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导学生答题[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如何指导学生答题[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06-04-05 18:5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8张PPT。2006年高考地理复习研讨会(嘉兴) 如何指导学生答题 ?解读和获取信息——关注信息呈现的一个新技巧
?调动和运用知识——关于知识迁移的一个老话题
?描述和阐释事物——关乎学生得分的一个新瓶颈
?论证和探讨问题——关注命题变化的一个新趋势如何指导学生答题一、解读和获取信息篇——逐步给出信息关注信息呈现的一个新技巧 36.图6所示的平原地区在20世纪60年代频发沙尘暴。因沙尘中含有较多的盐尘,该地区的沙尘暴被称为“白风暴”。⑴ Rl和R2两河的主要补给是___,影响流量变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是__。
⑵ 图示平原地区侵蚀作用的主要外力是____。
⑶ 20世纪50年代,在L湖沿岸地区大规模垦荒,这对土地产生哪些影响?
⑷ 在开垦的同时,大量引河水灌溉。不合理灌溉会导致地下水位上升。
简要分析在该地区不合理灌溉对土壤的影响,并说明其发生过程。
⑸ 大量引Rl、R2河水灌溉会对L湖产生什么影响?
⑹ 分析“白风暴”中盐尘的主要来源。
例1 (2004年高考文综卷1)“白风暴”中的盐尘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开垦的耕地及其周围地区因次生盐碱化而在地表和土壤中积累的盐分;二是湖面缩减露出的湖底部分所含的盐分(L湖是咸水湖)。 例2 (2004)36.(36分)
图中等高线的等高距为1000米。
(1)简要叙述图示区域地形的突
出特征。(6分)
(2)简要说明形成该区域地形特
征的内外力作用。(12分)
(3)简述M河的水文特征(8分)开发利用主要表现为开发其水能资源和生态环境资源;
开发水能时要注意防止水土流失和保持原有的生态平衡。(4)在开发利用M河时,应如何协调开发和环境的关系(8分)□ 从上下小题的联系中提取信息 逐步给出信息——关注信息呈现的一个新技巧2005全国卷36题(1)简述三个剖面分别显示的地形特征,并综述该小区域的整体地形特征。
(16分)
(2)根据所给信息,说明该小区域土地利用的潜力及开发利用应当注意的
问题。(9分)
(3)扼要说明该小区域水能开发的有利因素。(11分)
  (2005)39.(60分) 图8是某群岛附近海域等深线图。喀拉喀托火山于1853年8月26日从水深305米的海底猛烈喷发,引发的海啸导致澳大利亚36000多人丧生。这次火山喷发后,火山露出海面,其后又多次喷发。现今该火山海拔813米。(1)喀拉喀托火山顶与图示最低处相对高度是 米。
图中A城市名称是 ,它是 (国家)的首都。
(2)写出图示范围内板块界线的类型及板块的名称。
(3)简要说明喀拉喀托火山喷发的原因。(7分) 两大板块互相挤压,板块界线附近深处岩浆熔融,沿裂隙上升形成火山喷发。 □ 从上下小题的联系中提取信息 启 示
◎讲评试题尽可能引导学生去感悟这种从上下小题的联系中呈现信息的命题手法,善于从前后小题的联系线索中“推”出答案来,而不仅仅是靠直截了当的运用知识解题。

◎在日常联考、命题中在设置36题这种大题目时,尽可能向这个方向靠,不仅仅是设几个独立的问题,而是强调提供一个信息链,连锁发问。关注信息呈现的一个新技巧□ 从上下小题的联系中提取信息 □ 从跨学科的材料中获取信息 逐步给出信息——关注信息呈现的一个新技巧(2003)37.(2)不同季节英吉利海峡气象条件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变化?对渡海作战有什么影响?(提示: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过程中,气压与风的强弱也发生变化。) 1943年,整个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发生了根本转折。1944年,苏军在苏德战场发起一连串进攻战役,收复大片西部国土,向国境以西挺进,这加快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但也引起某些西方政治家的担忧。同年 6 月,美英最终开辟第二战场。  (2005)39.(1)……图中A城市名称是 ,
它是 (国家)的首都。 图8中B城市为万隆。1955年,在这里召开了亚非会议,又称“万隆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 二、调动和运用知识篇
关于知识迁移的一个老话题□ 加强变式训练——以热力环流为例
□ 注重原理提升——以水土流失为例(2003)读图完成下列要求:(1)补绘图上赤道附近洋面上空的大气环流箭头,
以示正确的环流方向。海陆风
山谷风
城郊风尺度
变换季风下垫面
变 换暖水、冷水
祼地、林地
温室内与外2005全国卷II7-8题
2005上海卷(六)题□ 加强变式训练
——以热力环流为例 图中阴影部分表示林地,空白部分表示均质裸地。若此时反映的是北半球中纬度某地区的冬季情况,据图分析完成12—14题。 12.图中B、D两处的风向分别是 A.西北风和东南风 B.西风和东风 C.东南风和西北风 D.西南风和东北风 图为我国北方某城郊一大棚蔬菜生产模式图,棚顶密封,背面是冬季用以御寒以提高棚内温度的挡风墙,侧面是惟一一个进出大棚的工作门。在图中用箭头画出工作门打开时温室内外的空气流动状况。 图3表示不同地物辐射温度在一天内的变化状况。
据此回答7—8题。
7.曲线①—④代表的地物分别可能是 A.沙地、湖泊、林地、草地 B.沙地、草地、林地、湖泊 C.草地、沙地、湖泊、林地 D.草地、林地、沙地、湖泊
8.图3显示 A.日出前各地物间的温差最大 B.日落后地物①的降温速度最快 C.地物③的辐射温度白天夜晚都最低 D.地物④到达最高温度的时间早于其它地物 (2005年高考地理上海卷)(六)图1、图2分别记录了我国西北某地绿洲和邻近荒漠某年6月1日(晴天)近地面层大气温度和水平风速日变化状况。读图计算并回答问题。□ 注重原理提升——以水土流失为例三、描述和阐释事物篇一个影响学生得分的新瓶颈例 1(2003年全国文综卷)古人在一篇游记中写道:“登高南望,俯视太行诸山,晴岚可爱。北顾但寒沙衰草……”据此结合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2)描述图中10℃等温线走向并说明成因。(16分) 描述10℃等温线走向不知要分段描述,
“走向”与“弯曲”不分 例 2

2005全国卷36.(1)简述三个剖面分别显示的地形特征,并综述该小
区域的整体地形特征。(16分)
“水能开发的有利因素”与“水能丰富的原因”不分 普遍不知“地形特征” 该从哪些方面描述(浙江平均得分2.25分) (3)扼要说明该小区域水能开发的有利因素。(11分)有关水电开发的条件分析(1)(2002年广东卷 33) 图1中,南、北盘江汇合处到柳江口一段,又称为红水河,是我国优先开发的三大水电基地之一。该河至柳江口附近,多年平均流量约1500米3/秒。图中给出的水位指河水水面的平均海拔,单位为米。(1)简答开发该水电基地的有利自然条件。
答案: (1)流量大,落差超过700米(达760米),水能蕴藏量大。(由云贵高原流到两广丘陵)多峡谷,适于梯级开发,建设水电站淹没损失小。 有关水电开发的条件分析(2)(2004文综卷4第41题)
阅读下列资料并回答问题:
西南地区物产丰富……
(1) …… A水电站建设的主要区位因素有 。
答案:水能资源丰富,适于修建堤坝。 有关水电开发的条件分析(3)答案:降水较多,有(足够)汇水面积。河流有较大落差。
(在剖面线BB1附近)有峡谷,(形成较好坝址)。(3)扼要说明该小区域水能开发的有利因素。(11分)□ 剖析常见症状
□ 区分易淆概念
□ 总结思维套路
□ 讲究答题技巧三、描述和阐释事物
■ 剖析常见症状
◎以现象解释现象
◎以原理代替分析
◎以部分概括全体 三、描述和阐释事物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例:青藏高原上太阳能丰富的原因是什么? ◎以现象解释现象■ 剖析常见症状例:分析红水河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以原理代替分析■ 剖析常见症状◎以部分概括全体原因(自然、人为)
条件(有利、不利)
影响(正面、负面)
区位(自然、社会、经济)
效益(经济、社会、环境)
措施(生物、工程、技术)
意义(两端、中间)
要素(总量、结构) ■ 剖析常见症状例:简述近年来辽宁省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多数学生只回答了有利变化,即交通条件的改善;
而没有回答不利的变化,如煤炭资源的枯竭。 三、描述和阐释事物?地形、地势、地貌
?地形类型与地形区
?气温、光照、热量
?风化与风蚀
?冰川融水与积雪融水
?水文特点与水系特点
?旅游游览价值与旅游资源价值
?水资源、水力资源、水利资源
?矿产资源、能源资源、自然资源■ 区分易淆概念三、描述和阐释事物■ 总结思维套路(1)?常见的地理特征描述模式 地形特征(地形类型、地势起伏)
气候特征(气温、降水、季节组合)
降水特征(降水总量、雨季长短、季节变化)
水文特征(流量、水位、含沙量、结冰期)
水系特征(支流、流程、流域、流向)
位置特征(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邻位置)
自然地理特征(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生物) 三、描述和阐释事物■ 总结思维套路(2)?常见的地理事物描述模式 ?等值线的描述方法 热量条件水分条件水热配合有利条件不利条件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光照条件(04年春季36题)03年春考文综40题三、描述和阐释事物■ 注意答题技巧少写与多写的技巧
具体与模糊的技巧
条理与段落的技巧
主要与次要的技巧四、论证和探讨问题篇
关注命题变化的一个新趋势
——突出地理过程考查
□ 突出过程——近年命题的最新导向①(2004年) “白风暴”题中第4问:简要分析在该地不合理灌溉对土壤的影响,并说明其发生过程。(9分)
答案 导致土壤盐碱化(次生盐碱化、盐渍化),当地下水位上升至土壤层,因蒸发旺盛,水中
的矿物质(或盐分)(在土壤或地表)不断积累。□ 突出过程——近年命题的最新导向 ② 2005年“东南亚”题中第3问:
简要说明喀拉喀托火山喷发的原因。(7分) 答案 两大板块互相挤压,板块界线附近深处岩浆熔融,沿裂隙上升形成火山喷发。 ③ 2005年“河西走廊”题第5问:如果农业开发强度超过上述自然条件(水)的承载力,分析将会产生什么环境问题。(8分) □ 突出过程——近年命题的最新导向答案 如果农业开发超过水资源的承载力,耕(土)地得不到足够的水源灌溉(祁连山的冰雪融水非常有限),(因气候干旱)在强烈的太阳辐射、蒸发和风力作用下,将出现土地荒漠化问题。④ 2004年全国卷(III)第36题:(3)若此次降水为上述类型(锋面雨+地形雨),请叙述其成因。(9分) □ 突出过程——近年命题的最新导向答案 形成锋面雨的原因:华北地区8月降水类型多为锋面雨,此时雨带北移至此地,东南暖湿气流与北下冷空气相交形成锋面,产生降水。□ 突出过程——近年命题的最新导向 以上四题的共同特点是,得出结论并不难,关键是要讲好问题发生的过程或形成的原因,设问的点上很细、很深,要求很高。并且都是采点给分,不能笼统回答,学生往往都要扣掉一些分数。像这样侧重从事物的发生原因、形成过程角度设计问题,我认为是命题者有意改变“重结果、轻过程”学习方式的一种尝试、努力,与新课标重视“地理过程”的理念也是一致的。这是近年文综地理命题值得关注的一个最新导向。□ 渗透“过程”——日常复习中思路跟进 “卡特里娜”飓风
——台风的形成机制是什么? 形成在热带或副热带海面,温度在26oC以上的广阔洋面上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渗透“过程”——日常复习中思路跟进 读我国半湿润、半干旱某区域示意图,分析斜线所示地区地貌形成过程。 ——山区河流流出山口,所携带的大量碎石和泥沙由于流速降低在山前堆积,形成山麓冲积扇。 □ 梳理“过程”——搜索课标成复习专题●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
● 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
●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
● 以某经济发达区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
● 读地表景观图片,说出河流、海岸、黄土、冰川、风沙、
喀斯特等地貌地表形态形成演化。
● 说明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变化的
影响过程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之内容标准 ● 观察海底地形图,解释海底地形的形成
● 说明波浪、潮汐、洋流等海水运动形式的主要成因
● 运用资料,从地理角度说明旅游景区的景观特点形成原因
● 举例说明城市环境问题的成因
● 比较在不同地理环境中,乡村聚落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其
形成原因
● 简述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 分析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 以某种生态环境问题为例,描述其形成的一般过程
● 以某些环境污染事件为例,说明其形成的原因、过程
□ 梳理“过程”——搜索课标成复习专题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之内容标准(续上页)
(鲁教版)课标教材敬请指导!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