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景观及其特性[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文化景观及其特性[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06-08-27 14:2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示范教案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文化景观的概念和基本特性。
2.结合实例,了解文化景观的基本特性,以及文化景观所具有的指示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文化景观的学习,要初步学会从人地关系的角度看待文化及其景观特性,学会运用文化景观来了解人地关系。
2.培养学生学会运用景观图片来分析文化及其指示意义。
德育目标
1.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待文化的发展过程,逐步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文化景观与自然环境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统一体,我们不可人为分割或将其绝对化。
●教学重点
文化景观的概念及其基本特性。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文化景观的指示意义。
●教学方法
1.学习本节内容,首先应区分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的不同之处,也要注意物质文化景观和精神文化景观的区别。其次,判断某文化事物(或现象)是否是文化景观,关键还得掌握文化景观的三个特性。
2.景观就是可以看到或感觉到的现象,因此,我们在学习时,应联系实际生活,充分调动我们已有的经验,观察、想象,正确理解问题。
●教具准备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利用或制作一些景观图片,以最直观的手段来演示文化景观;同时,收集一些新闻、影视资料加以补充,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文化的概念和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了解了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环境,一定的环境又会孕育相应的文化,文化与环境相辅相成。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就分别来学习文化地理学中的五个研究主题。本节我们学习其中之一:
3.2 文化景观及其特征
一、文化景观(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内容,掌握文化景观的概念,了解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区别,并举例说明之。
这部分内容较为简单,重点是文化景观的概念,理解了这一概念,就很容易了解它与自然景观的区别,那么,生活中的实例就可随手拈来,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景观是指各种地理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地域综合体,景观是由其外部和内在的诸因素以及内外的位置关系决定的,有着有机联系的空间单元,它以其独特性而与其他地区的景观相区别。地表上的全部地理景观可以分为两大类,即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即文化景观)。
自然景观是指完全未受直接的人类活动影响,或受这种影响的程度很小的景观。如行云飞瀑、高山流水等。今日的高山地带、极地地带、热带局部地方尚存在这种自然景观,但随着人类活动作用的加强,这种纯自然景观日趋减少。
文化景观是人们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并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如图3.5)。如园林建筑、书画题记等。这一概念包括三个要点:一是自然物质是基础;二是人类有自己的创造行为;三是它表现的是人类活动的形态。例如,农田、道路、城市、村落等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的景观;学校、法院、纪念碑、古岩画等是人类精神活动的景观,它们都是人类利用自然提供的物质,在原始地表之上创造出来的。
文化景观是地球表面文化现象的复合体,它反映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我们常常可以通过建筑风格、服装式样、田野风光、运输方式等特征来区分和辨别特定地区的地理特点。
文化景观的内容包括聚落、道路和耕地等一些有形的具体事物,也包括一些无形的事物。这些无形的事物虽然可以感觉到,但却难以表达出来,特别是难以在地图上表现出来。例如,“气氛”常常是容易感受到的,它像区域个性一样,是一种抽象的感官。欧洲地理学家哥特曼在《欧洲地理学》一书中写道:“要把一个地区从周围环境中区分出来,不仅要考察山岳、河谷、特定的语言或技能,而且还要考察某种强烈的信仰(包括某些宗教教义、社会观念、政治信仰模式等)”。一个地区的特征不仅包括占主导地位的空间组织,也包括其可感觉到的外貌、声音、气味以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等,比如我们说一个地区的人性温和、淳朴,一个地区的人性粗鲁、骠悍,也是地区文化特征的组成部分。
补充材料1:
文化景观
“景观”一词原意是指风景,在地理学中,“景观”一词却有一种学术含义。文化景观是指文化在地面上的印记,即居住在某一土地上的人的集团,为了满足某种实际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有意识地在自然景观之上叠加了自己所创造的景观,由于不同的集团的人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其创造的文化景观也有各自明显的特征。例如一个美国城市和一个日本城市的景观显然不同,前者总有一个长方形的广场,而后者则结构密集,占地较小。又如我国的新疆,天山以北是游牧文化的景观,而以南则是绿洲农耕文化的景观,文化景观除去空间上的差异外,还有时间上的发展与变化。今天我们所见到的文化景观,既包括现在人类文化创造物,也包括过去人类文化创造物。如许多前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的城市景观,往往既带有当地过去民族文化的色彩,又带有成为殖民地后出现的外来文化色彩,如我国的上海,在原上海县城之内,可以看到许多我国传统的楼房,而在外滩一带,则尽是西方建筑风格的楼群。实际上,在我国的大多数城市和乡村,都可以发现近代以前的建筑与现代建筑之间的明显对比,它们是不同时代的产物。因此,景观是文化的一面镜子,它不仅反映了该集团人的现代文化特征,也反映了历史上该地的文化特征,景观是人类文化在一定时间过程中的产物。
讨论:
组织学生观察实际生活,从我们周围的建筑、婚俗、戏剧、服饰、性格等方面,了解我们家乡或其他地区的文化景观的构成,通过现实生活,理解文化景观,并从中概括出文化景观有哪些基本特性,这也是我们的第二部分内容:
二、文化景观的基本特性(板书)
通过上述的讨论活动,鼓励学生多举一些实例,深刻领会文化景观的含义,并通过对学生进行提问及启发,从中得出文化景观还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1.文化景观的空间性(板书)
文化景观是附着在自然物质之上的人类活动形态,而任何自然物质都必须占据一定的空间,所以文化景观也要占据一定空间。不同的文化景观占据的空间大小可能相差很大,即便是同类的文化景观,它们大小、形态也可能有很大差异。例如,同是雕塑作品,前面提到的拉什莫尔山雕像高约百米,是我们常见的城市雕塑的许多倍。不论大小相差多么悬殊,文化景观所处的空间位置都具有稳定性或固定性,因此可以反映它们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特点。再如,课文后边活动练习题的第4题的判断:京九铁路是文化景观,火车不是文化景观。判断理由是:铁路和火车都是人类创造的文化要素,由于铁路在空间上的位置具有固定性,所以它是文化景观,而火车在功能性质上是运动的,因此它不是文化景观。
2.文化景观的功能性(板书)
人类创造每种文化景观都具有一定的目的,因而各种文化景观对人类社会也就具有了某种功能意义。例如,城市雕塑具有美学享受功能;烽火台具有军事信息传递功能;寺庙具有宗教信仰功能。
3.文化景观的时代性(板书)
每个文化景观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因此它必然带有创造和生产它的那个时代的特点。例如,烽火台、古长城等留存至今,已经完全或部分丧失了当初的功能,它们更多地体现着当时的文化特征。如今,它们的主要功能是旅游观赏对象。
总之,文化景观的特性表现在它具有空间性、功能性、时代性三个方面。这是所有文化所共有的特性,但对于不同的文化景观其特性表现是有所侧重的。这主要体现在创造这种文化景观的人们在创意制作的目的上,如果为专一目的而制作的,则它的功能性特点就突出,如前面的景观图片——上海“金钥匙”的打开繁荣之门的功能就很突出。还有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纪念功能等。随着时代的变化,其专一功能的目的也会随之变化,或者原功能特点不明显了,而其他功能特点显现了出来。例如我国的万里长城,虽然占据了一定的空间,但它的主要功能过去是军事防御,现在则成为旅游景观。
补充材料2:
文化景观的结构
根据人们感知的效果不同,文化景观可分为有形和无形两个层次,即物质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景观。物质文化景观的内容很多,文化地理学主要研究聚落的格局、土地利用方式和建筑特点等三个方面。聚落格局反映了各种建筑物及道路在空间上的排列特点;土地利用方式表现为特定的经济景观,如水田农业景观、旱田农业景观、工业企业景观等;建筑分为民间建筑和专门建筑,建筑特点特别是专门建筑的特点往往是受到某种文化影响的结果。非物质文化景观涉及范围更广,文化地理学侧重于语言、宗教、民俗、艺术、科技及作为其载体的种族和民族。非物质文化景观具有不可忽视性,但它可以作用于人们的大脑,应用已贮存的知识、经验,通过思维,形成文化景观。非物质文化景观是物质文化景观形成的思想基础,两者并没有绝对的界线,文化景观一般都包含这两种成分,只是在不同的文化景观中,物质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景观占据的主导地位不同而已。例如,建筑风格表现为物质文化景观,但它深受非物质文化景观的影响,而且包含了非物质文化景观的内容。
文化景观是多种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广义上讲,文化景观就是人文景观,因此它具有综合性。文化是在自然、经济、社会因素影响下,人类活动的创造物,由于各地条件的差异性,文化景观就具有区域性。随着其形成条件的变化和文化的传播与融合,文化景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表现出动态性的特点。因此,综合性、区域性和动态性是文化景观的主要特性。
承转:
从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文化景观具有一些特性;我们从课文中学习了文化景观的空间性、功能性和时代性,在上述的补充材料2中,我们又了解了文化景观还具有综合性、区域性和动态性等特性,其实这两者是一致的。既然文化景观是人地相互作用的产物,通过对它的观察和研究,就可以了解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探究历史时期自然环境的原貌,认识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而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及其作用程度。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的第三部分:
三、文化景观的指示意义(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内容,了解文化景观的指示意义——利用文化景观判断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同时鼓励学生平时注意多收集一些相关的景观图片,从景观图片的内容上,我们要学会判断其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建立通过观察人文地理景观来了解地理环境发展变化的思维方式。学生看完课文后,我们应多补充实例,通过具体实例,来理解文化景观的指示意义。
1.文化景观是自然环境的指示物(板书)
文化景观对自然环境的指示作用,类似于我们高一年级所学的“生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因为文化景观具有一定的功能性和区域性。例如,课文中图3.6“中国虫神庙与明代北方蝗灾频率分布”,我们从图中内容可知,明清时期留存下来的虫神庙就是一种可以反映当时自然环境的文化景观。从图中我们分析虫神庙的分布范围,就可以大致了解当时蝗灾多发地区的分布情况,还可以借助人们掌握的蝗虫繁殖、生活所需环境的知识,反推当时的自然环境状况,同时还可以推知当时社会中人们在各种自然灾害面前所表现出来的精神信仰。再如,在欧洲北部的欧式尖顶小木屋的建筑景观,对自然环境的指示作用也较为明显:气候严寒、降雪较多,房屋墙壁厚实,屋顶用沥青铺盖等。类似的例子还有黄土高原的窑洞、云南西双版纳的傣家竹楼等,都直接反映了当地的自然环境。此外,从音乐、戏曲、服饰等方面也可直接或间接反映其自然环境。
总之,可以指示自然环境的文化景观有很多。但是,不是任何文化景观都能直接反映自然环境的状况。与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密切相关的文化景观,对自然环境的指示性比较好。文化景观的产生是多种因素影响和作用的结果,既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因此文化景观对自然的指示作用也是有限的。
2.文化景观是文化系统的折射物(板书)
文化景观在形式上有比较简单的,也有比较复杂的,但他们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它所属的文化体系的特征。例如,课文中图3.7“宁夏两种不同建筑风格的清真寺”,它们体现的是:清真寺是典型的伊斯兰教风格的建筑,而融入了汉文化建筑特点的清真寺,它既反映了回族人民的宗教文化特点,也反映了回汉民族间文化交融的特点。再如,我国故宫的建筑与布局,不但反映了当时皇权的至高无上,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建筑文化的成就与辉煌。
●课堂小结
本节内容我们学的主要是文化景观及其特性。本节知识结构比较清晰,文化景观的概念是其重点之一,文化景观有物质文化景观与非物质文化景观之分,空间性、功能性和时代性是它的基本特性,最后是文化景观对自然环境和文化系统的指示意义。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课后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地理事物是物质文化景观的是( )
A.火车 B.白云 C.火车站 D.舞蹈
答案:C
2.下列关于文化景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黄山是文化景观 B.烽火台是宗教文化景观
C.南方的水田是反映生产活动的文化景观 D.非物质文化景观也附加在自然物质之上
答案:C
3.在古代,烽火台具有的文化景观功能是( )
A.美学功能 B.研究价值功能
C.军事信息功能 D.旅游观赏功能
答案:C
4.下列叙述中属于人文景观的是( )
A.森林草原 B.行云飞瀑 C.高山流水 D.园林建筑
答案:D
5.有关文化景观空间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不同的文化景观占据的空间大小可能相差很大,同类文化景观相差应该很小
B.火车、汽车等也要占据空间,它们也是文化景观
C.文化景观可以反映它们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特点
D.文化景观不一定都要附着在一定的自然物质之上
答案:C
二、填空题
1.城市雕塑具有___________功能;寺庙具有___________功能;烽火台在古代具有___________功能,在现今往往具有___________功能。
答案:美学享受 宗教信仰 军事信息传递 旅游观赏
2.文化景观的指示意义表现在:文化景观是___________的指示物;文化景观是___________的折射物。
答案:自然环境 文化系统
3.文化景观的特性主要表现在文化景观的___________、文化景观的___________和文化景观的___________。
答案:空间性 功能性 时代性
●板书设计
3.2 文化景观及其特性
一、 文化景观
二、文化景观的基本特性
1.文化景观的空间性
2.文化景观的功能性
3.文化景观的时代性
4.文化景观还具有综合性、区域性和动态性
三、文化景观的指示意义
1.文化景观是自然环境的指示物
2.文化景观是文化系统的折射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