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1. A 2. D 3. C 4. D 5. D 6. A
7. 音调 响度
8. 响度 音色
9. 产生 传播 0.05 1
10.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 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不能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11. 音调 响度 音色
12. 噪声的产生环节 响度大 音色 能量
13. (1)跳动(振动) 振动 (2)发声 水花溅起 不能 不能 (3)都在振动 振动 振动
14. 解:(1)声音在同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次之,在气体中传播的较慢
(2)由题意可知,声音从人到障碍物用的时间至少为t=×0.1s=0.05s,由v=得人到障碍物距离至少为s=vt=340m/s×0.05s=17m。
(3)由v=得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时间t1===2.6s;声音在金属管内传播速度快,所用时间较少,由题意可知,声音在金属管内传播的时间:t2=t1-Δt=2.6s-2.43s=0.17s;声音在金属管内传播的速度v2===5200m/s。查表知:金属管是铁制成的。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声的世界》
复习巩固专讲专练
章 末 知 识 复 习
类型一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要点简介:(1)声音的产生条件;(2)声音的传播条件;(3)有关声速的计算。
经典例题1 为了探究声音的产生条件,有人建议利用以下几个实验现象。
甲: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小。
乙: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水花。
丙:吹笛子时,手指按住不同的孔便会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丁:在一根空心的铁管一头敲一下,若铁管足够长,则在另一头能听到两次响声。
(1)以上能说明声音产生条件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他实验现象虽然不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条件,但是也可以说明一些物理知识,请从中选一个实验现象,写出它能说明的物理知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甲: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发声,把钟罩内的空气逐渐向外抽时,听到的铃声逐渐减弱,是因为真空不能传声。由此可知,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乙: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水花,能够说明声音产生的条件是物体的振动。丙:吹笛子时,手指按住不同的孔便会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是因为笛子中的空气柱发生振动,而且空气柱的长度不断变化,振动频率不断变化,造成音调的改变。丁:在一根空心的铁管一头敲一下,若铁管足够长,则在另一头能听到两次响声,说明声音可在空气和铁管中传播,且传播速度不同。
答案:(1)乙 (2)甲: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丙:说明声音的频率不同,音调不同;丁:声音在气体和固体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写出一个即可)
类型二 声音的特性
要点简介:(1)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2)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3)区分音调、响度和音色。
经典例题2 婷婷自制了一个叫做“水瓶琴”的乐器,如图所示,它是通过在8个相同的水瓶中装入不同高度的水制作而成。让水面高度不同,主要是为了在敲击不同水瓶时改变发出声音的( )
A. 音调 B. 音色 C. 响度 D. 传播速度
解析:敲击水瓶时是瓶子和水振动发声,瓶内水的多少不同,振动的频率不同,声音的音调不同,A选项正确。
答案:A
类型三 噪声的控制
要点简介:控制噪声的三种途径。
经典例题3 下列控制噪声的措施中,属于防止噪声产生的是( )
A. 晚上休息时关闭房间的门窗
B. 公共场所不要高声喧哗
C. 街道上安装噪声监测仪
D. 纺织车间的工作人员使用防噪声耳罩
解析:晚上休息时关闭房间的门窗,是在噪声的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A选项不符合题意;公共场所不要高声喧哗,是从噪声的声源处防止噪声产生,B选项符合题意;街道上安装噪声监测仪,只是能够监测噪声的强弱,但不能减弱噪声,C选项不符合题意;纺织车间的工作人员使用防噪声耳罩,是在噪声的接收处减弱噪声,D选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B
类型四 超声、次声及其应用
要点简介:(1)声音能够传递信息与能量;(2)超声与次声的定义。
经典例题4 海豚能够发出超声波,老虎能够发出次声波。下列关于超声波和次声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超声波听起来比较高亢
B. 次声波听起来比较低沉
C. 次声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
D. 超声波可以传递信息但不能传递能量
解析: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低于20Hz的叫次声波,高于20000Hz的叫超声;由于超声波和次声波的频率都不在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所以人听不到,故A、B错误。次声波和超声波都是声波,声波既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故C正确,D错误。
答案:C
综 合 检 测
一、选择题
1. 在做有关声现象的实验时,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轻插入水里,会看到水花飞溅,如图所示。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 )
A. 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B. 说明声音能在水中传播
C. 估测声音传播的速度 D. 探究音叉发声音调的高低
2. 超声波是一种频率超出人类听觉范围上限20kHz以上的声波。超声波的传播要依靠弹性介质,其传播时,使弹性介质中的粒子振荡,并通过介质按超声波的传播方向传递能量,这种波可分为纵向波和横向波,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
A. 超声波不在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内
B. 超声波能传递能量
C. 超声波的音调很高,所以人听不到
D. 超声波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 甲同学在一根较长的注满水的水管的一端用石头敲击一次,乙同学在水管的另一端用耳朵贴着水管听声。乙同学听到的声音次数是( )
A. 一次 B. 两次 C. 三次 D. 四次
4. 如图所示声波的波形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甲 乙 丙 丁
A. 甲、乙、丙的响度相同 B. 甲、乙、丁的音调相同
C. 丙的音调最低 D. 甲、乙的音色相同
5.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乐音就是乐器发出的声音,它不可能是噪声
B. 打开门窗,加快空气的流动,可以减弱马路上的噪声
C. 噪声可以影响人们的休息和学习,但不会影响健康
D. 植树造林可以保护环境,减弱噪音
6. 如图所示是我们经常看到的禁鸣标志,多年前中山主城区就推行了“禁鸣”措施,进入城区的主干道也都悬挂了“禁鸣”标识,但机动车鸣笛所产生的噪音愈演愈烈。请你在下列方法中,选出与这种控制噪声的方法相同的是( )
A. 在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 B. 在道路旁设置隔声板
C. 工人戴上防噪声耳罩 D. 上课时关闭教室的门窗
二、填空题
7. 如图,是我国青年钢琴演奏家郎朗正在演奏钢琴,弹钢琴时手指按压不同的琴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钢琴上方放置的麦克风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
8. 一台好的音响设备,不仅要起到“扩音”的作用,而且应有较高的“保真度”。从声学上讲,“扩音”是使声音的 变大,较高的“保真度”是要求能较好地保持原声的 。
9. 从物理学角度分析,成语“掩耳盗铃”中盗贼所犯的错误是:既没有阻止声音的 ,又没有阻止声音的 。已知人耳区分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为0.1s以上,现有一根长为17m的铁管,如果你将耳朵贴在铁管的一端,让另外一个人敲击一下铁管的另一端,则敲击声由空气传入你的耳朵需要 s,你会听到 次敲打的声音。(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在铁中传播速度为5200m/s)
10. 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 ;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 。若把此实验拿到月球上做,图乙中的泡沫塑料球能不能被弹起: ,因为 。
甲 乙
11. 弦乐队在演奏前,演奏员都要调节自己的乐器(拧紧或放松琴弦),这样做主要是改变乐器发出声音的 ;在演奏过程中,演奏员要根据需要时而用力,时而轻柔的演奏,这样做主要是改变乐器发出声音的 ;坐在后排的观众即使看不清舞台上的情况也能听出进行独奏的是何种乐器,这样主要利用了乐器发出声音的 不同。
12. 中考考场附近禁止机动车鸣笛,这是在 控制噪声;拔河比赛中,观战的同学们都大声喊加油,其中“大声喊”指的是声音的 ;“模仿秀”节目中,演员主要是模仿歌唱家声音的 ;超声波可以将人体内的结石击成细小粉末,这是因为超声波具有 的特点。
三、实验题
13. 在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实验中:
(1)将碎纸屑撒在正在发声的喇叭的纸盆上,会看到碎纸屑在 ,这表明:正在发声的喇叭在 。
(2)用力敲击音叉,会听到音叉 ,把音叉迅速插入水中,会看到 。然后将音叉迅速从水中抽出,用手捂一下音叉,还能听到音叉发出声音吗? (选填“能”或“不能”);再次迅速将音叉插入水中,还能看到与前一次实验同样的现象吗? (选填“能”或“不能”)。
(3)上面这些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点是 。由此可见,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 ,
停止,发声也停止。
四、计算与简答题
14. 如表是一些介质中的声速v(m/s)。
空气(0℃)
331
冰
3230
空气(15℃)
340
铜
3750
煤油(25℃)
1324
铝
5000
水(常温)
1500
铁
5200
(1)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有什么规律(写出两条):
。
(2)回声是常见的一种现象。人耳能辨别出回声的条件是反射声具有足够大的响度,并且与原声的时差须大于0.1秒。假如在温度为15℃的环境中,人耳要将原声和回声区别开来,他到障碍物的距离是多大?
(3)在长为884m的金属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先后听到两次声音,两声相隔2.43s。声音在金属管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大?该金属管可能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此时温度为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