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6 反比例 浙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6 反比例 浙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9-10-26 12:30: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反比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成反比例关系的量。经历反比例意义的构建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发现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认识反比例的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正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感受新知
情景引入:汽车行进
1.一辆汽车行驶的时间和所行路程如下表。(用黑板展示出下表)。
表1:时间与路程
时间(时)
1
2
3
4
5
……
路程(千米)
90
180
270
360
450
……
教师:路程与时间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它们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反馈:路程与时间成正比例。因为它们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扩大或缩小若干倍,路程也随着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并且它们的比值(速度)一定。
2.判断下面每组题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a.平行四边形的底一定,面积和高
b.长方形的周长一定,它的长和宽
c.除数一定,被除数与商
d.比值一定,比的前项与后项
e.和一定,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反馈: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答出是否是正比例,并给出理由,在此过程中重复复习正比例的定义,为后面反比例的引入做铺垫。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成正比例的量所具有的三个特征:
①两种相关联的量②变化有规律③一定的量
二、对比探究,获取新知
1.感知变化规律:
教师:把相同体积的水倒入底面积不同的杯子,会是怎样的情况呢?
高度与底面积是否是成正比例的量?为什么?
列出表格,进行分析。
教师:从这个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高度/cm
30
20
15
10
底面积/ cm2
10
15
20
30
体积/ cm3
300
300
300
300
表中有哪两种量?高度和底面积是两种相关 联的量吗?为什么?
水的高度是怎样随着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的?
通过计算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都是300。
反馈:表中的高度和底面积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因为水的体积一定,所以水的高度随着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 底面积增加,高度反而降低;底面积减少,高度反而升高; 高度和底面积的乘积一定。
教师:怎样用式子表示底面积、高和体积之间的关系?
学生:底面积×高=体积(一定)
2.寻找重点,概括意义
(1)反比例的意义: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变化,另一种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个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2)公式叙述: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积(一定),反比例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式子表示:x×y=k(一定) 。
教师: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成反比例的量?怎么判定它们?
反馈:判定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主要是看它们的积是不是一定的。
三、练习巩固,理解运用:
教师:运一批货物,每天运的吨数和需要的天数如下表。根据表回答下面的问题:
每天运的吨数
300
150
100
75
需要的天数
1
2
3
4
表中有哪两种量?它们是不是相关联的量?
(2)写出几组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并比较积的大小。
(3)说明这个积所表示的意义。
(4)表中相关联的两种量成反比例吗?为什么?
抽学生回答问题,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
教师: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煤的总量一定,每天的烧煤量和能够烧的天数。
种子的总量一定,每公顷的播种量和播种的公顷数。
李叔叔从家到工厂,骑自行车的速度和所需的时间。
华容做12道数学题,做完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学生上台板演,带领全班一起订正。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从课后习题中选取;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