陵某乡1976年和2000年土地利用构成和生活用能构成情况。回答: 表1 某乡土地利用构成(%)
耕地
林地
草山草坡
湖泊
其他
1976
45.2
4
8
2
40.8
2000
30.8
14
20.3
10.8
24.1
表2 某乡生活用能构成(%)
秸秆
薪材
煤炭
沼气
小水电
其他
1976
50.3
32.4
10.3
0.5
0.8
5.7
2000
20.5
10.8
144
35.3
15.2
2.8
(1)2000年与1976年相比,该乡土地利用构成有何变化?这种变化有何重大意义?
(2)2000年与1976年相比,该乡生活用能构成有何变化,这种变化对生态环境有何重大影响?
(3)1976年以来,该乡积极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生活用能结构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第七单元 山区农业资源的开发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D
D
A
A
B
B
B
D
C D
B
D
B
A
B
A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C
C
D
A
B
C
A
C
B
D
D
27.(1)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亚热带季风气候
(2)三 湿润
(3)水稻 油菜
(4)6月份 准静止锋控制 阴雨连绵
28.(1)扩大 减小 开垦草山、草坡和林地
(2)气温年较差增大,年降水量减少,水土流失面积扩大
影响:通过单纯扩大耕地面积的办法,提高了粮食总产量,但由于加重了水土流失的程度,使粮食单产下降
(3)AC
(4)①控制人口增长 ②大力发展林业等多种经营,植树造林种草,通过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粮食单产,加快经济发展
29.(1)耕地面积缩小,林地、草地和湖泊面积扩大;
意义:大规模进行生态退耕,因地制宜,建立与当地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生态系统,有利于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获得经济效益
(2)生活用能多样化,特别是秸秆、薪材的使用量减少,因地制宜地开发了沼气和小水电;
影响:秸秆还田有利于保持和增强土壤肥力,薪材减少有利于水土保持,沼气使用既净化了环境,又为土壤提供了肥料,小水电的开发有效地利用当地的资源,保护了环境。因而能源结构的变化既有效地利用了当地资源,又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大气环境,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3)人地矛盾尖锐,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