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秋暝
【学习目标】
1.品味王维诗的“诗中有画”的意境,掌握鉴赏山水田园诗的基本方法。
2.背诵全诗。抓住意象,品味意境。
3.了解王维高洁的情操和追求宁静淡泊的人生态度。
【学习重难点】
1.品味王维诗的“诗中有画”的意境,掌握鉴赏山水田园诗的基本方法。
2.背诵全诗。抓住意象,品味意境。
【学习过程】
1.王维,字摩诘,世称________________,唐代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苏轼称赞王维之语。
2.“山居秋暝”中“暝”字是______________的意思,与“迷花倚石忽已暝”(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暝”意思相同。
3.颔联、颈联对仗工整,描写绘__________绘____________,绘___________绘_____________。
4.这首诗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______________(用四个字概括)的特点,寄托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
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把题目全部点了出来,山、晚、秋即地点、时间、季节,还点出了题目中没有但对全诗意境起着十分重要作用的“雨”。
B.中间两联从自然景物和社会生活方面写出了山村特征——既幽静又充满活力,给人以极为深刻的感受。
C.尾联用典抒情,把诗人自己留恋山中的心情含蓄地表现了出来。
D.王维是盛唐时人,诗意暗喻了当时的社会环境。
6.下列诗句与“空山新雨后”手法意境相同的一项是( )
A.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B.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C.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D.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7.填空:首联把地点____、时间____、季节____、环境_____全点了出来。
8.后面明明写了浣女渔舟,怎么说是“空山”?
9.以动写静,以动衬静的几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作者诗中出现“松、泉、竹、莲”意象,都是美好高洁的,有何深意?
11.尾联含蓄地表达了诗人什么志向?
12.写出你对“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理解。
1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把地点、时间、季节、环境全点出来了。
B.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静一动,一光一声,先视觉,后听觉,写出了山间自然景物的幽静。
C.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作者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先听觉后视觉,进一步突出了山间生活的幽静。
D.全诗格调清新,富于生活气息,于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高尚的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14.人们常称赞王维的诗“诗中的画,画中有诗”,苏轼更是将其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誉为“诗中有画”的典范之句。你能够将此画描绘出来吗?
2 / 2
枫桥夜泊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学习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
【学习难点】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请背诵学过的描绘秋天的古诗,看谁记得多。
2.导入:我们再来学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揭题:枫桥夜泊。
3.简介作者:张继,____________诗人,湖北安阳人,早年没做过什么官,就南下吴越,写下了许多诗篇,《枫桥夜泊》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请自学课文。提出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理解字词,想想每句诗的意思。
(1)注音:
霜、泊、啼、愁、苏、城、寺、钟。
(2)通过自学,你知道了哪些字词的意思?
泊:____________________
枫桥:__________________
三、图文对照,理解诗意
1.学习第一、二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诗人在这俩句诗描写的事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习第三、四句:你还看见了什么?
诗人在这两句诗描写的事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总结全诗,体会感悟
1.这幅画在你眼里是这样的美丽,但是,它在诗人的眼里却不是这样的,这和诗人当时的心情有关。诗人是怎样的心情呢?诗中的哪个字写出了这种心情?
2.在一个月色朦胧秋霜漫天的夜晚,你坐的小船停靠在枫桥边,天气寒冷,你把外衣裹得紧紧的,江边的片片枫叶和江面上的点点渔火使你感到孤独,使你难以入眠。此时,寒山寺的钟声传到了你的客船上……请你续写故事。
五、练习
填空:
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听到的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_)的感情。
2 / 2
长相思
【学习目标】
1.在诵读诗词中培养自主领会诗词意旨的能力。
2.运用互联网搜索涉及纳兰性德的材料,积累感受。
3.捕捉诗词中的重要词句,通过合理的想象体悟纳兰性德“至情至性”的人格魅力。
【学习重点】
1.感知词的大意,懂得词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2.有感情地朗读。
【学习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学习过程】
一、借助注释,读懂词意
1.导入:
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江南岸的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成了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在余光中的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张窄窄的邮票,一湾浅浅的海峡,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2.读准《长相思》:
反复诵读后讨论:词读到这里,你有什么印象和感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懂《长相思》:
带着这些印象和感觉,默读《长相思》,读读书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词大概讲了什么意思。
讨论:作者的“身”在哪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从哪儿读懂这是在行军途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的“心”又在哪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是从哪儿读懂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结:
身在征途,心系故园。我们可以想见作者的那份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怀着这份感情,齐读《长相思》。
二、展开想象,读出词情
1.想象上阕的情境:
自由朗读词的上阕,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由朗读词的下阕,如果身在故园,又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呢?选择一个画面,一种场景,用手中的笔、更用心中的情把它们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比引读:
但是,这一切现在有吗?没有。有的只是──故园啊,我的故园,在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去郊外踏青、放飞风筝。可在这里,有的只是──(指名朗读词)故园啊,我朝思暮想的故园,当明月东升的时候,我们一起围坐在庭院里,数着一颗一颗闪闪的星星。可在这里,有的只是──(指名朗读词)故园啊,我美丽温馨的故园,当朋友相聚的时候,我们一起畅饮,一起高歌,那时多么快乐啊!可在这里,这一切都不复存在,有的只是──(指名朗读词)
4.小结:
《长相思》读到这里,你感受到了作者一颗怎样的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齐读《长相思》。
三、互文印证,读透词心
1.质疑问难:
词读到这里,你有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互文印证:
这次出行,纳兰性德写下了好几首诗词。在一首《菩萨蛮》的词中,他留有这样的词句:“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长亭外,杨柳依依,哀怨的妻子深情地问他──(齐读此句。)但是,圣旨铁定、君命难违呀!我只能──(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古道边,芳草萋萋,伤感的朋友深情地问他──(齐读此句。)但是,报效朝廷、建功立业是男子汉的理想呀!我只能──(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月光下,秋风瑟瑟,孤独的纳兰性德深情地问自己──(齐读此句。)
3.回归课文:
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吗?再读《长相思》,用心体会。
4.就这样,纳兰性德将自己对故园的无限思念和依恋写进了这首感人肺腑的《长相思》:
师引: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读:___________________
师引: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生读:__________________
师引: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作──
生读: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 3
四季之美
【预习导航】
一、作者简介
清少纳言是平安时代著名的歌人、作家,与紫式部、和泉式部并称为平安时代的三大才女。在《枕草子》之前,日本已经出现了物语文学和日记文学,清少纳言的《枕草子》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她的随笔为日本散文奠定了基础。
二、在文中圈出生字,划出不理解的词语,认读生字词,读准字音。
三、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心旷神怡( ) 凛冽( ) 闲逸( )
四、请抄写以下生字词。
黎明 红晕 漆黑 夜幕 愈发 心旷神怡 闲逸 未免
五、初读课文,每段的段意是什么?
六、提出质疑:写下不理解的字、词或句子,写下初读课文之后心中的疑问。
【新知探究】
一、课文探究。
1.读第一自然段,说一说,春天的美体现在哪里?作者写这一部分用了怎样的写法?
2.读第二自然段,作者抓住了夏天哪些景物体现出夏天怎样的特点的?
3.读第三自然段,说说秋天的美体现在哪里。
4.读第四自然段,说说冬天美在哪里。
5.这篇课文采用什么顺序来描写的?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二、自我评价。
这节课你从中懂得或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疑惑?
【学习小结】
课文分别描写了春天的黎明、夏天的夜晚、秋天的黄昏、冬天的早晨。运用对比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抒发对四季的热爱。
【精练反馈】
一、读拼音,写词语。
1.乌鸦在yè mù( )降临的时候,飞回了自己的窝。
2.姑娘的脸上露出幸福的hónɡ yùn( )。
3.lí mínɡ( )前的天空yù fā( )黑起来。
4.这里的一切都那么和谐,景色都那么令人xīn kuànɡ shén yí( )。
二、根据意思写词语。
1.心胸开阔,精神愉悦。( )
2.蝴蝶飞舞的样子。( )
3.寒冷刺骨。( )
三、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反义词。
1.即使是蒙蒙细雨的夜晚,也有一只两只萤火虫,闪着朦胧的微光在飞行。( )
2.那闲逸的心情和这寒冷的冬晨多么和谐啊!( )
3.这未免令人有点扫兴。( )
四、选择正确的一项,填入括号里。
1.漆黑漆黑的暗夜,也有无数的萤火虫翩翩飞舞。( )
A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描写了萤火虫飞舞的样子。
B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描写了萤火虫飞舞的样子。
C这句话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描写了萤火虫飞舞的样子。
2.“明亮的月夜固然美,漆黑漆黑的暗夜,也有无数的萤火虫翩翩飞舞。”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由静态描写转入动态描写,静中有动,让景物充满了活力。
B由动态转入静态描写,动中有静,把景物写活。
C静态描写,写出月夜的美丽。
五、选词填空。
固然 必然
1.这件事( )是他不对,难道你就没有一点错处吗?
2.他们( )会经过这里,我们只要耐心等待就可以了。
六、按要求完成句子。
1.东方一点儿一点儿泛着鱼肚色的天空,染上微微的红晕,飘着红紫红紫的彩云。(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明亮的月夜固然美,漆黑漆黑的暗夜,也有无数的萤火虫翩翩飞舞。(仿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课文整体梳理。
这篇文章分别介绍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不同的美,体现出作者的_____________之情。
八、重点段落品析。
秋天最美是黄昏。夕阳斜照西山时,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成群结队的大雁,在高空比翼连飞,更是叫人感动。夕阳西沉,夜幕降临,那风声、虫鸣,听起来也愈发叫人心旷神怡。
冬天最美是早晨。落雪的早晨当然美,就是在遍地铺满白霜的早晨,或是在无雪无霜的凛冽的清晨,生起熊熊的炭火,手捧着暖和的火盆穿过走廊时,那闲逸心情和这寒冷的冬晨多么和谐啊!只是到了中午,寒气渐退,火盆里的火炭,大多变成了一堆白灰,这未免令人有点扫兴。
1.用横线分别画出这两个自然段的中心句。
2.文中画曲线的句子属于( )描写。
A动态B静态C心理
3.在作者眼里,冬天的美在于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夜幕 2.红晕 3.黎明 愈发 4.心旷神怡
二、1.心旷神怡 2.翩翩飞舞 3.凛冽
三、1.明亮 2.忙碌 3.助兴
四、1.B 2.A
五、1.固然 2.必然
六、1.天空飘着彩云。
2.落雪的早晨当然美,无雪无霜的凛冽的清晨,风景也是不一样的。
七、春 夏 秋 冬 喜爱
八、1.秋天最美是黄昏。冬天最美是早晨。
2.A 3.闲适的心情
2 / 4
鸟的天堂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认读“桨、桩、暇”3个会认的生字;正确书写“桨、榕、纠”等10个会写的字;积累“应接不暇”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作者几次经过“鸟的天堂”,分别是什么时候;每一次经过“鸟的天堂”,分别看到了什么景象。
【学习重难点】
体会榕树的奇特与美丽,鸟的自由与快乐,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群鸟齐鸣的声音)听一听,你想到了什么?
2.欣赏,质疑问难。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概括交流自己对“鸟的天堂”有什么印象。
2.自学生字、新词。
3.快速读文,找出作者经过鸟的天堂后发出赞叹的句子,作批注。
4.小组内轮流读课文。
三、品读课文重点段落。
1.作者去了“鸟的天堂”几次?分别看到了什么?
2.读第7、8自然段,了解榕树的特点。
3.集体交流。
学习描写大榕树的相关段落,体会大榕树的静态美。重点品读课文第7、8自然段。
①画出描写大榕树枝干多、树大的语句,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②围绕描写榕树叶子的相关语句,充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③有感情地读课文,深入体会、感悟榕树奇特的美。
四、达标测试。
1.根据意思写词语。
①不忍舍弃或离开。( )
②没有办法清点,无法计算。( )
③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接待应付不过来。( )
④形容植物生长得多而茁壮。( )
2.“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
①“真是一株大树”是指_____。
②“不可计数”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课文描写景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2.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众鸟活动的热闹场面。
【学习过程】
一、巩固上节课的内容。
1.认读生字、新词。
2.背诵第7、8自然段。
二、小组合作,继续品读课文。
读课文第7、8自然段和第12、13自然段,体会描写方法的不同。
1.合作完成:作者第二次去“鸟的天堂”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了些什么?
2.交流:你喜欢描写众鸟活动的段落吗?为什么?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表达自己的感受。
4.想象“我们继续拍掌……有的在扑翅膀”这段话描写的情景。
5.知道“应接不暇”的意思。
三、再读课文,体会写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作者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
四、总结全文,渗透思想教育。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2.介绍“鸟的天堂”的地理位置、历史与现状。
五、达标测试。
1.我知道作者是运用由_____及_____的方法观察榕树的。
2.按原文填空,并回答问题。
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了_____,到处都是_____,到处都是_____。_____,小的,花的,_____,有的_____,有的_____,有的_____。
从这个句子中,我体会到了_____。
3.巴金的“激流三部曲”是指_____、_____、_____;“爱情三部曲”是指_____、_____、_____。
4.联系课文理解句子。
“鸟的天堂”加引号是指_____;没有加引号是指_____。
5.小练笔:结合课文,描写一个场景,用上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方法。
4 / 4
月迹
【学习目标】
1.探索语言风格,理解文章内容与形式上相互依存的关系。
2.寻找童心,归纳文章主旨,掌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结构特点。
【学习重难点】
理清文章思路,掌握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结构特点。
【学习过程】
一、新知探究
1.作品作者过关
(1)贾平凹,当代_____。
(2)代表作有小说《腊月正月》、_______、《满月儿》,有《贾平凹散文自选集》等。
(3)选自《贾平凹散文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2.自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一说课文写了孩子们寻找月亮的哪些活动。作者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4)仔细默读课文,看看作者是在哪些地方找到了月亮的踪迹,不同的地方月亮有什么不同的特点,作者的心情又分别有什么变化?
二、达标检测
1.《月迹》中作者描写月亮是从什么角度结合什么事物来写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谈谈你对《月迹》中“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这句话的理解。
4.谈谈你对《月迹》中“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这句话的理解。
5.贾平凹的《月迹》围绕孩子和月亮依次写了_____、_____、_____三个部分。
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