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第十三章 13.3《比热容》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年级第十三章 13.3《比热容》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9-10-26 11:18: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3.3比热容 教学设计
【目标确定的依据】
1.相关课程标准的陈述
3.3.1了解内能和热量。
3.3.2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尝试用比热容说明简单的自然现象。
2. 学情分析
初中生的心理正处于发展时期,认知水平处在初级阶段,主要体现在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抽象思维能力不足。虽然学生在日常中接触了一些简单的微观知识,学生对比热容接触较少,在今后要引起足够重视。
3. 教材分析
本节课作为第十三章的第三节内容,利用公式进行热学计算,是中考的热点和难点,比热容的单位是由三个物理量的单位复合而成,在应用时也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比热容的概念的建立,及其应用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目标】
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3.会利用公式进行简单的吸放热计算。
4.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价设计】
1.随机抽查提问学生比热容的意义及其应用,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90%的学生能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3.通过练习会利用公式进行简单的吸放热计算。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与学活动 评价任务
导入环节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1.导入语:烈日炎炎的夏季,白天海滩上的沙子热的发烫,但海水却非常凉爽;傍晚太阳西落,沙子很快凉下来,但海水却仍然暖暖的。同样的日照条件,海水的温度和沙滩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知道其中的原因了。本课我们学习13.3 比热容。 学生独立思考,同样的日照条件,海水的温度和沙滩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
2.教师板书课题(二)出示学习目标课件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观看。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3.会利用公式进行简单的吸放热计算。 4.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过渡语:有了明确的目标,我们就有了前进的方向。下面,让我们带着目标,学海泛舟。请同学们根据学习要求,自主学习。 明确学习目标

先学环节 二、先学环节(一)出示自学指导课件展示自学指导,请同学们带着下列问题看课本P11-14页内容,勾画知识点并记忆,可查资料但要独立完成:1.阅读课本p11“比热容”部分,阅读“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实验,知道什么是比热容及其单位;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明白水的比热容比较大及其应用。 2.阅读课本p14“热量的计算”部分,学会利用公式进行简单吸放热的计算。过渡语:请同学们结合自学情况完成下列练习,做题要细心、规范;完成后,组长组织对桌交换,互相批阅,有疑惑提出来。 学生明确自学要求



(二)自学检测反馈1.不同物质,在质量相等,升高温度相同时,吸收的热量_______。 2.比热容是指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____________与他的______和___________的乘积之比。用符号_____表示,单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用_______表示,物体的质量用_____表示,升高的温度用_______表示,则根据概念得出比热容的计算公式为_________________。 4.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降低1℃放出的热量跟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_______。 5.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________,不同的物质比热容一般_________。 6.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当吸收和放出同样热量时,比热容较大的物质温度变化_______。因此比热容______的物质对调节温度有很好的作用。 7.物质的吸放热公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5kg水温度由10℃升高到20℃需要吸收多少热量?(三)质疑问难1.小组内讨论解决个人疑难问题。 2.班内提出小组内未解决的问题,其余同学释疑,教师适当点拨。点拨:1.不同;2.比热容它是指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与物质的质量和温度的变化量乘积的比值。3.物质的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物质的种类不同,比热容一般不同,物体温度升高时所吸收的热量,跟物质的种类、物质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有关,热量公式Q吸=cm(t-t0)。 全部学生能说出常见的物质(如水)的比热容及其物理意义。 90%的学生能够利用公式进行简单吸放热的计算。 独立完成自学检测反馈的题目, 对于有深刻思考,提出好的疑问的小组加分
后教环节 (一)生生合作,互相纠错组内交流:将自主学习和自学检测中疑难问题进行交流。组长掌握组内的情况,记录没能解决的问题。发言要求:起立讨论、声音洪亮、言简意赅、明确清晰。(二)合作探究,展示交流1.根据生活经验判断同种物质的吸热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 2.【比较不同物质吸热情况】 (1)你认为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系。 (2)本实验应采取的探究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3)说说你的探究方案。 (4)根据实验现象,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3.水的比热容是_____________,它的物理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考:一桶水和一杯水的比热容相比较,有什么关系? 4.观察课本P12“一些物质的比热容表格”,你会发现什么?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水的比热容比较大,在生活中有什么应用?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探究,然后展示与点评


6.根据比热容的定义式推导出求热量、质量、温度变化的公式? 小组成员充分挖掘教材,组内讨论得出小组内的统一见解。然后组间展示和点评。教师疑难点拨。点拨:比较不同物质吸热情况。实验原理:通过控制两物质质量相等、吸收热量相同、升高相同的温度等因素,来观察手中的秒表。升高相同温度时,所用时间较长的物质吸收的热量多一些,单位质量吸收热量的能力更强(即比热容更大一些)。①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不同;②物质的比热容与物质的状态有关;③水的比热最大
训练环节 认真规范完成训练题目,书写认真,步骤规范。 1.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每种物质都有它的比热容,它的大小只跟物质的________和_______有关,与物体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关。 2.砂石的比热容为0.92×103J/(kg·℃)读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某个铜球的比热容为0.39×103J/(kg·℃),则半个铜球的比热容为____________。 3.一太阳能热水器水箱内装有质量为80kg的水,经太阳晒2h后,温度从20℃升高到50℃所吸收的热量是__________J,这是用__________的方式增加了水的内能. 4.关于比热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温度越高,比热容越大 B.物质放热越多,比热容越大 C.物质的质量越大,比热容越小 D.物质的比热容与质量和温度无关 5.下列各种情况下比热会发生变化的是( ) A.一杯水倒去一半 B.水凝结成冰 C.一块铁加工成铁屑 D.15℃的水变成45℃的水 6.以下四种现象中,与水的比热容有很大关系的是( ) A.汽车的发动机用循环流动的水来冷却 B.生活中往往用热水取暖 C.夏天洒水降温 D.滩涂湿地温差小 7.热水瓶内有1.5千克水,如果它的温度从100°C下降到30°C,可放出多少热量?若这些热量全部用来做功,可以做多少功?点拨:1.种类,状态,温度、质量、吸放热;2. 0.92×103焦耳每千克摄氏度,0.39×103J/(kg?℃);3.1.008×107J,热传递;4.D; 5.B; 6.ABDA、汽车的发动机用循环流动的水来冷却,是利用了水的比热容大,相同情况,水能吸收更多的热量;内陆地区的气温变化比沿海地区大,是因为沙石的比热容比水小的多,在同样吸热和放热的情况下,沙石的温度变化大于水的温度变化,因此造成气温变化的差距;夏天往室内洒水可使室内温度降低,主要是利用水蒸发吸热,和比热容关系不大;生活中往往用热水取暖,是利用了水的比热容大,相同情况,水能放出更多的热量;7.4.41×105J,4.41×105J。 全部学生能理解比热容的定义及其意义。 95%的学生能够利用公式进行简单吸放热的计算。 独立完成当堂训练的题目,

课堂总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比热容的的知识,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能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会利用公式进行简单的吸放热计算。
附:板书设计
13.3 比热容
一、比热容
1.定义: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他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的乘积之比。用符号c表示,单位是焦每千克摄氏度(J/(kg·℃))。
2.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3.c水=4.2×103 J/(kg·℃)
二、热量的计算
1.概念公式
2.变形公式:
①吸热:②放热:
【教学反思】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