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60张PPT。 第二节
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气象灾害 阅读课本P9-15页P9页活动P7页活动?新华社北京3月23日电(记者 姚润丰)23日是世界气象日,今年世界气象日的纪念主题是“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中国气象局局长秦大河在此间表示,我国每年因各种气象灾害造成的农作物受灾面积达5000万公顷,受重大气象灾害影响的人口达4亿人次,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至3%。
????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复杂,是世界上受气象灾害影响严重的国家之一,气象灾害种类多、强度大、频率高,台风、暴雨、干旱、沙尘暴、雷电、冰雹、霜冻和大雾等重大气象灾害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给国家和社会造成巨大损失。2005年,有8个台风和热带风暴登陆我国,其中有6个属于“强台风”之列。“麦莎”登陆影响8个省、直辖市,直接经济损失达180亿元,“泰利”先后影响7个省,直接经济损失164亿元。
????秦大河说,过去几十年中,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影响呈明显上升趋势。在1992年至2001年的十年间,全球自然灾害导致超过622000人死亡,20亿人受到影响。其中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估计为4460亿美元,占同期所有自然灾害总损失的65%左右。???? 自然灾害无法避免,但是人类社会可以采取行动来大大减轻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社会经济破坏。
????世界银行的统计数字显示,在防灾方面每增加1美元投入,就将使灾害损失减少7美元。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是世界气象组织和各国气象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世界气象组织的目标是在今后15年里力争让气象灾害导致的死亡人数减半。
????秦大河表示,随着全球变暖趋势的进一步加剧,天气和气候极端事件频繁发生,造成的损失也逐渐加大。提供准确及时的气象预报警报服务,提高全社会防御灾害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最大程度地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今后国家将进一步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预警应急体系,建立各级政府组织协调、各部门分工负责的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机制,构建气象灾害预警应急系统,最大限度地减少重大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分析下面两图,回答下面问题。(1)图一的各自然灾害中,在我国分布地区最广的是______、______;西北地区发生______的面积最广;台风主要发生在我国的__________________地区。
(2)将甲二中的四种自然灾害填入诗中合适位置:春季最害倒春寒,各种秧苗难保全。北方______难播种,南方______稻长难。夏季______多成灾,房屋倒塌粮减产。若遇______霜冻早,庄稼未熟已冻坏。
(3)作为一种灾害性天气,可以说,提起台风,没有人会对它表示好感,但气象专家却声称台风对人类也有很大的益处,试分析
(4)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决定,从2003年起,全国高考时间由每年7月的7、8、9日,提前到每年6月的7、8、9、10日。试分析这一调整的原因。 我国大部分地区7月份的气温总体偏高,暴雨、洪涝、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频发,对考生复习、应考及考试阅卷的组织工作带来很大影响干旱洪涝干旱东南沿海春旱伏旱台风寒潮①为陆地补充淡水 ②为高温地区降温 ③促进地区间热量平衡 ④使下层海水上翻,增加渔业的捕鱼量霜在寒冷季节的清晨,草叶上、土块上常常会覆盖着一层霜的结晶。它们在初升起的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待太阳升高后就融化了。人们常常把这种现象叫"下霜"。翻翻日历,每年10月下旬,总有"霜降"这个节气。霜是一种白色的冰晶,多形成于夜间。少数情况下,在日落以前太阳斜照的时候也能开始形成。通常,日出后不久霜就融化了。但是在天气严寒的时候或者在背阴的地方,霜也能终日不消。
霜本身对植物既没有害处,也没有益处。通常人们所说的"霜害",实际上是在形成霜的同时产生的"冻害"。
霜的形成不仅和当时的天气条件有关,而且与所附着的物体的属性也有关。当物体表面的温度很低,而物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温度却比较高,那么在空气和物体表面之间有一个温度差,如果物体表面与空气之间的温度差主要是由物体表面辐射冷却造成的,则在较暖的空气和较冷的物体表面相接触时空气就会冷却,达到水汽过饱和的时候多余的水汽就会析出。如果温度在0°C以下,则多余的水汽就在物体表面上凝华为冰晶,这就是霜。因此霜总是在有利于物体表面辐射冷却的天气条件下形成。 另外,云对地面物体夜间的辐射冷却是有妨碍的,天空有云不利于霜的形成,因此,霜大都出现在晴朗的夜晚,也就是地面辐射冷却强烈的时候。
此外,风对于霜的形成也有影响。有微风的时候,空气缓慢地流过冷物体表面,不断地供应着水汽,有利于霜的形成。但是,风大的时候,由于空气流动得很快,接触冷物体表面的时间太短,同时风大的时候,上下层的空气容易互相混合,不利于温度降低,从而也会妨碍霜的形成。大致说来,当风速达到3级或3级以上时,霜就不容易形成了。
因此,霜一般形成在寒冷季节里晴朗、微风或无风的夜晚。
霜的形成,不仅和上述天气条件有关,而且和地面物体的属性有关。霜是在辐射冷却的物体表面上形成的,所以物体表面越容易辐射散热并迅速冷却,在它上面就越容易形成霜。同类物体,在同样条件下,假如质量相同,其内部含有的热量也就相同。如果夜间它们同时辐射散热,那末,在同一时间内表面积较大的物体散热较多,冷却得较快,在它上面就更容易有霜形成。
霜的消失有两种方式:一是升华为水汽,一是融化成水。最常见的是日出以后因温度升高而融化消失。霜所融化的水,对农作物有一定好处。 “雪打山头霜打洼”
晚上太阳下山后,地面上就慢慢地开始冷起来。靠近地面的空气由于和地面接触,冷得最快。我们知道空气是流体,它总是喜欢从四面八方往低洼的地方流,流到了洼地后,就赖在那里不动了。最冷的空气,密度大,最重,沉在洼地的最底下,所以低洼的凹地是冷空气的"仓库",由于这个原因,当平地上还没有见到霜的时候,洼地里首先见霜;平地上有霜害的时候,洼地里霜害更重。"霜打洼地"这句话是十分科学的。耐人寻味的是洼地周围的上坡霜害却较少,人们称它为"安全地带",原因是冷空气在那里停不住脚。因此我们在防御霜冻时,特别需要注意洼地的底部,以免植物冻坏。"霜前冷,霜后暖“
原因是在大寒潮刚刚来到的时候,大风使靠近地面的一层空气不能在地面上呆得过久,不能充分的冷却,这样霜就难出现了。寒潮过后风小下来了,大气就平静了,近地面的冷空气不再转向上空,它和地面接触的时间长了,再加了云层移走后,天空晴朗少云,地面能充分冷却,霜就出现了。既然霜是风小少云天气的产物,所以霜后的天气一般说仍能保持晴好,阳光充足,温度一天天回升,因此我国民间有"霜重见晴天"的农谚。干 旱概念危害分布原因干旱的成因和对策???
表现。从自然因素讲,主要是偶然性或周期性的降水减少,但是近年来人类的一些自身活动也加剧了水的供需的失衡。从人的因素上来考虑,人为活动导致干旱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1. 人口大量增加,导致有限的水资源越来越短缺。
2. 森林植被被人类破坏,植物的蓄水作用丧失,导致地下水和土壤水减少。
3. 人类活动造成大量水体污染,使可用水资源减少。
4. 用水浪费严重,在我国尤其是农业灌溉用水浪费惊人,导致水资源短缺。
所幸的是人类已经行动起来了。在我国,控制人口、植树造林、治理污染、发展环保产业已成为基本国策,作为农业大国,我们落后的灌溉方式也正在向高效节能的灌溉方式转变。 世界主要农业灾害的分布如下表,分析后回答9-10题。9.(改编)欧洲农业灾害明显较少且少有干旱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温带海洋性气候,气候温湿且稳定 B.地广人稀,务农者少
C.北部高山阻挡冷气团入侵 D.用先进科技改造环境
10.(改编)欧洲和北美洲出现同样的农业灾害,可显示出下列何种地理特征?( )
A.都属于同一种气候类型 B.工业化程度高
C.森林覆盖率低 D.纬度跨度大,农业灾害类型多AB遭受罕见旱灾的农民欲哭无泪洪涝P12页活动P13页活动分布 2004年8月4日,在孟加拉国首都达卡,人力车夫因停车场被雨水淹没而将人力车停到了一座体育场内。据孟加拉国官方公布的数字,截至8月3日下午,孟加拉国持续约一个月的洪涝灾害已造成628人死亡, 两名儿童在被水围困的住宅旁洗头、玩耍。 ????8月4日,在孟加拉国首都达卡,一名妇女在被洪水部分浸泡的房屋外洗衣服。??? 洪涝可分为河流洪水、湖泊洪水和风暴洪水等。其中河流洪水依照成因不同,又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暴雨洪水、山洪、融雪洪水、冰凌洪水和溃坝洪水。影响最大、最常见的洪涝是河流洪水,尤其是流域内长时间暴雨造成河流水位居高不下而引发堤坝决口,对地区发展损害最大,甚至会造成大量人口死亡。洪涝的类型
???洪涝灾害具有双重属性,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经济属性。它的形成必须具备两方面条件:第一,自然条件:洪水是形成洪水灾害的直接原因。只有当洪水自然变异强度达到一定标准,才可能出现灾害。主要影响因素有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地形地势。第二,社会经济条件:只有当洪水发生在有人类活动的地方才能成灾。受洪水威胁最大的地区往往是江河中下游地区,而中下游地区因其水源丰富、土地平坦又常常是经济发达地区。洪涝的成因 地震水灾是指因地震诱发滑坡堵塞河流或震垮堤坝而引起的洪水灾害。1933年8月25日,四川叠溪发生7.5级地震,崩塌物堵塞岷江,形成四个地震堰塞湖。大震后45天堵体溃决,造成下游水灾,水头高达20丈(1丈=3.3333米),受淹之老幼为数在2万人以上,冲毁农田5万余亩。此外还有融雪洪、山洪、溃坝洪等小范围洪灾。 洪涝灾害的防治工作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减少洪涝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尽可能使已发生的洪涝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加强堤防建设、河道整治以及水库工程建设是避免洪涝灾害的直接措施,长期持久地推行水土保持可以从根本上减少发生洪涝的机会。切实做好洪水、天气的科学预报与滞洪区的合理规划可以减轻洪涝灾害的损失。建立防汛抢险的应急体系,是减轻灾害损失的最后措施。??? 从洪涝灾害的发生机制来看,洪涝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区域性和可重复性。如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涝几乎全部都发生在夏季,并且成因也基本上相同,而在黄河流域则有不同的特点。
??? 同时,洪涝灾害具有很大的破坏性和普遍性。洪涝灾害不仅对社会有害,甚至能够严重危害相邻流域,造成水系变迁。并且,在不同地区均有可能发生洪涝灾害,包括山区、滨海、河流入海口、河流中下游以及冰川周边地区等。
??? 但是,洪涝仍具有可防御性。人类不可能彻底根治洪水灾害,但通过各种努力,可以尽可能地缩小灾害的影响。洪涝的特点洪涝的防治河 流
读“我国某河流流经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左图)和“该河段降水资料图”(右图),完成下列问题:⑴分析左图中河流段的水系特征。
⑵洪涝灾害是该河段突出的自然灾害。左图中A、B、C、D标注出的河段中,洪涝灾害影响最为严重一段是哪一段,并分析原因是什么? 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减少该河段洪涝灾害?
⑶图中A、B、C、D代表的区域,哪个区域有利于形成商品粮基地?主要适合什么粮食作物生产?试分析发展该种粮食生产的有利和不利自然条件。①流向自西向东;②支流多,南北对称分布;③流域面积较大;④流经平原地区的河道弯曲明显。D处。原因是:①D处为平原区,地势低洼,易涝;②河道弯曲,泄洪不畅;③平原区一般人口密集,经济发达,洪涝灾害时受损失更大。(4分)措施:D处上游建水库、加固D河段的堤坝、D河段裁弯取直等。D区域。水稻。有利条件:高温多雨(雨热同期)的气候,平坦的(平原)地形,肥沃的土壤(水稻土),出现干旱时有河水灌溉;不利条件:降水季节不均匀,易出现干旱和洪涝。读图,完成下列要求:(1) 淮河流域洪涝灾害频发,你认为可以从哪几个方面探究其发生的原因?
(2)试提出治理淮河水患的措施(至少列出三条)。修建水库;利用中下游洼地修建蓄洪、分洪工程;加固堤防;开挖入江(入海)水道;退耕还湖等地形特征、水系特征、植被状况、降水状况、水文状况、人类活动等。冰雹像散落草地的大珍珠冰雹的个头有元宵大小2005年06月01日 冰雹灾害是由强对流天气系统引起的一种剧烈的气象灾害,它出现的范围虽然较小,时间也比较短促,但来势猛、强度大,并常常伴随着狂风、强降水、急剧降温等阵发性灾害性天气过程。中国是冰雹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冰雹每年都给农业、建筑、通讯、电力、交通以及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每年因冰雹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几亿元甚至几十亿元。因此,我们很有必要了解冰雹灾害时空动荡格局以及冰雹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情况,从而更好地防治冰雹灾害,减少经济损失。 冰雹和雨、雪一样都是从云里掉下来的。不过下冰雹的云是一种发展十分强盛的积雨云,而且只有发展特别旺盛的积雨云才可能降冰雹。
积雨云和各种云一样都是由地面附近空气上升凝结形成的。空气从地面上升,在上升过程中气压降低,体积膨胀,如果上升空气与周围没有热量交换,由于膨胀消耗能量,空气温度就要降低,这种温度变化称为绝热冷却。根据计算,在大气中空气每上升100米,因绝热变化会使温度降低1度左右。我们知道在-定温度下,空气中容纳水汽有一个限度,达到这个限度就称为“饱和”,温度降低后,空气中可能容纳的水汽量就要降低。因此,原来没有饱和的空气在上升运动中由于绝热冷却可能达到饱和,空气达到饱和之后过剩的水汽便
附着在飘浮于空中的凝结核上,
形成水滴。当温度低于摄氏零度
时,过剩的水汽便会凝华成细小
的冰晶。这些水滴和冰晶聚集在
一起,飘浮于空中便成了云。 冰雹是怎样形成的积状云因对流强弱不同出一辙形成各种不同云状,它们的云体大小悬殊很大。如果云内对流运动很弱,上升气流达不到凝结高度,就不会形成云,只有干对流。如果对流较强,可以发展形成浓积云,浓积云的顶部像椰菜,由许多轮廓清晰的凸起云泡构成,云厚可以达4-5公里。如果对流运动很猛烈,就可以形成积雨云,云底黑沉沉,云顶发展很高,可达10公里左右,云顶边缘变得模糊起来,云顶还常扩展开来,形成砧状。一般积雨云可能产生雷阵雨,而只有发展特别强盛的积雨云,云体十分高大,云中有强烈的上升气体,云内有充沛的水分,才会
产生冰雹,这种云通常也称
为冰雹云。 冰雹云是由水
滴、冰晶和雪花组成的。
一般为三层:最下面一层
温度在0℃以上,由水滴
组成;中间温度为0℃至
-20℃,由过冷却水滴、
冰晶和雪花组成;最上面
一层温度在-20℃以下,
基本上由冰晶和雪花组成。在冰雹云中气流是很强
盛的,通常在云的前进
方向,有一股十分强大
的上升气流从云底进入
又从云的上部流出。
还有一股下沉气流从云
后方中层流入,从云底
流出。这里也就是通常
出现冰雹的降水区。这
两股有组织上升与下沉
气流与环境气流连通,所以一般强雹云中气流结构比较持续。强烈的上升气流不仅给雹云输送了充分的水汽,并且支撑冰雹粒子停留在云中,使它长到相当大才降落下来。
在冰雹云中冰雹又是怎样长成的呢?在冰雹云中强烈的上升气流携带着许多大大小小的水滴和冰晶运动着,其中有一些水滴和冰晶并合冻结成较大的冰粒,这些粒子和过冷水滴被上升气流输送到含水量累积区,就可以成为冰雹核心,这些冰雹初始生长的核心在含水量累积区有着良好生长条件。 雹核A在上升气流携带下进入生长区后,在水量多、温度不太低的区域与过冷水滴碰并,长成一层透明的冰层,再向上进入水量较少的低温区,这里主要由冰晶、雪花和少量过冷水滴组成,雹核与它们粘并冻结就形成一个不透明的冰层。这时冰雹已长大,而那里的上升气流较弱,当它支托不住增长大了的冰雹时,冰雹便在上升气流里下落,在下落中不断地并合冰晶、雪花和水滴而继续生长,当它落到较高温度区时,碰并上去的过冷水滴便形成一个透明的冰层。这时如果落
到另一股更强的上升气流区,
那么冰雹又将再次上升,重
复上述的生长过程。这样冰
雹就一层透明一层不透明地
增长;由于各次生长的时间、
含水量和其它条件的差异,
所以各层厚薄及其它特点也
各有不同。最后,当上升气
流支撑不住冰雹时,它就从
云中落下来,成为我们所看
到的冰雹了。 冰雹和雨、雪一样,都是从云里掉下来的,它是从积雨云中降落下来的一种固态降水。冰雹的形成需要以下几个条件。①大气中必须有相当厚的不稳定层存在。 ②积云必须发展到能使个别大水滴冻结的高度(一般认为温度达-12℃~-16℃)。③要有强的风切变。 ④云的垂直厚度不能小于6~8千米。
⑤积雨云内含水量丰富。一般为3~8g/m3,在最大上升速度的上方有一个液态过冷却水的累积带。⑥云内应有倾斜的、强烈而不均匀的上升气流,一般在10~20米/秒以上。
冰雹的特征:
①局地性强,每次冰雹的影响范围一般宽约几十米到数千米,长约数百米到十多千米; ②历时短,一次狂风暴雨或降雹时间一般只有2~10分钟,少数在30分钟以上; ③受地形影响显著,地形越复杂,冰雹越易发生; ④年际变化大,在同一地区,有的年份连续发生多次,有的年份发生次数很少,甚至不发生; ⑤发生区域广,从亚热带到温带的广大气候区内均可发生,但以温带地区发生次数居多。冰雹的形成条件中国冰雹灾害的地理分布规律
冰雹活动不仅与天气系统有关,而且受地形、地貌的影响也很大。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地貌差异也很大,而且我国有世界上最大的高原,使大气环流也变得复杂了。因此,我国冰雹天气波及范围大,冰雹灾害地域广。根据有关资料对中国冰雹灾害的空间格局进行对比分析,有下述四方面的认识。
(1)雹灾波及范围广。(2)冰雹灾害分布的离散性强。大多数降雹落点为个别县、区。(3)冰雹灾害分布的局地性明显。冰雹灾害多发生在某些特定的地段,特别是青藏高原以东的山前地段和农业区域,这与冰雹灾害形成的条件密切相关。(4)中国冰雹灾害的总体分布格局是中东部多,西部少,空间分布呈现一区域、两条带、七个中心的格局(图3)。其中一区域是指包括我国长江以北、燕山一线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地区,是中国雹灾的多发区;两带指中国第一级阶梯外缘雹灾多发带(特别是以东地区)和第二级阶梯东缘及以东地区雹灾多发带,是中国多雹灾带;七个中心指散布在两个多雹带中的若干雹灾多发中心:东北高值区、华北高值区、鄂豫高值区、南岭高值区、川东-鄂西-湘西高值区、甘-青东高值区、喀什-阿克苏高值区。????????????????中国冰雹灾害的时间分布规律
总体来说,中国冰雹灾害的时间分布是十分广泛的。尽管一日之内任何时间均有降雹,但是在全国各个地区都有一个相对集中的降雹时段。有关资料分析表明,我国大部分地区降雹时间70%集中在地方时13~19时,以14~16时之间为最多。湖南西部、四川盆地、湖北西部一带降雹多集中在夜间,青藏高原上的一些地方多在中午降雹。另外,我国各地降雹也有明显的月份变化,其变化和大气环流的月变化及季风气候特点相一致,降雹区是随着南支急流的北移而北移,而且各个地区降雹的到来要比雨带到来早一个月左右。一般说来,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台湾在3~4月,江西、浙江、江苏、上海在3~8月,湖南、贵州、云南一带、新疆的部分地区在4~5月,秦岭、淮河的大部分地区在4~8月,华北地区及西藏部分地区在5~9月,山西、陕西、宁夏等地区在6~8月,广大北方地区在6~7月,青藏高原和其他高山地区在6~9月,为多冰雹月(图4)。另外,由于降雹有非常强的局地性,所以各个地区以至全国年际变化都很大。冰雹灾害的防治对策
冰雹灾害性天气常发生在夏秋季节,中纬度内陆地区为多。但是由于它的出现常带有突发性、短时性、局地性等特征,一旦发生,辞不及防,这使得对它的预测非常困难。因此,对冰雹灾害的防治,首先必须加强对冰雹活动的监测和预报,尽可能提高预报时效,抢时间,采取紧急措施,以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损失,特别是避免人员伤亡。
第一,要建立快速反应的冰雹预警系统。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天气雷达、卫星云图接收、计算机和通信传输等先进设备在气象业务中大量使用,大大提高了对冰雹活动的跟踪监测能力。当地气象台(站)发现冰雹天气,立即向可能影响的气象台、站通报。各级气象部门将现代化的气象科学技术与长期积累的预报经验相结合,综合预报冰雹的发生、发展、强度、范围及危害,使预报准确率不断提高。为了尽可能提早将冰雹预警信息传送到各级政府领导和群众中去,各级气象部门通过各地电台、电视台、电话、微机服务终端和灾害性天气警报系统等媒体发布“警报”“紧急警报”,使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提前采取防御措施,避免和减轻了灾害损失,取得了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第二,建立人工防雹系统。
我国是世界上人工防雹较早的国家之一。由于我国雹灾严重,所以防雹工作得到了政府的重视和支持。目前,已有许多省建立了长期试验点,并进行了严谨的试验,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开展人工防雹,使其向人们期望的方向发展,达到减轻灾害的目的。目前常用的方法有:①用火箭、高炮或飞机直接把碘化银、碘化铅、干冰等催化剂送到云里去;②在地面上把碘化银、碘化铅、干冰等催化剂在积雨云形成以前送到自由大气里,让这些物质在雹云里起雹胚作用,使雹胚增多,冰雹变小;③在地面上向雹云放火箭,打高炮或在飞机上对雹云放火箭、投炸弹,以破坏对雹云的水分输送;④用火箭、高炮向暖云部分撒凝结核,使云形成降水,以减少云中的水分;在冷云部分撒冰核,以抑制雹胚增长。
第三,加强农业防雹措施。
常用方法有:①在多雹地带,种植牧草和树木,增加森林面积,改善地貌环境,破坏雹云条件,达到减少雹灾目的;②增种抗雹和恢复能力强的农作物;③成熟的作物及时抢收;④多雹灾地区降雹季节农民下地随身携带防雹工具,如竹篮、柳条筐等,以减少人身伤亡。热带气旋概念危害分布42、读下面材料回答:(10分)
材料1:台风“卡努”和飓风“卡特里娜”路径图
材料2:今年第15号台风“卡努”已经于9月11日14时50分在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金清镇登陆,登陆时近中心气压为945百帕,风力达50米/秒。由于台风“卡努”风势强、雨量大,给浙江省10个地市造成严重损失。
材料3:卡特里娜(Hurricane Katrina),是五级飓风。2005年8月25日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登陆。8月29日破晓时分,再次以每小时233公里的速度在美国墨西哥湾沿岸新奥尔良外海岸登陆。登陆超过12小时后,才减弱为强热带风暴。⑴当台风(或飓风)中心分别位于图1中A处和图2中B处时,上海和迈阿密分别刮______风和_______ 风(风向)。
⑵图1和图2中台风(或飓风)运动轨迹的共同点是:先由_ ____ 向_____方向,再偏向_____运动,造成这种运动轨迹的原因是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⑶根据图1和图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台风(或飓风)形成的主要条件___________。
⑷台风和飓风主要发生的季节是_________ ,除上述两地,世界上经常发生热带风暴的海域还有_________ 。42、(1)偏北风 东北风
(2)东南 西北 东北 一是陆地轮廓的阻挡影响 二是受地转偏向力影响
(3)位于广阔的热带洋面,受地面及洋面气压差及风带影响
(4)夏秋 孟加拉湾35.读下列材料,并回答:
材料一 2005年8月25日,自飓风“卡特里娜”在美国东南部佛罗里达州登陆以来,已经对美国各方面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密西西比90%的建筑物消失,路易斯安那州死亡数千人。
材料二 1718年,法国殖民者吉恩·巴普堤斯不顾工程师有关洪水威胁的警告,指着密西西比河口、墨西哥湾和庞恰特雷息湖之间低于海平面的地带说:这里要有一个城市。这个四面环水的城市,就是新奥尔良——“卡特里娜”飓风扫过时,美国受灾最严重的城市。材料三 热带风暴“麦莎”2005年7月31日晚在菲律宾以东洋面生成,逐渐加强形成“台风”。下图为“麦莎”侵入我国的大致路线。(2)卡特里娜飓风造成新奥尔良人员大量死亡的自然原因有那些?_________
台风对人类有利的影响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卡特里娜飓风为什么会使美国油价上升?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奥尔良市地势低平 飓风带来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
带来丰沛降水,缓解旱情 调节流经地区的气温,保持热平衡墨西哥湾沿岸为美国重要的石油产区和石油化工发达地区(5)台风中心位于安徽和江苏交界处,山东省大部分地区的风向为
A.偏南风 B.偏北风 C.偏东风 D.偏西风
(6)“麦莎”在北移的过程中,势力为何逐渐减弱?(1)能正确反映卡特里娜飓风的天气系统的是(4)下图为
“麦莎”经过
浙江境内的
A、B、C三
地观测到过
境时的气压
与平均风速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示意图,“麦莎”中心是从A、B、C三地中的 地过境的。BAB摩擦力加大;水汽来源减少;流经过程中温度、热量降低。读“某地理现象移动路径和盛行期频数等值线图”,回答9~11题。
9. 该地理现象是
A.地震 B.台风(或飓风) C.赤潮 D.梅雨
10.下列省区中,受该地理现象影响最大的是
A.豫 B.琼 C.藏 D.沪
11.下列地区中,该灾害出现频率最小的地区是
A.东南亚
B.中美洲
C.孟加拉湾
D.几内亚湾
焚风焚风,?其英文名称直接借用德文源词,最早是指气流越过阿尔卑斯山后在德国、奥地利和瑞士山谷的一种热而干燥的风。实际上在世界其他地区也有焚风,如北美的落基山、中亚西亚山地、高加索山、中国新疆吐鲁番盆地,甚至太行山东麓也曾出现过焚风。
一般来说,空气流动遇山受阻时会出现爬坡或绕流。气流在迎风坡上升时,温度会随之降低。空气上升到一定高
度时,水汽遇冷出现
凝结,以雨雪形式降
落。空气到达山脊附
近后,变得干燥,然
后在背风坡一侧顺坡
下降,并以干绝热率
增温。因此,空气沿
着高山峻岭沉降到山
麓的时候,气温常有
大幅度的升高。? 焚风可能引起严重的自然灾害。它常造成农作物和林木干枯,也易引起森林火灾,遇特定地形,还会引起局地风灾,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如时速高达每小时160公里的焚风风暴于2002年11月14日夜间开始袭击奥地利西部和南部部分地区。数百栋民房屋顶被风刮跑或被刮倒的大树压垮,风暴把300公顷森林的大树连根拔起或折断。风暴还造成一些地区电力供应和电话通讯中断,公路铁路交通受阻,数百万欧元的经济损失。焚风在高山地区还会造成融雪,使上游河谷洪水泛滥,有时还会导致雪崩。? 当然,焚风有弊也有利。由于它能加速冬季积雪的溶化,因此对于牧民户外放牧有利。此外,如果焚风来得及时,还可为当地庄稼的成熟提供热源,如瑞士一些地区,象罗纳河谷上游的玉米和葡萄,就是靠焚风带来的热量而成熟的。 焚风效应是由山地引发的一种局地范围内的空气运动形式。一般发生在背风坡地区,使气温比山前异常变高。其成因是湿绝热垂直递减率和干绝热垂直递减率是不同的。(湿绝热垂直递减率是有水汽凝结时的空气垂直递减率;干绝热垂直递减率是无水汽凝结时的空气垂直递减率)读图回答45-47题。焚风形成示意图 气温垂直递减率
45、在气流过山时在②至③处成云致雨,气温垂直递减率与山地其它处相比的变化及成因
A、变大,水汽凝结释放热量 B、变大,水汽凝结消耗热量
C、变小,水汽凝结释放热量 D、变小,水汽凝结消耗热量
46、空气过山后按干绝热变化,④处气温比①大致高(OC)
A、 3 B、9 C、12 D、15
47、下列地理现象是与焚风效应无关的是
A、云南怒江谷地出现热带、亚热带稀疏草原
B、吐鲁番盆地夏季高温 C、美国中部草原地区的沙尘暴问题
D、澳大利亚西海岸出现热带荒漠CBD雷电雷电,是伴有闪电和雷鸣的一种雄伟壮观而又有点令人生畏的自然现象。雷电灾害是“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公布的最严重的10种自然灾害之一。全世界平均每分钟发生雷暴2000次,每年因雷击造成的人员伤亡超过1万人,导致火灾、爆炸、信息系统瘫痪等事故频繁发生.每年因雷击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0亿美元以上。德国每平方公里土地上每年平均出现5次闪电。德国每年遭雷击身亡的人数虽然不多,但对登山旅游者和室外游泳者来说,雷电是一个严重的威胁,人被雷电击中的死亡率高达40% 2004年,我国多次发生雷灾,人员和财产损失严重。雷电灾害呈现出发生频次多,范围广,影响大等特点。人员伤亡主要发生在农村地区,这表明农村地区防雷工作及防雷意识亟待加强。根据各地上报的雷电灾情实例,现公布2004年的10大雷击人员伤亡事件。 (一)6月26日,浙江省临海市发生强雷暴天气,共造成17人遭雷击死亡,13人被击伤,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 (二)6月27日,湖南省常德市出现了强雷暴天气,共造成3人死亡,6人重伤;同时,医院、电力、通讯、民航等14个单位遭受了不同程度的雷击,桃源等5个县受雷灾,直接经济损失达1千多万元。 (三)7月4日,四川省凉山州盐源县发生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出现了雷暴和冰雹天气,雷击造成6人死亡,9人受伤。 (四)7月4日,广东罗定出现雷击事故,造成3人死亡,4人受伤。 (五)7月14日,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及周围乡镇一带遭雷击,造成5人死亡,9人重伤,7人轻伤,是近年来河北省发生的最严重的一起雷击伤亡事故。 (六)7月23日,北京市居庸关长城地区突发雷雨天气,雷击造成至少15人受伤,社会反响较大。 (七)9月6日,广西武宣县出现雷雨天气,武宣一中26名师生被雷电击伤。 (八)9月18日,广东省湛江市出现雷雨天气,雷击造成11人受伤。 (九)9月20日,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县发生一起严重的雷击致人伤亡事件,共造成5人死亡,两人受伤。 (十)10月1日,海南省定安县突现雷雨天气,雷击造成3人死亡,11人受伤。 肉眼看到的一次闪电,其过程是很复杂的。当雷雨云移到某处时,云的中下部是强大负电荷中心,云底相对的下垫面变成正电荷中心,在云底与地面间形成强大电场。在电荷越积越多,电场越来越强的情况下,云底首先出现大气被强烈电离的一段气柱,称梯级先导。这种电离气柱逐级向地面延伸,每级梯级先导是直径约5米、长50米、电流约100安培的暗淡光柱,它以平均约150000米/秒的高速度一级一级地伸向地面,在离地面5─50米左右时,地面便突然向上回击,回击的通道是从地面到云底,沿着上述梯级先导开辟出的电离通道。回击以5万公里/秒的更高速度从地面驰向云底,发出光亮无比的光柱,历时40微秒,通过电流超过1万安培,这即第一次闪击。相隔几秒之后,从云中一根暗淡光柱,携带巨大电流,沿第一次闪击的路径飞驰向地面,称直窜先导,当它离地面5─50米左右时,地面再向上回击,再形成光亮无比光柱,这即第二次闪击。接着又类似第二次那样产生第三、四次闪击。通常由3─4次闪击构成一次闪电过程。一次闪电过程历时约0.25秒,在此短时间内,窄狭的闪电通道上要释放巨大的电能,因而形成强烈的爆炸,产生冲击波,然后形成声波向四周传开,这就是雷声或说“打雷”。 雷声隆隆--雷鸣的产生过程
伴随闪电而来的,是隆隆的雷声。听起来,雷声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清脆响亮,象爆炸声一样的雷声,一般叫做“炸雷”;另一种是沉闷的轰隆声,有人叫它做“闷雷”。还有一种低沉而经久不歇的隆隆声,有点儿象推磨时发出的声响。人们常把它叫做“拉磨雷”,实际上是闷雷的一种形式。
闪电通路中的空气突然剧烈增热,使它的温度高达15000—20000℃,因而造成空气急剧膨胀,通道附近的气压可增至一百个大气压以上。紧接着,又发生迅速冷却,空气很快收缩,压力减低。这一骤胀骤缩都发生在千分之几秒的短暂时间内,所以在闪电爆发的一刹那间,会产生冲击波。冲击波以5000米/秒的速度向四面八方传播,在传播过程中,它的能量很快衰减,而波长则逐渐增长。在闪电发生后0.1—0.3秒,冲击波就演变成声波,这就是我们听见的雷声。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雷鸣是在高压电火花的作用下,由于空气和水汽分子分解而形成的爆炸瓦斯发生爆炸时所产生的声音。雷鸣的声音在最初的十分之几秒时间内,跟爆炸声波相同。这种爆炸波扩散的速度约为5000米/秒,在之后0.1—0.3秒钟,它就演变为普通声波。 当雷雨云过境时,云的中下部是强大负电荷中心,云下的下垫面是正电荷中心,于是在云与地面间形成强电场。在地面凸出物如建筑物尖顶、树木、山顶草、
林木、岩石等尖端附近,等电
位面就会很密集,这里电场强
度极大,空气发生电离,因而
形成从地表向大气的尖端放电。
避雷针是一根耸立在建筑
物顶上的金属棒(接闪器)与金
属引下线和金属接地体等三部
分组成的防雷装置。它的作用
是使可能会袭击建筑物的闪电
吸引到它上面,再进入地里,
借以保护建筑物。避雷针的尖
端放电,中和了雷雨云中积累
的电荷,起到了消除电的作用。尖端放电与避雷针 全球平均每年因雷电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亿美元,死亡人数在3000人以上。防雷击不仅包含防直击雷、侧击雷,还要防止雷电感应和雷电波侵入所带来的危害。随着有线电视、宽带网络的普及,雷击导致的雷电感应、雷电波侵入所带来的危害正呈逐年上升趋势,加强对它们的防护应受到足够的重视。雷电的个人雷电防护?? 雷鸣电闪时在室外的人,为防雷击,应当遵从四条原则。一是人体应尽量降低自己,以免作为凸出尖端而被闪电直接击中。二是人体与地面的接触面要尽量缩小以防止因“跨步电压”造成伤害。所谓跨步电压是雷击点附近,两点间很大的电位差,若人的两脚分得很开,分别接触相距远的两点,则两脚间便形成较大的电位差,有强电流通过人体使人受伤害。
第三是不可到孤立大树下和无避雷装置
的高大建筑体附近,不可手持金属体高
举头顶。第四是不要进水中,因水体导
电好,易遭雷击。总之,应当到较低处,
双脚合拢地站立或蹲下,以减少遭遇雷
的机会。 雷电期间在室内者,不要靠近
窗户、尽可能远离电灯、电话、室外天
线的引线等;在没有避雷装置的建筑物
内,应避免接触烟囱、自来水管、暖气
管道、钢柱等。雷电时尽量不要在户外
使用手机。 龙卷风阳澄湖上空形成乌云,而后水面“砰”的一声,下面水开始旋转,逐渐形成水柱冲上天。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唯亭镇阳澄湖发生了一场十分罕见的“水龙卷风”,水柱直径近30米,持续了近20分钟。强大气流将阳澄湖湖水卷起近千米高。
江苏省昆山市气象局值班员沈玉峰说,它是强对流天气的一种现象,出现在水面上,称水龙卷,造成这个原因,主要是上下空气出现强烈的对流,形成强烈的上升运动,造成这个龙卷风。
据悉,“水龙卷”发生时形成了直径约30米的水柱,将湖面的一些杂物和竹子一同卷起,而水柱边向上盘旋,边向东南方向缓慢移动,场面甚是壮观。目击者说,下午四点半,阳澄湖上空形成乌云,而后水面“砰”的一声,下面水开始旋转,逐渐形成水柱冲上天。五分钟过后,当时有闪电2、3次左右,龙卷风结束之后他开车过去看时,发现公路上一点点雨都没有。整个水龙卷风过程持续了近20分钟后才渐渐平息。 龙卷风,因与古代神话里从波涛中窜出、腾云
驾雾的东海跤龙很相象而得名,它还有不少的
别名,如“龙吸水”、“龙摆尾”、“倒挂龙”等???????????????????????????????????? 现在我们知道,龙卷风是一个猛烈旋转着
的圆形空气柱,它的上端与雷雨云相接,下端
有的悬在半空中,有的直接延伸到地面或水面,一边旋转,一边向前移动。发生在海上,犹如“龙吸水”的现象,称为“水龙卷”;出现在陆上,卷扬尘土,卷走房屋、树木等的龙卷,称为“陆龙卷”。
大自然里的龙卷风诞生在雷雨云里。在雷雨云里,空气扰动十分厉害,上下温差悬殊。在地面,气温是摄氏二十几度,越往高空,温度越低。在积雨云顶部八千多米的高空,温度低到摄氏零下三十几度。这样,上面冷的气流急速下降,下面热的空气猛烈上升。上升气流到达高空时,如果遇到很大的水平方向的风,就会迫使上升气流“倒挂”(向下旋转运动)。由于上层空气交替扰动,产生旋转作用,形成许多小涡旋。这些小涡旋逐渐扩大。上下激荡越发强烈,终于形成大涡旋。大涡旋先是绕水平轴旋转,形成了一个呈水平方向的空气旋转柱。然后,这个空气旋转柱的两端渐渐弯曲,并且从云底慢慢垂了下来。从火山爆发和大火灾产生的烟和水蒸汽中,也可能诞生龙卷风。这种龙卷风称为火龙卷或烟龙卷。 新华网合肥7月30日电 7月30日12时40分,安徽省灵璧县突遭龙卷风袭击,目前已造成15人死亡,37人受伤。 龙卷的袭击突然而猛烈,产生的风是地面上最强的。在美国,龙卷风每年造成的死亡人数仅次于雷电。它对建筑的破坏也相当严重,经常是毁灭性的。 据统计,每个陆地国家都出现过龙卷风,其中美国是发生龙卷风最多的国家。加拿大、墨西哥、英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和印度等国,发生龙卷风的机会也很多。我国龙卷风主要发生在华南和华东地区,它还经常出现在南海的西沙群岛上。 由于龙卷风的发生与强烈雷暴的出现密切相关,所以龙卷风一般在暖季出现。但在没有雷暴的寒冷季节里,只要具备强烈对流的条件,也是可以出现龙卷风的 龙卷风在白天、夜间都能生成,但大部分发生在午后。有时,同时有几个龙卷一起出现。 龙卷风的范围小,直径平均为200-300米;直径最小的不过几十米,只有极少数直径大的才达到1000米以上。它的寿命也很短促,往往只有几分钟到几十分钟,最多不超过几小时。其移动速度平均每秒15米,最快的可达70米;移动路径的长度大多在10公里左右,短的只有几十米,长的可达几百公里以上。它造成破坏的地面宽度,一般只有l-2公里。 龙卷风的脾气极其粗暴。在它所到之处,吼声如雷,强的犹如飞机机群在低空掠过。这可能是由于涡旋的某些部分风速超过声速,因而产生小振幅的冲击波。龙卷风里的风速究竞有多大?人们还无法测定,因为任何风速计都经受不住它的摧毁。一般情况,风速可能在每秒50-150米,极端情况下,甚至达到每秒300米或超过声速。 龙卷风是一种涡旋:空气绕龙卷的轴快速旋转,受龙卷中心气压极度减小的吸引,近地面几十米厚的一薄层空气内,气流被从四面八方吸入涡旋的底部。并随即变为绕轴心向上的涡流,龙卷中的风总是气旋性的,其中心的气压可以比周围气压低百分之十。 各种龙卷风的范围很小,寿命很短促,这给科学研究和预报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但是,龙卷风到来之前,只要留心观察,总会出现一些值得注意的天气现象和特征的。比如,龙卷生成前大气很不稳定,云系对流旺盛,气压明显降低,云的底部骚动特别厉害等等,这对于预报龙卷风有一定的帮助。另外,气象雷达在发现和追踪龙卷风上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测到300公里外的雷雨云,一旦在雷达中发现有龙卷风存在的钩状回波时,即可发出警报。但也有的龙卷风出现时,这种钩状回波不明显。因此,采用雷达和目视相配合的方法常常更可靠一些。当观察者发现龙卷风后,应立即报告气象部门,可用雷达跟踪,随后还有一定的时间对龙卷风路径上的居民和单位发布警报。 气象卫星的出现给龙卷风预报增添了新的探测工具,尤其是用同步卫星拍摄的云层照片,在监视龙卷风的发生上起着更重大的作用。卫星昼夜都能观测,并且可以看到更小的目标。如果把卫星和雷达结合起来,就能连续观察龙卷风的变化,可在龙卷风发生前半小时发布警告。雾雾的成因
雾和云都是由浮游在空中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水汽凝结物,只是雾生成在大气的近地面层中,而云生成在大气的较高层而已。雾既然是水汽凝结物,因此应从造成水汽凝结的条件中寻找它的成因。大气中水汽达到饱和的原因不外两个:一是由于蒸发,增加了大气中的水汽;另一是由于空气自身的冷却。对于雾来说冷却更重要。当空气中有凝结核时,饱和空气如继续有水汽增加或继续冶却,便会发生凝结。凝结的水滴如使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千米以内时,雾就形成了。
另外,过大的风速和强烈的扰动不利于雾的生成。
因此,凡是在有利于空气低层冷却的地区,如果水汽充分,风力微和,大气层结稳定,并有大量的凝结核存在,便最容易生成雾。一般在工业区和城市中心形成雾的机会更多,因为那里有丰富的凝结核存在。为什么冬天的早晨时常有雾?
空气中所能容纳的水汽是有一定限度的,达到最大限度时,就称为水汽饱和。气温愈高,空气中所能容纳的水汽也愈多。如果空气中所含的水汽多于一定温度条件下的饱和水汽量时,多余的水汽就会凝结出来,变成小水滴或冰晶。所以空气中的水汽超过饱和量,就要凝结成水滴,这主要是随着气温的降低而造成的。
地面热量的散失,会使地面温度下降,同时会影响接近地面的空气层,使空气的温度也降低。如果接近地面的空气层相当潮湿,那么当它冷到一定的程度时,空气中部分水汽就会凝结出来,变成很多小水滴,悬浮在近地面的空气层里。当近地面空气层里的小水滴多了,阻碍了人们的视线时,就形成了雾。雾和云主要是由于温度下降造成的,因此雾实际上也可以说是靠近地面的云。
白昼温度一般比较高,空气中可容纳较多的水汽。但是到了夜间,温度下降了,空气中能容纳的水汽就减少了,如果那时空气中的水汽较多,就会使一部分水汽凝结成为雾。特别在冬天,由于夜长,而且出现晴天风小的机会较多,地面散热比夏天更迅速,接近地面的温度急剧下降,这样就便得近地面空气层中的水汽,容易在后半夜到早晨达到饱和而凝结成小水滴,并且浮在近地层的空气中,形成雾。所以,冬天晴朗的早晨常常有雾。这种雾称为"辐射雾"。为什么早晨有雾多半是晴天?
俗话说:"早晨地罩雾,尽管晒稻谷",白天太阳照射地面,地面积累了大量的热,由于水分的蒸发,温度较高的空气也能够容纳较多的水汽,因此空气中的水汽比较多。太阳下山以后,热量就开始向空中散发,接近地面的空气的温度也随着降低,天气越好,天空中的云越少,地面的热不受任何阻碍,散发得越快,空气湿度也降得越低。到了后半夜和早晨,地面空气的温度已经降得很低了,这时候,就是在室内,我们也很容易感觉到上半夜凉得多。接近地面的空气温度降低以后,空气里的水汽超过了饱和状态,多余的水汽就凝结成细小的水滴,分布在低空,这就是气象学上所说的"辐射雾",这种雾通常产生在高气压中心附近,而在高气压中心附近,常常是晴好天气。所以出现这种雾的时候,尽管早晨浓雾弥漫,只要太阳一出,把雾气蒸散,这一天就多半是晴天。 为什么雾不散就有可能下雨呢?
白天不散的雾,大多是与锋面过境有关的。在暖锋未过境前,往往出现锋前雾。在这种雾的上空,有着浓厚的雨云,雨云底部下降的雨,在云底以下蒸发,并在近地面处又凝结,这就是锋前雾形成的原因。这种雾的顶上既然有浓厚的雨云,太阳光无法大量地透进来,而产生雾的条件又继续存在,这样的雾当然不会散。不久,由于雨云越来越厚,云底以下水汽也越来越充沛,雨滴不能在云底下的空间蒸发,而直接落下来,这时就下雨了。在暖锋过境时,如果有冷暖空气的混合作用出现,可以造成锋际雾。在暖锋过后的暖区中,由于暖湿空气流经冷地面,又会产生暖区雾,这种雾湿度非常大,而且常常和毛毛雨连在一起,在它的后面,往往还有冷锋南下,造成冷锋降水。在沿海地区,海雾有时在夜里侵袭到陆地上来。这种雾到早晨或上午还不消散,就会转变为层状云,而下起雨来。所以"雾下散就是雨"的说法是对的。雾的分布
我国以沿海岛屿雾最多,一入大陆就很快地减少。沿海雾以春夏出现的最多,并且最多雾之月还随纬度的增高而向后移。东京湾沿海2月雾最多,海南岛3月最多,南海沿岸4月最多。东海则以5月最多,杭州湾和长江口附近6月最多,4、5两月也不少,到7、8月就很快减少。黄海沿岸雾日分配很集中,秋冬没有雾,从春季开始有雾,而后逐月增加, 7月达到最多。以后逐渐减少,9、10两月达最低点。渤海是一个内陆海,沿海在秋冬雾反多于春夏。
内陆雾以西南为最多,全年雾日达60日至80日。其他地区则很少。西北地区几乎没有雾,这是因为那里空气所含水分过少的原故。
大陆上的雾多半是辐射雾,所以秋冬最多。西南地区地形起伏很大,山谷洼地和江河湖泊之上极容易生雾。特别是重庆一带,高空常有逆温层存在,如果风力微强,白天雾上升,停留于逆温层的下面,加强了逆温层底的辐射作用,因而又助长了逆温层的维持。逆温层的加强和维持又便于水汽的积蓄,因此所成的雾,虽然会在白天消散,但因为逆温层的长久维持,到次日雾仍可生成。这就是重庆特别多雾的原因。雾的分类
陆地上最常见的是辐射雾: 这种雾是空气因辐射冷却达到过饱和而形成的,主要发生在晴朗、微风、近地面、水汽比较充沛的夜间或早晨。这时,天空无云阻挡,地面热量迅速向外辐射出去,近地面层的空气温度迅速下降。如果空气中水汽较多,就会很快达到过饱和而凝结成雾。
另外,风速对辐射雾的形成也有一定影响。如果没有风,就不会使上下层空气发生交换,辐射冷却效应只发生在贴近地面的气层中,只能生成一层薄薄的浅雾。如风太大,上下层空气交换很快,流动也大,气温不易降低很多,则难于达到过饱和状态。只有在l一3米/秒的微风时,有适当强度的交流,既能使冷却作用伸展到一定高度,又不影响下层空气的充分冷却,因而最利于辐射雾的形成。
辐射雾出现在晴朗无云的夜间或早晨,太阳一升高,随着地面温度上升,空气又回复到未饱和状态,雾滴也就立即蒸发消散。因此早晨出现辐射雾,常预示着当天有个好天气。"早晨地罩雾,尽管晒稻谷"、"十雾九晴"就是指的这种辐射雾。第二种雾为平流雾: 当温暖潮湿的空气流经冷的海面或陆面时,空气的低层因接触冷却达到过饱和而凝结成的雾就是平流雾。只要有适当的风向、风速,雾一旦形成,就常持续很久,如果没有风,或者风向转变,暖湿空气来源中断,雾也会立刻消散。
第三种雾为蒸汽雾: 如果水面是暖的,而空气是冷的,当它们温差较大的时候,水汽便源源不断地从水面蒸发出来,闯进冷空气,然后又从冷空气里凝结出来成为蒸气雾。一般在南方的暖洋流进到极地区域时,极地的冷空气覆盖在暖水面上而形成蒸汽雾。例如北大西洋上就有一股强大的墨西哥湾流的暖洋流,经常突入北极的海洋上,造成北极洋面上大规模的蒸汽雾。有时候,北极的冷空气停留在冰面上,在冰面裂开的地方,冰下较暖的水就露出来,形成局部的蒸汽雾,蒸汽雾大都出现在高纬度的北极地区,所以人们常称它为"北极烟雾"。
除了极地区域外,冷空气覆盖暖水面的情形还常出现在内陆湖滨地区。夜间湖水面比陆面暖,当夜间陆风吹到暖的湖面上时,在湖面上就会形成一层比较浅薄的蒸汽雾。秋、冬季节,每当冷空气南下以后,在天睛风小的早晨,暖水面还来不及冷却时,就弥漫着这种蒸汽雾。第四种雾为上坡雾: 这是潮湿空气沿着山坡上升,绝热冷却使空气达到过饱和而产生的雾。这种潮湿空气必须稳定,山坡坡度必须较小,否则形成对流,雾就难以形成。
第五种雾为锋面雾: 经常发生在冷、暖空气交界的锋面附近。锋前锋后均有,但以暖锋附近居多。锋前雾是由于锋面上面暖空气云层中的雨滴落入地面冷空气内,经蒸发,使空气达到过饱和而凝结形成;而锋后雾,则由暖湿空气移至原来被暖锋前冷空气占据过的地区,经冷却达到过饱和而形成的。因为锋面附近的雾常跟随着锋面一道移动,军事上就常常利用这种锋面雾来掩护部队,向敌人进行突然袭击。
其他雾: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又增添了许多新雾。比如:工业排放废气形成的废气形成的光化学烟雾,锅炉、窑炉和生活小煤炉排放的黑色烟雾等。近十年来中国的雪灾1992~1993年
冬春之交,内
蒙古、青海、
西藏和甘肃等
省、区的部分
地区先后连降
大雪,受灾草
场3亿多亩,受
灾人口110万,
死亡牲畜100万
头(只)。? 1995年2月15
日起的半个月,
西藏北部草原发生50年来罕见的特大雪灾。灾害遍及那曲、聂荣等9个县及昌都地区西部和阿里地区东北部,总受灾面积超过25万平方公里,有9个县59个乡、700个村、13.4万余人、286.73万余头牲畜遭受重灾。? 1995年11月中旬~1996年1月16日,青海玉树、四川甘孜等地连降大雪。两省共有14个县、93个乡(镇)、571个村、20万人受灾,死亡牲畜70万头(只),直接经济损失5.7亿元以上。? 1996年12月25日~1997年1月17日,新疆阿勒泰、伊犁、巴音郭楞、塔城地区大雪成灾,冻死、饿死牲畜98700头,倒塌损坏房屋18万间,死亡39人,受伤48人,直接经济损失2.47亿元。? 1997年9月~1998年1月,青海南部地区出现多次降雪,使海拔4000多米的青海省果洛、玉树两州部分地区积雪成灾,当地气温下降至零下40摄氏度左右,两州雪灾面积达13.58万平方公里,灾区死亡各类牲畜11.72万头,7300多牧民被冻伤或患雪盲、流感、痢疾等疾病。? 1998年1月起,新疆和静县巴音布鲁克草原连降大雪,造成百年不遇特大雪灾,1.2万户牧民、50万头牧畜全部受困,有3人受冻死亡,损失牧畜8462头。? 2000年4月3日起,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巴塘等县持续低温、连降大雪,大批牲畜死亡。据不完全统计,截至4月15日,全州有14个县的573个村、3万多农户遭受不同程度的雪灾。其中灾情最重的理塘县,高山牧场积雪超过1米深,死亡各类牲畜5万多头(只)。此外,雪灾还造成甘孜州部分地区交通中断和电信、输电设备损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