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单元教学目标分析: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了解由于自然环境的不同,因此人类的生产活动具有地域性特点,自然环境对人类的生产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过程。
学习者分析:
高中学生的观察、理解、推断和评价能力,空间思维和想象力都在形成与增强阶段,因此,应该针对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开展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如: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独立学习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运用学习策略的能力;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科学研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评价物象具有独特,灵活的新观点;对待事物、解决问题具有新的思路;问题的表达、决策和调研具有新的见解或成果。
学习需要分析:
人类时时刻刻的生产、生活都与自然地理环境密不可分,但是人与环境到底是如何与和谐共存的,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什么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发展才会更和谐,这些都是作为当代高中生应该关心与思考的问题。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探讨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并对其进行思考。
本单元综合活动设计:
通过搜集资料或者进行社会调查,就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形成一片调查报告。
5.1 农业生产活动 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指导思想:
本节是本单元的第一课,从介绍农业生产活动开始使学生认识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从发展的观点来看,重点应放在分析如何利用、改造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上,使学生明确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因地制宜、充分合理地利用农业用地。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教学点
(1)理解农业生产活动的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的特点。
(2)了解农业的投入和产出的基本要素和一般模式。
(3)了解农业分类的依据和类型。
2.能力训练点
能够以当地某种农业为例,分析该农业生产的投入产出要素、所属农业分类,并说明该农业主要从事农事进行的时间,从而进一步理解农业生产特点。
3.德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辩证的观点看问题,使学生树立农业在人类历史发展中起的重要性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1)农业生产的特点。
(2)农业的分类。
2.难点
(1)农业的投入和产出。
(2)如何运用原理,设计最佳的农业投入与产出比。
3.疑点
应如何处理农业投入与产出的辩证关系。
4.解决办法
(1)让学生充分读教材上的示意图、图片、表格,通过读图表分析,理解相应的知识点,并提高自己的学习技能。
(2)运用生活实例,让学生归纳出农业生产的特点。
(3)让学生采用比较法学习农业的分类知识。
四、教学活动设计
1.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地理事实进行分析讨论,最后归纳结论。
2.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归纳结论。
3.指导学生读图,提出问题后讨论分析。
4.要求学生自己搜集资料,介绍我国农业生产的特点。
5.要求学生通过互联网,查找世界农业发展的历史事件及现在的发展现状,并做成幻灯片,给同学们介绍,并结成小组进行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状,并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五、教学过程设计实例
(一)明确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农业生产活动的概念;了解农业生产的特点;理解农业投入与产出的关系,理解农业分类的标准,了解农业的地域类型。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图、表分析问题的技能;培养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技能。
3.德育目标
通过国外先进农业科技与我国的对比,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国家农业振兴做贡献的意识。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辩证的观点看问题。
(二)整体感知
通过一段有关农业生产的录像片段,让学生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历史、基本特点、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及农业的基本类型有初步的认识,了解人类正是通过农业等生产活动与环境、自然资源发生关系,从而进一步认识到只有进行科学的农业活动,才能最终获得最佳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道理。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提问]什么是农业生产活动?
[学生讨论]
[板书]一、农业生产活动的概念
[归纳]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的产品,这就是农业生产活动。
[读图]引导学生读世界农业分布图,说出世界主要栽培作物和驯化动物的起源地。
[提问]这些作物和动物是否只分布在其起源地?为什么?
[学生讨论]
[提问]与其它物质生产部门相比,农业生产有何特点?
[板书]二、农业生产特点
[举例]引导学生根据初中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已学知识分析:我国东部地区农业主要发展耕作业,西部主要发展畜牧业,与美国农业区域类型大体相同,为什么?美国农业又分为若干专业带,而我国却没有,为什么?
[学生讨论]
[归纳]美国东、西部与我国东、西部的自然条件有相似之处,所以农业区域类型大体相同;但美国与我国的农业经济技术条件、国家政策等却有很大差异,所以区域类型又存在不同。综上所述,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
[板书](一)地域性
[提问]假设学校周围有一农田,种植玉米,玉米是否随时可收获?为什么?又假设我们是沿海渔民,是否可以随时出海捕到大量的带鱼?为什么?
[学生讨论]
[归纳]动植物的生长发育均受自然因素影响,而自然因素随季节变化并有周期性,因此,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和周期性特点。
[板书](二)季节性和周期性
[承转]为了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人们必须根据农业生产的特点进行生产活动,同时还要考虑农业的投入和产出比是否合理。
[板书]三、农业的投入和产出
[举例提问]假设在我校试验田中种植小麦或在牧场上放牧牛羊,你认为小麦和牛羊的生长与哪些因素有关?即小麦或牛羊的生长需有哪些投入?
[学生讨论]分组讨论:一组学生分析小麦,一组学生分析牛羊。
[读图归纳]读教材图5.1,无论是植物(小麦)的生长,还是牛羊的生长,均需光照、热量、水、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的投入,同时还需投入劳动力,才能获得产出;若要促进产出,就需投入更多的生产资料;如果再增加科学技术的投入,则会更进一步提高农业产出,世界先进国家已证明了这一点。所以,要是我国成为世界先进农业大国,就必须努力学习先进农业技术,发展农业科技,增加农业科技投入。
[提问]农产品的用途是什么?
[学生讨论]
[导读]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页“农业发展历史”部分,通过表5.1,了解农业发展的三个阶段的主要特点,分析农生产资料、动力和科技对农业发展的作用。
[学生讨论]
[承转]世界不同国家地区处在不同的农业发展阶段,同时还具有不同的地域类型。
[板书]四、农业的分类
[提问]就你所知,世界上有哪些农业类型?
[学生讨论]
[读图]引导学生读教材图5.2,了解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分析各类型之间的相互联系。
[归纳]由于动植物的地域分布不同,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也存在差异,所以世界上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农业地域类型。人们依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将它们进行分类。
[导读]引导学生读教材第3页、4页文字,结合图5.3,分析各农业地域类型的分类依据,试列表比较。
[学生讨论]
[归纳板书]
种植业和畜牧业、粗放农业和密集农业、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分类,标准生产对象投入的生产资料或劳动的多少产品的去向。
(四)总结、扩展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农业生产的特点、农业的投入和产出和农业的分类等三部分主要内容,另外还简单了解了世界农业发展的历史。通过学习,我们应该认识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世界农业也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我们应意识到科技兴农的重大意义,同时也应树立为振兴我国农业而努力的意识。
六、板书设计
第一节 农业生产活动
农业生产活动的概念
农业生产特点
地域性
季节性和周期性
农业的投入和产出
农业的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