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4.15 溶洞里的钟乳石 冀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4.15 溶洞里的钟乳石 冀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10-26 13:18: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冀人版五年级下册《溶洞里的钟乳石》教学设计
姓名:王丽娜 所属省市:河北省石家庄市
工作单位: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区铜冶镇永壁小学 邮政编码:050222
科学教育理论指导
明确教学目标是科学教学成功的关键,但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关注目标之外的目标。五年级的学生对于钟乳石的奇美,部分同学在旅游和电视上感受过。在四年级学习的盐的溶解和分离,使同学们又有了一定的科学理论知识,通过提出钟乳石的各种假设猜想,能够设计一些简单的模拟实验,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讲清实验、观察的基本要求,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环境出发,让学生选择新颖、有趣、便于操作的钟乳石实验,正如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所说:“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地球与宇宙领域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梳理
在冀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表缓慢变化的学习工程中,学生将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探究影响地表形状的诸多外力因素。由于这些外力对地球表面的影响极其缓慢复杂,对于只有短短几十年生命历程的人类生命个体来说,是无法观察到其变化的全过程的。本课引领学生对钟乳石的形成进行分析、想象,尝试提出有根据的假设,通过相应的模拟实验,逐步使学生感悟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的作用与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帮助学生认识到地表变化是各种力量作用的结果,是一个不断进行、永不停息的复杂过程。
在创设情境中运用了谈话法引起学生的注意。在探究新知中运用了实验法和讲授法,通过实验现象,同学的交流、教师的讲授使学生推想出钟乳石的形成原因。在设计钟乳石实验中运用了探究、研讨法允许学生大胆设计。
学情分析
学生对科学课的认识得到了一定提高,部分学生已学会了自己收集资料和进行课堂记录的习惯,大部分学生已会进行仔细的观察,学生在实验前已具备了提出假设,然后设计实验计划,最后进行实验验证,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学生小组内的合作交流也有了基础。
五年级的学生都喜欢实验,但孩子们只是凭自己的兴趣边玩边做,导致于观察不仔细,实验无序操作,科学探究的习惯尚未养成,也常常使学习任务难已按教学计划完成,逼迫老师调整课时;而且学生在作业习惯方面较差,特别是课外布置的收集资料,观察任务大多不能自觉完成,导致期末考核评价差异较大激发学生探索地表变化奥秘的兴趣,意识到保护地表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世界,欣赏自然美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教学目标
1、能通过观察钟乳石的有关图片提出关于钟乳石的各种假设。
2、能设计模拟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3、能用自己的话解释钟乳石、石笋以及石柱的成因。
4、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观点。
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通过关于钟乳石形成原因的猜想,初步认识流水的侵蚀作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难点:能设计模拟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石灰石、稀盐酸、滴管、盘子、尽可能丰富的钟乳石图片、视频资料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出示幻灯片)西游记大家都看过吗?水帘洞就在贵州省,贵州不光有黄果树瀑布、水帘洞还有美丽的溶洞,贵州“山山有洞,无洞不奇”。洞内有许多锥形的钟乳石,倒挂在石壁上,浑身湿漉漉的,伸手触摸,冰寒刺骨。溶洞中的钟乳石,千奇百怪,精巧别致,被灯光一照便闪烁出瑰丽无比的折光。
师:可是在贵州确有一句这样的谚语:“天无三日晴,地无一丈平,人无半两银。”谁能据此说一说那里的气候环境?
生:那里的气候闷热、多雨。
师:今天这节课我要带领大家去看一看溶洞里的钟乳石。你知道钟乳石是怎么形成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美景与谚语的矛盾对比,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探究的问题。】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想一想,溶洞里有什么呢?
生1:石头。
生2:水。
生3:空气。
师:你猜想一下钟乳石的形成是靠什么力量形成的呢?
生:钟乳石应该是由水生成的。
师:水能够溶解石头吗?
1、学生实验观察
师:同学们不要着急,我们先做一个小实验。师:请同学们看清实验方法:
(1)用滴管吸入稀盐酸。
(2)再将稀盐酸滴入到烧杯中的石灰岩上。
(3)观察岩石滴酸后的变化现象 ,不要用手去摸。
(4)不要将稀盐酸滴在皮肤上。
学生开始实验。
2、汇报实验现象
师:哪个同学来说说你们观察到什么现象了?
生:有气泡冒出。
师:除了有气泡产生溶液还有什么现象?
生:烧杯中的溶液变混了。
师:你知道为什么变混了吗?
生:石灰岩溶解了。
师:石灰岩溶解了就会沉积下来,如果水分蒸发了,慢慢的就会越沉积越多。其实自然界中的石灰岩也会发生类似的反应。
师:我还有一个疑问,大家想一想,在贵州石灰岩到处可见,可水中的酸是哪来的呢?
生:不清楚。(如果有的同学清楚,可让同学进行讲解。)
师:溶洞周围存在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溶解于水中,形成弱酸,这样含有弱酸的水就溶解了少量的石灰石,含有少量石灰石的水从洞顶上掉下来,水蒸发后,石灰石就结晶了出来。
3、得出结论
师:为了便于大家猜想,老师给同学温馨提示。(出示课件)钟乳石主要存在于南方这说明钟乳石形成需要什么样的环境?是人为的力量形成的吗?那是靠什么力量形成的呢?在短时间里能形成吗?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
组织学生汇报,总结同学们有关钟乳石的猜想:贵州位于我国南方,那里常年温暖多雨,再有就是那里是石灰岩地区。钟乳石靠自然力量形成的,在短时间内不能形成。
【设计意图:“溶解、沉积、石灰岩”是比较切合学生的实际经验及已有的知识基础的,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同学的交流、教师的讲授使学生推想出钟乳石的形成原因。】
三、明确思路,设计实验
师:钟乳石的形成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每年只增长1毫米左右,我们可不可以在实验室里来模拟钟乳石的形成过程呢?如果我们要模拟钟乳石实验,你们会怎样设计呢?
(1)我们要模拟什么环境?
(2)我们用什么材料来模拟?
(3)我们怎么控制实验?
学生讨论、交流。
生1:钟乳石的形成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小组认为可以用类似的一种材料溶解、沉积而形成钟乳石的形状。
生2:我认为他们的想法不行,水蒸发完后只能沉淀到烧杯里,需要一种材料把它引出来。
师:同学们很有自己的想法,你们还记得我们四年级的粗盐提纯实验吗?
生:食盐溶解,加热又变成食盐了!
【设计意图:个别同学可能在模拟实验中能有一些新奇的想法,但我们也应注意要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允许学生大胆设计,也可能是不成功的。】
师:你们可真棒!老师这里有一套实验方法,同学们帮老师分析一下可行吗?
师:出示课件:曲别针、线绳、两只烧杯、一个碟子、食盐、蒸馏水。
实验步骤:
1、分别向两只烧杯中注入半杯蒸馏水。然后逐渐倒入尽可能多的食盐,直至溶液不能再溶解为止。
2、将线绳打一个结,并将线绳放在溶液中浸泡。然后把线绳两端分别浸在两个烧杯中,把碟子放在两只烧杯中间,用曲别针把线绳固定在适当的位置上。
3、坚持观察1周,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
生1:盐溶解在烧杯中,还会顺着线流出来。
生2:用线可以控制流速。
生3:这样设计比较可行。
师:同学们研究这个问题很透彻,看一下老师做的一周的实验图片!在家能做吗?
生:可以用两个矿泉水瓶、一根毛线、曲别针、食盐、筷子就可以了!
师:同学们在家可以用食盐或苏打,也可以完成模拟过程。
师:为了让大家更形象的了解钟乳石的形成,我们一起来看一段短片。观看短片时,请大家注意,短片中除了介绍钟乳石的形成,还提到了哪两种事物,他们又是怎样形成的。(播放短片——钟乳石的形成)
师:短片中除了介绍钟乳石的形成,还提到了哪两种事物?
生:石柱、石笋。
师:他们是怎样形成的?
生:在水底落到洞底的地方,水滴留下的沉积物逐渐往上堆积,就形成石笋。当钟乳石和石笋相接到一起时,便形成完整的石柱。
师:,大自然的力量真是神奇!有时间可以让家长带我们去桂林、贵州的溶洞看看。
【设计意图:模拟实验可以在家完成,增强学生动手能力,也使学生意识到科学就在身边。不是只能用仪器室的器材才能完成实验。带着问题看视频,学生的目标比较明确。】
四、拓展活动
1、在家做实验并观察自己的实验现象,并随时做好记录。
2、距鹿泉百里之遥的临城县有座崆山溶洞,推想很久以前我们这里应该是什么样的气候。
3、贵州地下岩洞与地下河十分发达,且与地表洼地连通,雨天,地表水即经落水洞流入地下,无法利用,因而成了降水丰富而长期缺水的特殊旱区。同学们能否解决一下这个问题呢?
【设计意图:通过课下的延伸,使同学们能进一步认识流水的侵蚀作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教学评价设计
本课教学设计在全面了解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实际情况,采用适当的方式,对重点内容进行深入探究,让学生自行建构知识,通过操作呈现新奇的实验现象,这样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诱发学生主动探究科学的欲望,形成良好的主动学习的品质,在运用知识中考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给学生留有发散的空间,学生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设计特色简述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能合理有效使用教具、学具及现代化的教学媒体辅助教学。比如:用幻灯片呈现美丽的钟乳石及教师的实验图片。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学学习与探究活动,注重学生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技能、方法、能力、行为和习惯的培养。比如:操作稀盐酸溶解石灰石实验增强学生动手能力。
坚持教学的开放性,尊重学生人格,开发学生潜能,发展学生个性差异,允许学生有异议。比如:鼓励学生大胆设计钟乳石模拟实验。
附:
板书设计
溶洞里的钟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