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2张PPT。广东专题研究一、广东自然
二、广东气候
三、广东水文
四、广东土壤生物
五、广东农业
六、广东工业一、广东自然广东地处热带和亚热带,高温多雨,长夏无冬,四季常花,动植物资源丰富。境内海面辽阔,山丘广布,土地类型复杂,多红壤和赤红壤。
粤北乐昌、曲江一带砂砾岩山地和连江一带石灰岩山地。
一、广东自然广东地势北高南低、横亘省境北部的南岭是珠江与长江水系的分水岭。与湖南接壤的石坑崆,海拔1902米,为广东省最高峰。大庾岭隘和骑田岭隘是由赣、湘入粤的古道。省境500米以上的山地占31.68%,丘陵占28.54%,平原占23.66%,台地占16.62%。
山脉多为东北西南走向,有粤东有九连山、罗浮山、莲花山及其东延的阴那山等,粤西有云开大山、云雾山,岭谷相间,排列成行。
上述山地对南北气流有屏障作用,对暴雨中心的形成和南北景观差异影响很大。
这些山地之间分布有粤北的南雄、韶关,粤东的河源、龙川、兴宁、梅县、五华、粤西的罗定等许多大小不等的红岩盆地(见中国的红层)。
在山地中,500米以下的坡麓地带以赤红土壤或红壤为主;500米以上地形起伏大,坡度变化明显,多为红壤和山地黄壤,土层厚薄差异悬殊。 一、广东自然珠江三角洲为全省最大平原,面积达1.09万平方公里。由西、北、东三江夹带的泥沙在湾内不断堆积,逐渐形成三角洲平原。
以珠江口至狮子洋为界,可将珠江三角洲分为西、北江三角洲和东江三角洲两部分。前者面积较广,北部多海拔20~25米或45~55米的台地;南部除台地外,还有山地、丘陵。后者面积较小,为典型的三角洲平原。珠江三角洲渠道众多,水系纷繁,水网稠密,灌溉便利,土质肥沃,但地下水位较高,近海农田受咸水威胁较大。潮汕平原主要由韩江冲积而成,面积仅0.47万多平方公里,土壤肥力较高,是全国高产农业区。 一、广东自然省境石灰岩分布地区,因雨水淋溶刻蚀,构成奇峰异洞,如肇庆七星岩、梅岭下梳妆台、韶关芙蓉山、英德碧落洞等。
红色砾岩分布地区,岩性坚硬,各层岩性不一,崩坍后形成断崖峭立,山势雄伟。尤以仁化丹霞山和乐昌坪石金鸡岭较为典型。二、广东气候气候 广东深受季风和海洋暖湿气流影响,北、南分属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是中国光、热、水资源特别丰富的地区。省境年太阳总辐射量达422~563千焦耳/平方厘米,日照时数长达1700~2200小时,但南北相差几近一倍。年均温除粤西北的连山外,均在19℃以上。温度的纬向分布较明显,大致北低南高。
雷州半岛南端年均温高达23℃以上。 年内月均最高气温出现于7月,多数地区为28℃,较长江中游谷地为低。1月为最冷月,北部连山1月均温为8.6℃,南部雷州半岛为20.8℃。冬季受西伯利亚寒潮影响,多数地区出现霜冻。
粤北山区年年有霜,霜冻期长达60天。沿西江清远紫金一线以南地区则霜日不多。冬季常骤然降温,并偶有奇寒。除粤西北连山外,10℃以上活动积温都在6000℃以上。全省大部分地区可满足双季稻加冬种的要求。二、广东气候广东是中国降水丰沛的地区之一。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1500~2000毫米,但分布不均,地区间和逐年间差异很大。
南岭南侧,云浮山、莲花山东南坡等迎风面的山坡地带,年降水量都超过2200毫米。相反,在背风面的谷地和内陆盆地,如罗定、兴梅盆地,年降水量仅1400毫米。降水季节变化明显,4~9月为雨季,其中4~6月以锋面雨为主,多暴雨;7~9月以台风雨为主。夏季降水占全年降水的70~80%,冬季降水少,常发生季节性干旱。
广东是中国受台风侵袭最频省份。影响省境的台风年均约10次。但登陆的台风年均仅4~5次。以7~9月居多,最早出现于5月3日,最迟在12月2日。登陆地区多为阳江至徐闻一带及惠东至台山的珠江口附近。全省灾害性天气,主要是早春的低温阴雨,夏秋的台风、暴雨,秋冬的寒潮、寒露风,局部地区的冬春干
三、广东水文全省共有大小河流1343条,总长2.5万多公里。
主要河流有珠江、韩江、鉴江、漠阳江等,具有流量大,含沙量小,汛期长,终年不冻,水力资源丰富的特点。
珠江是中国南方大河,广东最大水系,径流量仅次于长江,按长度为全国第5大河。 珠江包括西江、北江和东江三大支流,均汇于珠江三角洲,形成网状水系。整个水系在省内的集水面积达10.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陆地面积的51.1%。主要水道34条,入海口门有8个。
韩江为本省第二大河,干流全长410公里。
全省地表径流总量为1953亿立方米,每平方公里年均产水量95万立方米,仅次于台湾而居全国第2位。 而水资源总量则在全国各省中居第2位。
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为82.3万千瓦,可开发的水力资源639万千瓦,年可发电240亿度。全省水电站装机容量265万千瓦,其中小水电装机容量约占60%,居全国首位。四、广东土壤生物动植物与土壤 省境植物逾5000种,建群种和优势种多为热带科属。重要的野生植物资源1000余种,其中古老植物有30余种,如水松、苏铁、树蕨等,被称为广东的“活化石”。树木种类繁多,主要有松、杉、樟、桉等。水果品种有270多种。
北部南岭地区植物种类总数超过中国中部和北部植物种类的总和,有“绿色宝库”之称。珠江口沿海的滩涂生长有成片的红树林。
广东是中国动物最繁盛的省份之一。野生陆生动物有700种,其中哺乳类百余种,鸟类500多种,两栖类80多种。尤多热带动物,珍稀动物则有苏门羚、华南虎等。
四、广东土壤生物南海约有鱼类860多种。 其中有属于中国四大鱼类的黄鱼、带鱼、鲷鱼和墨鱼。并有大量金枪鱼、马鲛鱼、红鱼、石斑鱼、斑节对虾、梅花参、海龟、玳瑁、海贝和海藻等。
全省淡水面积27.3万多公顷,主要淡水鱼类有鲩、鳙、鲢、鲮、鲤等。西江是中国天然鱼苗主要产区之一。四、广东土壤生物广东省土壤的地带性分布,自北而南可分为红壤、赤红壤、砖红壤和磷质石灰土4带。
粤北红壤较多,适于种植茶叶、油桐、油茶等亚热带作物。
雷州半岛以砖红壤较普遍,适于种植橡胶、油棕等热带作物。
赤红壤分布于省境中部,介于红壤与砖红壤之间,有明显过渡性质。东沙群岛由珊瑚、鸟粪等物质构成磷质碱性土,肥力高。
河流沿岸和珠江三角洲平原多为冲积土,适于种植水稻、蔗、麻、桑、水果等。
五、广东农业 广东农业生产发展条件较优越,开发利用潜力大。蔗糖、花生、黄红麻、水果、茶叶、蚕茧、生猪、水产等产量在全国均占重要地位。近年来大力发展山区造林种果和沿海的海水养殖等开发性农业,热带、亚热带作物的开发也取得突破性进展,农业多样性和商品性的特征更加明显。
①耕作业中,粮食、经济作物和热带作物生产并重。在全省252.8万多公顷耕地中,水田和旱田约占3/4。粮食生产以水稻为主,一年二熟,南部可三熟,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90%左右,是全国首要的双季稻种植区。
五、广东农业水稻种植遍及全省,珠江三角洲、潮汕平原是主要高产稳产区。前者总产量最大,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后者单位面积产量最高,名列中国前茅。漠阳江、鉴江及各河流沿岸平原和谷地亦为水稻重要产区。耕作多实行水稻连作和双季稻加冬薯的一年三熟制。粤北山区少数地方山高水冷日照短,主种单季稻。全省复种指数为200.1%。小麦种植很小,旱作有甘薯、玉米等。从1952年起广东改变了过去长期缺粮的状态。1976年后,由于调整种植面积,加上地少人多,每年又须调进部分粮食。②经济作物以甘蔗、花生、蚕桑、黄红麻、水果以及橡胶等热作最重要。甘蔗是广东最重要的经济作物,近年植蔗面积约29.1万公顷,是中国最大商品化甘蔗产区,面积及蔗糖产量均占全国一半以上。
甘蔗生产基地有3个:一是珠江三角洲的顺德、中山、番禺、新会、斗门、东莞、南海等县市;二是潮汕平原;三是雷州半岛。
广东也是全国重要蚕桑产区之一,养蚕业历史悠久。珠江三角洲曾是蚕桑集中产地,数百年前已创造了种桑、养蚕、养鱼三者密切结合(塘泥肥桑,以桑养蚕,蚕沙喂鱼),循环利用的“桑基鱼塘”人工生态系统,经济效益很高。顺德县曾是三角洲蚕桑生产最集中的县,但近几年面积锐减。全省蚕桑基地已渐向粤西和粤北的丘陵地带转移。
花生是广东主要油料作物,产量约占中国1/10,仅次于山东、河南,居全国第3位。全省花生分布较广,以电白、博罗、海康、廉江、遂溪、高州、陆丰、潮州为主要商品产区
五、广东农业广东是中国以橡胶生产为主的热带作物重要生产地之一。出产橡胶、剑麻、香茅和胡椒等。粤西鉴江谷地和粤东莲花山以南地区橡胶种植较集中。全省橡胶种植面积8.5万公顷,年产干胶3.58万吨。
剑麻种植面积0.7万公顷,香茅面积0.5万公顷,集中分布于雷州半岛的徐闻、海康等县。
胡椒主要分布在高州、化州、电白、廉江等地。
全省热带和亚热带水果达400多种,经济栽培水果有40多种,四季不绝,素有“水果王国”之称。柑橘、香蕉、菠萝、荔枝为四大名果,有“岭南佳果”之誉。潮州蜜柑、新会及罗岗甜橙、新会大红柑、增城挂绿荔枝、东莞和高州香蕉等,驰名中外。 柑橘产量约占全国1/4,出口量约占全国一半。 香蕉和大蕉产量占全国3/4以上。
菠萝为广东水果罐头最主要原料,产量占全国3/5,一半以上分布在潮汕地区的花岗岩台地。雷州半岛玄武岩红土台地为第二主产区。荔枝为中国特产水果,主要分布于珠江三角洲,全省种植面积5.9万余公顷,总产量9.6万吨左右,居中国第1位。 五、广东农业③广东现有林地824.4万公顷,林木总蓄积量2.12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48.9%。其中,用材林约占林地面积的90.5%,经济林只占8.2%(竹林占3.6%),防护林面积更小。树种以马尾松和杉为主,阔叶林少。林地主要分布于怀集英德和平一线以北山区。平原林木极少。经济林主要是竹,其次为油茶、油桐、板栗、紫胶。重要山林特产有松香、香菇、药材、笋干,松香产量占中国2/5。
④畜牧业以养猪和饲养鸡、鸭、鹅等家禽为主。禽肉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6,居全国首位。全省可供放牧的草山、草坡达80多万公顷,利于养牛业发展。耕牛总数约535万头,其中3/5为水牛。菜牛比重小。
⑤广东渔业生产基础好,海洋捕捞和淡水养殖并重。1990年水产品总产量207.6万吨,已超过山东、浙江,居全国第1位。其中海水捕捞占3/5左右,淡水养殖占1/3以上。汕尾、甲子、澳头、香洲、广海、闸坡、水东为重要渔港。淡水养殖面积25万公顷。珠江三角洲为全国著名淡水渔业基地。增城荔枝 顺德龙江地区淡水养殖 农业区 全省农业地带性差异明显, 五、广东农业农业区 全省农业地带性差异明显, 大致可分为4区:
①北部农业区。多山,受冷空气影响较大,霜冻稍重,偶 有降雪,交通不便,双季稻季节较紧,深山区只能种单 造;松、杉、毛竹等林木和油茶生长良好。粮食和畜牧 业基础薄弱。
②中部农业区。为亚热带与热带之间过渡 地带。平原面积广,农业基础好,内外交通方便,甘薯 可越冬生长。珠江三角洲和潮汕平原为省内最重要粮食、 经济作物、水果和水产生产基地。
③南部农业区,雷州 半岛一带气温高,雨水多,但雨水季节分配不均,冬春 缺水。台风季节长,强度大。热带作物生产基地,但耕 作粗放,生产水平较低。
④热带海洋渔业区,包括南海 和东沙群岛。岛屿陆地面积较小,渔场广阔,水产资源 丰富五、广东农业六、广东工业广东原是中国沿海工业较落后的省份之一。20世纪50年代初工业产值仅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9%。轻工业虽有一定基础,但规模小,设备落后。重工业中的钢铁、石油、化肥等均是空白。
50年代以来,已建成以轻工业为主,食品、纺织、造纸、机械、家用电器、石油、化工、电力、森林工业等轻、重工业部门较协调的全国重要工业产地。
目前在珠江三角洲正在建设高技术产业带。①轻工业历史悠久,门类齐全,1990年产值仅次于江苏,居全国第2位。主要有制糖、造纸、制盐、罐头、自行车、钟表、服装和制茶等部门。以甘蔗制糖业为本省最重要轻工业部门,年产糖184.5万吨,占中国产量1/2。糖厂主要分布在江门、东莞、顺德、中山、番禺、南海、惠阳等地和阳江及雷州半岛。
除生产蔗糖外,还以蔗渣为原料生产纸、酒精、人造纤维、糖醛、塑料溶剂、蔗蜡等大量产品。水果食品罐头为广东罐头工业特色,产量在全国占绝对优势。广州、汕头、湛江、惠阳、珠海为主要罐头生产基地。
纺织、造纸和制盐也为广东重要轻工业部门。丝、棉纺织工业集中在广州、佛山、汕头等市。麻纺织工业集中于广州,有设备先进的大型麻袋厂和苎麻纺织厂。全省年产麻袋约占全国总产7.8%。 缫丝和丝织在广东纺织业中占重要地位,年产丝2361万吨
顺德、佛山为丝织工业中心,所产香云纱、黑胶绸等畅销国内外。新会、佛山、广州是化纤生产基地。造纸业发展快,广州造纸厂为全国设备最好、规模最大的新闻纸厂。
海丰、陆丰、海康、徐闻等地盐场的原盐产量29.9万吨。20世纪80年代以来,广东充分发挥其毗邻港澳的有利条件,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发展录音机、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电风扇等家用电器工业及跻身于世界市场的制鞋业,总产值和出口量名列全国前茅。六、广东工业②广东原有重工业基础较差。1958年后建成了一批大中型冶金、煤炭、石油、化工、电力、机械等企业。1990年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28.9%。机械工业以造船、制糖机械、汽车制造、矿山机械和农业机械为主。
广州、湛江为广东省造船工业中心,广州造船厂可生产万吨轮和中型内河轮船,是中国南方最大造船中心。广州又是全国轻工机械设备制造中心,制糖机械生产居全国首位。同时也是全国重要动力机械制造中心。
韶关、佛山、江门主要生产重型机械、机床、电器设备。此外,自行车、缝纫机、钟表等日用机械生产也有较快发展。六、广东工业广东矿产资源较丰,在已发现的116种矿产资源中,已探明储量的有85种,以有色金属居多。
独居石、金红石、磷钇矿、钽铌矿、锆英石、钛铁矿的矿藏量和开采量均居全国之首。铅、锌、铜、钨、锡、铋、钼等有色金属和铁、锰、硫等矿藏在全国也占有重要地位。云浮硫铁矿是中国硫铁矿中储量最大、含硫量最高的大型矿山。
茂名有大量油页岩。南海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举世瞩目。含油气的 3个近海盆地总面积约28.5万平方公里。六、广东工业20世纪80年代末,广东已探明1个大型金矿床,2个中型金矿床,以及100多个金矿点。除清远县新洲金矿外,其余均分布在粤西地质断裂带边沿。1990年黄金产量逾万两。广东已为华南地区新兴的黄金生产基地。
广东矿产品种齐全,在铁、锰矿开采的基础上,发展了中、小型钢铁企业,其中以广州、韶关钢铁厂规模较大。锡矿开采集中于潮汕地区,钨矿开采主要在乐昌、南雄一带,锑矿开采在曲江、乳源、乐昌等县。六、广东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