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波的产生和传播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
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知道回声现象和回声测距原理。
体会根据“类比法”学习物理知识和探究性的实验方法。
使学生具备运用物理语言归纳和表达观点的能力。
2.知识网络图
产生:发声体的振动在介质的传播
(1)声波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传播 声速:声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是不同的
回声:是一种声音的反射现象,可用来测距
例题类析
知识点一 声的产生
[例题1] 我们在平放的鼓面上撒点细纸屑,再敲击鼓面使之发声,会发现鼓发声时,细纸屑在鼓面上跳动,不发声时细纸屑也不动了,这说明了什么?
解析:细纸屑放在鼓面上,鼓面振动发声时,就会受到鼓面的作用力而随鼓面上下跳动;不发声时鼓面不振动,细纸屑也停止跳动。
答案:这个现象说明,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友情提示:有些振动不易观察到时,可借助一些手段,如本例中用细纸屑观察鼓面的振动。
思维拓展:暑假期间,北京大学五名学生到珠穆朗玛峰登山发生雪崩事件,造成重大事故,请你分析:雪地登山,为何不宜高声喊叫?
解析:登山或探险的人进入雪山或溶洞之中,一般都禁止高声喊叫,这是因为山上雪堆及洞中岩石支撑可能十分脆弱。声音是由发声体的振动而产生的,高声大喊引起空气的振动,传到雪堆或岩石上会引起它们振动起来,若声音振动的频率与雪堆或岩石固有的振动频率相同时,这种振动会不断加或,人们把这种现象叫做共振。共振的结果可能引起雪崩或溶洞塌陷,从而危及人们生命和财产安全。因此,进入这类地区千万不要随意大呼小叫。
友情提醒:此类问题应从声音的产生角度入手,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知识点二 声音的传播
[例题2] 唐朝诗人胡今能的诗《少儿垂钓》中写到:“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这首诗描述乡村儿童的钓鱼神态,将其坐在草丛中专心学钓鱼的神态,及其天真无邪、烂漫逗人的性格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那么“路人借问”时,儿童“连忙招手”“不应人”“怕得鱼惊”的原因何在呢?
解析:我国唐朝时期,科学技术已很发达,蕴涵一定科学知识是当时诗词的一大特点。此题中作者在观察儿童垂钓时,准确地抓住了儿童的神态特点而描绘出一幅生动的情景,我们应在欣赏文学作品的前提下,领悟出其中蕴涵的科学道理。
气体、液体、固体都能传声,本题中的空气、水、岸都能传声,将要上钩的鱼会被岸上的说话声和脚步声吓跑,所以儿童“遥招手”“不应人”“怕得鱼惊”。
友情提示:此题把声音传播的介质问题与唐诗结合起来来考查,学生应锻炼阅读及分析能力,抓住知识的本质。
思维拓展:我们在看星球大战影片时,会看到这样的场面:许多人在月球上厮杀,刀枪声、叫喊声震耳欲聋,你认为这个场景符合实际情况吗?为什么?
解析:声音是由发声体的振动而产生的,但它的传播需要介质。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因而听不到声音。
答案:不符合实际情况,因为月球表面是真空的,不能传播声音。
友情提醒:人们臆想出的场面未必是真实的,要学会用学到的知识分析问题。
知识点三 声速
[例题3]将耳朵贴在长铁管上,让另外一个人敲一下铁管的另一端,会听到几下敲打声?为什么?
解析:当在铁管一端敲击时,一方面声音从铁管传到另一端,所用的时间为t1=L/v铁(L为铁管长,v铁为声音在铁管中的传播速度);另一方面声音从空气传到铁管的另一端,所用的时间为t2=L/v空,t1答案:会听到两下敲打声。这是因为声音在铁管中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因而先听到从铁管中传来的声音,再听到从空气传来的敲打声。
友情提醒:只有铁管足够长方能听到两下响声,这是因为只有时间间隔(t2-t1)大于0.1s,人耳才能区别两下响声。若铁管不是很长,仍只能听到一声。
思维拓展:假如声速变为0.1m/s,会出现什么现象?请结合学过的知识,再加上你丰富的想象,写出两个合理的场景。
解析: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s,若变0.1m/s,其大小变为原来的1/3400,这样慢的速度,会使生活中许多与声音传播有关的现象发生变化。如在教室里听课,老师的讲话可能要到约1.5min后才能听见。这是一开放性问题,任何可能的猜想都有道理。
答案:(1)在公路上,汽车鸣笛要很长时间才能听见,易发生交通事故。
(2)在野外,发现紧急情况进行呼救,容易延误时间。
(3)击鼓后,要很长时间才能听得见。
知识点四 回声
[例题4]下列问题中属于回声定位的是 ( )
听到远处熟人的说话声
海豚通过收到的回声判断远处小鱼的位置和距离
通过闪电和雷声判断起雷点的位置和距离
雷达截获敌机发出的雷达信号
解析:像蝙蝠那样自己发出超声波,这些声波碰到物体时反射回来,根据回声到来的方位和时间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这种方法叫做回声定位。海豚收到回声,是自己之前发出的超声波反射回来的,是回声定位。A、C、D收到的声信号不是自己发出的,不是利用回声来定位。
答案:B
友情提示:抓住回声是声波的反射这一特征来解决问题。
思维拓展:8月,俄罗斯的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在巴伦支海遇难。探测专家用超声波可探测到潜艇的确切的位置。超声波在海水中的波速v=1450m/s,在潜艇正上方海面向下发出超声波,从超声波发出直至接受到潜艇的回波经历的时间为t=0.146s,则潜艇沉没的实际h约为多大?(取整数值)
解析:超声波从发出到接收共用时间t=0.146s,则超声波从发出到潜艇处共用时间为0.146s/2,再根据超声波在水中的速度便可以求出沉没的深度h.
答案:潜艇沉没的实际深度h=vt/2=1450m/s×0.146s/2≈106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