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农业资源的开发[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山区农业资源的开发[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07-01-04 20:0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0张PPT。高二选修课辅导第六单元 农业低产区的治理——以黄淮海平原为例
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地理室
梁淑芝
大纲要求: 结合黄淮海平原等区域的实例,了解农业低产区存在的原因。了解综合治理农业低产区的主要方法和成就。 第六单元 农业低产区的治理重点:
1.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的治理背景。
2.影响本区农业发展的“旱涝、盐碱、风沙”三大障碍及其成因。
3.人类活动对本区的影响。
4.治理中、低产田的意义、方法。
第六单元 农业低产区的治理难点:
1.掌握学习方法。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的治理是一个案例,要用案例学会学习类似的知识的方法。
2.综合性强。本单元作为案例,涉及国土整治的方方面面,综合性很强。
3.分析方法的掌握。
第六单元 农业低产区的治理疑点:
1.中、低产田的分布在理解上一定不能局限于黄淮海平原,我国中、低产田的分布很广泛。
2.中、低产田形成的自然原因是什么。
3.旱涝、盐碱、风沙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第六单元 农业低产区的治理本单元知识与相关单元知识的关系:
本单元是对第一单元区域差异的呼应,而黄淮海平原的范围、地形、气候都与初中中国地理知识相联系,成因上与高中一年级地理的地质作用中内、外力作用相联系。学习方法: 学习本单元,首先要掌握黄淮海平原的范围、地形,的特点;
应该结合地图,理解当地中低产田的形成原因及其分布地区;
通过有关图表的阅读,分析了解黄淮海平原地区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
中低产田形成的思路:华北平原——地势低洼,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变率大——产生旱涝、盐碱、风沙地。学习方法:通过图表综合分析,总结出治理的思路:
1.抓住主要矛盾进行治理,
2.因地制宜进行开发。学习目标: 知识要求:
了解黄淮海平原的范围、地形、气候。结合黄淮海平原的实际例子,了解中、低产田产生的原因。了解综合治理农业中、低产田的主要方法、措施,以及我国在治理中、低产田方面的水平与所取得的成就。
学习目标:
能力要求:
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进行国土整治中调查研究是必须的前提。找出问题、分析问题,才能在解决问题时具有针对性。学习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
从黄淮海平原的实例认识到不同区域人地关系的主要问题不同,区域整治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认识人类应该以积极的态度改造自然,而且改造的方法和措施以及结果应能促进人地关系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中、低产田治理的地理背景 1.黄淮海平原的范围和组成
2.严重的旱涝、盐碱风沙危害
3.中、低产田分布比较集中
(1)高、中、低产田的分布
(2)中、低产田的限制性因素
(3)改造中、低产田的意义
6-2中、低产田的综合治理 1.低洼地的治理与开发
(1)低洼地治理开发的原因——辛店洼自然条件的主要特点
(2)低洼地治理开发的方法——鱼塘—台田模式(塘田模式)
2.盐碱地的治理与开发
(1)盐碱地治理开发的原因
(2)盐碱地的主要矛盾
(3)盐碱地整治方法
本节学习方法归纳总结,掌握运用案例分析,提出问题,最后解决问题。
学习本节内容要善于运用个案分析和以点带面的思维方式。
注重对课本插图的分析,通过对示意图的理解与分析,掌握相关知识。 第七单元 山区农业资源的开发——以南方低山丘陵区为例 大纲要求:
结合南方低山丘陵等实例,理解山区开发所面临的问题。了解山区综合开发的途径。
第七单元 山区农业资源的开发重点:
1.本区农业资源的优势及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2.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七单元 山区农业资源的开发难点:
1.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
2.本地区的水土流失严重。
3.分析方法的掌握。
疑点:
南方丘陵山区的自然资源利用率不高原因。
本单元知识与相关单元知识的关系: 本单元较详尽地阐述了我国南方丘陵地区的地理背景,资源优势及开发中出现的问题和治理方案。较之前面单元的内容更丰富,而且与第三单元水土流失的治理的联系更紧密,从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方法上,可以借鉴第三单元,并为下一单元的学习指明了方向,开拓了思路。学习方法: 必须通过对有关图表的阅读、分析,从南方丘陵地区所处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等自然要素方面进行分析。
农业资源进行综合开发是本单元的关键和立足点。我们在学习时,是针对当地山地比例大的特点来发展立体农业和生态农业。
采取与黄土高原地区对比的方法来进行分析学习,找出两地的异同点,更好地运用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特性,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
本单元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我国南方丘陵山区的资源具有多样性、不稳定性和组合性的特点。
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
南方丘陵山区综合开发的途径是走立体农业的道路和优势资源的系列开发。
本单元学习目标:能力要求:
①比较分析:比较不同区域人地关系的主要问题。说明区域整治、发展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才能取得成效。
②社会调查:对当地人地关系的主要问题进行调查。并将调查资料进行分析,提出本区域整治和发展的设想。
本单元学习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认识人类应以积极的态度改造自然,但是改造的措施和结果应能促进人地关系的可持续发展。
7-1 山区资源开发的地理背景 1.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
2.农业资源的优势和问题
(1)气候资源
(2)生物资源
(3)土地和土壤资源
(4)水资源
3.生态环境建设任务繁重
本节学习方法,学习本节内容需要把握两个方面:
1.气候
2.人地关系
7-2 山区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与生态建设
1.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
(1)走立体农业的道路
(2)优势资源的系列开发
2.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八单元 商品农业区域的开发 大纲要求:
结合东北等区域的实例,了解区域农业发展的条件,以及发展商品农业应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发展方向。
第八单元 商品农业区域的开发重点:
1.东北区域范围、水热状况、土地资源优势、森林资源优势。
2.东北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及商品粮基地的建设。
3.对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4.认识区域内部的差异和建设农林基地所具有的优势及限制因素。
第八单元 商品农业区域的开发难点:
1.把握东北区域人地关系,认识优势与劣势并存,在区域整治、发展中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才能取得成就。
2.提高黑土肥力和开发沼泽地的具体措施。
3.综合整治过程中找出关键因素是一个难点,土地资源和森林资源的发展都有其制约因素,抓住主要矛盾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第八单元 商品农业区域的开发疑点:
1.为什么说东北区是一个比较完整成熟的经济区。
2.东北区的水热配合是东北区的优势还是劣势。 本单元知识与相关单元知识的关系
本单元学习方法本单元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东北区自然地理概况,了解东北区的区位优势(土地资源和森林资源)和存在问题。对土地资源中黑土地的水土流失和沼泽地的治理问题以及森林生态问题,应知道治理的措施和方法。明确东北区整治的方向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和最大的林业基地。
本单元学习目标:能力要求:
结合东北区域的具体实例,培养学习区域治理的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学习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认识学习区域的目的是为了开发和利用。改善环境,协调自然环境与人类的关系,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是人地关系的高度综合,也是区域地理研究的核心问题。
8-1东北地区农林基地建设的地理背景 1.区域概况
(范围、位置、气候、地形经济特征)
2.土地资源优势
(1)耕地面积广大
(2)土壤肥沃及大规模机械化作业
3.森林资源优势
4.农林资源的开发利用(农林基地的建设)
本节学习方法——归纳、总结、对比、分析、理解记忆
1.学习时要善于归纳总结
2.学习本节要注意基本读图能力的培养
8-2 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商品粮基地的建设 1.土地资源的开发
(1)黑土地的利用
(2)沼泽地的开发与保护
2.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
(1)东北商品粮生产概况
(2)东北区商品粮基地的农作物及其分布
(3)东北区商品粮基地的建设
(4)东北区农业基地的综合开发
本节学习方法: ——归纳总结、注重联系、利用网络图表加强对知识的理解记忆
1.学习时要注意对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加以分析。
2.学习时注意读图分析 。8-3 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1.林业开发现状与问题
(1)东北林区地位
(2)东北林区的生产概况
(3)东北林区森林资源的分布
(4)东北林区开发中的问题
2.森林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3.森林资源的综合开发
本节学习方法 ——归纳总结,利用表格,理解记忆 1.学习时要抓住主要矛盾
2.学习时要注意从图中找出相关信息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