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与交换》
一、 教材分析:
六年级科学主要围绕“结构与系统”这一统一概念展开的,本课围绕这一主题主要介绍了呼吸系统的基本组成和主要功能。使学生通过体验呼吸、制作肺模型等一系列活动,识别呼吸系统中主要器官的组成,了解呼吸过程的重要作用和功能,知道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怎样产生和预防的,培养学生制作模型、搜集信息定量测量等方面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
1.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呼吸系统是人体八大系统之一,为本课教学奠定了一定基础。
2. 本节课在体会呼吸、制作模型等教学活动中设计的动手制作和亲身体验环节,学生将会比较喜欢,因此对本课会有很浓厚的兴趣。
3.六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习经验,能够很好的将实践与体验活动与本课教学联系在一起。
三、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能正确观察出吸气与呼气时胸部发生的变化。
2.能按照要求制作一个模拟肺进行呼吸的模型。
3. 能有根据地解释人体吸气和呼气的过程。
4. 能利用模型认识呼吸系统主要组成部分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1.能通过观察、体验、实验等活动探究呼吸的过程。
2. 培养学生制作模型、搜集信息定量测量等方面的能力。
3.培养和提高学生探究能力、观察能力和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引导学生利用类比的方法探究人体的结构层次及功能,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体验全身协调运动,生长发育的快乐。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制作模型演示等方法探究呼吸的过程。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气球、人体模型、呼吸系统模型制作材料(可乐瓶、小气球、橡胶薄膜、塑料胶带、剪刀等)。
六、教学时间:
第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礼物
欣赏图片,分发礼物——气球
2、比赛
(1)深吸一口气,用力吹气球,看谁的气球最大?
(2)猜一猜,是谁帮助你把气球吹起来的?它们属于人体的哪一系统? (引入课题)
(3)出示人体模型认识呼吸系统的器官
(二)体验呼吸,合作探究
1、观察变化
分组活动,吹气球,观察体验呼吸时胸部的变化。
教师:下面我们进行一个小实验,以小组为单位,一个人吹气球,其他同学观察,总结实验结果,填写实验报告单。
2、体会呼吸
教师:人每时每刻都在呼吸,呼吸的过程是通过吸气和呼气两个动作完成的。同学们让我们闭上眼睛,全身放松,做一个深呼吸,感受空气都经过了哪些地方?小组分析讨论出呼吸时空气被吸入和废气被排出的过程?
小组讨论汇报:
学生总结描述人体的呼吸过程:新鲜空气通过鼻腔进入气管、支气管、再到肺。(有的学生可能不能完整的说出呼吸的基本过程。)
3、验证结论
课件出示:呼吸过程示意图,验证学生的结论
新鲜空气—鼻腔—喉—气管—支气管—肺
废气—肺—支气管—气管—喉—鼻腔
4、师生小结:
通过呼吸,我们可以将氧气输送到体内,并将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三)、制作模型,演示验证。
教师:我们已经了解了人体的呼吸过程,让我们一起来制作一个肺的模型,模拟呼吸的过程。
分组实验材料:透明的塑料瓶、气球、橡皮膜、剪刀、透明塑料胶带等。
学生:
(1)讨论、设计方案。
(2)交流制作方法。
(3) 制作“肺”模型。
(4) 汇报成果,模型展示,模拟呼吸过程。
(5)填写实验报告单。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模型中塑料瓶、气球、橡皮膜各相对于呼吸系统的哪个部分?
让学生边演示边解说呼吸的过程:向下拉动橡皮膜,瓶子空间会变大,压力减小,气球内空气增多,为吸气;松开橡皮薄膜,瓶子空间变小,压力增大,将气球内的空气向外挤,为呼气。
(四)、汇报学习收获
1、吸气时,胸部( ),膈肌( )
2、呼气时,胸部( ),膈肌( )
3、解释说明人体吸气和呼气的过程:( )
(五)、检验收获成果
1、完成学案后1 ----6题的任务。
2、课下调查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的种类及病因。
八、教学评价与反思
1、本节课在体会呼吸、制作模型等教学活动中设计的动手制作和亲身体验环节,学生非常喜欢,因此对本课有了很浓厚的兴趣。
2、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的评价,力图使评价对学生产生良好的情感价值导向。
附:板书设计:
吸气: 扩张 下降 氧气
胸腔 膈肌
呼气: 收缩 上升 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