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对土地的作用》教学设计
-----五年级科学(上册) 教科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河流也是流水侵蚀土地而形成的;2.河流会侵蚀河床和两岸,并带走泥土,在水流比较缓慢的地方,这些泥土又会沉积下来;3.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地形地貌。
过程与方法:1观察河流实验,探究河流对土地的作用;2.推测河流什么地方流速快,什么地方流速慢,什么地方将会有侵蚀,什么地方将会有沉积;3.观察河流实验中的现象,用文字和不同的符号记录和表示河流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4.探索平原形成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地表的地形地貌是不断变化着的;2.培养学生对土壤的感情,认识保护耕地的重要性;3.认识风化、侵蚀、沉积等作用对人类有利有弊。
教学重点、难点:观察河流实验,探究河流对土地的作用。观察河流实验中的现象,用文字和不同的符号记录和表示河流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
教学准备
两个玻璃杯、泥土、清水、筷子1双,堂堂网动画演示图
课件:河流形成、河流侵蚀两岸和河床、江河下游泥沙沉积成平原的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引语(师):同学们,我们前面对土地侵蚀的因素进行了探讨,知道了土地被侵蚀的一些原因。那么,谁来告诉老师,土地被侵蚀有哪些主要因素呢?
(生:土地坡度、植被的覆盖、降雨量、土地类型、垦殖等)
那么,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因素对土地会进行侵蚀呢?( 学生交流、讨论。)
2.情景导入:好,我们来看一段视频。(播放情景动画—堂堂网—情景导入) (链接1)
请大家带着以下问题边观看边思考:
想一想:长江和黄河形成的原因有哪些因素?河流对土地有什么影响?
3.师小结:河流一般是由冰雪融化而形成的小溪或者是山涧,这些溪水或涧水汇集成河流。当流水漫过地表时,就会形成许多溪流和沟壑,它们再次通过汇集就形成了大的河流。
4.(师)实际上,河流的形成就是流水对土地侵蚀的结果。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探讨关于河流对土地的侵蚀会有哪些作用?(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活动一:探索河流对土地的影响
1.课件出示问题 :(1)河流会侵蚀两岸的土地吗?(2)如果河流从崎岖不平的山地流到地势平缓的地方,河水携带的泥沙会怎样呢?
2.观看演示实验(切换到堂堂网—实验探究—实验演示动画片)。(链接2)
在放演示前出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演示片并思考。
出示课件问题:河流在什么地方发生了侵蚀作用?什么地方会发生了泥土沉积作用?这是为什么?
我们的推测:当河流形成时,什么地方流速快,什么地方流速慢,什么地方会发生侵蚀,什么地方会发生沉积?
3、分组交流讨论。
教师演示实验:
好,我们来做一个沉积的实验:
(1)教师一边演示一边讲:当用筷子搅动水时,水中的泥土会怎样?(会随水流一起流动)
当停止搅动时,原来运动的水和水中携带的泥土又会怎样?(随水流的停止流动,泥土会慢慢沉积。)
沉积下来的泥土是怎样的呢?(最大的颗粒沉积在最下面,最小的颗粒沉积在最上面。)
思考: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师生共同观看并讨论:
师演示课件图8:教师演示,学生观看---“大石头—鹅卵石—细沙”
师演示课件图9:水流速度的快慢对土地的侵蚀与沉积。
师生小结: 通过上面的观察,我们发现:随着水流的冲击,两岸的石块滚入河里,河道也慢慢变宽,由于河流里的石块滚动、相互碰撞被带到中游变成比石块小的鹅卵石,这些鹅卵石会被继续带入下游变成细沙并沉积下来。
也就是说河流是流水侵蚀而形成的;河流会侵蚀河床和两岸,并带走泥土、泥沙,在水流比较缓慢的地方又会沉积起来。
活动二:侵蚀和沉积形成的地形地貌
1.观看动画片(切换到堂堂网--侵蚀和沉积形成的地形地貌--视频)(链接3)
2、出示问题:学生思考:为什么在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
(课件图12-14: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华北平原图)
学生分组交流讨论并小组回答。
3、师小结:自然界中每时每刻都有侵蚀和沉积的现象发生。侵蚀使得一些地面突起的地方土壤流失,而沉积教却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因此,侵蚀和沉积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出示课件图片14)。
三、轻松一练(出示课件)
填空:
1、流水对土地有( 侵蚀 )作用,地表会形成许多( 溪流 )和( 沟壑 )。
2、河流从崎岖不平的( 土地 )流到地势平缓的地方,河水携带的泥沙( 沉积 )下来。
3、流水速度( 快 ),河床和两岸的泥土会被流水带走;流水速度( 慢 ),这些泥土又会沉积下来。
四、课外拓展
1、除了流水,还有什么自然的力量能引起土地的侵蚀和沉积?
2、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我们能想办法减少侵蚀吗?让我们共同建造一个美丽的家园!
板书设计: 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流水 快 泥土 带走
流水 慢 泥土 沉积
形成不同的地形地貌
教学后记:
一、教学成功的地方:
1、教案的形成:在教学设计和课件的制作中,我充分利用“湖南省基础教育网”和“堂堂网”资源。一方面利用网络资源作为我的第一手资料,包括教学设计、课件(ppt)、原像等;二是利用这些资源结合我个人的教学实际、教学经验以及因地制宜的基础上,反复推敲,并对教材进行认真研究,吃透教材,把握教材,经过三稿才把教学设计制定出来。
在教学设计的基础上,结合教材特点和地方特点,我制作了课件(ppt),这个课件很适合五年级学生的特点,学生适应强,教学起来顺通,学生易接受,对知识点的掌握容易;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我阅览了众多的资源,利用他人之强,取长补短,结合自身的特点,结合地方特点,就地取材,制作出一堂资源比较丰富的课件。
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明确:在课堂教学中我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进行教学。一是让学生充分认识和了解“河流因流水侵蚀而成;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了不同的地形地貌。”二是让学生通过认识河流的侵蚀而造成水地流失的利与弊,让学生知道如何保护土地,建设美丽家园的重要性。
课堂科学实验因地制宜,善于变通。首先,在教学本课前利用地方资源,先带学生到实地(河边)进行观察,让学生充分认识、了解河流对土地的侵蚀、沉积现象,让学生产生初步认识和共知。二是通过教师演示实验(水流的快慢与侵蚀、沉积的关系演示实验)、“堂堂网”中的动画演示、视频三个链接以及课件中图8-10的三个图片演示,让学生充分了解了河流对土地的作用,知道河流对土地会进行侵蚀、沉积而形成不同的地形地貌。
在教学方法上,我一是通过教师的引导、演示,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学得快乐,在快乐中学到知识;二是 通过“省教育资源网”、“堂堂网”和制作课件,课堂中以大量资源、图片让学生从直观认识到获取感性认识,从而获取新知识。整个课堂学生参与面广,师生关系融洽的这么一个愉快、欢乐的气氛中学习。
5、课堂结构比轻严谨。课堂中我是通过三个步骤完成的,一个是堂情景引入,以简要复习旧知,情景导入自然过渡到课堂。可以说是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没有乱费过多的时间;二是探究新知。整个这个过程是重点,也有难点,课堂以“课件”贯穿主线,步步紧扣,有条不絮,教学思路清晰、明了,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三是在课堂小结简明扼要、知识点明确;课堂结尾部分,“轻松一练”突出课堂重点,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四是最后安排了一个“课外拓展”,让学生通过学习河流对土地的侵蚀,知道侵蚀和沉积会给地球带来利与弊,探讨如何保护自己的家园,想办法减少侵蚀,共同建造我们美丽的家园,对学生起到一个教育的作用。
不足与建议:
1、本课制作课件图片比较多,课堂内要完成教学任务十分紧,课件图片还需要简化;
2、课堂中没有学生直接操作实验,由教师演示实验、“堂堂网”动画演示为主,但收到的效果还是可以的。如果放手让学生去做实验的话,可能一节课是完成不了教学任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