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学生对岩石风化及风化的结果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以学生常见的土壤作为研究对象,旨在让学生通过亲历的探究,了解自然中土壤的成分。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研究土壤,了解土壤的组成,是学生掌握记录观察试验的方法,并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和经验作为基础,进行推测及猜想研究,在通过实验验证,认识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质,而是一种混合物。
学情分析 我校的学生多数生活在农村,对于土壤他们司空见惯,非常熟悉,但是他们可从来没有考虑过土壤从那里来,更不会想到土壤来源于岩石,土壤的成分,他们对土壤既熟悉又陌生。本课活动紧接着上一课的内容,重点指导学生观察分析土壤的成分,一方面寻找土壤来源于岩石的风化和生物作用的证据;另一方面是了解土壤对生命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①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②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腐殖质、及盐分、水和空气等。③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来时,携带的物质也会沉积下来,一般来说,重的颗粒先沉积,轻的颗粒后沉积。④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②用沉积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颗粒的大小分成几层。③综合各种方法获得的信息,获得对土壤成分的正确认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了解土壤是由岩石风而成的大小不同的颗粒(小石子、沙、黏土)、腐殖质、盐分、水和空气等组成。
教学难点:利用长时探究观察土壤
教学方法:长时探究
教学准备:
分组准备:干燥土壤杯、一个放大镜、一个烧杯、一把药匙、一根筷子、一杯水、一张记录表,一个纸盒,一张报纸,五根牙签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三单元的第四课,土壤中有什么?这个课题也就是我们要研究的问题。
2、师:你们认为土壤中有什么?(学生前概念)
3、师:以前我们没有真正的研究过这个问题,那今天就开始了,做好准备了吗?研究从观察开始观察的方法有很多。学生说一说观察方法?
设计理念:直接导入明确进入主题就是观察土壤,并且学生说出一些相应的观察方法为接下去的观察做好铺垫。
二、探究土壤成份(长时探究)
(一)、直接出示实验任务
1、把纸杯中的土壤倒入盛有烧杯的水中,充分搅拌之后,放边上静置待用。
2、观察培养皿中的土壤。
3、观察烧杯中静置后的土壤。
(二)观察任务单讨论并出示注意事项
(1)观察过程中充分利用准备给你的工具。
(2)将小土块放入装有水的烧杯中时,注意不要把土壤掉落在桌上。
(3)用搅拌棒在水中充分搅拌中,不要把水飞溅出来。
(4)将杯子静置在桌上待用时,请不要触碰到杯子。
(5)仔细观察,记录下每个步骤观察到的现象
设计理念:讨论交流后学生能够更加科学性的进行实验操作对于学生形成科学素养有良好的帮助。
(三)、开始观察
(1)、把土壤倒入水中,你发现了什么?
(2)、充分搅拌后有什么发现
(3)观察土壤(充分利用现有的工具)可以写一写或是画一画。
(4)观察静置后的烧杯,有什么发现,并画一画、写一写
设计理念:任务清楚简洁,把教材中分开的两个实验(一个是观察干燥的土壤、一个是土壤的沉积实验)合在一起,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观察土壤,并且去获得土壤中有什么。在美国有个教材,就比较注重一个大环节的设计,前面将近有二十分钟的时间观察实验活动,后面比较大段的时间交流讨论活动。本课第一环节将近20分钟的观察活动,在这个观察活动过程中,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完成。并且在观察中重视学生观察的科学性,让每一个孩子都十分精确、细致的观察,认真的记录。只有通过精确、细致观察,认真记录,孩子们对土壤颗粒大小的状况,以及在水中的沉积的现象是有深刻的印象。
三、交流、讨论
1、学生上展台展示自己的观察记录结果。
2、学生一边汇报,教师一边板书记录学生观察中重点知识。
设计理念:这个交流讨论互动环节,可以说是活动后的活动,是科学概念形成的重要过程,是在观察基础之上的交流讨论,是儿童思维参与、思维碰撞,培养科学思维的很好时机,同时在汇报中,每个学生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比较的接近的,可是他们的记录结果和方式却有很多的不同,并列学生的汇报单,来呈现不同小组的记录方式,学生可以取长补短,综合不同小组的观察结果,认识的更加全面。
3、总结学生的观察结果
(1)大小不同颗粒----沙砾(小石子),沙(细沙、粉沙),黏土(科学家规定直径大于2毫米的为砂砾,小于2毫米大于256分之一的为沙,小于256分之一的为黏土)
(2)可以观察到植物的根、一些动物的残骸(推导出土壤中有腐殖质)
(3)放入水中时候产生的气泡(推导出土壤中有空气)
(4)师:土壤里还有我们没有发现的物质吗?
生:土壤里生长着一些植物(推导出植物生长需要矿物质也就是盐分)
(5)那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些大小不同的颗粒从何而来?(推导出大小不同的颗粒有岩石风化形成)
(6)静置后有什么现象?(推导出分层现象(越往下颗粒越大)
(7)让一个学生摸一摸潮湿的土壤(推导出土壤中有水分)
总结:土壤是由小石子、沙、黏土、腐殖质、盐分、水和空气等物质组成的混合物。
设计理念:这环节是学生在观察后对观察结果的总结,是对一些知识生成的过程,学生自己亲历观察,亲历讨论对于土壤中有什么他们已经有了明确的想法,只是一些概念性的东西还不知道,通过总结交流,学生能够对自己的观察结果有了充分理解,对概念性的知识点也能快速的掌握了,这是量变到质变的一个过程。
四、土壤和生命
1、土壤为生物提供了什么?生物又为土壤提供了什么?学生讨论并说一说
2.送给大家一句话: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既然是最有价值的资源(保护土壤)桌子上有用剩的土,杯子里有泡浸水里的土,你们下课后,准备将土怎么处理?思考个小问题:现代土壤存在哪些问题:土壤污染、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
设计意图:这个更多是从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来体现,反思我们的科学课,实际上我们最为忽视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实际上非常重要,如何体现,有可能靠细节体现,如蚂蚁一课,本着人文关怀精神,本着珍惜生命的精神,结果临下课,出了个意外,一个学生不小心把装有蚂蚁的昆虫盒打翻在地,这位学生大叫,蚂蚁跑出来了,老师马上跑过去,一脚就把蚂蚁踩死了。危机看似解决,但蚂蚁踩死了,这节课的情感目标全都泡汤了。
五、课后拓展:引起土壤污染的原因有哪些?
设计意图:课后拓展有利于学生对本课知识的一个提升,并且能够让学生经历一个课后调查、实践的一个过程,能够让学生更加的知道土壤的价值。
六、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张“长时探究”,就是主张让学生把一些动手操作,研讨全部都整合成一个活动,这个整合活动时间比较长,一般在20分钟以上,这节课,学生观察实验20分钟左右,研讨17分钟左右,加起来足足有37分钟上,也就是体现“长时探究的一个想法”,把观察活动、研讨整合成一个活动。长时探究在空间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氛围,在时间上给予学生充分时间,从时空两方面进行保证。一堂课中对学生指导,哪些是高效的,哪些是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的,甚至哪些是负面效应的,也就是说,把一节课分的很细,很碎,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究竟是有利还有有害?基于这点认识,我应用“长时探究”,进行尝试。同时长时探究打破了以往短时探究的模式。在长时探究中课堂结构非常简约,只有3个环节,一个引入以后,就是观察,观察后研讨,最后总结生成。(任务单附后)
土壤观察实验
实验步骤
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1)、把土壤倒入水中,你发现了什么?
(2)、充分搅拌后有什么发现
(3)观察土壤(充分利用现有的工具)可以写一写或是画一画。
培养皿
(4)观察静置后的烧杯,有什么发现,并画一画、写一写
烧 杯
土壤由 、 、 、 、 、 、 的混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