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16剪纸中的古老记忆 人美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16剪纸中的古老记忆 人美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美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19-10-26 08:55: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剪纸中的古老记忆》案例

设计背景:
随着新课程的推广和实施,对美术教学也提出的要求:美术课程正以全新的姿态走进校园,走进师生的生活。反映未来社会需要和时代特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质。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面对美术新课程,美术教师应转变观念和教学行为,体现人文精神,以生活美术的视角实施美术课程,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以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促进者的角色,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传统教学中的知识传授重视对“经”的传授,忽视了“人”的发展。二十一世纪,教育不再是仅仅为了追求一张文凭。而是为了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使人的个性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应贯穿于学习者的整个一生。由于美术课程对学生潜能、个性、创造力、健全人格的形成等方面的发展有着独到的作用,美术课程从未有过地受到重视,作为艺术学科领域的一个分支——美术,应与其他学科并驾齐驱,将关注的重点放到学生的发展上来,从本学科、从跨学科的角度去挖掘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和素质发展的课程因素,彻底拼弃填鸭式的教学过程,从学生的角度思考并执行师生共发展、共促进的互动过程。叶圣陶先生说过:“在课堂上,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可见,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愿望和学习能力等方面始终是我们教学的核心。我们要做学生学习的好伙伴,以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的身份,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关系,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美术的态度,让学生在自主参与、体验、合作、探究中学习美术,发展学生综合地开发美术课程资源信息,多角度地培养处理、应用美术课程资源信息,并用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我校“四八一”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中,根据“四八一”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我大胆尝试设计了《抓髻娃娃》这一课。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欣赏南方剪纸和北方剪纸作品,了解其风格的不同。
2、了解抓髻娃娃剪纸,并结合自己喜欢的形象设计制作。
3、唤起学生对民间剪纸艺术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南北剪纸的不同风格,了解《抓髻娃娃》的文化背景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学会《抓髻娃娃》的两种制作方法。
三、教学准备:
剪纸作品、各色蜡光纸、剪刀等。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欣赏剪纸动画引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通过视频欣赏让学生初步了解剪纸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师述:剪纸是民间的一种艺术形式,来看一段视频。(播放视频)
师小结:剪纸不仅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让学生初步感悟到剪纸这种民间艺术是让中国人感到自豪的。)
2、欣赏教师的剪纸作品,了解剪纸的题材、种类。
剪纸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民间人们喜欢剪些什么纹样呢?
(人物、动物、植物、文字等)
3、感悟南北剪纸风格的不同。
师述:不同的地区,剪纸作品的表现风格是不同的,大体分为南方剪纸和北方剪纸,请同学们欣赏。(播放图片)
对比观察:(出示南、北两幅剪纸作品)
请同学们仔细对比着观察着两幅代表作品,说说看,感觉有什么不同?
南方剪纸:精致、细腻。
北方剪纸:粗犷、淳朴。
过渡:在我国北方剪纸中,有一个非常典型的形象,它就是“抓髻娃娃”。
4、了解《抓髻娃娃》的文化背景。
在民间,人们为什么这么喜欢剪抓髻娃娃呢?我想答案就在你们手中。请各小组同学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咱们一起来交流、了解抓髻娃娃特殊的寓意及形象特点。
小组学生交流介绍《抓髻娃娃》的资料。
(通过课前收集资料,既培养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又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和整理资料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
师小结:抓髻娃娃的形象既简洁又很夸张,在民间剪纸中象征保护之神、繁衍之神。
谁能模仿一下抓髻娃娃的样子。(加深对抓髻娃娃外形的印象)
5、小组学生探讨、研究:
《拉手娃娃》和《抓髻娃娃》在制作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a、整体分析:
出示图片:《抓髻娃娃》和《拉手娃娃》
介绍《拉手娃娃》是《抓髻娃娃》的一种。请同学们观察,他们都是什么图形?都可以用什么方法剪?(对折)
b、了解《抓髻娃娃》的剪法:
出示教师作品:《抓髻娃娃》。同学们请看,这是单剪的一个抓髻娃娃,根据你以前的经验,你知道它是怎样剪出来的吗?
板书步骤、教师演示。
c、小组学生研究、讨论《拉手娃娃》的剪法:
出示教师作品《拉手娃娃》。请同学们观察拉手娃娃,它有什么特点?它又是怎样剪出来的呢?和抓髻娃娃在制作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小组长带领本小组的同学一起研究、讨论。(每组拿出单剪的图和二方连续的图)
(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研自探,形成主动参与的行为,养成自主、合作学习的态度,充分感受到课堂是他们自己的。)
生交流讨论结果,师小结并板书。
师提示强调:画图形时要注意一定要沿对折线画,画饱满,纸的开口这边注意线的连接。避免剪散。
(三)尝试表现
1、教师提出作业要求。
2、教师巡视辅导。
(四)展示交流
1、展示作品。
将作品贴在窗户上。
2、评价作品。
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
(1)、介绍剪的什么?有什么寓意?
(2)、生生互评,师参与评。
(五)介绍民间剪纸艺人库淑兰。
欣赏库淑兰的创新剪法“套色剪纸”,知道她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让学生了解剪纸形式的多样化,激发学生对民间剪纸艺术的喜爱之情。)
(六)课后拓展
欣赏其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刺绣、泥娃娃、面具、提线木偶等。)
像剪纸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很可惜,现在有很多已经失传了。同学们,你觉得你们应该怎么做呢?
师小结:请大家都来珍惜和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让它们在我们的手中传承和发扬!
(唤起学生对民间剪纸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及传承思想。)
教学反思:
《剪纸中的古老记忆》这一节课是人美版第12册的第17课。本册安排了17、18、19课,三课的内容让学生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三种艺术形式。足以可见编者意在让我们学生从小就来了解、珍视我们民族文化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唤起学生对民族艺术的热爱之情。剪纸包含的内容很多,这一课主要是要学生了解南北剪纸的不同风格,民间剪纸《抓髻娃娃》的民俗功能,以及能学会剪出两种《抓髻娃娃》。
从整体来讲,我是从这三点来把握这一课的。
一、从视觉上感受、情感上体会民间剪纸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首先我想让学生从视觉上感觉剪纸这种民间艺术形式。课开始,我用一个具有剪纸特色的动画导入新课。既吸引学生的目光,把学生绕有兴致的带入课堂,又让学生对民间剪纸作品有了初步的印象。接着,通过视频介绍剪纸,及出示教师的作品,后面介绍民间剪纸艺术大师库淑兰,和课后拓展了解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让学生对剪纸艺术有更多的了解,激发学生对民间剪纸的兴趣及喜爱。
二、运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作品。
在设计让学生了解南北剪纸风格这一重点环节时。我发现从课本中提供的作品看,南北剪纸风格体现得不明显,我想如果让学生来体会,很难区分了解其不同的风格特点。所以我另外选了两幅比较有代表性、风格较明显的剪纸作品,让学生“对比”观察、分析、感悟南方剪纸的精致、秀美,北方剪纸的粗犷、纯朴。
三、充分体现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
这节课是“综合、探索”课型。那么,更要培养和体现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能力。所以,我设计了1、课外探索。2、课内探求。
1、课外探索。根据这一课的特点。在课前,我把学生分成小组,列了几点与本课相关的问题,分小组研究。如《抓髻娃娃》的寓意?《抓髻娃娃》有哪些变体?特点?等。让她们根据老师所提示的内容、问题,通过询问别人、网上搜索等方式查阅相关的剪纸资料并作整理,然后在课堂上和同学交流。我想,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这方面的能力。这也更能体现他们的综合素质:团结协作能力、查阅资料的能力、整理资料的能力等。这样也有利于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剪纸知识。
2、课内探求。探索知识不仅在课堂外,对于小学生来说,更在课堂内的探索之中。在解决《抓髻娃娃》和《拉手娃娃》的制作方法这一难点时,我是设计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最后得出单剪《抓髻娃娃》和二方连续式折剪《拉手娃娃》的制作步骤、方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学生自主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整节课课堂气氛活跃,老师通过奖励精美的剪纸作品,充分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主动,能积极的思考、研究、解决老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通过小组学习的形式,每一个学生都在本节课中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收获。从学生展示的作品看,课堂效果非常好。不过这节课的内容含量比较大,时间比较紧张,给学生展示评价的时间太短,显得比较仓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