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第一单元复习
一、选择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新中国的成立( ) A.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B.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C.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D.结束了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2、标志着西藏从黑暗走向光明、从分离走向团结、从落后走向进步的重要转折点是( )
A.新中国成立 B.西藏和平解放 C.抗战胜利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幕式上,毛泽东说:“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我们的工作”包括( )
A.制定并通过《共同纲领》 B.和平解放西藏 C.进行土地改革 D.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4、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民主与法制建设。新中国成立初期起临时宪法作用的文件是(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奏定学堂章程》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中华民国约法》
5、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中写道:“……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文中的“人民革命”是指( )
A.旧民主主义革命 B.辛亥革命 C.新民主主义革命 D.国民革命
6、在某次重大庆祝活动中,藏民边巴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今天这个日子不寻常,对我们藏族人来说更不寻常。”他认为,这一纪念日,对于国家而言,意味着祖国大陆的统一、边防的巩固,对藏族百姓而言,意味着旧社会的结束、新生活的开始。这次活动纪念的是( )
A.设置宣政院 B.设置驻藏大臣 C.西藏和平解放 D.设立西藏自治区
7、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50年10月上半月多次召开会议,毛泽东指出:“采取上述积极政策,对中国、对朝鲜、对东方、对世界都极为有利。”“上述积极政策”是指( )
A.土地改革 B.抗美援朝 C.一五计划 D.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8、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电影《上甘岭》的主题曲《我的祖国》曾唱响神州大地,影响了几代人。歌中唱道:“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这是美丽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歌曲表达了志愿军战士对祖国的热爱和眷恋。这说明抗美援朝是为了( )
A.使家乡更富饶,让祖国更美好 B.让中朝两国人民都生活在美丽的土地上
C.打击美国侵略者 D.保卫祖国和平,保卫美丽的新中国
9、毛泽东说:“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都不利,首先是对东北更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住,南满电力将被控制。”这句话中的“敌人”是指( )
A.英法联军 B.美国侵略军 C.八国联军 D.日本侵略者
10、危难时刻,他受命出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他”是( ) A.刘伯承 B.贺龙 C.彭德怀 D.朱德
11、美国的军事史专家赫姆斯说:“从中国人在整个朝鲜战争期间所显示出来的强大攻势和防御能力中,美国及其盟国已经清楚地看出,中国已成为一个可怕的敌人,它再也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那个软弱无能的国家了。”该材料表明( )
A.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可以与美国对抗的强大国家 B.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
C.中国是个爱好和平的国家 D.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洗刷了中国百年来的民族耻辱
12、1953年,我国农民净货币收入比1949年增长123.6,每人平均净货币收入增长111.4%,农民的购买力有了成倍增长。这直接归因于( )
A.新中国成立 B.西藏和平解放 C.抗美援朝胜利 D.土地改革完成
13、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在新解放区进行了土地改革,这次改革是要改变( )
A.农民土地所有制 B.地主土地所有制 C.土地私有制 D.土地国有制
14、彻底摧毁了中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的标志性事件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西藏和平解放 C.土地改革完成 D.新政协会议的召开
15、新中国成立时,广大农民最迫切的要求是( )
A.得到土地 B.反腐败 C.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D.实现工业化
16、1950年,国家决定在下列哪些地区实行土地改革( )
A.新解放区 B.西藏自治区 C.东北地区 D.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
17、土地改革措施中,最能体现新中国政府对地主阶级进行改造的是( )
A.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 B.把地主的农具、土地、房屋分给农民
C.分给地主一份应得的土地 D.免除大量原来由农民负担的地租
18、下面这幅图片,表现的场景是土地改革时农民正在拔除地主立的地界碑,把土地分给农民自己。下列叙述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A.改革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的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B.改革中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地主也可以分得一份土地,他们自己耕种
D.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19、欣赏下面“话剧”。一位江苏省农民对地主说:“你被消灭了。”地主对农民说:“你翻身当家了。”土地兴奋地说:“我要换新主人了。”农民、地主、土地一起说:“一切都变了。”该“话剧”所反映的史实发生在( )
A.1937—1945年 B.1946—1949年 C.1950—1952年 D.1953—1957年
20、小说《活着》里写道:“我回来的时候,村里开始搞土地改革了,我分到了五亩地……龙二是倒大霉了,他做上地主,神气了不到四年……共产党没收了他的田产,分给了从前的佃户。”这段文字反映的史实的作用是( )
A.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 B.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C.使祖国大陆获得统一 D.废除了土地私有制
21、1950年冬,湖南省动工建水塘98000多个,修堤坝22000多座,修沟渠4000多千米,受益田地750万亩。这一现象说明了( )
A.土地改革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B.土地改革消灭了地主阶级
C.土地改革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土地改革使土地所有制变成了公有制
22、新中国成立最重要的历史意义是( )
A.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 B.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
C.鼓舞了世界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D.实现了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
23、下列表述与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意义相符合的一项是( )
A.统治中国22年之久的国民党政权垮台 B.中国人民赢得了民族独立
C.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24、开国大典“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下列对“新纪元”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B.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C.结束了中国百年来任人宰割的屈辱历史 D.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阶段
25、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的共同作用是( ) A.消灭了地主阶级
B.基本上萧清了国内外反动势力 C.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 D.保证了中国边境的安全
二、非选择题:
26、国片记录着历史。下列几组图片记录了新中国筹备、成立、巩固的历程。请仔细识图图片,结合史实,回答问题。
【动人的序曲】:图一所示文件出自哪次会议?
【伟大的乐章】:说说新中国成立的时间。图二中手拿发言稿的人宣告了什么事情?
【激昂的交响】:图三是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达成的协议,这份协议的签订有何意义?
【有力的回响】:结合新中国成立、巩固的历程,说说新中国的成立对整个国家和人民的命运有何影响。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请写出图中两位英雄人物的名字。他们身上具有哪些优秀的精神品质?
材料二 某国防大学教授在《文史参考》(2013年起更名为《国家人文历史》)半月刊上撰文指出,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战场阵亡11万人,加上参战人员中伤病和其他原因的死亡,中国方面在战争中共牺牲了18万人。
(2)材料显示中国出兵朝鲜,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出兵最重要的原因。
(3)付出巨大牺牲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有什么意义?
(4)根据上述材料及问题,我们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意识?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材料二:1949—1952年全国粮食产量数据对照表
年份
1949年
1951年
1952年
粮食总产量(约亿吨)
1.1
1.4
1.6
请回答:
(1)材料一出自哪一法律文献?该文献施行的结果如何?
(2)土地改革后,我国农村的土地所有制发生了什么变化?
(3)根据材料二,说说新中国成立后粮食产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4)粮食产量出现上述变化趋势有何意义?
(5)材料一的内容与材料二反映的情况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
2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历史的事实早已告诉我们,朝鲜的存亡与中国的安危是密切关联的。唇亡则齿寒,户破则堂危。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的抗美战争不只是道义上的责任,而且和我国全体人民的切身利益密切地关联着,是为自卫的必要性所决定的。
——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联合宣言(1950年11月)
材料二:在土地改革基本完成的那一年,全国的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长44.8%,农业的飞速发展为整个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材料一中“历史的事实”指的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哪一史实?根据材料,说说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什么要赴朝作战。(3分)
(2)为什么“在土地改革基本完成的那一年,全国的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长44.8%”?(2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两则材料之间有什么联系。(3分)
八下第二单元复习
一、选择题
1、“那是一个火红的年代,到处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几乎每一天都有新的建设项目开工上马,其中许多是中国过去没有的新工业,如汽车厂、飞机制造厂”,材料中的现象发生于20世纪( )
A 50年代 B 60年代 C 70年代 D 80年代
2、20世纪20年代,毛泽东提出“人民来制定宪法”的思想。实现毛泽东这一思想的会议是( )
A中共一大 B中共七大 C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3、从1954年开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性质与职能发生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在于( )
A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改变 B “一五”计划胜利完成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已经胜利召开 D中共八大胜利召开
4、我国政府编制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目的是( )
A击退国民党反动派的进攻 B 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C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D 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5、“一五”计划中,国家对轻工业和重工业的投资比例为1:7.9.由此可见,“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 A优先发展轻工业 B轻、重工业均衡发展 C 优先发展重工业 D 农、轻、重三业均衡发展 ( )
6、我国国产第一辆解放牌汽车诞生于( )
A沈阳 B长春 C 大连 D 武汉
7、下列关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召开的时间是1954年9月 B 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D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
8、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公布前,曾有1.5亿人民参加讨论,提出118万条修改和补充意见。这充分说明( )
A它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B 它体现了人民的意志
C它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 D它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保证
9“到1952年,国营经济已控制了国民经济的命脉,私营工厂只有依附国营经济才能生存。大部分资本家认识到公私合营是大势所趋。”材料叙述的是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 )
A背景 B目的 C内容 D作用
10、“企业的私有制向社会主义所有制的转变,这在世界上早就出现过,但采用这样一种和平方法,使全国工商界都兴高采烈地来接受这种改变,则是史无前例的。”“和平方法”指的是( )
A赎买政策 B 廉价收购 C实行股份制 D无偿没收
11、连环画《老孙归社》讲述了孙家庄农民孙志刚的故事。其中“社”指的是( )
A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 B公私合营的生产组织 C 手工业的生产组织 D私人经营的生产组织
12、中国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的重要创举是( )
A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B 实行赎买政策 C 全行公私合营 D保护富农的经济
13、中华民族创造性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实现了中国社会在20世纪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这里所说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的实现是通过下列哪一活动完成的( )
A五四运动 B 三大改造 C新中国成立 D 辛亥革命
14、新华网2014年3月17日报道,习近平总书记重访兰考,参观了焦裕禄纪念馆。下列称号与焦裕禄相符的是( )
A“铁人” B两弹元勋 C “党的好干部” D战斗英雄
15、国家主席刘少奇遭到迫害,被诬蔑为叛徒,开除出党。这表明“文化大革命”时期( )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 国民经济发展缓慢
C 民主与法制被肆意践踏 D教育科学文化事业遭到严重摧残
16、中共八大后的十年,社会主义建设虽然发生严重失误,但仍然取得显著成就。下列成就中不属于这一时期的是( )
A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建成 B大庆油田大港油田建成
C修建了兰新、兰青、包兰等铁路 D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7、青藏公路通车出现于( )
A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B西藏和平解放期间 C土地改革时期 D西藏民主改革时期
18、武汉长江大桥修建于( )
A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B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9、某大学中国法制史研究组要召开一个“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研讨会,他们涉及的法律文献是( )
A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0、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最主要的目的是( )
A实现国家工业化 B走国家资本主义道路
C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D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21、我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是( )
A引导农民参加家业合作社 B进行土地改革
C 引导农民参加手工业合作社 D实行一家一户分散经营
22、同仁堂是我国著名的中药品牌,1954年经营该品牌老店的经理乐松生响应号召,把该店交给了国家。这一行为的时代背景是( )
A人民公社化运动 B新中国的成立 C中共八大的召开 D进行三大改造
23、在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上,确定的当前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 )
A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B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C积极稳妥地进行三大改造
D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24、阅读下面的表格,造成1956年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1952年和1956年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
个体经济
私营经济
集体经济
国营经济
1952年
71.8﹪
6.9﹪
1.5﹪
19.1﹪
1956年
7.1﹪
0
53.4﹪
32.2﹪
A新中国的成立 B土地改革 C一五计划 D三大改造
25、“铁人”王进喜是下列哪个工业领域的劳动模范
A电子工业 B钢铁工业 C 石油工业 D 航天工业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下面材料:
1952年、1957年我国经济数据表
1952年
1957年
增长幅度
钢
135万吨
535万吨
296﹪
煤
0.66亿吨
1.3亿吨
97﹪
粮
1.6亿吨
1.95亿吨
22﹪
棉
130万吨
164万吨
26﹪
工业总产值
349亿元
704亿元
102﹪
请回答:(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5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大幅度增长的原因。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
(3)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也加紧进行。说出这段时间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最重要的一项成果。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图一:农民正在拔除地主立的地界碑 图二:农民申请加入农 业生产合作社
材料二: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于2月5日正式发布。文件再次聚焦“三农”,强调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材料一中的图一出现于哪一历史时期?这一时期我国农村土地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一中的图二出现于哪一历史时期?这一时期我国农村土地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0世纪50年代,我国农村土地实行由“分”到“合”政策的目的是什么?
根据材料二,请你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一条合理建议。
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不断调整农村政策说明了什么?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2年,现代工业在中国工农业生产总值中占26.6﹪,重工业在工业生产总值中占35.5﹪。
材料二: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材料一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什么状况?
材料二体现的是哪一时期的基本任务?说出这一时期我国取得的两项重工业成就。
材料二和材料一是什么关系?
八下第三单元复习
一、选择题
1.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思想理论界开展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场大讨论首先否定了( )
A.“以阶级斗争为纲” B.资产阶级自由化 C.“两个凡是”的方针 D.“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2.开启中国改革开放大幕的会议是( )
A.中共一大 B.遵义会议 C.中共七大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3.邓小平说:“1977年和1978年,中国还处于徘徊状态。”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两个凡是”方针的推行 B.“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未得到平反
C.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被压制 D.老一辈革命家没有完全恢复领导职位
4.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有人赞誉它是“东风第一枝”。这是因为这篇文章是针对当时哪一错误倾向而撰写的()
A.浮夸风现象 B.“共产”风现象 C.“阶级斗争为纲” D.“两个凡是”的方针
5.1978年,我国思想理论界开展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其最为深远的意义是( )
A.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B.使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C.提高了中国的威望 D.结束了“文化大革命”
6.邓小平曾语重心长地说:“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这一讲话成为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宣言书。随后召开的“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会议是( )
A.遵义会议 B.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C.中共八大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7.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一直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不懈地奋斗。中共八大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共同点是( ) A.指出当前任务是实现国家工业化 B.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C .决定实行改革开放 D.确定经济建设为党的工作中心
8.“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是农民赞扬下列哪一选项的歌谣( )
A.土地改革运动 B.“大跃进”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9.天津著名中药企业达仁堂如今已有百年历史。20世纪50年代纳入国家集中统一管理后,达仁堂只管生产,不管销售,原有分号与其全部脱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发展中,该企业曾一度“拔剑四顾心茫然”。造成其“茫然”的主要原因是( ) A.集中统一管理使企业失去活力
B.企业产品质量下滑 C .企业失去分号,力量削弱 D.企业尚未适应市场经济
10.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直接目的是( )
A.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建设社会主义强国 C.实行土地公有制 D.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
11.农村改革取得巨大成效后,带动了城市改革。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
A.增强企业活力 B.实行公私合营 C.发展乡镇企业 D.加强宏观调控
12.1984年3月24日,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随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呼吁信,将“松绑”风吹向全国。这里的“松绑”主要是指( )
A.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 B.推行公司制 C.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D.废除国有制
13.中共十四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国家计划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这表明当时我国( )
A.彻底结束了计划经济体制 B.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C.已经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 D.强化了计划调控经济的手段
14.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雄安新区,这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改革开放后,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窗口”的是( )
A.上海浦东开发区 B.海南经济特区 C.厦门经济特区 D.深圳经济特区
15.1984年,有国际媒体评论:中国政府“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半个中国”,它是35年来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的行动”。这个“大胆行动”指的是( )
A.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 B.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C.设立长江三角洲开放区 D.将海南岛建成经济特区
16.英国媒体说,全世界现有大约4300个经济特区,最突出的莫过于中国香港附近的那一个,后来被称为“深圳奇迹”。“深圳奇迹”始于( )A.1978年 B.1980年 C.1984年 D.1990年
17.1980年,经济特区的建立,实现了我国在20世纪最后20年的历史大跨越。后来,我国对外开放的地区逐渐扩大,1984年,我国采取了哪一举措来扩大对外开放( )
A.增设海南岛经济特区 B.设立长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 C.开放14个沿海城市 D.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18.歌曲《春天的故事》唱道:“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它歌颂了邓小平在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哪一丰功伟绩( )
A.在深圳、珠海等地搞经济特区试点 B.实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对外开放地域不断扩大。海南岛属于我国对外开放格局中的( ) A.经济特区 B.沿海开放城市 C.沿海经济开放区 D.内地
20.在2001年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的世界贸易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上,举行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签字仪式。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
A.标志着中国进入发达国家行列 B.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的开始
C.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 D.对中国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21.下列哪次会议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
A.中共十二大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22.1992年陪同邓小平视察的陈开枝这样比喻:“(南方视察)就是一个已经退役的老船长,他看着船的方向有问题时,他又一次跳上船头,把……航船摆正了。”“航船摆正了”的含义是( )
A.申请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B.回归单一计划经济模式
C.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 D.广东设立首批经济特区
2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其“发展”主要体现在( )
A.首次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 B.强调党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C.创造性地回答了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问题 D.回答了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2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地位类似于( )
A.中共一大 B.八七会议 C.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
25.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有副对联:“三十年前分田地,耕者有其田;三十年后又分地,耕者有其责。”其中“三十年后又分地,耕者有其责”指的是( )
A.土地改革运动 B.农业合作化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26.“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个说法所反映的政策是( )
A.农业合作化 B.发展乡镇企业 C.国有企业改革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7.青岛海尔集团创业于1984年,它以创新为核心,努力建立灵活、高效的现代企业运行机制。同年,上海电声总厂发起组建上海飞乐音响公司,在本公司职工中发行股票。在政策上能够为这些企业的改制提供有力支持的是( )
A.三大改造 B.土地改革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8.作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决策的会议是( )
A.中共十二大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29.《联合早报》指出:“中国经济发展似乎可以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外开放,让世界进入中国……”“让世界进入中国”开始于(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B.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C.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 D.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30.“这次会议明确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次会议”是( )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二大 D.中共十三大
31.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的相同点是( )
A.极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B.深化了改革开放
C.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D.指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二、非选择题
32.阅读下列材料: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全会的中心议题是讨论把全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会议重点批评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高度评价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请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会议批评“两个凡是”的方针,高度评价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有何意义。
(2)根据材料,指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核心内容。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际上形成了以谁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有什么重大意义?
3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凤阳县群众对“大包干”的赞扬:“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大包干,就是好,干部群众都想搞。只要搞上三五年,丢陈粮,烧陈草。个人富,集体富,国家还要盖仓库。”
材料二 1981年7月,国务院批准湖北省沙市(现沙市区)为我国第一个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点城市。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说全国农村率先搞“大包干”的典型是哪一地区。
(2)材料一中“大包干”的试验,形成了一种什么样的农村改革制度?
(3)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城市改革的主要内容。
(4)1992年,党又提出什么经济改革政策?有什么意义?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 ——邓小平
材料二 邓小平视察深圳后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1)依据材料一归纳新时期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原因。
(2)材料二中邓小平说“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请以深圳取得的成绩为例加以说明。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一说经济特区在对外开放中的作用。现如今,我国对外开放形成了怎样的格局?
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结合所学知识,将图示补充完整
A B C
D E F
(2)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接过历史的接力棒,阐述了中国梦的宏伟蓝图。为实现中国梦,中国共产党确立了哪一奋斗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