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直线运动
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
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理解速度概念
理解速度公式和单位
理解并描绘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时间图像(s-t图像)
理解并描绘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v-t图像)
会对速度公式进行变形,并用以计算匀速直线运动物体路程与时间
过程与方法:
4)会利用打点记时器研究匀速直线运动的相关知识(包括速度、s-t图像、v-t图像)
情感与价值:
5)让学生能感受到物理与生活的贴近,逐渐进入物理中的运动学
教学重点
1)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理解并描绘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像和v-t图像
3)会对速度公式进行变形,并用以计算匀速直线运动中物体的路程与时间
教学难点
1)理解并描绘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像和v-t图像
2)会对速度公式进行变形,并用以计算匀速直线运动中物体的路程与时间
目标制定依据
学生分析
学生在数学的基础课上已有速度的物理知识,但却不知道物理规律的形成过程。而初中物理就是要学习物理规律的形成和物理概念的建立。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观察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利用初二学生的年龄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交流。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共4课时,通过实验,比较知道直线运动有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分析打点记时器在纸带上的痕迹,建立坐标,标点画S-T图线,分析图线得到匀速直线运动的运动S与T的关系,得到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通过生活实例分析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引导得到速度的概念和公式
用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的概念和公式解决实际问题问题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时1
一、引入新课
我们知道,在生活当中,运动的物体有很多很多,但是,运动有简单的,有复杂的。我们先从简单入手。如果物体始终沿着直线运动,那么这样的运动就叫直线运动,而直线运动相对来说就简单很多,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直线运动
倾听
点明主题
二 新课教学
1、教师引导
2、学生实验
现在有物体(小车)在做直线运动,由于小车运动的太快,看不清楚,于是有人用频闪照片记录了小车的运动。
什么是频闪照片?
动画放映,教师讲解
暗室中小车只有一辆,照相机和背景刻度是固定,每次灯亮一瞬间,照亮小车,于是在底片上留下这一瞬间小车的位置——相当于用打点记时器在纸带上打一个点。那么我们就利用这样的装置来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
现在大家看这样两组频闪照片。比较一下,两组之间有什么异同。
结论:直线运动,一组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相同的,即物体运动快慢始终相同,这种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另一种叫变速直线运动
今天我们没有实际的频闪照片的装置,但是可以利用打点记时器来试着研究你台子上的小车的运动情况。
请同学想想,我们让小车直线运动,要研究小车运动特点,要记录些什么物理量?
现在,请大家打开活动卡P4,做实验研究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小车运动特点
巡视指导
讨论,倾听,思考。
观察、讨论,倾听,回答。
他们都是直线运动,不同的是,其中一组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相同的,
学生思考、回答
动手操作
学生了解知识创生,发现过程,而且可以让学生学会思考如何观察事物。
指导的基础上,学会正确观察实验现象,并学会通过现象分析得出结论
学习自己动手实验和观察实验现象
课时2
一、引入
二、新课
展示
引导
归纳概括
练习
课时3
引入
新课
生活事例
动画展示
教师引导
教师提问那提问
请同学们回忆上一节课的内容
频闪照片研究出了两辆做直线运动的小车的不同。得到了 物体沿直线运动时,如果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这种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PPT)
运动物体通过路径的长度称为路程。(PPT)
我们用打点记时器研究了小车的直线运动的特点,
展示不同学生记录纸带
根据纸带,测量并记录数据,引导分析不同纸带说明小车的运动特点
根据数据画S-T图,由图分析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S与T的关系,函数,图象
画出某运动物体的S-T图,并分析S与T的关系
我们知道,生活中有很多运动的物体,他们有做直线运动,有做曲线运动,即使是直线运动的物体,他们的运动快慢也是不一样的,有的快,有的慢。
请学生举例生活中不同物体运动有快慢
你们是怎样比较他们的运动快慢的?
比赛中运动员运动也有快慢,我们怎样比较?
PPT
方法1在时间相同时,比路程
方法2在路程相同时,比时间
男子百米的记录是9s多,我的百米成绩是12秒8,谁快?足球运动员的体能测试中有个12分钟跑,那么在这12分钟内,有的跑了5000米,有的只有4500,谁快?
分析,交流,思考
巩固
思考,交流
让学生经历学习物理的过程
引导从概念出发,分析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对小车基本作匀速直线运动时,打印出的相应纸带上计数点的距离测量、数据处理,建立坐标系、描绘数据点和s-t图像,并能由图像计算出小车的运动速度。请注意纵、横坐标轴上的物理量、单位的写法(“s/米”、“s/10-2米”、“t/秒”等)。
让学生切实理解s-t图像的物理意义(例如s-t图像的纵、横轴,坐标值,坐标点,点所连成的线的物理意义等),使学生初步体会到图像是描述规律的一种非常常见的、非常直观形象的方法。
对运动快慢有一个了解
形象生动,提示学生
体验物理概念的建立过程
教师提问
分析归纳
得到概念
练习
课时4
当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时,怎样比较?
如:上海到宁波,火车时间8小时,路程400公里
上海到北京,火车14小时,路程3600公里,
谁快?
比较路程与时间的比值,或比较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为此我们需要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称为该物体运动的速度。,路程常用的单位是米(m),而时间常用的单位是秒(s),那么速度的单位就是米/秒(m/s),读做“米每秒”。那么速度的常用单位还有千米/时(km/h),读做“千米每时”。
单位换算练习
简单的速度计算
知识梳理
在知道速度概念和匀速直线运动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概念,并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思考、讨论,
得出比较的方法
给具体数字,给学生思考时一个支架,有利学生自己得出,在时间与路程都不相同时,比较路程与时间的比值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
知道物理概念的得出过程
指导学生理解并描绘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v-t图像)。
学会将速度公式进行变换,阅读课本p11例题1及其他例题,学会应用速度公式及变形公式计算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路程和时间。在讲解例题时还要强调书写的格式。
布置作业
思考: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试着用文字和图形描述。
反思与重建
教学中发现,通过观察频闪照片,大部分同学能判断出小车的运动快慢不变,但语言表达上有问题(有同学认为相隔时间是相等,有的认为相隔距离相等),所以小车运动快慢不变。后来通过老师的引导,还是得出了在相等的时间里通过路程相等的结论。
而对于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有个别同学存在困难,对于速度的概念不能真正地理解,所以记不住。最难理解的是速度的单位 米/秒和千米/时的大小关系及换算。
对于表格和图象的分析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由于初次接触,导致很多同学有点手足无措,不知从何下手。
针对本节中存在的诸多难点,我们没有超之过急,而是一步一个脚印,共用了8课时。从第一次测验每班均分超80看下来,同学们掌握的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