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6张PPT。教 学 目 标1 早期文明起源的分布及其特征2 早期国家形成的原因及特征3 夏朝的建立4 商和西周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思考问题:远古时期的人们是如何生产、生活的呢?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直立行走和制造工具有着决定性意义河姆渡聚落房屋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一石器时代:原始社会因石器制作技术的不同被区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新石器时代:以打磨结合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北京人元谋人原始群居生活,使用打制石器,自然火云南元谋,170万年前,打制石器,渔猎采集集中在黄河和长江流域星罗棋布、多姿多彩分析我国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1022过着群居生活从事采集和渔猎学会了用火出现了骨器1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特点:分布广泛、奠定了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1314从部落到国家二华夏族的传说黄帝炎帝炎黄部落联盟华夏始祖国家的初始形态舜尧推举考查万邦时代禅让龙山文化都城规模大,阶级分化明显国家产生的背景及概况背景:禹治水有功,接受舜的禅让,成为部落联盟首领
概况: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概况:禹死后,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夏王是最高统治者。中央机构: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地方官理:聚族而居,夏王直接统治夏后氏部落,其他部族实行间接统治。21商和西周三约公元前1600年,商部落首领汤推翻了夏朝,建立商朝。
商都多次迁移,后定于殷,也称殷朝。商朝的建立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
商朝的国家管理结构是内外服制。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统治方式商朝文化文字:甲骨文是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是一种成熟的文字。
青铜器:造型雄奇,纹饰华丽东到大海,西及陇山,
南跨江汉,北至燕山势力范围商 朝 的 灭 亡原因:商朝晚期,社会矛盾尖锐,商纣王生活腐朽,炮烙之刑残害臣民,引起公愤。
概况:公元前1046 年,牧野之战,商军倒戈,商朝灭亡史料一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左传》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礼记》
史料二 “殷道衰,诸侯或不至。殷复兴,诸侯归之。”
——《《史记》 神权色彩浓厚,神权与王权结合;商王对外服的控制力有限。思考:上述史料反映商朝的政治制度有哪些特点?26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商,双方在牧野展开激战,商朝灭亡,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西周的建立“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分封制宗法制与分封制相互补充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是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公元前841年,爆发国人暴动,周厉王出逃,由大臣召公、周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行政。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西周的灭亡28农业:主要生产部门,生产工具主要有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
土地制度: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土地不能随意买卖,井田制是土地的经营方式。
手工业:青铜铸造是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商和西周的经济西周的政治经济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与井田制分封制度-天下归姬:
分封对象:王族子弟、功臣、前朝贵族。
宗法制度-天下归嫡:
核心特点:嫡长子继承制。礼乐制度-天下归序:
严格的等级秩序规范社会行为。
井田制度-天下归王: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文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石器时代、从三皇五帝到夏朝、商和西周多元一体,源远流长传世文献与考古研究相结合31能为 “中国是世界上农业最早的起源地之一”结论提供最有力的证据是( )
A、传说、记载和遗址
B、遗物、遗址和传说 C、遗址、化石和记载
D、化石、遗址和遗物文字记载属于历史书面材料,实物证据包括遗址和遗物是历史研究中相对可靠的资料,历史传说属于口口相传的故事,其中可能穿插着一些历史信息,但是可信度较低。故D项正确。D准确掌握基本的历史概念,排除错误选项。答案解析测试1 32史学家虽未发现夏朝考古的直接证据,但发现了与其时间地点最吻合的遗址,它是( )
A、姜寨遗址 B、牛河梁遗址 C、二里头遗址 D、殷墟遗址考古学家在河南偃师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二里头遗址对研究华夏文明的渊源、国家的兴起、城市的起源、王都建设、王宫定制等重大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故C项正确。姜寨遗址,中国黄河中游新石器时代以仰韶文化为主的遗址。故A项错误。牛河梁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红山文化,故B项错误。殷墟遗址是商朝晚期都城遗址,反映了商朝的文化,故D项错误。C牢记基础很重要答案解析测试233某学者所著的历史论文中先后呈现如下材料:“芒芒禹迹,划为九州” ;“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左传》昭公六年);“鲧作城郭”(《世本?作篇》)。据此推断,这位学者所引材料最有可能是为了说明( )
A.阶级的产生 B.早期国家诞生
C.王的出现 D.世袭制的确立材料中的“芒芒禹迹,划为九州”意思是大禹走过的地方,成为了现在的九州; “夏有乱政,而作禹刑”意思是夏朝时因为社会混乱,所以统治者制定了一部刑法,被称为禹刑,即夏朝已经有了刑法;“鲧作城郭”意思是鲧建立城郭,综合分析可以推断作者意在说明早期国家诞生。故B项正确。其余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B注意传世文献的史料价值答案解析测试3 3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 )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商朝王位继承多是兄终弟及,血缘关系松弛,争夺王位激烈,王位更迭频繁。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王位继承制度化规范化,血缘关系强化,王位更迭相对稳定。故B项正确。
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且影响在选拔标准上是选贤任能,故A错。C项无考证。D项错在“弱化”,西周宗法制应是强化了血缘关系。B依据材料提取有效信息,排除错误选项。答案解析测试4 35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据材料可知,分封制下派出去的都是皇室宗亲,逐渐与当地人民融合,加强了周部落与周边其他地区文化的交流和认同,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巩固西周对地方的统治。故A项正确。分封制下地方诸侯有相对独立性,没有实现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排除C项;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世袭特权,排除D项。A注意分封制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影响答案解析测试5 36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