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区铁一中2005-2006学年度下学期第1次阶段考试
高一 地理试卷
试卷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
1.关于农业生产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现代农业中加大生产资料的投入成为提高农业产出的重要手段
B.劳动力投入的比重在农业生产中的比重逐渐加大
C.密集农业投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较少,以提高单产增加农业产出
D.商品农业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普遍进行专业化生产
2.下列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是土壤的是
A.暖温带的苹果种植
B.长江中下游丘陵地区的茶叶种植
C.西北地区的绿洲农业生产
D.横断山区垂直变化的农业生产产量低
3.对亚洲水稻种植业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单产和商品率都很高
水稻生产的机械化水平都很低
水利工程量很大,因为一般都是由政府投资兴建
生产规模大,产量高
4.关于商品谷物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A.商品谷物农业种植的粮食作物主要是水稻和小麦
B.美国的商品谷物农场一是家庭经营的
C.加拿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谷物生产国
D.我国的商品谷物农场一般家庭经营的
5.下列国家既是商品谷物生产国,也是混合农业及大牧场畜牧业生产的是
A.新西兰 B.澳大利亚
C.印度 D.南非
6.关于工业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目前,世界工业表现出分散分布的特点
B.第一次技术革命出现的工业部门有电力、钢铁、化学等工业
C.工业生产自动化,对劳动力素质要求逐渐降低
D.工业生产逐渐向中小批量定制的生产方式发展
7.鞍钢和宝钢共同的区位因素是
A.原料和动力充足 B.劳动力质优价廉
C.市场广阔,钢材需求量大 D.便利的海运条件
8.下列工厂的区位指向,合理的是
A.造船厂大多应该设置在钢铁工业发达的地区 B.林区建家具厂
C.科技水平高的地区建电子装配厂 D.瓶装的饮料厂易接近原料基地
9.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下列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逐渐减弱的是:
A.信息通达性 B.劳动力素质 C.原料地 D.交通运输
10.下列工业部门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基本相同的一组是
A.炼铝工业、钢铁工业、制糖工业、精密仪表
B.航天工业、电子工业、飞机制造、汽水厂
C.家具制造厂、面包厂、印刷厂
D.普通服装加工、电视机装配、飞机制造
11.关于传统工业区和新兴工业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传统工业区都是资金、资源密集型工业,新兴工业区都是劳动、技术密集型
B.传统工业区正日益衰落,新兴工业区正日益繁荣
C.传统工业区的作用已不如新兴工业区的作用重要
D.传统工业区以大型企业为主,新兴工业区以中小企业为主
12.城市化过程中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A.城市交通拥挤,房屋集中
B.城市绿化工作滞后,环境卫生水平低
C.城市缺乏资金,技术,人们的环境意识差
D.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
13.以下关于世界城市化的问题的论述正确的是
A.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正一空前的规模不断增长
B.发达国家城市人口增长速度超过发展中国家
C.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速度超过发达国家
D.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出现停滞状况,甚至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14.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的中小企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是
A.从业人员具有高水平的知识和技能
B.发达的银行信贷系统
C.20世纪70年代原料、能源大幅度跌价
D.欧洲各国的大力支持和经济开放
15.下列工业,具有季节性和地域性的是:
A.制糖工业和麻纺工业 B.钢铁工业和啤酒工业
C.电力工业和化学工业 D.棉纺织工业和家用电器工业
16.关于村落的形态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河流较少的平原地区,村落多呈圆形或不规则多边形
B.河流密度大的平原地区,村落多沿河分布
C.我国南方地区降水丰富,河流易泛滥成灾,因此村落大多沿山丘成团状分布
D.为便于农作,聚落大多位于农耕区的中心地带
17.农业分为种植业、林业、牧业、副业、渔业五大类,这种农业分类是
A.按投入多少 B.按产品分类
C.按生产对象分类 D.按地域分类
18.有关自然条件与城市区位的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地理条件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B.山区的半山腰是城市分布的理想地区
C.由于沿海地区比内陆地区气候优越,因此城市全部集中在沿海地区
D.城市沿河分布只是为获得便利的水运条件
19.下列有关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大,增长快
B.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大,增长缓
C.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小,增长缓
D.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大,增长快
20.关于逆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由于城市中就业困难,国家组织青壮年到农村务农,就称为逆城市化
B.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流动,这种人口流动与城市化相反,称为逆城市化
C.政府通过法令控制城市人口的增长,这与城市化的大趋势相反称为逆城市化
D.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农村经济迅速增长,就是逆城市化
21.下列世界著名巨大城市群中,不属于沿海分布类型的是
A.埃森—杜伊斯堡—多特蒙德 B.波士顿—纽约—费城—华盛顿
C.横滨—东京—千叶 D.苏州—上海—杭州—宁波
22.改善城市大气质量的正确措施有
A.强制性推广无氟冰箱和空调
B.大力推广汽车尾气净化技术,增加城市的绿化面积和公共空间
C.变城市居民的集中供暖为分散供暖
D.对城市的生产、生活垃圾进行焚烧
23关于逆城市化的现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
B.首先在英国出现
C.是由于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出而出现的
D.乡村人口出现回升
24.对解决城市的交通拥挤的意见你赞同的是
①在市中心建环形道路,建设大量的停车场
②禁止大货车驶入市中心,在市中心实行小汽车单双日行驶制
③鼓励市民使用公共汽车和其它公共交通工具
④将生活区和生产区连在一起减少上下班居民流动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5.世界上城市化发展最早,又是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乡村人口的国家的
A.德国 B.美国 C.英国 D.法国
得分
二、综合题(共39分)
读世界地图,回答有关问题(11分):
(1)A地区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是____________业。这里的科技水平和机械化水平虽不高,但依靠农民的____________,单位面积产量较高。
(2)B地是阿根廷的_________ 草原,这里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是____________业。发展这类农业的主要区位优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
(3)C地是著名的传统工业区______区,被称为德国工业的心脏,______和______工业既是这里经济基础,又是在二战后衰落最明显的工业。
(4)D地以_________工业为主导,是世界电子工业的中心。
2.读“我国华北平原某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11分):
(1)图中ABCD表示乡村聚落。其中ABC发展的主要有利因素是:靠近______,有利于______和________,地形以______为主。 这样的聚落一般可顺河道伸展成______状。
(2)A、B、C、D四个聚落中,有可能最先发展为城市的是________,因为那里地形______,水源________,_________便利;另外,
________地也有可能发展为城市,因为那里处在________。
3.读“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变化曲线图”回答(13分):
(1)AB两条曲线代表发达国家城市化进
程的是______曲线,代表发展中国家城市化
进程的是________曲线。
(2)从图中可以看出,发达国家城市化起
步______,水平______,20世纪70年代开
始,由于人们对____________的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和小城镇____________逐步完
善,出现了____________现象,主要表现为城市人口向________和____________回
流,大城市中心区________,中小城镇发展迅速。
(3)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主要是: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
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4分):
材料1:进入90年代以来,世界纺织工业和纺织品市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重心已
由欧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特别是向亚洲地区转移。如1992年世界化纤产量
中,中国占10%,韩国占8%,日本占9%,台湾占12%。1994年世界印花布中,亚洲约 占47%。原先是纺织品主要出口国的西方发达国家,如今已成为纺织品的主销市场,而亚洲的纺织品出口额占绝对优势。
材料2:1999年起,我国纺织品工业全面减产压锭,许多老的生产设备被淘汰、更新。到2000年底,
纺织工业才开始整体扭亏为盈。
(1)按投入要素分析,纺织工业属于: ( )
A.资源密集型 B.劳动密集型 C.资金密集型 D.技术密集型
(2)按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分析,纺织工业属于: ( )
A.原料指向型 B.市场指向型 C.技术指向型 D.廉价劳动力指向型
得分
三简答 (11分)
1.美国“硅谷”迅速崛起的主要因素有那些?(5分)
2.墨累--达令盆地的混合农业的优点有哪些?(6分)
答案
单项选择
1D 2C 3C 4B 5B 6D 7C 8A 9C 10C 11D 12D 13C 14B 15A 16C 17C 18A 19B 20B 21A 22B 23A 24B 25C
综合体
1.(1)水稻种植业 ,精耕细作
(2)潘帕斯,大牧场放牧业,气候温和草类茂盛,地广人稀土地租金抵,据海港近
(3)鲁尔,钢铁,煤炭
(4)微电子
2.(1)河流,生活用水,生产用水,平原,带
(2)B,平坦,充沛,交通,D,公路干线交汇处
3.(1)A,B
(2)早,高,环境质量,基础设施,逆城市化,乡村居民点,小城镇,萎缩
(3)略
4.(1)B
(2)D
三。简答题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