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光的色散
一、教学任务分析
学习本节课内容需要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等知识为基础,进一步学习因同一介质对不同颜色的单色光折射程度不同,引起的光的色散现象,以及三原色光等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白光的色散、光的三原色光等内容。
本节课的基本思路是:演示雨后彩虹场景,引入课题;通过让学生利用三棱镜、玻璃砖、装有水的烧瓶使白光色散的活动,以及小组讨论、交流,知道白光的色散现象,以及色散现象的原因。知道有复色光与单色光的区别;寻找电视屏幕上白色区域的色彩,知道三原色光及其在技术上的应用;通过旋转三色转盘,体会光的三原色的混合。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光的色散现象和原因;
(2)知道光的三原色;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把白光分解成各种色光的实验探究;
(2)感受色光混合的实验过程;
(3)经历观察三原色光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白光色散”、“色光混合”的实验探究过程,培养观察能力和归纳整理能力,增强合作交流的意识,养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彩虹成因的逐步探究,感受物理学科的美,萌发探究物理现象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白光的色散 难点:色散的原因
四、学习资源和器材准备
1.演示实验器材:强平行光源,三棱镜,电视机屏幕,手机,三原色光合成器,自制多媒体课件。
2.学生实验器材:强光手电筒,三棱镜,玻璃砖,贴有红、绿、蓝色贴纸的陀螺,。
五、教学流程
1.教学流程图
六、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视频演示1:彩虹从出现到消失的全过程。
(二)新课
1.白光的色散
(1)学生实验1:利用手电筒、玻璃砖、三棱镜、白纸等实验器材寻找彩色光带。
教师演示白光的色散实验。
结论:白光通过三棱镜等介质后被分解成红到紫排列的七种色光,这个彩色光带称为光谱,这一现象称为白光的色散。
(2)提问:白光通过三棱镜后,为什么可以分解出七色光呢?能不能用所学过的光学知识来解释呢?
(3)自制多媒体课件“色散的原因”
结论:由于三棱镜的玻璃对各种色光的折射程度不同,对红光折射程度最小,对紫光折射程度最大。所以白光通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了七种色光。
(4)演示实验2:分别让一束红光、绿光通过三棱镜,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让红色、绿色的激光通过三棱镜不发生色散现象。
结论:七种色光通过三棱镜后不发生色散,称为单色光,白光是可以分解成七色光的复色光。
(5)提问:雨后的天空为什么会出现彩虹呢?
结论:太阳光照到小水滴上发生色散现象。
2.三原色光
(1)演示实验3:用手机摄像头对电视机白色区域进行高倍拍摄,观察并描述显示屏白色区域的颜色是由哪几种单色光组成的。
结论:只有红、绿、蓝三色,称为三原色光。
(2)演示实验4:用三原色合成器把红、绿、蓝三色组合起来,得到其它颜色。 结论:三原色光可以组合出其它颜色。
(3)学生实验2:
转动贴有红、绿、蓝三色贴纸的转盘,观察转盘呈现的颜色。再利用彩色贴纸改变转盘转动时的颜色。
结论:圆盘表面的红、绿、蓝三色比例的不同,旋转时得到颜色不同。
(4)演示实验5:利用三原色合成原理选择字体的颜色。
(三)小结
(四)作业布置
七、板书设计
2.4 光的色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