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0张PPT。考前辅导地理综合能力的培养及不同题型的解题技巧一.教学内容
考前辅导:地理综合能力的培养及不同题型的解题技巧。二. 重点、难点
1. 能力要求的三个层次:记忆、理解、应用、重点应用。
2. 选择题和综合题的解题技巧。三. 讲课内容及模拟试题地理综合能力的培养及不同题型的解题技巧
“文综”考试的全称是“文科综合能力测试”顾名思义,是以考查能力为主,体现了“能力立意”的高考命题思想,能力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形成的,其核心是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一)提高综合能力
首先要夯实基础知识,因为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归宿,最好不要有知识的盲点,也不要死记硬背,做到“懂”字当头,而不是“背”字当头,重在理解。其次,要准确把握主干知识,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应把基础知识穿成线,编成网,构成知识网络,重在贯通,第三,对重点知识进行系列整理,挖掘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重在运用“牵牛要牵牛鼻子”如大气环境一章,关键是热力环流。因为它是由于地球上冷热不均造成的大气运动,是大气的一种最简单的运动形式。假如地球不自转,地表又是均匀的,在赤道与极地之间只能形成一圈环流,即热力环流,实际上,由于地球自转产生了地转偏向力,一圈环流才演绎成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再加上海陆分布的影响,又形成季风环流。这种实际的大气环流规律又是制约各地天气和气候变化的基础。《考试大纲》中把能力分为三个层次:记忆、理解、应用。这三个层次是递进和包含的关系,记忆包括重要地理事物的名称和分布;重要的地理数据;我国和世界的区域地理特征及区域差异;涉及地理的重大时事等。理解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之间的关系,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变化过程;我国的基本国情、国策及有关政策、法规;区域国土整治措施等。应用包括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科学、合理的判断、推断、归纳、预测、分析、说明成因 、解决问题。
以上三个层次应重在应用能力上,因为它是前两者的升华应用,是将已记住和理解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用于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应用能力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
1. 提取有效信息
有效信息主要来自卷面提供的资料。因此要仔细阅读和理解资料。近年高考题型主要是选择和综合两大类。选择题多为“组题”,通过题首提示,用若干个相关问题来考核一个完整的知识块。题首提示可能是图像资料,也可能是数据资料或文字资料,答题时,不能忽略资料中的每一个已知条件(包括隐性条件)
2. 运用提取的有效信息,进行科学、合理的判断、归纳、推理。
判断是对事物的确认,导致正确判断的因素有:① 对事物现状的认识并有足够的材料予以证明;② 有科学的观点和观念作为理论支持;③ 简明扼要地表述。3. 分析、说明成因
高考题不一定考书本上的重难点,多数题是从解释或解决某实际问题的角度设计的,要求我们运用书本上分析重点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去分析现实问题,题在书外,理在书中。
因此,分析、说明成因时,仅从卷面资料中提取信息是不够的,必须运用书本上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以及正确的观点、观念,加以分析说明,从而得出正确结论。
工业区位选择,无论是对原有区位进行评价,还是选择新的区位,都应正确运用区位理论,根据各部门的不同区位条件来选择最佳区位,尤其是经济国家和环境因素一定要兼顾。
(二)不同题型的解题技巧 1. 选择题
(1)仔细审清每一小题题干的题意,明确其表示的地理内容的知识类别、时空范围及数量特征。
(2)针对题干,联系地理事物的概念、分类、原理及规律,进行全面思考和综合分析,并通过对比答案的异同,得出结论。这是选择题一般解法的主要环节。
(3)对答案逐一筛选。
(4)画草图或添辅助线,有助于理解题意是无图考图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5)推理选择题的解题技巧。有些考生对下面的选择题很头痛,不知如何入手。2. 综合题:
综合题是近年来“3+X”高考模式中命题的主要题型,地理学科内的综合题多为读图填空、绘制简图和材料分析题。仅就地理综合题的几种主要题型,谈谈解题的方法与技巧。
(1)图形联想法:以图形为联想的切入点,剖析图中提供的显性和隐性信息的内涵,抓住最本质的要点,联想与图形内在关联的地理规律和特征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结论。
(2)数据比较法:地理事物的本质特征有些是通过定量分析而得。数据比较法多用于表格数据或柱状图、坐标图像等形式的命题,通过对地理事物的量和量的变化趋势进行比较分析,最终获得本质性答案。
(3)区域分析法:此法为运用地理学不同的基本原理,对试题中各个不同区域的地理事项进行分析论证,揭示地理事物的成因、规律和区域分布特征。
此外,综合题还要注意语言表述。即使用地理术语,注意语言表述的逻辑性,层次性和准确性,使答题效率提高,避免无谓失分。
例:某地气候特征:夏季高温多雨(还要有冬季寒冷干燥)今年市模拟题“宁夏平原与河套平原灌溉系统对比,为什么宁夏平原对农业发展更有利?”,必须从“有灌有排”和“只灌不排”两方面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