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2 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火山和地震 教科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2 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火山和地震 教科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10-26 08:3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火山和地震》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为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球外表和其变化”的第二课《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的第一课时。火山和地震是显著的地质变化,是小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学习内容。本课从实例出发,引发学生建模研究,知道火山和地震的成因,了解人们对火山和地震的监测和保护自己的方法。
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有两个部分:
第一,了解火山。教材给出了火山结构示意图,学生通过示意图能够推想出火山形成的原因。教材也提到了为研究火山而献身的科学家夫妇,让学生感受到为科学献身的精神。至于用烧瓶、带胶塞的玻璃管和红墨水模拟火山的喷发,实验形象生动,学生会从有趣的实验中获得信息,想象火山喷发时的情景。
第二,研究地震。教材从四个方面引导学生认识地震现象,首先利用一段课文和一幅唐山大地震后废墟的图片,展示地震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收集更多的地震资料来交流讨论。然后通过模拟地震的现象,根据“房屋”倒塌的情况判断地震的强弱和震中的位置。最后介绍了人类对地震的监测和研究。指出张衡的地动仪是世界上第一台自动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同时也介绍了常见的机械地震仪。教材还引导学生关注地震来临时的自我保护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火山与地震是地球内部内力作用的结果。
2、知道火山与地震的形成原因以及预防地震的措施。
3、知道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地震的国家之一,了解张衡及他的贡献。
过程与方法:会做模拟火山喷发和地震的实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认真实验、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愿意探究、合作和交流。
教学重点:了解火山和地震的成因。
教学难点:做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
教学准备:火山结构示意图 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烧瓶、带胶塞的玻璃管、红墨水、火柴、纸箱、麻将等。
教学资源:PPT课件、白板、火山和地震的相关录像或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教师播放一段火山喷发的录像。  
2.小组交流看完画面后的心情,并讨论火山喷发时,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学生谈观看后的感受。
  4.教师介绍法国火山学家卡蒂娅·喀夫特和摩希斯·喀夫特夫妇的事迹。
  5.学生交流,听了他们的事迹后,有什么感想?
  6.谈话:到底火山有着怎样的神秘魅力,使科学家们甘愿付出宝贵的生命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
7.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火山喷发的录像,使学生从感官上对火山有了初步的了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学习火山和地震的知识打下基础。出示为研究火山而献身的科学家夫妇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为科学献身的伟大精神。]
二、探究火山喷发的原因
认识火山
出示火山结构示意图。
那么火山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我们先来做模拟火山喷发的实验。
师介绍实验器材。
学生大胆的猜测火山形成喷发的原因。
5. 师做模拟火山喷发的演示实验。
6 .讨论:为什么有的地方有火山喷发的现象,有的地方却没有呢?结合实验说出火山形成的原因。
7. 火山虽然经常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害,但它并不是一无是处。你们知道火山有哪些好处吗?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资料。
8. 介绍火山的类型。
[设计意图:科学强调的是验证学生自己的假设,而不是先让学生知道结论,再让学生做实验来验证课本中的结论,探究在前,结论在后,着重体验真实的科学研究过程。故本环节我先让学生通过观察火山结构示意图,从中分析获得信息,再来推测火山形成的原因,然后做模拟火山喷发的实验。这个实验比较危险,因此采用演示实验。实验形象生动,学生从有趣的实验中获得信息,想象火山喷发时的情景。既抓住了教学的重点,也突出了教学的难点。]
三、探究地震形成的原因
(一)认识地震
1.谈话:同学们,还记得5.12汶川地震吗?让我们一同来回顾一下当时的情景吧!(播放视频)。
2.提问:看了以后你有什么感想?
3.学生交流。
4.地震给人类带来了如此大的灾难,它是如何形成的呢?(观看视频)
5.学生自主学习:结合书和视频说说地震是如何形成的?
6.学生分组实验。模拟地震的发生,判断“地震”的中心和强弱。
  ①谈话: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模拟地震的发生吗?
  ②学生讨论,交流。
  ③学生分组实验,记录“楼房”倒塌情况。
  ④交流实验结果。
  ⑤提问:什么位置倒塌情况比较严重?为什么?如果是真正的地震,会产生什么样的现象?
  ⑥学生大胆猜想。
 7.人类对地震的研究探索过程。
  ①提问:谁知道,第一架自动测地震方位的仪器是哪个国家发明的?
②课件介绍张衡和他发明的候风地动仪。
[设计意图:学生在观看“5.12”汶川地震的视频后,感受到了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难。通过模拟地震发生的实验,给学生创造了动手合作的机会。在操作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探索、发现未知。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比较和思索,才能真正对所学知识达到领悟、理解和掌握。]
四、学以致用
地震发生时的自我保护。
  ①发生地震时,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自己?
  ②学生交流。
③教师小结。
[设计意图:汶川地震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即使掌握了相关知识也不一定能有效逃生。所以在学以致用的环节最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地震发生时应该怎么做,而不是纸上谈兵。知识转化为能力才有实际的意义。]
五、总结延伸
1.拓展:选择感兴趣的问题,课后小组研究讨论。
2.学习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3.总结:,希望大家在平时的生活中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用知识保护
我们的生命。
[设计意图:课堂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学生在学习了科学知识以后,要能培养对所学知识的兴趣,通过各种方法继续研究火山和地震。教师出示拓展讨论题,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自主学习,既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又让学生把学习活动延伸到课外。]
六、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