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1 地球表面的地形 教科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1 地球表面的地形 教科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0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10-26 08:32: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设计
科学教育理论指导:
本节课主要是选用概念转变的科学教学模式中的“学习环教学模式” ,注重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
“学习环教学模式”将教学分为三个阶段:
1、探索阶段:通过让学生欣赏世界各地的旅游照片,集中到研究地球表面的地形;
2、名词引介阶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中国立体地形图,对地形的高低起伏变化建立感性的认识,同时掌握使用地形图的技能;
3、概念应用阶段:教师创设问题“地球表面的陆地地形都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自主迁移使用地形图的技能和有关地形的概念,探究全球陆地地形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探究地球多种地形成因的兴趣。
4.结合我校“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科研主题,将补充第 4 个环节:评价,师生互评将贯穿于整个课堂。 同时,此课以两种教学理念为指导。1、以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机制理论为指导,关注儿童的智力结构具有整体性、转换性和自调性三个特征;2、了解学生的科学前概念,寻找出迷思概念, 运用观察和阅读资料方法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科学概念。
地球与宇宙空间科学领域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梳理:
这节课是本单元的第 1 课,是这一个单元的学习基础,重点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表面存在多种多样的地形,知道地球的表面高低不平,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和交流有关地球表面地形地貌及其变化的一些话题, 激发学生探究地球多种地形的成因的学习热情,从而对本单元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本课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通过图片交流我们看到过的地形,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来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地形,了解不同地形的特点;第二部分是通过观察中国地形图了解地球表面的地形特点;第三部分是启发学生思考地球表面多种地形的成因。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让学生知道五种主要的地形特点,学会使用简单地形图并自主探究地球表面的地形概况,激发学生尝试推测和探究形成多种多样地形地貌的成因的热情。
学情分析:
《地球表面的地形》是教科版五上《科学》教材“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时,属于地球与宇宙的知识范畴。从单元内容编排结构来看,本课内容具有总起作用,教材内容的安排:大致让学生了解认识地球表面的地形及整体概况。
其实对于地球表面的形态, 学生在 《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动画片《疯狂原始人》等途径有不少的认识,学生对于高山,河流,海洋,湖泊,平原、地震、火山爆发等并不陌生。学生已经知道地球表面有多种形态, 也接触了不少地理方面的名词,如高原、峡谷、草原、高山、平原、湖泊等等,但对于地形的含义及地形的基本形态则没有明确认识。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1.知道地球表面的五种基本地形及其特点。
????????2.?了解地球表面还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科学探究:观察描述五种基本地形的特点。观察描述从地形图中获得的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意识到地球表面的地形在不断的改变,从而培养学生对地球表面地形的探究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利用借助工具、查找资料、建立模型等方法认识地形及其特点,进而培养学生对地球表面的地形探究兴趣。
2、掌握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为后续深入探究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打好基础。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沙盘、摸布、记录表、中国地形图、不同颜色的粉笔灰
??????????教师演示:多媒体课件、地球仪、中国地形图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孩子们,你们喜欢上科学课么,科学课可以告诉我们很多的道理。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研究地球表面的地形。(板书课题地球表面的地形)
二、新知探究
孩子们,你们都出去旅游过么,那你们都去过什么地方?这些地方是高山还是平地,或者其它的地形地貌吗?
(一)、小组交流自带照片,完成记录表一。汇报地形特点
我们小组的观察记录表一
姓名
地名
地形特点
(交流自带照片,完成记录表)
(学生利用实物展台进行汇报。)
(二)、根据地形特点对照片进行分类
(学生根据照片特点进行分类,同时,教师相机板书)
(三)、借助中国地形图(立体),感知地形,认识地形完成记录表二。
!.观察地形图,完成记录表。
我们小组的观察记录表二
地形
颜色
其他的发现
2.小组汇报观察记录
3.视频欣赏中国的地形地貌,直观了解中国地形地貌,加深理解。
(四)、动手建立模型,进一步加深对地形特点的认识
(学生正在制作地形模型,还进行了装饰呢。)
(五)、展示交流,相互评价
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沙盘模型作品,相互评价。
三、全课小结,进行拓展
1.除了这五种地形以外的其他地形地貌的图片欣赏。(幻灯片展示)
2、关于地球的表面,你还知道什么?
教学评价设计:
结合我校“以评促学”,在教学过程中进行。
学校
?
年级(班)
?
执教时间
课题
?
执教人
?
评价
对象
评价
项目
?评价要素
等级分值
得分
A
B
C
D
教的主体(教师)
?
教 学
目 标
(15分)
知识目标
符合《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
5
4
3
2
?
能力目标
定位合理,切合学生发展水平
5
4
3
2
情感目标
紧扣教学内容,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5
4
3
2
教 学
内 容
过 程
(20分)
科学性
讲授准确,逻辑性强
4
3
2
1
?
合理性
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容量适中
4
3
2
1
针对性
尊重差异,因材施教,分层推进
4
3
2
1
确切性
教学形式、方法先进而切合学情;媒体应用恰当、灵活
4
3
2
1
启发性
创设情境,诱导发现,引发质疑,启迪思路
4
3
2
1
教 学
策 略
机 智
(10分)
步骤设计
合理有序,循序渐进,体现学法指导和主动建构
4
3
2
1
?
教材处理
有效使用并恰当处理教材,善于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拓展和整合教学内容,促进和谐发展
3
2
1
?
激励学生
恰当运用言语、态势语或象征性形式赞赏学生,体现人文关怀,激励进取和创新
3
2
1
?
教 学
基 本
素 养
(15分)
教学组织
准备充分,环节紧凑,节奏适度,气氛活跃,善于反馈和应变
4
3
2
1
?
教学民主
教学氛围宽松和谐,建立融洽民主的交流渠道,教学相长
3
2
1
0
教态言语
教态自然、得体,有亲和力;语言标准、精练、生动,具感染力
4
3
2
1
板书演示
板书板图布局合理,内容精要恰当,书写规范美观;实验和教具演示娴熟而清晰
4
3
2
1
学的主体(学生)
自 主
探 究
(15分)
参与度
全员参与,学习主动,自信心强
5
4
3
2
?
探究性
有质疑和探究意欲,在探究性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新思维活跃
6
5
4
3
反思
有自我反思学习和思维过程的意识,自我认识,自我成长
4
3
2
1
合 作
交 流
(15分)
交流
多边交流活跃,踊跃发表个人见解,互动双赢
5
4
3
2
?
协作
合作学习意识强,小组协作活动协调有序,讨论效度高
5
4
3
2
分享
分享学习成果,注重体验和感悟,共享创造成功和共同成长的喜悦。
5
4
3
2
学 习
即 时
效 果
(10分)
达成度
实现教学目标,建立认知结构体系,学生不同梯度提高
4
3
2
1
?
内化
知识内化,学习策略优化,学力提升
3
2
1
0
情感
获得成功感和满足感,学习兴趣和信心得到增强
3
2
1
0
创新加分(5分)
?
加分依据
?
总分等级
?
简评
?
?
?
?
?
?
?
?
?
?
?
?
?
?
?
评价人:????????????????????? 评价时间:
设计特色简述:
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单纯性讲授知识点,既枯燥又脱离小学科学以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学科特点,所以本课围绕“借助工具认识地球表面,到利用感官自主观察认识地形,再到实践活动,建立模型来加深对地形的认识”这一主线进行设计,培养学生自主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对地球表地形探究兴趣。
本课是学生初步认识地形图的一课,让学生通过实际图片再到地形图的一个过程,从而初步认识观察地形图的方法,同时这样的观察又是开放的、具有探究性。本课教材中主要安排了以下几个活动内容,第一、我们所看到过的地形,这一活动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照片交流相对应说出这一地形特点的地貌特征,这一认识从实到形,是学生认识事物的一个转变;第二、观察地形图,这一活动步骤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进一步观察地形图来了解我国地形结构和地球表面地貌特征状况。第三、建立模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再次感受地形特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附:
板书设计:
地球表面的地形
平原
高原
山地
丘陵
盆地
学生记录单设计:
1.我们小组的观察记录表一
姓名
地名
地形特点
2.我们小组的观察记录表二
地形
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