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地理第一册
地理知识主要有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大类知识组成。通过对必修地理宇宙、大气、海洋和陆地环境要素的学习,我们掌握了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其空间分异规律等自然地理姿势。在选修地理第一、二册中,我们要侧重学习人文地理知识,即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地狱结构的形式和发展规律,以达到提高适应现代生活的能力,拓宽人文地理基础知识的目的。
现代社会中,除了经济的增长外,人口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城市化的加快和城市合理规划、文化和旅游需求的增长、国力的增长和国际关系的改善,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认识这些综合因素在人地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将使我们在分析地理问题时有更开阔的思路和视野。
第一单元
⑴了解人口再生产类型的特点、转换规律及地区分布;根据人口再生产的相关图表资料,分析其特点并探究其成因;认识国情、国策,逐步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⑵了解影响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理解人口数量变化与环境的相互关系;通过讨论的形式,解决人口数量增长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的实际问题;初步树立正确的人口观与环境观。
⑶理解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和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理解环境人口容量的性质与合理容量的概念,并结合实例分析地球和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初步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与环境观。
⑷理解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环境因素以及人口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结合实例分析自然因素对人口身体素质产生的影响,以及人口的不同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产生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从而培养辨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对环境问题的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
⑸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理解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结合实例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正确分析、预见人口迁移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⑹理解我国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特点和原因;就我国人口迁移问题进行简单的社会调查并做出简要分析;理清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树立唯物辩证法观念。
重点知识:
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地区分布,人口数量变化对文化环境的影响,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环境因素对人口身体素质的影响,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人口迁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中国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原因。
难点内容:
人口再生产类型的特点及其界定,人口数量增长与环境污染的辨证关系,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及优化,新中国成立后人口的迁出、迁入地区及迁移原因。
高二地理1.1、人口再生产
学习知识要点
(1)理解人口再生产、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概念
(2)掌握人口再生产的类型划分、特征及形成原因
(3)说明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差异
重难点分析:
本节内容是学习本单元知识的基础,也是同学认识人口与环境的重要内容。其中人口再生产类型特征和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是本节的重点,是认识人口的发展和分布的基本内容。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是本节的难点。
导入新课:
纵观人类历史的各个阶段,人口自身的发展规律,一直是社会经济的写照。
学习思路:
1、 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
1、 人口再生产类型
学生阅读课文并回答。
[问题] 什么是人口再生产? 人口再生产可以用什么参数表示?
阅读图1.1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示意。
分析:人口再生产分为几种类型?
各种类型之间的主要划分依据什么参数?
各类型之间的参数的变化与组合。
各种类型之间转换的社会经济原因是什么?
2、人口再生产与社会经济结构
读表1.1芬兰人口再生产转变,阅读课文标准人口再生产类型。
分析:历史阶段、人口再生产类型、人口发展特征、人口发展原因
2、 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
读表1.2:2000世界及各大洲人口自然变化
分析:世界及各地区目前分别处在什么人口再生产类型中?
各大洲之间差异的产生原因是什么?
读表1.3:一些国家2000人口自然变化
分析:目前这些国家分别处在什么人口再生产类型中?
这些国家差异的产生原因是什么?
活动:绘制新中国人口自然变化曲线。四人一组交作业。
高二地理1.2人口数量与环境
学习知识要点
(1)理解:人口自然增长与机械增长、生育率与死亡率
(2)掌握: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影响生育率和死亡率的环境因素
(3)说明:人口数量变化对环境的影响
重难点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口与环境这一单元的主体内容,影响人口数量变化的环境因素和人口数量的变化对环境的影响,即人口与的环境的关系,是本节及本单元重点内容。辩证分析人口数量与环境的关系是本节的难点。
学习思路:
导入新课:
结合上节课学习内容,讨论人口增长的几种表现形式,认识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机械增长的概念,以及两个概念的应用区域。
一、人口数量的变化
1、学生阅读教材并解释名词:
人口自然增长;
人口机械增长;
生育率;
死亡率;
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与生育率、死亡率的关系。
2、教师分析: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机械增长的适用范围,全球和区域。
二、环境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
1、 对生育率产生影响的环境因素包括:
经济水平、婚姻制度、生育政策、避孕技术、文化宗教等社会因素。
[问题] 用实例说明环境因素(自然、人为)对生育率的影响。
2、对死亡率产生影响的因素包括:
自然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受教育水平和医疗卫生水平。
自然因素中主要包括:地方病、气候与传染病;自然灾害;环境污染。
[读图分析] 从图1.2接受教育程度统计的我国35岁到45岁妇女生育的子女数,
讨论:受教育程度影响人口再生产的原因:
育龄妇女(15到45)接受教育推迟生育时间,影响生育观念,
影响子女教育期望值和教育投入,个人发展观等。
三、人口数量变化对环境的影响。
1、 人类对环境的依赖时期;
2、 人类对环境的改造与破坏时期;
3、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协调
[问题] 用实例说明人口数量的增长对自然环境影响。
具体表象:资源不足、排污量、生产废弃物。
[读图分析]从图1.5部分国家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
比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地区排放二氧化碳的差异,分析二氧化碳产生的原因,
讨论:人口因素与经济发展因素两者对环境的影响差异,以及控制的主要途径。
辩论会:
正方:人口数量增长是环境污染污染的“罪魁祸首”,环境污染就是因为人口增长过快造成的。
反方:人口增长对环境污染无足轻重,只要有了先进的技术,人口增长不仅不会使环境恶化,反而使环境能够供养更多的人口。
同步练习:完成填充图册P2本节内容。
高二地理1.3环境人口容量
学习知识要点
(1)理解环境人口的容量、环境人口容量的不确定性和相对稳定性
(2)掌握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知道地球和我国环境人口容量
(3)说明我国环境与人口之间的出现矛盾
重难点分析:
本节内容是深入认识人口与环境的重要内容。其中环境人口容量、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是本节的重点。环境人口容量的不确定性和相对稳定性是本节的难点。
1、 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
学生阅读课文,查找
环境人口容量:
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
资源、科学发展水平、地区开放程度、文化生活消费水平
以“延安大生产运动”为例,分析理解各因素如何影响环境人口容量。
2、 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
1、 解释环境人口容量的不确定性和相对稳定性:
利用图1.6对地球环境人口容量的不同估计,
讨论:为什么在相同地球资源统计资料的条件下,会出现环境人口容量的巨大差异?
科学技术水平、现有各类资源条件估计、地区开放条件、人口消费水平等角度不同。
阅读图册,记忆世界人口容量100亿,中国人口容量为16亿。
2、 合理容量
记忆世界合理人口容量为60亿,中国合理人口容量为7-8亿。
3、论述中国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考察点:人均耕地问题、人口与淡水问题。
实践活动
[讨论] 用实例说明我国人口与环境之间出现的矛盾。
高二地理1.4人口素质与环境
知识要点
(1) 人口身体素质的两个因素
(2) 原生环境因素与次生环境因素
(3) 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二者的关系
重难点分析:
本节主要向同学们介绍了环境因素对人口身体素质的影响以及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因此正确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本节的重点。
导入新课:
绪言:如果说,人类的能动性在以往是一种对未来的蒙昧无知的冲撞;那么在今后,这种能动性应当而且必将是眼前越来越高的对未来的科学的选择。人类与未来的关系也同时是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这是时空的辩证,也是时空的统一。人类就是在时空的辩证统一中孕育,进化并发展到今天这种状态。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与环境的历史。
1、 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环境因素
阅读课文,学生回答概念:
人口身体素质:人口身体素质指人口群体平均的身体状况。
原生环境因素:主要指地形、水源等自然环境因素。
次生环境因素:受人类影响的环境因素,自然与社会环境的结合。
人口身体素质的影响因素
遗传因素:
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
以日本二战前后“一杯奶”工程与日本儿童身高变化的资料。
讨论: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之间对人口身体素质的影响。
2、 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
影响人们的资源观生态环境意识
对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
人类活动的环境结果
学生举例说明:从新闻报道、报刊杂志等途径了解到的有关事例。
讨论:作为一个已经具备了相当科学文化知识的高中生,你该怎样从自我做起,实现环境保护?
高二地理1.5 人口迁移与环境
学习知识要点
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理解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
结合实例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正确分析、预见人口迁移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重难点分析:
本节内容是深入认识人口迁移的重要内容,其中各阶段人口迁移的原因是本节的重点,分析数据,说明我国人口迁移的趋势是本节难点。
学习思路:
一、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1、概念: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通常是长期的改变居住地(一年以上)。
2、分类:按地理范围划分: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按迁移方向分:从农村到农村;从农村到城市;
从城市到城市;从城市到农村。
讨论:第二种分类方式是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内在原因。
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或第三产业转移。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1、 自然环境因素
气候:影响生活舒适度或健康。
读图美国老年人口向阳光地带迁移图,
分析问题,为什么是老年人口迁移?为什么迁移?
土壤:作为农业生产资料。
讨论宋朝我国北部边界的民族矛盾与土地、气候、水源的关系。
水和矿产资源:现代工业生产的原料。
分析伯明翰、曼彻斯特、大庆、攀枝花等地的城市发展原因。
2、 社会经济因素
经济水平的相互差异是人口迁移的内趋力,是最主要的因素。
从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
交通和通讯的发展促进迁移。
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家庭和婚姻。
3、政治因素:介绍:土尔扈特部族的历史,分析该民族迁移的原因。
人口迁移政策;
战争;
政治中心变化。
三、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1、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稳定的居民定居形式和定居点,是从农业文明之后出现的;
文明发展 采集时代 农业时代 工业时代 现代文明
居住 迁移 定居 迁移(城市) 迁移(农村)
资源观 果实、动物 土地 能源 环境
主动迁移 被动迁移 主动迁移 主动迁移
人口迁移是实现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力和市场之间的良好配置的方式。
2、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迁出地:1、加强与外界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联系;举例。
2、减轻人口压力,保护环境:西欧历史举例。
迁入地:1、促进自然资源开发;
2、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3、环境压力,环境难民。
高二地理1.6 中国人口迁移
学习知识要点
中国历史和解放后人口迁移的特点和原因;
重难点分析:
理解我国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特点和原因;就我国人口迁移问题进行简单的社会调查并做出简要分析;理清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树立唯物辩证法观念。
一、我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
1、 我国人口分布状况的改变
秦汉以前,人口集中在黄河流域
三国时期:人口首先出现从北向南迁移
两晋时期:人口继续出现从北向南迁移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之后,我国人口首次出现南多北少。
2、讨论:我国历史上人口迁移趋向产生的原因:
分析引起历史上人口迁移最直接的原因:
二、新中国成立后到80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
学生阅读:表1.6和表1.7
分析: 人口迁移特征: 造成这种特征的原因
主要迁入区:辽宁、山东、上海、四川
主要迁出区:除辽宁、山东、上海、四川及西藏之外的地区。
迁移原因:被动性。
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3、 80年代以来的人口迁移
读图1.17,回答问题:
特点表现为:流动人口的大量增加。
变化的原因:国家政策
人口迁移和流动的主要方向:农村到城市,内地到沿海城市
迁出变化:上海市成为迁入区。
4、 阅读课文和图1.19
分析:我国人口流动的原因
主要迁出区
主要迁入区。
课后建议:
阅读余秋雨散文集《山居笔记》中“脆弱的都城”
将本节与第一章联系起来,理清认识人口与环境问题的思路。
资料1
中国人口的历史变迁及普查姚远 《北京日报》 2000 年 11 月 13 日
中国人口的历史发展,源远流长。尽管古往今来栖息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但作为整体的中国人口本身,却往往因为资料的残缺或失真,而难以被准确地描述。值得欣慰的是,近几年来,相关研究已累累硕果。依据这些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大致描绘出中国人口历史发展的基本概貌。
人口总量的增长是中国人口发展史中最明显的特征
纵观数千年来中国人口的发展,我们不难发现,人口总量的增长是中国人口发展中最明显的特征。如果形象地来说明的话,新中国建立之时,中国人口已经爬过了四个坡。
第一个坡,从夏至西汉末年(公元前 21 世纪到公元初),大约 2000 多年时间,人口沿着一条缓升的总量线波动,直至接近 6000 万。
第二个坡,从东汉至明末(公元初到 17 世纪初)大约 1600 多年时间,人口围绕着一条水平的总量线( 6000 万至 7000 万)上下波动。对于宋时期和明时期的人口总量,有学者认为已经达到或突破了 1 亿。
第三个坡,从明末至清后期( 17 世纪初到 1850 年),大约 200 年时间,人口沿着一条向上倾斜的总量线波动,历经 1 亿、 2 亿、 3 亿,最终达到 4 亿 3 千万左右。
第四个坡,从清后期至新中国建立( 1850 年到 1949 年),大约 100 年时间,人口总量在动荡中继续增长。到新中国建立之初,人口已超过 5 亿 4 千万。
我国人口的波浪型变化,在整体上,形成了中国人口历史发展的轨迹
虽然我们用爬坡来描述中国历史人口总量的变化轨迹,但实际上人口总量的变化并不是直线型持续增长,而是表现为一种波浪型增长。也就是说,中国人口在某个时期增长很快,在另个时期却增长很慢,甚至减少。一般来说,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时期,人口总量就会大幅度增长。人口平均年增长率可以达到 0 . 5 %至 0 . 7 %,有时达到 1 %甚至更高。如西汉前期、盛唐时期、清时期等。而在社会动荡时期,人口总量就会减少,乃至出现人口负增长。如两汉之交、三国时期、明末清初等。这种波浪型的变化,在整体上,形成了中国人口历史发展的波浪型轨迹,谷连着峰,峰接着谷;在局部上,则形成了大部分朝代期间人口发展的“单驼峰”或“双驼峰”型轨迹。
从长时段的角度看,中国历史人口自然增长缓慢。从公元 2 年的近 6000 万到 1850 年的 4 . 3 亿,人口平均年增长率仅为 0 . 10 %。如果算到 1949 年,人口平均年增长率也不过 0 . 11 %。但是从短时段的角度看,中国历史人口呈现出加速增长的态势。这可以通过两个指标来证明。一是突破人口亿关的时间。中国人口达到 1 亿用了几千年,达到 2 亿用了几百年或近百年,达到 3 亿用了大约 40 年,达到 4 亿用了 30 年左右。二是人口年平均增长率有加快的趋势。清时期人口年平均增长率大约为 1 . 2 %,比唐时期高出 0 . 6 个百分点,比宋时期高出 0 . 3 个百分点等。
如果用一句话来描述中国历史人口总量变化的特征,我们可以说,中国人口呈现出波浪式加速增长的态势。
当然,中国人口的历史发展并不仅仅表现在总量上,还表现在空间上,即人口分布格局的变化。远古时期,人们抗御自然的能力很低,只能聚群而居,傍水为生。所以黄河流域孕育了大小部落,也孕育了最早的国家;夏商周。其后的诸多国家政权,无不将黄河流域作为发展经济和政治的重要地区。
1、三国时期(公元 3 世纪)起,政局不稳,战争纷起,中原地区民不聊生,促使北方人口向南迁徙。2、两晋时期( 4 世纪),北方少数民族政权轮番入主中原,民族矛盾激化,再次推动北人南移。3、进入隋唐时期( 7 、 8 世纪)以后,南方仍然是北人迁移的首选目标。历经这样多次自北而南的人口大迁徙,公元 754 年安史之乱后,南重北轻的人口分布格局最终形成。北宋初年(公元 980—989 年),南北户口之比大约为 6 比 4 。明朝初年(公元 14 世纪后期),南北户口之比大约为 7 比 3 。
与南重北轻人口分布格局同时形成的还有东南密西北疏的人口格局。虽然 19 世纪以后,曾出现北人回归北方和中原人口向周边省份迁移的浪潮,但南重北轻和东南密西北疏的人口分布格局始终未有根本性的变化。
人口是社会的构成主体。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状况有密切联系,同时也会对人口变化产生重要的直接的影响。一般来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低,人口发展受到客观环境的制约作用就越大;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口发展受到客观环境的制约作用就越小。中国历史人口的变化明显地属于前者。
影响中国历史人口变化的因素可以归纳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三大类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包括地理、气候、水文、土壤等诸多因素。只要有可能,人们总是趋于寻求气候良好、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的地方生存。而且这些地方往往能够在付出同样的劳动时获得更多的收获。中国历史人口起源于两河中下游地区,东南人口密度高于西北人口密度,实际上都反映了这种情况。好的自然条件能够促进人口增殖,不好的自然条件则会造成人口的减少。研究表明,中国历史上的几次人口剧减和增长缓慢都与当时出现的气温异常、自然灾害泛滥有着直接的联系。
经济环境主要指农业生产。在农业生产力水平没有明显提高的情况下,扩大耕地面积、增加作物品种和提高亩产量就是增加粮食的重要途径。我们虽然不能将人口变迁完全归因于粮食的多少和农业生产的兴衰,但农业发展和粮食丰收肯定有利于人口增殖。每个朝代前期社会安定和农业经济的发展往往伴随着人口兴盛。宋代人口的剧增,与南方农业开发、水稻品种增加不无关系。思考清代人口剧增之迷时,人们也注意到了传统南稻北谷粮食作物结构向多元化作物结构的转变。甘薯遍布长江流域。玉米成为北方人民的主食之一。甘薯、玉米等作物不仅产量高,易种植,而且适宜于在丘陵、山地种植,从而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扩展了生活资料的范围。
社会环境的内涵很丰富。这里主要指对人口变化影响较大的战争、政策和人口统计制度等三方面因素
中国历史上经常发生战争。战争对人口的影响有三个方面。一是直接造成人口死亡和人口总量的减少。战国时期的“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三国时期的“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南宋时期北方的“几千里无复鸡犬,井皆积尸,莫可饮”等都说明了战争的残酷性以及对人口的摧残。二是直接造成人口生存环境的破坏,贫困、饥饿、疾病,人口寿命缩短。翻开史书,每每大战之后,都会留下诸如“满目榛荒,人丁稀少”、“室庐焚毁,田亩无主,荒弃不耕”、“人相食啖”的记载。三是造成在籍人口的下降。战争使大量人口迁徙。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几次人口大迁徙无不与战争有关。迁徙人口脱离原籍,使国家在籍人口减少。
政策包括政治方面的政策、经济方面的政策、文化方面的政策、人口方面的政策等。对广大农民来说,土地政策和赋税政策是最重要的。在中国“多子多孙”生育文化影响下,只要社会安定、轻徭薄赋,人口就会增殖,其中当然包括回归户籍的人口。一旦社会动荡、赋税加重、人地分离,人们就会死的死、逃的逃,户口总量就会迅速减少。前面讲到的波浪型人口变化,实际上就反映了经济政策的变化及其对人口兴衰的影响。人口政策对人口变化也会有所影响,但不会产生独立的作用。只有人口政策与经济政策相结合,人口政策才可能发挥其应有的影响。
人口统计制度经历了历代的发展,不断完善,也成为影响历史人口变化的重要因素
在传统经济社会中,人口数量常常成为衡量经济兴衰的标尺。统治者经常透过人口变化考虑政策问题。所以,中国很早就建立了人口登记和调查制度。这些制度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变更和完善。据研究,西周初年(公元前 11 世纪)已经有了经常性的人口调查,并建立了将人口分为不同类别和由不同部门负责登记的制度。战国时期采取了由下级官员登记并向上级官员或中央汇报统计数字的上计制度。这个制度一直延续到秦汉时期。有学者认为,秦代还进行了中国第一次全国性人口调查。隋唐时期实行的是手实(户口本)、计账(州县的户口册)、户籍(上报中央的户口汇总册)三级登记统计制度。明清时期改为户帖和黄册制度。户帖类似于今天的户口本,记有住址、家庭人数、姓名、年龄、性别、田地亩数、房屋间数等。黄册是户口册,每 10 年编制一次,也就是每 10 年进行一次全国性的户口调查。康熙七年( 1668 年),黄册改为丁口增减册,三年编制一次,统计单位由户变为丁。从分类登记制度到黄册制度的变化,一方面反映了人口登记和人口统计制度的逐渐完善,一方面也反映出国家对人口变化的关注。“民数周,为国之本也”的观点成为历代统治者的重要人口思想。正是由于人口统计登记制度,我们今天才可能拥有一些珍贵的历史人口资料,并对历史人口的变迁进行认真地研究。尽管这些人口资料具有历史的局限性,但它依然是灿烂的中华文化园中的瑰宝。
第二单元
⑴了解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和城市的服务范围,理解城市地域形态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解释特定案例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以及服务范围;树立辨证的科学的环境观和发展观。
⑵了解城市功能区的形成规律以及各功能区的空间分布特征;解释特定案例城市各功能区的分布并分析其原因;学会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城市各功能区的发展变化。
⑶了解城市的结构、理解影响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四种因素;结合特定案例城市分析其地域功能分区的形成;初步树立学用结合的观念。
⑷了解城市规划的概念、变化和形成,理解城市功能区的合理布置;学会对城市功能分区不同方案的比较和评价;在城市合理规划的学习中,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重点知识:
城市的服务范围和地域形态,城市各功能区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特点,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合理协调工业用地和生活用地之间的关系。
难点内容:
城市地域形态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城市各功能区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特点,历史原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城市总体布局方案的比较。
高二地理:2.1城市的作用与形态
学习知识要点:
城市的作用,城市的服务范围的概念;
城市的地域形态
城市的地域形态的影响因素
重点难点
各类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城市的地域形态与功能的关系。
引入新课:
人类的居住地可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越来越为显著。城市如何布局?城市内部如何合理规划?才能更好地发挥城市职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1、 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
学生阅读课文并总结:
1、 城市与区域环境的关系:
城市处在区域环境的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
区域环境是城市发展的基础。
2、 城市的作用:
管理中心、服务中心、经济增长中心。
3、 城市的等级
数量不同、作用大小不同、作用类型不同、覆盖范围不同。
二、城市的服务范围
1、 读图2.1乐平市的服务范围,
思考:该市的服务范围大致多少
该市服务范围的大小受那些因素影响?
你认为哪个因素占主导地位?
2、 读图2.2安徽市的市县分布(2000年)
讨论:城市的规模应当受到什么因素控制?
三、城市的地域形态
1、 回忆高中地理交通因素对城市形态的影响:
观察:重庆市、成都、延安市、兰州市等城市的地域形态,
讨论:影响城市地域形态的因素有哪些?
其中,哪些因素的作用在增强?
2、 主要的城市地域形态及优缺点对比。
集中式 组团式 条带式
主要影响因素
优缺点
高二地理:2.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
学习知识要点:
了解城市地域功能的形成原因、区位选择、景观特征、内部结构及发展趋势。
通过城市地域功能分区认识城市在微观层次的区位选择规律,
并用此来指导城市规划实践。
教学重点难点:
城市功能分区的成因,区位选择及其特点。
教学思路:
城市中由于各种经济活动的需要而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聚集,就形成了功能区,如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等,各功能区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线,每种功能区以某种功能为主,并可能兼有其他功能。
一、商业区
1、 商业区占城市用地的面积很小,
但对于城市居民的生活以及城市经济的繁荣影响很大。
在市中心,往往形成一个中心商务区——具有商业和服务双重职能。
2、 商业区从形态上看,主要呈点状或带状分布;
从位置上看,主要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处,
从区位上看,有便捷的交通和大量的消费人口。
3、中心商务区通常具有以下特征:
是城市经济活动最为繁忙的地方;
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很大;
建筑物高大稠密;
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着明显的分区:
在水平方向上,中心以零售活动为主,周围则是商务机构以及小商店;
在垂直方向上,零售店在较低层,办公室在较高层,中间为一般商业。
二、工业区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工业。现代工业,由于工厂集聚形成了工业区,这样,既加强了城市的经济实力,又拓宽原有城市的地域范围,稍具规模的新建工厂一般都向工业区聚拢。
1、工业区的特点:
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
随着城市的发展,市区内人口、土地、交通都变得越来越拥挤,而且有些工业具有污染性,布置在市内对城市环境影响很大,这双重原因迫使工业区向外迁移,形成了“工业包围城市”的现象。
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多数工业生产本身大量的运输过程,决定了工厂企业必然寻求近河流、近铁路、近公路的低平地带,即使高新技术产业,也要求有便捷的交通。
工业区的规模,数目与城市的规模是有关系的。
三、住宅区
城市的住宅区,是城市居民休养生息的场所,是城市最基本的一项职能。在城市中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是住宅功能用地,约占城市用地的40%到60%。
1、 住宅区形成的历史过程:
工业化之前的城市居住分区不明显,工业化后出现了明显的住宅区分化,形成了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随着工业化的实现,住宅区出现了进一步的分化。
2、 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
高级住宅区的特点是房屋面积大。环境优美,服务设施齐全;
低级住宅区特点是面积狭小,拥挤密集,环境恶劣。
3、 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的状况;
低级住宅区往往与低地、工业区相联系,高级住宅区则与高坡、文化区相联系。4、特大城市周围建设了卫星城,分散大城市的部分人口和职能;
小结:
商业区、工业区和住宅区是城市地域的基本组成,是各类城市所共有的,最基本的功能区。
有些大城市因功能复杂,还会形成其他的功能区,如行政区、文化区等,而这些功能区在中小城市里就不那么明显,但并不是说中小城市没有或不提供这种功能,只是这种职能的用地较分散或占地面积较小而已。
总之,城市功能分区体现着城市的发展方向与发展水平,了解城市不同功能区的特点,对以后城市发展的布局起着很大的作用。
板书设计:
第三节 城市地域功能分区
一、城市功能区的概念:
二、商业区
1.商业区概述
三、工业区
1.工业区的形成:集聚性
四、住宅区
1.住宅区的形成过程。
高二地理:2.3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结构和成因
学习知识要点
理解:影响城市地域结构的形成因素,各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结构的影响;
掌握:不同的时期,决定城市地域结构的主要因素
重难点分析
城市地域结构模式:沈阳、成都及北京;
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成因,即历史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
以及城市地狱结构的发展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城市功能分区的三种类型。随着经济发展,城市功能分区将形成各种类型结构,这种结构与该城市的多因素相关。
一、城市功能分区结构
读图2.11和2.12
讨论:这两个城市内部各功能区的空间组合有什么特点?
这种空间组合的形成应该在什么时期?
这种特点与该城市的性质、发展历史及自然环境有什么相关?
2、 城市功能分区的成因
1、 以上海为例,探讨历史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
分析:西安市的城市功能分区与历史因素的关系。
2、读图2.13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
分析:A、B、C三区的界限与地租递减曲线的关系;
讨论:根据图中三条曲线所示的付租能力,解释商业区分布在市中心的原因?
照此示意图,城市功能分区呈什么形态?
如果交通条件出现差异,会在上个形态上怎样变化?
3、学生举例说明:社会因素对住宅区结构的影响
4、以巴西利亚、堪培拉、北京、西安高新区为例,
理解:行政因素对城市功能区结构的影响。
3、 小结:
历史因素是影响城市地域功能分异的基础因素;
经济是影响城市地域功能分异的主要因素;
社会因素是影响城市住宅区分化的主要原因。
活动:阅读城市地域结构的发展。
练习活动1、活动2。
高二地理:2.4城市的合理规划
知识要点
城市规划含义: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计划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
意义:达到合理利用城市土地,保护城市环境的作用
城市布局形式(城市总体布局时,首先要考虑的重大问题)
功能区的合理布置:
重点:
分析如何合理协调工业用地与生活居住用地之间的关系
要有便利的交通
A工业生产本身的要求
B工业区与生活居民区之间联系的要求
(2) 合理安排工业用地的位置,以减少对生活居民区的污染
A无污染行业的位置
B污染较大的行业的位置
C可能污染空气和水源的工业的位置
(3) 在工业区与居民区之间设置防护带
A带内绿化
B带内可设置的建筑
4.城市总体布局方案的比较
宗旨:综合分析,寻求最优方案;
课外补充题(给自己充充电,相信自己,一定能行!)
l 右图是一个城建实习生为秦山作的城镇规划,图中斜线部分表示高
层建筑区,街道以宽窄表示大小,①钢铁厂 ②货栈仓库
③欲建甜菜制糖厂,分析:
1.高层建筑是否布局得当?
理由:
2.街道设计是否布局合理?
理由:
3.钢铁厂布局是否布局合理?
理由:
4.货栈仓库布局是否布局得当?
理由:
5.糖厂布局是否布局合理?
理由:
根据马鞍山所处的环境条件,设计一合理的城市规划蓝图:
第三单元
⑴理解文化的概念,文化景观及其构成,了解自然景观、文化现象、文化景观的概念;明确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关系;建立弘扬、发展中华文化的志向。
⑵理解文化景观的空间性、时代性特征的表现,理解文化景观反映文化特征的地区差异和文化时代变迁;结合实例分析文化景观的空间性和时代性及地理意义;关注文化的发展。
⑶认识自然环境对文化景观的影响以文化景观在反映自然环境时的局限性;结合实例说明文化景观与人文社会环境的关系;懂得在文化景观建设中要遵守自然规律,促进人类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⑷了解文化园地和文化区的概念、特征和分类;结合实例说明中华文化区的组成、中国传统文化区的三级划分;树立爱国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念。
⑸了解文化扩散的类型、特点和意义;结合一些资料或现象,判断、选择文化扩散的类型;树立为文化的交流、发展作积极贡献的观念。
重点知识:
文化景观的构成,文化景观的空间性、时代性,自然环境对文化景观的影响,文化源地的概念、类型,文化区的空间特点,文化扩散类型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内容:
文化的概念,文化景观的空间性、时代性,文化景观对人文社会环境的反映,与文化源地、文化区相关的一些历史知识,文化扩散类型的识别、选择。
高二地理:3.1文化景观与自然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文化的产生、发展与自然的关系,了解文化景观的功能和形态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能力目标:运用有关资料,图像和实例,分析文化景观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懂得正确认识自然、遵循自然规律的重要性。
重点:
1.文化的产生、发展与自然的关系
2.自然环境对文化景观的功能和形态的影响
难点:自然对文化景观的影响
1.什么是文化景观?文化景观又可以分为哪两类?
2.文化景观有哪些基本特性?
3.文化景观的指示作用表现为哪两个方面?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景观分为文化景观和自然景观两类,而且,通常文化景观附加在自然景观之上,文化景观可以指示和反映当时的自然环境状况。那么,文化景观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些问题。
1.文化与自然
(1) 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生存与活动的场所或空间
自然环境对人类生存与活动一定有利吗?举例说明。哪些自然环境是对人类有利的?
从气候来看,温暖湿润的中低纬度适合人类大规模定居
从地形来看,地形比较平缓的平原适合人类大规模定居
(2) 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物质生产和生活的资料
资源包括:矿产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
(3)自然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源泉
谈一谈你对下列几句话的理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带走的只是美好的印象,留下的只是你的足迹
2.自然对文化景观的影响
(1)自然对文化景观的影响主要反映在文化景观的功能和形态上
(2)自然对物质文化景观的影响
指导学生读图3.8,填写下表:
文化景观 功能 形态 自然环境
锡林郭勒草原 畜牧业 平坦开阔 温带干旱高原地形
浙江沿海平原 水稻种植业 平坦 温带湿润平原
热带山麓茶园 茶叶生产 地形坡度小 热带丘陵地形
菲律宾梯田 种植业 地形坡度大 热带气候、地形坡度大
(3)精神文化景观受自然的影响相对较少
指导学生读图3.6,回答:
①下列有关虫神庙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从历史上看,虫神庙较少地区,必定是蝗虫不发生区
B、虫神庙这一精神文化景观的指示作用具有一定的地域局限性
②中国现代蝗灾主要发生在 。
③人们可以借助掌握蝗虫繁殖、生活所需的环境的知识,反推当时的 。
(4)自然对文化景观的影响程度逐渐减小
§3.2文化景观及其特性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文化景观的概念、类型;
2.了解文化景观的基本特性;
3.理解文化景观的指示意义;
能力目标:
进一步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能力;
思想目标:
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1.文化景观概念;
2.文化景观的基本特性;
3.文化景观的指示意义物质文化景观与精神文化景观区别
2.文化景观是文化系统的折射物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我们的身边也伴随着许许多多的文化事物和现象。那么,这些文化事物和现象的代表性形态是什么呢?它们又有何指示意义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些问题,即“文化景观及其特性”。
一、文化景观
京杭大运河、淮河
盱眙打石山(军训的地方)、清晏园假山
你们看到的这些景观是天然形成的,还是人工创造的?
文化景观的概念:是人们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并通常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
桃花岛附近的废黄河
大家知道,废黄河是天然形成的一条河流,那么,这张图片所显示的景观是自然景观,还是文化景观呢?(提示:从三个方面进行比较:是否以自然物质为基础,人类是否有自己的创造行为,它表现的是否人类活动的形态)
没有经过人类活动发生重大变化的景观为原始景观,原始景观又称为自然景观。原始景观在人类活动作用下发生了重大变化(尤其是功能变化)后,就成为文化景观。
以下景观属于自然景观的是( )
A、洪泽湖 B、大运河文化广场 C、周总理故居 D、樱花园 E、淮剧
刚才提到的淮剧是不是一种文化景观?为什么?(学生可能认为淮剧没有附加在自然景观上,故而不是一种文化景观)
文化景观可分为物质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景观,非物质文化景观是不一定附加在自然物质之上的人类活动形态。
二、文化景观的基本特性
淮海南路是不是文化景观?路上的汽车呢?(前者是,后者不是)
有一定体积大小,占据一定空间(空间性是确定文化要素中何为文化景观的关键尺度)由于空间位置稳定性或固定性,所以它可以反映了文化景观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特点。
为什么要建淮海南路?(从交通功能方面考虑)
文化景观既然是人类活动创造的产物,就一定有某项特定的目的,这种目的对人类社会表现为某种特定的功能。
引导学生列举淮安市区的文化景观,说一说这些景观的功能。
如:清江果园、周总理故居、淮安博物馆、楚秀园、护城河等。
护城河现在主要功能是什么?当年修筑时主要功能是什么呢?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排水,护城,时代性)
每种文化景观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因此它必然带有创造和生产它的那个时代的特点。这是文化景观的基本特点中最有应用意义的特点。
三、文化景观的指示意义
浙江民居、新疆民居(提示:注意屋顶的不同)
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呢?这能说明什么问题呢?(由于自然环境的不同,这说明这种文化景观对自然环境具有指示作用)
我市的传统建筑什么样?反映了我市什么样的自然环境?我校有没有这样两面坡式的尖顶建筑呢?这能说明什么问题呢?(尖顶,降水丰富,没有,文化景观对自然的指示作用是有限的)
指导学生读图3.6,思考:
①我国明代的蝗灾主要发生在什么地方?(东北)
②人们可以借助掌握的蝗虫繁殖、生活所需要环境的知识,反推当时的什么状况?(自然环境)
③这说明文化景观是什么的指示物?(自然环境)
④对自然环境指示性较好的文化景观往往与人类的什么关系密切?(生活、生产)
文化景观是人地相互作用的产物,通过对它的观察和研究,可以了解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作用,探究历史时期自然环境原貌,认识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而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及作用程度,即文化景观具有的指示意义。
指导学生读图3.7,宁夏两种不同建筑风格的清真寺图,思考:
①典型的伊斯兰教风格建筑特色是什么?(白色基调,圆顶建筑)
②相比之下,融入汉文化建筑特色的清真寺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色彩基调发生了变化,屋顶也被殿庑式所代替,更讲究各种建筑间的整体布局)
③这反映了文化景观的何种特征?(文化景观是一种复杂的事物,它是文化系统的折射物,清真寺这种特点既反映了宗教文化特征,又反映了民族文化交融的特征)
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家后,儒家文化就深入人心。孔庙是为纪念孔子而修建的。读图分析:
(1)孔庙属于 景观。在它修建的那个时代,它具有 功能,如今,它具有 功能。
(2)图中,孔庙最西北分布到 省,最西南分布到 省。
(3)孔庙是 文化的折射物,根据现存孔庙的分布,图中最多的 是该文化的发源地。
1.复习本节
2.预习《文化景观与自然》
第四单元
⑴了解旅游活动的概念及历史发展过程,理解现代旅游的主要特征和旅游活动的作用;结合实际,说明旅游活动的三要素;树立热爱旅游、参与旅游的意识。
⑵了解旅游资源的分类;结合具体的旅游景观说明旅游资源的特征和价值;提高审美能力,增强对旅游资源的保护意识。
⑶掌握关于旅游资源经管的基本欣赏方法;启发思维,激发学习热情,积极参与旅游景观的欣赏活动;增强热爱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⑷理解对旅游主题理性思维的要求,礼物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以情观景;了解景观观赏的基本要求:背景知识的准备、心理活动节奏的把握;树立“和谐生美”的观念。
⑸理解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及其成因、后果,掌握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内容;结合旅游资源案例的分析,养成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能力;促进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
重点知识:
现代旅游的特点,旅游资源的价值,旅游景观的欣赏方法,领悟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如何促使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难点内容:
旅游活动的作用,旅游资源的特征,如何欣赏旅游景观、领悟自然与人文的优美和谐,旅游活动中出现的环境问题,“旅游地的最优吸引半径”、“容人量”等概念。
第五单元
⑴了解当代世界政治地理格局形成和变化的主要特点;培养综合分析能力,掌握运用地缘政治理论分析和评价地区性合作和冲突事件的方法;培养国际关系意识和洞察力。
⑵了解经济全球化的过程、表现和意义、理解科学技术和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中的作用;培养利用图表分析地理规律的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培养用历史的、空间的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的能力。
⑶了解世界经济区域化的概念,了解世界上主要区域经济集团;结合区域经济一体化案例,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初步树立全球意识。
⑷理解影响综合国力的基本要求;结合具体案例,了解提高综合国力的途径;树立全球意识和竞争意识。
重点知识:
世界政治地理格局的特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及地理意义,世界经济区域化和主要区域经济集团,综合国力的基本要素。
难点内容:
国际政治的地缘合作和冲突的原因分析、南北差距的扩大,区域化与全球化的关系,国际关系的复杂性,综合国力评价。
2.住宅区的分类(包括建筑质量与位置)
高级住宅区
低级住宅区
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
趋向于交通干线分布
2.工业区的主要特点
2.中心商务区的特征
经济活动最繁忙
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
建筑物高大稠密
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
EMBED Word.Picture.8
文化景观
反映
体现
文化系统的折射物
自然环境的指示物
空间性
功能性
时代性
非物质文化景观
物质文化景观
指示意义
基本特性
概念
黑河
腾冲
秦岭-淮河线
黄河流域
长江流域
PAGE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