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中心精品资料 www. 找精品资料 到课件中心
新课标人教版地理学科八年级第二学期课时授课教案
第八章 第一节 中 东(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中东长期战争、冲突不断的原因除了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外,还有其他的原因,如因石油而战、因水而战、或因宗教文化差异而战等。今天我们就要从这几个方面来了解中东成为世界热点地区的原因。
板书:世界热点地区
[讲授新课]
丰富的石油资源(板书)
电脑展示:课本53页图8.5“ 1999年中东石油储量、产量和出口量占世界的百分比”
提出问题:①中东石油的储量、产量、出口量各占多少?②为什么说中东是世界石油宝库?
学生回答:①中东石油储量占65.4%、产量占30.5%、出口量占44.7%。②因为中东石油储量、产量、出口量占世界比重较大。
老师评价小结:回答得非常好,从储量、产量和输出比重可以看出,中东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大、生产和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世界石油宝库。
板书:地位重要
电脑展示:课本53页图8.6“波斯湾石油外运航线”
提出问题:①中东石油主要分布在哪个地区?②中东石油主要运往哪些国家和地区?
学生回答:
学生A:中东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沿岸。
学生B:中东石油主要运往美国、日本、西欧各国。
板书:分布集中
过渡:中东石油是通过哪些航线到达美国、日本、西欧各国呢?
板书:输出路线
投影表格:
经过的主要海洋、海峡和运河 到达的国家和地区
航线A
航线B
航线C
学生活动:将学生分成3个大组,读53页图8.6分别找出波斯湾石油外运三条主要航线所经过的海洋、海峡、运河和所到达的国家或地区,并派各组代表回答。
学生回答:
A组代表:航线A经过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大西洋到达西欧各国与美国。
B组代表:航线B经过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到达西欧各国与美国。
C组代表:航线C经过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大西洋到达日本。
投影正确答案进行评价小结: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说明同学们认真读图,并在图上找出了重要地理事物的分布。
提出问题:同样是输出至西欧各国、航线A和航线B的差异何在?
学生齐答:航线A比航线B近。
设疑提问:为什么不是所有的油轮都选择最短航线?(老师提示:苏伊士运河是人工开凿的河道、地狭水浅)
学生回答:苏伊士运河通过的轮船吨位低。
老师补充:A航线经苏伊士运河,至欧洲距离最短。比绕道非洲好望角可缩短8000千米~10000千米,运费最经济,但由于苏伊士运河是人工开凿的河道,它的深度和宽度虽然经过加深和拓宽,但现仍不能通过25万吨以上的油轮,B航线经非洲的好望角,至欧洲的距离较长,但水道宽阔,可通行巨型油轮,所以载重在25万吨以上油轮驶往西欧仍需绕道非洲好望角。
学生讨论:为什么20世纪中东为石油而战?(提示:石油能源地位上升,燃料均为非可再生资源)
学生发言:略
老师总结:中东石油主要用于出口,出口地区是西欧、北美、日本等发达国家。西欧进口的石油中50%、日本进口的石油中65%、美国进口的石油中20%来自中东。随着世界能源日趋紧张,大国对中东的石油争夺将更加激烈。伊拉克是世界上的石油生产大国,美英希望自己在美伊战争后伊拉克重建中起主导作用,联合国只起重要作用,而法德俄极力主张由联合国起主导和核心作用,否则他们在伊拉克的利益将受到损害,由此可以看出本区争端另一起因:石油之争。
板书:石油之争
转折提问:本区石油国在发现石油前,经济以何为主?经济水平如何?
电脑展示:51页图8.3“中东的地形”
学生活动:学生对照图例了解本区地形特点。(高原山地为主)
复习旧知:本区大部分属于什么气候?
学生回答:干旱、半干旱气候。
提出问题:受自然条件影响,本区石油国在发现石油前,经济以何为主?经济水平如何?
学生回答:本区石油国在发现石油前,以灌溉农业及牧业为主,经济落后贫困。
提出问题:石油属于哪一类资源?
学生齐答:非可再生资源。
引申提问:石油枯竭后,他们的经济出路又在哪里?
学生活动:针对以上问题,学生发散讨论,并个别发言。
过渡:同学们想象力都非常丰富,说的都非常好,针对这个问题,同学们可以课下查阅资料,继续帮这些国家寻找出路。从目前来看,本区多的是石油,那最缺少的是什么呢?(提示:学生从本区的地形、地理位置、气候等自然条件考虑)
学生齐答:水。
板书:匮乏的水资源
电脑展示:世界气候分布图
提出问题:中东地区主要有哪些气候类型?哪种气候分布最广?
学生回答:
学生A:中东地区的气候类型主要有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学生B:其中热带沙漠气候分布最广。
过渡:热带沙漠气候的特征如何呢?
电脑展示:55页图8.8“麦地那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
师生共析:热带沙漠气候特征。(以麦地那为例,从降水和气温两方面分析热带沙漠气候特征)首先老师交代气温降水柱状图的结构:①横坐标表示12个月份;②纵坐标表示气温和降水量;③红点表示对应月的气温,蓝柱子表示各月的降水量。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读图。
学生发言:麦地那全年各月气温均在20℃以上,降水除11月、12月有不足50 mm的降水,其余各月均没有。
得出结论: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高温少雨。
过渡:本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那河流分布情况如何呢?
电脑展示:54页图8.7“中东的河流”
学生活动:学生首先找出本区主要河流、湖泊。找出哪些国家因地面没有河流,被叫做“无流国”(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曼、也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卡塔尔、巴林)。学生接着读图了解本区有限的河湖又是如何分配的。
学生朗读:54页图8.7文字
以色列、黎巴嫩共用利塔尼河水
土耳其、叙利亚、伊拉克共用幼发拉底河水
叙利亚、以色列共用太巴列湖水
巴勒斯坦、以色列共用巴勒斯坦地区的水资源
约旦、以色列共用约旦河水
埃及、苏丹、埃塞俄比亚共用尼罗河水
得出结论:分布不均
多国共用
老师讲述:由此可以看出水是中东地区最稀缺的资源,它既是和平的保障,亦可能是引发战争的导火索。世界上最早争夺水源的战争可以追溯到4500年前,位于今天伊拉克南部的美索布达米亚平原上的两座古城,为了争夺对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控制权而互相宣战,在50余年阿拉伯同以色列的对抗中,由水资源引发的冲突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因此,中东地区因水而战,也就不足为怪了。
板书:因水而战
引申思考:如果不依靠战争,中东各国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水资源匮乏的问题?
学生活动:学生针对以上问题展开讨论。(提示:学生可结合我国解决水资源不足的途径来思考)
学生发言:他们可以实施海水淡化工程,还可以发展节水农业,或者实行跨流域调水。
老师总结过渡:同学们的建议都非常好,可行性也非常强,说明同学们确实将我们的地理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啦!我们接着要了解中东地区的人种、民族及宗教信仰。
学生活动:学生读56页图8.11“阿拉伯人、犹太人和波斯人”,学生了解本区人种、分布及宗教信仰。
老师问,学生答:
阿拉伯人分布——中东多数国家和地区,信仰——伊斯兰教。
犹太人分布——以色列,信仰——犹太教。
波斯人分布——伊朗,信仰——伊斯兰教。
提出问题:说到阿拉伯人,我们会注意到电视中经常出现“阿拉伯国家”这个概念,那中东地区是不是都是阿拉伯国家呢?
学生回答:不是,以色列是犹太人,伊朗是波斯人。
老师补充:土耳其人多信仰基督教,不是阿拉伯国家;此外,从原苏联独立出来的亚美尼亚、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也不属于阿拉伯国家。所以阿拉伯世界是指本区除土耳其、以色列、伊朗、亚美尼亚、格鲁吉亚、阿塞拜疆的其他大多数国家。
过渡:阿拉伯国家有哪些风俗习惯呢?
学生朗读:56页阅读材料“阿拉伯国家的风俗习惯”。
过渡:多种民族在这里汇聚,各民族都保留着自己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东西方文化在这里交流,文化上的差异也是导致中东不安定的重要原因之一。
板书:文化差异→多民族汇聚
播放录像:阿以冲突片断。
学生活动:学生边看录像边结合57页材料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①中东哪个城市被伊斯兰教、基督教和犹太教三大宗教看作是圣城。(耶路撒冷)
②为什么说阿以冲突是中东问题的核心?
③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之间的矛盾实质是什么问题?(领土问题)
④为什么阿以和平之路坎坷而漫长?
老师小结:本区一些国家除了土地之争,还有错综复杂的政治、文化根源,有些还属于历史遗留问题。历史上,东西方文化在这里频繁交流,多种民族在这里汇聚,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也就导致了本区宗教纷争。
板书:宗教纷争
[课堂小结]
结合板书归纳小结,中东之所以成为世界焦点地区,除了上节课提到的特殊地理位置,还与这里丰富的石油资源、匮乏的水资源、文化差异密不可分。
第一节知识要点与检测
[反馈练习]
1.被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都看作圣城的城市是( )
A.麦加 B.耶路撒冷 C.巴格达 D.开罗
2.下列各国中,属于阿拉伯国家的是( )
A.伊拉克 B.阿富汗 C.以色列 D.伊朗
3.被称为“无流国”的是( )
①沙特阿拉伯 ②土耳其 ③科威特 ④伊朗 ⑤阿曼 ⑥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A.①③⑤⑥ B.①②④⑤ C.②③⑤⑥ D.①③④
4.中东的居民主要为( )
A.黄色人种 B.黑色人种 C.白色人种 D.混血种人
5.巴勒斯坦地区所处的半岛名称是( )
A.阿拉伯半岛 B.印度半岛C.小亚细亚半岛 D.中南半岛
6.中东地区的地形大部分是( )
A.沿海平原 B.高原山地C.高大山地 D.湿润高原
7.下列关于以色列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以色列属于阿拉伯国家
B.以色列的居民主要为犹太人
C.以色列是个历史悠久的国家
D.以色列农业灌溉技术世界领先
8.水资源匮乏是引发中东国家之间矛盾的重要因素,造成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干旱,降水稀少B.污染和战争的破坏严重
C.人口多,经济发展快D.流经多个国家的国际性河流多
9.读中东地区图,完成下列要求。
(1)写出图中序号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海、海湾: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④________;
湖泊:⑤__________;
城市:⑥________、⑦________、⑧________、⑨________。
(2)将下面地理事物的代号填在图中恰当位置。
A.土耳其海峡B.霍尔木兹海峡C.苏伊士运河
(3)2002年11月25日,联合国武器核查小组抵达巴格达,重启核武器核查,将符号/////标注在接受核查的国家领土范围内。
(4)该地区具有世界意义的自然资源是__________,__________对该地区生产、生活有明显的制约作用。
10.下图是1999年中东石油储量、产量和出口量占世界的百分比,读后回答:
(1)说出中东石油在世界上的地位。
(2)中东石油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
(3)中东石油主要输往哪些国家和地区?写出主要航线所经过的海洋、海峡和运河。
参考答案:
1.B 2.A 3.A 4.C 5.A 6.B 7.B 8.A 9.(1)①地中海 ②黑海 ③红海 ④波斯湾 ⑤里海 ⑥开罗 ⑦麦加 ⑧伊斯坦布尔 ⑨德黑兰
(2)(3)图略 (4)石油 水资源
10.(1)中东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大、生产和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
(2)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
(3)中东石油主要输往西欧、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有三条主要航线:①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西欧;②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印度洋→好望角→西欧、北美;③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太平洋→日本。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1.查阅资料,了解中东主要产油国家在石油资源枯竭后,寻求的经济出路。
2.通过各种媒体,关注阿以和平进程进展情况,并谈谈你认为应以什么样的态度来解决阿以冲突。
3.学生每人写一篇小短文,题目是“我所认识的中东”。
课件中心精品资料 www. 版权所有@课件中心 第 1 页 共 6 页课件中心精品资料 www. 找精品资料 到课件中心
新课标人教版地理学科八年级第二学期课时授课教案
第八章 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
第一节 中 东(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读图说明中东地区的范围、位置;在地图上找到主要的国家及城市,重要的临海、海峡及运河;分析本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通过读中东河流图及气候图,分析本区水资源状况,并讨论由此可能产生的地区争端和冲突。
3.通过阅读材料及图片,使学生了解中东地区的文化差异和宗教矛盾。
能力目标
1.学会运用地图、统计数字说明中东石油的分布、生产和输出情况,分析中东石油资源对本地区经济及世界经济的影响。
2.通过本节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地理读图能力以及对地理信息的归纳、推理、对比及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
德育目标
1.引导学生关注世界上地理问题突出的热点地区和热点问题,借助阅读材料和地图,简单分析中东成为热点地区的原因。
2.通过对本地区资源问题的探讨,以及与此相对应的经济特征和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等内容,培养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及人地协调观念。
3.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明确在各国、各民族关系中,应强调对话而非对抗,呼吁世界和平。
※教学重点
1.中东地区成为世界热点地区的原因。
2.中东地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3.中东石油的分布、产量、储量、出口量及输出路线、输出国家。
4.中东地区水资源的分配。
※教学难点
1.本区联系两洋、三洲、五海的枢纽地位。
2.中东石油的输出路线。
※教学方法
多媒体演示、读图分析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
1.自制多媒体课件。
2.投影仪、自制有关投影片。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收看关于巴以冲突的新闻报道,并收集有关伊拉克战争的文字、图片资料。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最近都从各种媒体获知,北京时间2003年3月20日10时35分,美英联军对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实施了代号为“斩首”行动的第一轮空袭,标志着伊拉克战争正式打响。4月中旬,美军攻入巴格达,萨达姆政权被推翻。4月下旬,美军宣布伊拉克战争结束。
提出问题:以上事件发生地“伊拉克”在哪个地区?
学生回答:中东地区。
提出问题:中东地区目前还有什么问题多少年一直悬而未决?
学生回答:巴以冲突。
老师导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关注一下全世界的热点地区——中东地区。
板书:第八章 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
第一节 中东
[讲授新课]
学生活动:将学生分成8个小组,请同学们把自己收集的有关资料在小组内交流展示,随后请各小组派出代表以“我印象中的中东”为题进行1分钟左右的演讲。
老师评价:同学们演讲的都非常好,说明大家在课下都认真收集了资料,希望今后大家在生活中能做个有心人,将我们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学以致用。
提出问题:同学们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发现哪些词语经常出现在中东的新闻报导里?
学生回答:(波斯湾、耶路撒冷、巴以冲突、犹太人、阿拉伯人、穆斯林、巴解组织、阿拉伯国家联盟、水资源、石油资源)
老师补充:此外还有加沙地带、约旦河西岸、戈兰高地、哈马斯、阿以、库尔德人等。
老师承转:中东地区国家众多,由于种种原因,多少年来,一直战火纷飞,在历史上曾爆发过多次著名的战争。
学生播音:请一位同学模拟新闻播音员读教材50页图8.1战争不断的中东,向大家播报一下中东历史上的几次著名战争。
提出问题:除了以上几次战争,最近发生的还有什么战争?
学生回答:2003年3月20日美伊战争。
提出问题:中东为什么会战争不断?这个地区为什么会成为长期的热点地区呢?
板书:中东——世界的热点地区
播放录像《今日世界系列之八——中东》第一部分:“千年争端、今日焦点”。(新华音像中心出版发行)
学生边看录像边思考:①中东的地理概念是什么?②中东地区的千年争端因何而起?③中东成为今日焦点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学生回答:略
老师归纳:同学们都提到了本区的千年争端起因有:“运河之争”“石油之争”“淡水之争”“宗教之争”“领土之争”等,这些争端由来已久,多少年悬而未决,因此成为世界的热点地区。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首先从中东的得名开始吧!
提出问题:同学们,谁知道“中东”的由来?
学生回答:中东是以欧洲为中心划分的地理区域。16~17世纪欧洲国家向东方扩张时,按距离的远近,将部分东方国家分为近东、中东、远东。
提出问题:①中东究竟包括哪些国家呢?
②中东和西亚有什么区别?
电脑展示:51页图8.2中东在世界中的位置并将中东地区放大。
学生活动:学生首先在课本51页图8.3和52页图8.4找出以下国家(或地区)和城市,在课本上熟悉位置以后,上讲台在电脑投影图上指认,老师说,学生指认,其他同学判断对错。
国家或地区: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叙利亚、黎巴嫩、约旦、土耳其、巴勒斯坦、以色列、埃及。
城市:开罗、耶路撒冷、巴格达、德黑兰、伊斯坦布尔、大马士革、贝鲁特、麦加、麦地那。
电脑展示:课本第3页图6.4西亚在世界上的位置,学生读图了解西亚范围,将图6.4与图8.3重叠,比较中东和西亚的范围。
学生比较后回答中东和西亚的区别。
老师小结:中东地区主要包括阿富汗外的西亚各国,以及北非的埃及,其中西亚不包括土耳其的欧洲部分,而中东却包括土耳其的欧洲部分,也就是说中东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地跨亚洲、欧洲和非洲,被誉为两洋三洲五海之地。特殊的地理位置也是本区成为热点地区的原因之一。
板书:特殊的地理位置。
电脑展示:51页图8.3中东的地形图。
提出问题:①本区联系哪三大洲?②本区的五海指的是哪五海?③本区沟通了哪两大洋?
学生回答:
学生甲:本区联系亚、欧、非三大洲。
学生乙:五海分别指黑海、地中海、里海、红海、阿拉伯海。
学生丙:本区沟通了大西洋和印度洋。
老师评价:同学们答得都非常好,但我们要注意,五海中哪个海不是真正的海?(里海)对了,里海是世界上最大的咸水湖,不是真正的海,由于人们有时也把湖叫做“海”,如中国的内陆湖——青海,所以这里也借用了“海”字。
板书:两洋三洲五海之地
提出问题:①从地中海到黑海必须经过哪个交通要道?(土耳其海峡)②从地中海到红海必须经过哪个交通要道?(苏伊士运河)
学生回答:略
老师小结:本区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还体现在有两个沟通东西方的交通要道。
电脑展示:51页图——土耳其海峡和苏伊士运河图
学生思考:①苏伊士运河是哪两大洲的分界线?沟通了哪两个海?②土耳其海峡又是哪两大洲的分界线?沟通了哪两个海?
学生活动:学生首先在课本51页图上填出以苏伊士运河和土耳其海峡为界的大洲名称,再找出它们各自沟通的海洋,然后老师抽查两位同学上讲台在电脑投影图上指读。
提出问题:同学们运用你们所学知识分析一下土耳其海峡和苏伊士运河在东西方联系方面的重要作用。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并派代表回答。
老师小结:“土耳其海峡”与“苏伊士运河”同为两大洲界线,土耳其与埃及因此成为地跨两大洲的国家,苏伊士运河的建成大大地缩短了亚洲各港口到欧洲的航程,如从波斯湾运石油到英国伦敦走苏伊士运河比绕道好望角缩短7300千米,土耳其海峡是黑海进出地中海的唯一通道,也是沟通亚洲和欧洲的重要通道。
提出问题:中东为什么长期战争不断呢?
学生活动:读教材51页的文字及图8.2,老师指导学生寻找答案(中东处在联系亚洲、欧洲、非洲三大洲,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枢纽地位)。
老师讲述:中东犹如世界的交通要冲,古代这里曾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现在也还是东西方的交通要道,尤其是苏伊士运河的开通和土耳其海峡的利用,更显其地理位置的优越,中东还是世界交通的“空中走廊”,许多国际航线都要经过这里,因此,中东过去是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侵略扩张的地区,如今一些大国为了争夺世界霸权,都想把它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他们的斗争十分激烈,这就造成了中东的局势长期动荡不安,成为了世界的热点地区。
[课堂小结]
结合板书进行小结,中东是世界的热点地区,形成的原因之一是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位于两洋、三洲、五海之地,同时还有两个沟通东西方的战略要地,苏伊士运河和土耳其海峡。
[反馈练习]
1.关于苏伊士运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沟通了地中海和红海,缩短了印度洋和大西洋的距离
B.亚、欧洲的分界线
C.运河以东为沙特阿拉伯领土,以西为埃及领土
D.埃及首都开罗位于运河西侧岸边
2.关于土耳其海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沟通了地中海和里海
B.靠近地中海的是博斯普鲁斯海峡
C.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
D.海峡由三部分组成,即马六甲海峡、达达尼尔海峡、马尔马拉海峡
3.中东周围的海区称为“五海”,按逆时针方向依次是( )
A.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里海
B.黑海、里海、阿拉伯海、红海、地中海
C.红海、地中海、黑海、里海、阿拉伯海
D.阿拉伯海、红海、地中海、黑海、里海
4.下列海峡属于两大洲分界线的是( )
A.马六甲海峡 B.台湾海峡 C.土耳其海峡 D.霍尔木兹海峡
5.巴勒斯坦地区西部濒临的海域是( )
A.大西洋 B.红海 C.黑海 D.地中海
6.中东处在联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大洲,沟通__________洋和__________洋的枢纽地位,地理位置很重要。
参考答案:
1.A 2.C 3.A 4.C 5.D 6.亚洲 欧洲 非洲 大西 印度
※板书设计
第八章 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
第一节 中 东
※活动与探究
1.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世界上还有哪些地跨两洲的国家。
2.按下表项目比较巴拿马运河与苏伊士运河。
项目 所属国家 地理位置 沟通的海洋 可不必绕道什么地方,缩短多少航程
巴拿马
运河
苏伊士运河
课件中心精品资料 www. 版权所有@课件中心 第 1 页 共 5 页课件中心精品资料 www. 找精品资料 到课件中心
新课标人教版地理学科八年级第二学期课时授课教案
第八章 第四节 澳大利亚(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地图和图片说明澳大利亚特有生物的生存原因。
2.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说明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及人口的分布特点,并能够在地图上指出澳大利亚的首都和主要城市。
3.使学生学会运用地图和资料,说明澳大利亚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和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
4.初步学会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说明澳大利亚的自然条件对其农牧业和工矿业发展的影响。
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性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读取信息、分析信息,运用比较和综合的方法,概括总结某种地理事物规律的能力,判读和分析地图的能力,通过知识迁移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学习,培养学生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价值观念。
※教学重点
1.澳大利亚特有的古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2.澳大利亚经济发展特点。
3.澳大利亚人口和城市的分布。
※教学难点
1.澳大利亚农牧业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2.澳大利亚工矿业发展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比较综合、导游解说等方法。
※教具准备
1.有关澳大利亚录像资料。
2.实例图片。
3.自制电脑课件。
※教学准备
请同学们课前收集有关澳大利亚特有动物介绍的资料。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澳大利亚的“国兽”是什么动物吗?(袋鼠)没错,从澳大利亚的国徽组成,由袋鼠和鸸鹋分居左右,就可看出袋鼠在澳大利亚人心目中的地位。袋鼠和鸸鹋作为澳大利亚的骄傲和象征,成了世人认识澳大利亚的窗口。
板书:第四节 澳大利亚
[讲授新课]
提出问题:同学们课前都收集了资料,澳大利亚除了袋鼠和鸸鹋还有哪些独特的有代表性的动物?
学生回答:树袋熊、鸭嘴兽、针鼹、肺鱼。
老师评价:同学们准备得非常充分,那我们一起看图片(课本73页图8.36澳大利亚的几种特有动物)。
学生活动:同学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并推荐四名同学以导游身份向大家介绍这四种动物。
同学甲:游客们,大家好。现在我们看到的是袋鼠,袋鼠是澳大利亚的标志,是澳大利亚人生活中的一道重要风景。你们看,前面那只袋鼠正拖着美丽的长尾巴,怀藏可爱的“小宝贝”,跳跃着前进在澳大利亚广袤的牧场上,整洁的城市里。
同学乙:旅客们,你们看那只动物像不像阿拉伯沙漠中的鸵鸟?其实,它是澳大利亚特有的动物——鸸鹋。不过它比鸵鸟更高大,它是世界上最大的鸟类之一。不过翅膀和尾巴已退化,所以不会飞翔,但善于奔跑,有“飞毛腿”之称,并能连续长跑,因此赢得了“长跑运动员”的声誉。
同学丙:除了袋鼠、鸸鹋,在澳大利亚东部和塔斯马尼亚岛上,还生长着一种世上特有的动物,那便是鸭嘴兽。它是哺乳类却会下蛋,它最主要的奇特之处在于它亦兽亦鱼,而又非兽非鱼。它是水陆两栖动物,它通过下蛋繁殖后代,但它所孵出的小鸭嘴兽又是哺乳的,因此,生物学家经过多年的争论,才将鸭嘴兽列为世上稀有的“卵生哺乳动物”。
同学丁:接下来我们看到的是堪与我国大熊猫媲美的——树袋熊。它长着一张胖乎乎的孩儿脸,一个黑黝黝的大鼻子,一双黑豆似的圆眼睛,两只毛茸茸的短耳朵,一身又厚又密的灰色毛,滑稽可爱、憨态可掬。它们虽然属于走兽,但几乎从不下地行走,它们吃在树上,睡在树上,以树为家。
总结过渡:参观完了澳大利亚特有动物,同学们一定发现这些动物都是在世界其他大洲看不到的,是澳大利亚特有生物,并且从生物学角度可以看出,这些动物都是在地球演化过程中保留下来的古老生物种类。在今天看来,它们虽然显得有些原始,但是却成为人类研究地球演化历史的活化石,澳大利亚也因此被誉为——世界活化石博物馆。
板书:世界活化石博物馆→古老特有的生物
过渡:为什么只有在澳大利亚才有如此多的古老生物呢?我们还是先来看看澳大利亚的位置吧!
电脑展示:课本73页图8.35澳大利亚在世界中的位置
学生活动:①学生在图上找出澳大利亚。②以它为中心,找出与澳大利亚相邻的大洲和大洋。
学生指图回答,老师归纳:澳大利亚是一块独立的大陆,并且是独占一个大陆的国家,孤独地存在于南半球的海洋上,澳大利亚西北面为亚洲,南与南极大陆遥遥相望,东濒太平洋,西临印度洋,处于两洲与两洋之间,地理位置很重要。
过渡:为什么澳大利亚孤立在南半球上,却会有一些地球演化史上古老的生物呢?我们还是回忆“大陆漂移学说”吧!
电脑展示:下图大陆的漂移
大陆的漂移
复习旧知识:①大约在两亿年以前,地球上各大洲是一种什么样的位置?(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大洋)
②各大洲自然条件相似区域的生物种类有无区别?(没有,它们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共同进化演变)
③澳大利亚大陆大约在什么时候与其他大陆分离?(6500万年前)
引申思考:澳大利亚大陆长期孤独地存在于南半球的海洋上,这对生物的进化会产生什么影响?
学生活动:学生结合生物学知识对以上问题进行讨论并发言。
学生发言:略
老师小结:澳大利亚较早地与其他大陆分离,独自孤立于南半球上,自然环境过于单调,减缓了生物进化速度。也因此使一些古老动物保存到今天。
提出问题:澳大利亚自身的生物环境是否有利于这些古生物的生存?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
学生发言:略
老师补充小结:由于澳大利亚远离其他大陆,海洋阻碍了各大陆间的动物迁徙与交流,使旧大陆上的高级食肉猛兽,如狮、豹、虎、狼等无法自己远涉重洋来到这里,也使这些古老动物得以保存至今。所以独特位置是澳大利亚古老生物得以保存的一个重要原因。
板书:位置——孤立于南半球海洋上
引申思考:实际上,长期处于孤立状态的大陆,不仅仅是澳大利亚大陆,还有南极大陆,为什么澳大利亚大陆有那么多特有动物,而南极大陆却很少呢?
引导读图:大陆的漂移
①引导学生观察,南极大陆、澳大利亚大陆与其他大陆分离后,分别漂向何处?(澳大利亚大陆漂向南回归线附近,南极大陆漂向地球最南端)
②启发思考:澳大利亚大陆与南极大陆自然条件有何区别?(南回归线横穿澳大利亚中部,澳大利亚属于热带和温带,气候条件较为优越。南极大陆位于地球最南端,气候寒冷、环境恶劣,不利于生物的生存和发展)
得出结论:优越的自然条件也是澳大利亚古老生物得以生存至今的原因。
板书:自然条件——优越
总结过渡:澳大利亚位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四面环海,面积768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唯一独占一个大陆的国家。几千万年以前,澳大利亚大陆就同其他大陆分离,孤居一方,独立发展。长期以来,自然条件比较单一,动物演化缓慢,又没有大型食肉天敌的侵扰,许多珍奇的原始动物生生不息,一直繁衍至今。现在,我们一起来体会“世界活化石博物馆”的真实含义。
学生活动:一名学生模拟播音员给大家朗诵课本74页资料。
师生互动:老师问,学生答来帮助学生抓住资料当中的关键词语。
师问:澳大利亚有多少种其他大洲没有的植物?
生答:9000种。
师问:澳大利亚有多少种其他大洲没有的鸟类?
生答:450种。
师问:全球有多少有袋类动物分布在这里?
生答:全球150种除了南美洲有几种外,大部分都分布在澳大利亚。
板书:种类繁多
[课堂小结]
澳大利亚因其古老的、特有的生物,被誉为世界活化石博物馆。
[反馈练习]
1.世界上唯一独自占有一个大陆的国家是( )
A.澳大利亚 B.印度 C.加拿大 D.丹麦
2.澳大利亚特有的动物是( )
A.树獭 B.大食蚁兽 C.鸸鹋 D.长颈鹿
3.下列国家中,位于南半球的国家是( )
A.澳大利亚 B.美国 C.英国 D.日本
4.下列国家中,南回归线横穿中部的是( )
A.巴西 B.秘鲁 C.印度尼西亚 D.澳大利亚
5.识别下列图形各是哪些大洲的何种动物?
A__________、__________洲, B__________、__________洲,
C__________、__________洲, D__________、__________洲,
E__________、__________洲, F__________、__________洲,
G__________、__________洲, H__________、__________洲,
K__________、__________洲。
参考答案:
1.A 2.C 3.A 4.D 5.A.巨嘴鸟 南美 B.斑马 非 C.河马 非 D.长颈鹿 非E.大食蚁兽 南美 F.袋鼠 大洋 G.企鹅 南极 H.鸭嘴兽 大洋 K.树獭 南美
※板书设计
第四节 澳大利亚
※活动与探究
当世界各地正深受环境污染、资源破坏、物种灭绝等环境问题困扰时,澳大利亚却以其优美的环境、富饶的物产、神奇的动物界,向世人展示其迷人的魅力,尽情地享受着大自然的丰厚回报。上述环境问题为何在澳大利亚几乎不成其为问题?请查阅资料,看看澳大利亚人在环保方面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
课件中心精品资料 www. 版权所有@课件中心 第 1 页 共 4 页课件中心精品资料 www. 找精品资料 到课件中心
新课标人教版地理学科八年级第二学期课时授课教案
第八章 第二节 欧洲西部(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读图说明欧洲西部地区的范围、位置;在地图上找到主要的国家及首都,说明本区重要的地理环境特征。
2.通过图表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工业上的差异,说明制造业在本区工业中的主导地位,读图说明本区工业区的分布特征。
3.分析欧洲传统畜牧业的发展条件,明确独特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对地区农牧业的重要影响。
能力目标
1.学会运用地图、统计图表说明欧盟在本区内的作用以及在世界经济和政治领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图片和资料或课下收集相关资料,了解欧洲西部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繁荣的旅游业。
德育目标
1.通过本节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以及对地理信息的提取、归纳、推理、对比及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
2.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树立人地协调的发展观念。
3.使学生从欧洲西部区域经济联合发展的成功经验中获得启示。
※教学重点
1.欧盟对世界政治、经济的影响。
2.欧盟主要成员国及分布。
3.欧洲西部工业区的分布。
4.发达的畜牧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5.欧洲旅游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教学难点
1.众多国家的名称及分布。
2.各种图表的判读与分析。
3.本区气候的成因和特征。
※教学方法
以比较分析、讲练结合、导游等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
1.自备欧洲旅游胜地图片若干张。
2.自制欧洲西部空白轮廓图。
3.自制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电脑显示欧洲西部空白轮廓图,请同学们辨认这是世界上的哪一地区?
学生齐答:欧洲西部。
板书:第二节 欧洲西部
[讲授新课]
学生活动:将提前印制好的欧洲西部空白图发给学生,让学生对照课本59页图8.15欧洲西部的国家找出欧盟15个成员国并填注在空白的图上,同时记忆各国首都名称。
板书:主要国家、首都、位置
师生共动:老师指投影(欧洲西部空白图)学生齐说国家名称及首都。
提出问题:①欧洲西部面积仅500万平方千米,但国家数量(众多),人口(稠密)。②从填注的国家来看,经济上大多属于(发达国家)。
学生齐答:略
老师讲述:欧洲西部地区是指欧洲的西半部,面积约500万平方千米,占欧洲的一半左右,这里人口稠密,国家众多,绝大部分是发达国家。为了进一步加强联系,本区形成了一个区域性的国际组织,叫做欧洲联盟(简称欧盟)。
过渡:当今世界经济呈现出一超多极的发展趋势,美国是超级大国,日本是经济大国。欧盟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联合体,以其经济上联合的优势,与美、日成三足鼎立之势,其国民生产总值甚至超过了美、日,同时还在不断地发展扩大。欧洲统一大市场的运行使欧盟在世界经济领域和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作用更加重要,与中国的联系也越加紧密,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欧盟对其成员国的影响。
板书:对成员国的影响
老师介绍欧盟的历史和概况:欧洲联盟是当今世界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政治、经济集团组织。其前身是欧洲共同体,即欧洲经济共同体、煤钢共同体和原子能共同体的统称。1993年11月,《欧洲联盟条约》生效,欧共体演化为欧洲联盟。现在共有15个成员国。
学生活动:学生读58页图8.14“欧盟成员国密切的联系示意图”,让学生采用抢答形式描述欧盟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学生甲:人们可以在欧盟的任何国家购买到欧盟的产品,由于货物流通方便,可以节约人们的时间、金钱和精力。
学生乙:人们能够在欧盟的任何国家工作、学习、退休和旅行,方便人们的生活。
学生丙:人们可以使用统一的货币——欧元。使欧洲各国经济进一步趋向一致。
学生丁:人们可以到欧盟的任何国家购买或出售房产。
学生戊:人们在欧盟旅游时,在任何国家都可以享受医疗保健服务。
过渡:经过几十年的建设,欧盟已建立了关税同盟,实行共同外贸、农业和渔业政策,创立了欧洲货币体系,建立了总预算制度,1993年1月统一大市场正式启动,基本实现了商品、人员、资本和服务的自由流通。在欧盟成员国,汽车司机过境不必办税务手续,人们可自由越境采购、旅游、工作和退休。一个没有国界的大欧洲已逐渐形成。欧盟的建立对于欧洲各国扩大经济市场,降低成本,减少繁琐手续,推动科技发展,促进内外贸易发展都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从此,欧洲各国可以以同一种声音在世界舞台上发言,形成同一种势力与美国代表的世界强势集团抗衡,成为世界政治、经济领域不可小视的力量。
板书:欧盟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
学生活动:老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本59页活动2图8.16欧盟进出口占世界的百分比(1998年)(老师提示:此图强调了对外贸易分进口、出口两个方面,二者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外贸水平的共同标志,不可偏废)
提出问题:为什么以轮船的图形表示本区进出口比重呢?(提示学生结合本区地理位置考虑)
学生回答:本区三面临海,伸入海洋,海运发达。
提出问题:当今世界经济状况呈现一种什么趋势?
学生回答:一超多极。
提出问题:本区进出口额在世界上哪个所占比重大?
学生回答:出口大于进口。
提出问题:中国的外贸发展呈现什么现状?
学生回答:中国在世界贸易中发展迅速,但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
老师小结:通过读图可以看出欧盟在经济上以联合的优势与美、日成三足鼎立之势,成为世界政治、经济领域不可小视的力量。
引申思考:①如果不建立欧盟,欧洲各国以各自的经济实力能否与美、日抗衡?(不能)②欧盟建立的基础是什么?(地理位置相近、经济基础类似、发展水平基本相当)③欧盟建立的结果是什么?(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学生发言:略
老师评价总结:同学们谈得很好,区域经济以集团式发展,可扩大经济市场,降低成本,减少繁琐手续,推动科技发展,促进内外贸易发展,并加强了各国在世界政治、外交上的实力。
过渡:经济发达首先表现为工业发达,我们接着要了解的是本区工业的特征及工业中心的分布。
板书:工业
复习旧知:世界上工业发展最早的是哪个国家?(英国)
过渡:从历史上看,欧洲西部是资本主义工业化最早的地区,也是世界现代工业的发源地,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那么现在本区工业部门构成是一种什么状况呢?
学生活动:师生共读课本60页图8.17不同国家GDP与从事制造业的人口数的关系。(提示:①横坐标代表从事制造业的人口占总职工的百分比。②纵坐标表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③小红点代表某个国家)将学生分为6个小组分别找出六个不同国家的人均GDP和从事制造业的人口占总职工的百分比,并派小组代表报出结果。
1组代表:英国人均GDP 21000美元,从事制造业人口占总职工的25%。
2组代表:法国人均GDP 20000美元,从事制造业人口占总职工的30%。
3组代表:德国人均GDP 25000美元,从事制造业人口占总职工的40%。
4组代表:马来西亚人均GDP 3000美元,从事制造业人口占总职工的16%。
5组代表:印度人均GDP 1000美元,从事制造业人口占总职工的11%。
6组代表:尼泊尔人均GDP不到500美元,从事制造业人口占总职工的2%。
启发思考:①人均GDP与从事制造业人口的关系是什么?
学生齐答:制造业人口比重越大,人均GDP越高。
②从人均GDP看,哪些是发达国家?哪些是发展中国家?
学生齐答:英国、德国、法国是发达国家;尼泊尔、印度、马来西亚是发展中国家。
③发达国家从事制造业人口比重怎么样呢?
学生齐答:比重大。
学生活动:学生读60页课文找出什么是制造业并齐声说。
学生齐说:制造业是把原料进行加工,制造成各种各样产品的工业部门。
老师提问:谁能举例说明。
学生发言:略
引导分析:用实际例子让学生分析工业制成品与初级产品在利润价值、技术难度、生产效率要求三方面的差距,并完成表格(投影如下):
产品类型 举例 利润价值 技术难度 生产效率要求
工业制成品 (汽车) (高) (大) (高)
初级产品 (粮食) (低) (小) (低)
得出结论:发达国家由于制造业比重高,向发展中国家大量出口工业制成品。如:高科技工业产品、附加值高的轻工业产品、以及深加工的农产品。从国外进口价格较低的原材料、燃料和粮食,为本国带来巨大的财富。而发展中国家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制造业水平较低,从业人数比重少,导致了经济贫困落后。
板书:工业部门→以制造业为主
过渡:欧洲西部工业分布是一种什么状况呢?
电脑展示:课本61页图8.18欧洲西部工业区示意图。
学生活动:学生对照图8.15欧洲西部的国家说出本区主要的工业中心分布在哪些国家的哪个方位?(可采用抢答形式)
学生抢答:英国的中部、南部;法国的东北部;德国西北部、南部等。
老师补充小结:本区著名的工业区有德国的鲁尔区、法国的巴黎盆地、英国的伦敦地区及英格兰中部地区等。
引导分析:工业中心分布特点?
学生回答:多而密集,呈十字型分布。
板书:工业分布→多而密集,十字型分布
[课堂小结]
投影展示欧洲西部空白图,师生共同复习15个欧盟成员国的名称、位置及首都,结合板书了解欧盟的建立对成员国的影响及其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欧洲西部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目前也是世界上工业发达的地区之一。工业部门以制造业为主,工业分布多而密集,呈十字型分布。
[反馈练习]
1.欧洲西部大多数国家属于( )
A.经济发达国家 B.发展中国家C.经济落后国家 D.殖民地国家
2.世界上发展工业最早的国家是( )
A.德国 B.法国 C.英国 D.美国
3.欧洲西部面积最大的国家是( )
A.德国 B.法国 C.西班牙 D.英国
4.法国最重要的工业区在( )
A.巴黎盆地 B.地中海沿岸C.中央高原 D.洛林高原
5.2002年12月13日,欧盟哥本哈根首脑会议标志着欧盟开始大举东扩,成员国将由目前的15个增加到( )
A.18个 B.20个 C.22个 D.25个
6.下列地区绝大部分国家属于发达国家的是( )
A.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B.欧洲西部C.大洋洲 D.中东
7.下列国家和地区与其主要人种的组合,不正确的是( )
A.欧洲西部——白种人 B.澳大利亚——白种人
C.埃及——黑种人D.南非——白种人与黑种人混居
8.下列欧盟国家中属内陆国的是( )
A.英国 B.法国 C.意大利 D.奥地利
9.德国首都柏林位于德国的( )
A.东部 B.东北部 C.西部 D.南部
参考答案:
1.A 2.C 3.B 4.A 5.C 6.B 7.C 8.D 9.B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1.通过上网、看电视、查资料等多种渠道了解目前欧盟准备吸纳哪些新成员国入盟,以及加强与哪些国家合作。
2.通过各种媒体了解欧盟各成员国加入欧盟后还得到哪些便利和实惠。
3.调查家乡所在地工业部门结构,了解什么工业部门所占比重高。
课件中心精品资料 www. 版权所有@课件中心 第 1 页 共 5 页课件中心精品资料 www. 找精品资料 到课件中心
新课标人教版地理学科八年级第二学期课时授课教案
第八章 第四节 澳大利亚(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提起澳大利亚,我们的脑海里可能会浮现出这样一幅生动的图景:在碧蓝的天空下,绿茵茵的草地如地毯般展开,人们有的“骑在羊背上”,有的“坐在矿车里”,由一群欢快的动物簇拥着,乘上悉尼歌剧院那气势恢宏的帆船队,浩浩荡荡地从南大洋驶来。澳大利亚是世界上绵羊数(14000万只)最多的国家,羊毛产量(占世界1/4)和出口量(占世界1/2以上)均居世界第一位,因此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板书:“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讲授新课]
设置悬念:澳大利亚盛产羊和羊毛,这是世人皆知的事实。然而①澳大利亚是从何时开始发展养羊业?②又是谁最先把羊这种澳大利亚大陆原本没有的动物引入这块乐土的?
板书:发展历史
学生活动:学生朗读课本76页阅读材料澳大利亚的养羊业,解答以上问题并了解澳大利亚养羊业的发展。
过渡:从阅读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养羊业之所以在澳大利亚得到迅速发展,是得益于这里的自然条件适于绵羊的生长和繁殖。那我们来了解一下当地是一种什么样的自然条件?
板书:自然条件
电脑展示:课本75页图8.38澳大利亚的地形
学生活动:①学生先在课本图8.38上找大分水岭、墨累河、澳大利亚大盆地和北艾尔湖,然后叫四名同学上讲台在投影上分别指认以上地理事物。
②引导读图:让学生根据图例(陆高海深表)阅读图中颜色的变化,来了解澳大利亚地形特点。
学生回答:澳大利亚地形东部、中部、西部各异,东部是海拔较高的大分水岭,中部是大面积的平原,西部是海拔不足1000米的广阔的低高原。
评价小结:澳大利亚大陆地势低平,是世界上地势起伏最和缓的大陆,大陆地形特点与美洲相似,自西向东分为三大地形区,东部山地、中部平原、西部高原。
过渡:澳大利亚由于各地自然条件各异,形成了四个不同农牧业区(图8.37),那农牧业分布与地形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
电脑展示:课本74页图8.37澳大利亚农牧业的分布
学生活动:①学生对应图例了解澳大利亚农牧业的分布状况,在老师引导下,学生边读图边说。(粗放牧羊和牧牛带分布在西部、中部和北部地区,而东南部和西南沿海地区则为混合农业地带)②学生分组讨论农牧业分布与地形的关系。(提示学生阅读75页图8.38的文字部分)
学生发言:略
老师评价各组意见并归纳如下:西部、北部和中部地区,是低矮的高原和大面积的平原,有优良的牧草,又没有大型野生肉食动物,因此适合露天围栏放牧。而东南部和西南部沿海平原区既适合牧羊又适合发展耕作业,而且在时间上不会发生冲突,所以发展混合农业。
转折提问:同样是平原区,为什么中部地区是粗放式放牧,而沿海地区是混合农业,这两个地区在自然条件上还有什么不同?(气候不同)我们接着了解气候对农牧业的影响。
电脑展示:课本76页图8.39澳大利亚的气候
学生活动:①学生在图上找出南回归线。②观察南回归线穿过澳大利亚大陆什么部位?(中部)
板书:位置:南回归线横穿大陆中部
启发思考:从五带划分来看,澳大利亚属于哪一带?(大部分处于热带,南部处于温带)
学生活动:学生在图上找出澳大利亚有哪些气候类型,并齐声说。(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等)
引导学生概括本区大部分地区气候特点——气候炎热干燥
板书:气候:炎热干燥
过渡:澳大利亚农牧业分布与气候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活动:学生对比图8.37与图8.39讨论澳大利亚农牧业分布与气候的关系。(老师可启发学生从各种气候类型的特征对动植物的影响思考)
学生自由发言:略
老师评价归纳如下:澳大利亚的中、西部和北部地区为面积广大的热带沙漠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区,气候较为干燥,适宜牲畜过冬和繁殖。东南部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和亚热带湿润气候,西南部地区为冬季湿润、夏季高温干燥的地中海气候。这样的气候特点既适宜畜牧业,也适宜耕作业,因此这些地区发展了混合农业。
老师补充:混合农业是一种在同一农场中将种植业和畜牧业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农业生产地域类型。
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区对土地利用方式:在农场内划分为若干个区域,分别为小麦地、放牧地、休耕地等,在土地上交替种植小麦、牧草或休耕,充分保持麦田的肥力。此外,用种植的饲料饲养绵羊,羊粪回田可成为麦田的肥料,以达到互为条件、相互促进。
混合农业在时间上的合理分配:由于小麦的耕作活动和牧羊活动在一年内正好是交替进行,这样对于农业安排农活,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小麦种植的忙季在秋(播种)春(收割)两季,冬季为小麦生长季节,农事较闲。而冬季正好又是牧羊活动的忙季(绵羊的配种和剪羊毛)。这样,农民几乎一年四季忙到头,会大大提高农业生产率。
引申思考:澳大利亚70%以上的羊只,集中在东南部和西南部沿海的混合经营地带,其他广大地区放养的羊只相对较少,请从地形和气候条件,分析澳大利亚养羊业地区差异大的原因。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提示学生可通过引水灌溉来解决水资源不足)
学生发言:略
评价小结:澳大利亚东南部和西南部地区地形较为平坦,西南部地区为地中海气候,气候适宜,降水相对于其他地区较为丰富。东南部地区虽然处于大分水岭的雨影区,但引水灌溉可以满足小麦种植和畜牧业的利用。因此这个地区发展混合农业较为有利,而其他地区大多属于年降水量不足500 mm的半干旱区,实行的是利用天然草场实行粗放的放牧饲养。
老师补充:根据投入生产资料或劳动力的多少,将农业分为粗放农业和密集农业。如果投入的生产资料或劳动力较少,扩大土地面积成为增加农业产出的主要手段,这样的农业称为粗放农业。粗放农业一般分布在地广人稀、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地区。因此粗放农业是一种低投入、低产出的农业,所以尽管澳大利亚广大的中、西部和北部地区面积辽阔,但放养的羊只相对较少。
总结过渡:澳大利亚位于南纬10°~44°之间,南回归线横穿大陆中部。大部分地区气候炎热干燥,地形明显分为东、中、西三部分,地形与气候组合成了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澳大利亚人因地制宜形成了不同的农牧业区。除羊毛外,还是世界上重要的牛肉、小麦出口国,农牧业在澳大利亚的经济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板书:自然条件→农牧业区的分布(因地制宜)
过渡:同学们,我国的平均人口密度是多少呢?(120人/平方千米)你们知道澳大利亚的人口密度是多少吗?(学生看书了解2.5人/平方千米)是我国的1/45。澳大利亚国土面积是多少?(768万平方千米)由此,可以看出澳大利亚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国家。澳大利亚的农场规模很大,一般可以达到几千公顷。这么少的人要管理这么大的农场,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呢?
播放录像:澳大利亚的农牧业生产
得出结论:农牧业生产高度机械化。
板书:农牧业生产高度机械化
过渡:高度机械化的农牧业又是建筑在先进的工业化基础之上的,那我们一起来了解澳大利亚工业的发展。
电脑展示:一组资料
澳大利亚铝土矿的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35%,居世界首位;铁矿、镍矿、锌矿和锰矿的储量居世界前5位,其他矿产,如煤炭 、石油、天然气、金矿、钨矿等的储量也很丰富。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以上资料讨论澳大利亚在发展采矿业方面的资源储量优势。
得出结论:矿产资源十分丰富,许多矿产储量居世界前列。
板书:矿产资源十分丰富
电脑展示:课本77页图8.40澳大利亚矿产和城市的分布
学生活动:①学生在图上找出澳大利亚主要矿产资源的分布。②学生找出澳大利亚铁、煤、铝土矿的分布。
学生回答:略
老师边小结边板书:
老师讲述:在丰富的矿产资源基础上,澳大利亚矿产品的开采和出口也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因此被誉为“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板书:矿产品的开采和出口→“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提出问题:为什么二战以前澳大利亚以采矿业为主,而不发展制造业?
学生活动:学生看书读78页阅读材料,来寻找答案。
引申提问:今天澳大利亚的工业发展状况如何?
学生活动:学生看书并分组讨论。
学生活动:略。
评价小结:现在澳大利亚不再是单纯的“坐在矿车上”的国家,而是一个工业化程度较高且服务业发展迅速的国家。
板书:服务业→支柱产业
引申讨论:学生讨论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召开对澳大利亚服务业发展所起的作用。
过渡:澳大利亚这个后起的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它的城市、人口分布是一种什么情况呢?
电脑展示:课本77页图8.40澳大利亚矿产和城市的分布。
学生活动:①说出首都堪培拉、最大城市悉尼、第二大城市墨尔本的特征,并在图上找出这三个城市。②联系旧知思考:澳大利亚人口分布和城市分布特点,说明原因。
学生看书后可相互进行讨论后回答。
评价小结:从图8.40可以看到,澳大利亚城市集中于东南沿海,因为东南部气候适宜,交通便利,发展较早,是人口主要集中的地区,而且澳大利亚是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国家,其大部分人口都居住在城市中,因此人口的分布与城市分布特点相似。首都堪培拉是全国政治中心(出示图片堪培拉),悉尼是全国最大的工业中心和港口城市(出示图片悉尼歌剧院),墨尔本是全国第二大城市(出示图片墨尔本)。
板书:人口、城市分布在东南沿海
[课堂小结]
澳大利亚是南半球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占有整个澳大利亚大陆,地势低平,拥有许多古老的动物,自然条件适宜发展农牧业,矿产资源储量居世界前列。如今,服务业已超过农牧业和工矿业成为其经济支柱。城市和人口集中分布于东部沿海地区。
第四节知识要点与检测
[反馈练习]
1.澳大利亚出口的农牧产品有( )
A.大豆、小麦、羊毛 B.羊毛、牛肉、小麦
C.棉花、小麦、牛肉 D.大豆、小麦、牛肉
2.下列称号与澳大利亚不符的是( )
A.世界活火山的博物馆 B.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C.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D.独占一个大陆的国家
3.澳大利亚东南部的墨累—达令河流域是澳大利亚重要的( )
A.粗放牧羊带 B.绵羊与小麦混合经营带
C.粗放牧牛带 D.羊、牛与经济作物混合经营带
4.澳大利亚最大的工业中心是( )
A.堪培拉 B.悉尼 C.墨尔本 D.珀斯
5.澳大利亚是南半球经济发达的国家,它有( )
A.现代化的农牧业和工矿业 B.丰富的石油和铁矿等矿产资源
C.袋鼠、鸵鸟、鸭嘴兽等珍奇动物 D.世界最高的山脉
6.澳大利亚出口的矿产品中,在世界占有重要地位的是( )
A.铝土 B.铁 C.锰 D.石油
7.关于澳大利亚的正确叙述是( )
A.服务业现已超过农牧业和工矿业,成为澳大利亚的经济支柱
B.澳大利亚从我国进口铁矿石
C.堪培拉是澳大利亚最大港口城市
D.澳大利亚首都是悉尼
8.澳大利亚的人口分布特点是( )
A.绝大部分是英国移民后裔,还有少数华人和印度人
B.人口密度小
C.主要分布在东南部沿海地区
D.广大中部和西部内陆地区人口也很多
9.关于澳大利亚人口集中在东南沿海的原因,错误的叙述是( )
A.东南沿海一带有较好的港口,对外联系便利
B.英国移民首先到达东部沿海地带,建立了城市,发展了农牧业和工矿业,成为人口密集区
C.东南沿海一带地处温带和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适于人们居住
D.广大内陆和西部条件较好,适于人们居住
10.读澳大利亚图(见下图),完成下列要求。
(1)填写图中代号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大洋:A__________、B__________;
岛屿:C__________;
山脉:D__________;
河流:E__________;
城市: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
(2)说出澳大利亚分布最广的两种气候类型。
(3)说出澳大利亚地形的特点。
(4)澳大利亚是世界著名的矿石出口国,写出图中两种主要矿产名称及其分布地区。
参考答案:
1.B 2.A 3.B 4.B 5.A 6.B 7.A 8.C 9.D
10.(1)印度洋 太平洋 塔斯马尼亚岛 大分水岭 墨累河 悉尼 墨尔本 堪培拉
(2)热带沙漠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
(3)地势低平,起伏较和缓,地形分为南北纵列的三个地带,东部是高大的大分水岭山脉,西部广阔的低矮高原,中部是大面积的平原。
(4)铁矿主要分布在西部,铝土矿主要分布在北部。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1.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的气候较为干燥,在这样的环境中发展农牧业应注意什么问题?
2.澳大利亚矿产品出口额在出口总额中占有较大比重,对矿产品开采利用应注意什么问题?开采会对环境产生什么影响?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谈谈你对澳大利亚因地制宜发展农牧业的看法。
4.查阅资料,了解即将召开的中国2008年奥运会可向悉尼奥运会在服务业发展方面借鉴哪些经验。
课件中心精品资料 www. 版权所有@课件中心 第 1 页 共 6 页课件中心精品资料 www. 找精品资料 到课件中心
新课标人教版地理学科八年级第二学期课时授课教案
第八章 第三节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第三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经济特征,它是(单一商品为主的经济)那请同学们思考:①本区农业生产以什么为主?(热带经济作物)②哪一类农作物的生产比较薄弱?(粮食作物)出示图片:饥饿的儿童、一个多子女的家庭。目前,非洲连年饥荒、粮食歉收,粮食供应不足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各国普遍遇到的问题。这里许多居民经常忍受饥饿的煎熬,因此“粮食问题”已成为本区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么造成粮食问题日益严重的原因是什么呢?该如何解决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讲授新课]
电脑展示:非洲气候带分布图
学生活动:①学生找出本区的3条重要纬线。(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
②思考本区大部分属于五带中哪一带。(热带)
③找出本区的气候类型?按照从北向南的顺序齐声说。
学生回答: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草原气候、高山气候、热带雨林气候、地中海气候。
引导思考:以上五种气候各分布在什么地方?
师生共说: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在刚果盆地和几内亚湾沿岸地区,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的南北两侧,热带沙漠气候分布在回归线附近,地中海气候分布在本区西南角,高山气候分布在本区的高山地区。
老师提问:本区以哪两种气候类型为主?
学生齐答: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老师提问:其中哪种气候类型分布最广?
学生齐答:热带草原气候。
复习旧知识:热带雨林气候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齐答:全年高温多雨。
过渡:那热带草原气候的特征呢?
电脑展示:课本72页图8.33乍得首都恩贾梅纳年内各月气温与降水量。
学生活动:学生首先在非洲政区图上找到恩贾梅纳的位置,并判断在哪个气候带。(热带草原气候区)
引导分析:引导学生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来分析恩贾梅纳的气候特征,从气温看,各月气温均在(20℃)以上,从降水看(5月~10月)降水较多,(10月~次年4月)降水较少,有的月份甚至没有。
得出结论:热带草原气候特征是全年高温,降水分为明显干湿两季。
练习:学生读下图判断A、B两处哪是热带雨林气候,哪是热带草原气候?为什么?
学生甲:A地是热带雨林气候,因为这里全年高温多雨。
学生乙:B地是热带草原气候,这里虽然气温较高,但降水量多少有明显的变化,半年较多,半年较少,有的月份甚至没有。
过渡:了解了热带草原气候的特征,我们来看这种气候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影响。
投影展示:课本72页图8.34热带草原地区的自然灾害。
学生活动: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热带草原的湿季”和“热带草原的干季”直观图像,观察两副图像中的稀树、草本植物、作物有何不同?
学生回答:湿季时,稀树草原上的草,能长到2米高,树上枝叶嫩绿,田地里收成较好。干季时,稀树草原上的高草,多焦黄枯萎,只剩下零星低矮的草丛;树上的叶子全都枯落;田地耕作困难。
得出结论:随着季节的变化热带草原上的稀树、草本植物、作物组成了两种截然不同景观。
学生讨论:干湿两季景观的变化与降水有何关系?降水量变化与风向变化有何关系?
学生发言:略
老师小结:热带草原地区明显地分为干湿两季,干湿两季的风和降水明显不同。湿季,风来自海洋,降水丰富;干季,风来自内陆,干燥少雨。有的年份,干旱季节时间延长,湿季时间缩短,或者连续几年干旱,就容易形成严重的旱灾,导致农业收成不好,形成“粮食问题”。所以撒哈拉以南非洲粮食问题日益严重的自然原因就是热带草原气候带来的旱灾。
板书:热带草原气候粮食问题
过渡:除了干旱气候导致本区的粮食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也是本区粮食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
投影展示: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图
提出问题:哪个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有多高?
学生回答:非洲;高达2.4%。
老师补充: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在世界各大洲中居首位,为2.4%,而撒哈拉以南更高达3.0%左右,而粮食每年只增长1.9%,人口增长的速度,已超过了粮食和经济增长的速度,构成了日益严重的人口问题和粮食问题,本区许多国家现在粮食还不能自给。
板书:人口问题粮食问题
过渡:长期以来,这里的农牧业生产落后,农产品产量很低,粮食产量的增长速度远低于人口增长的速度。因此,粮食供应不足成为本区各国普遍遇到的问题。这里的许多居民,特别是常受旱灾威胁的东非热带草原国家的居民,经常忍受饥饿的煎熬。
引申思考:黑非洲农牧业生产落伍的历史根源是什么?
学生讨论并发言:略
老师小结:历史上长期殖民统治是造成本区农牧业水平不高,特别是粮食生产不足的重要原因。因为殖民主义者目的在掠夺殖民地有商品经济价值的初级农矿产品,奴役殖民地人民,而不去发展当地的工农业生产,提高人民的文化技术水平。
板书:单一商品经济粮食问题
过渡: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是世界最贫穷的地区之一,也是世界上粮食产量下降的地区,粮食供应不足成为本区各国普遍遇到的问题。为了维持生存,人们砍伐森林,开垦草原,以扩大耕地面积,或在草原地区放牧过多的牲畜。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根据以下所给内容,用自己的语言重新组织成一段话。
电脑展示:①毁林开荒
②草本植物根系对土壤的保护
③毁草开荒
④狂风吹走肥沃的土壤
⑤寸草不生
⑥逐渐荒漠化
学生发言:人们为了扩大耕地,不惜破坏森林,开垦草原,其结果是失去了草本植物根系对土壤的保护,一遇大风天气,狂风会吹走肥沃的土壤,使土壤逐渐荒漠化,最终寸草不生。
提出问题:过度放牧会造成什么后果?
学生回答:过度放牧会使草原失去更新再生能力,最终也会导致荒漠化。
得出结论:热带雨林地区的森林、热带草原地区的树木和草地,如果遭到人为破坏,将会使土地荒漠化,气候更加干旱,物种减少乃至灭绝,产生环境问题。
板书:人口问题毁草开荒环境恶化
引导思考:环境问题产生后,又将对粮食问题、人口问题产生什么影响?
得出结论:环境问题又将加剧粮食问题,将危及人口问题。
板书;环境恶化粮食问题人口问题
引申思考:如何解决严重的粮食问题呢?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解决粮食问题的以下建议哪些较为可行?再列举一些新建议。
电脑展示几点建议:
是控制人口增长速度,还是大力发展粮食生产?
是逐步提高农业生产的科学技术水平呢,还是开垦草原,不恰当地扩大耕地面积,广种薄收粮食呢?
是否需要政府颁布鼓励农民在经济作物区种粮的政策呢?
学生发言:略
老师小结:同学们的观点非常正确,还有同学提出新的建议。总之,撒哈拉以南非洲解决粮食问题的根本措施是控制人口增长速度,提高农牧业生产水平,保护自然环境。
[课堂小结]
利用板书使学生了解人口、粮食和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观念。
第三节知识要点与检测
[反馈练习]
1.分布于非洲几内亚湾沿岸的气候类型是( )
A.热带雨林气候 B.热带草原气候C.热带沙漠气候D.地中海气候
2.非洲与欧洲相比,非洲( )
A.海岸线曲折,多海湾、半岛和岛屿B.气候炎热,地形平坦
C.人口增长快,农牧业落后D.畜牧业在农业中占重要地位
3.非洲热带草原地区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是( )
A.干旱 B.洪涝 C.寒潮 D.台风
4.羚羊在奔跑,鸵鸟在散步,大象在戏水,长颈鹿伸着长长的脖子在吃树梢上的嫩枝嫩叶,地面上还有成群的斑马和凶猛的狮子。这描写的是( )
A.非洲热带草原景观 B.非洲热带雨林景观
C.澳大利亚热带草原景观 D.澳大利亚热带雨林景观
5.非洲许多国家建有野生动物保护园,它们一般分布于( )
A.热带雨林 B.热带草原C.热带沙漠D.高山山麓
6.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气候( )
A.年降水量比北非少得多
B.以炎热干燥的热带沙漠气候为主
C.以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为主
D.因不临地中海,所以没有地中海气候
7.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分布最广的气候类型是( )
A.热带雨林气候 B.热带草原气候C.热带沙漠气候D.地中海气候
8.下面的框图表示非洲人口、粮食与环境间的恶性循环,完成下列要求:
把下面内容的代号,填入图中恰当的方框内,完善框图。
①人口增长过快 ②砍伐森林,开垦草原 ③粮食短缺 ④贫困 ⑤土地荒漠化 ⑥自然灾害频繁
参考答案:
1.A 2.C 3.A 4.A 5.B 6.C 7.B
8.见下图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查阅资料,关于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如何告别人口、粮食、环境三者之间形成的恶性循环,如何摆脱贫困,谈谈你的想法。
课件中心精品资料 www. 版权所有@课件中心 第 3 页 共 5 页课件中心精品资料 www. 找精品资料 到课件中心
新课标人教版地理学科八年级第二学期课时授课教案
第八章 第二节 欧洲西部(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吃过西餐没有?西餐都吃些什么?(可以让吃过西餐的同学起来描述)我们一起来看一张西方人的餐桌(出示课本61页图8.19图片)看一下欧洲人每天都吃些什么?(学生齐说)可以看到欧洲人每天的餐桌上都离不开各种牛羊肉制品和各种乳制品。为什么欧洲人爱吃牛羊肉呢?好,有的同学看书已经知道了,因为欧洲的畜牧业发达。
板书:发达的畜牧业
[讲授新课]
电脑展示课本64页图8.23“欧洲西部的地形”。
1.学生看图找出本区主要平原和主要山脉。(西欧平原、波德平原、斯堪的纳维亚山脉、阿尔卑斯山脉、比利牛斯山脉等)
2.启发思考:本区地形特点?
学生回答:地势低平、南北多山地、中部平原广大。
3.老师提问:本区的平原主要分布在哪里?
学生回答:西部沿海。
4.老师提问:山脉的走向以什么为主?
学生回答:东西走向为主。
引申思考:本区这种地形特点会对气候产生什么影响?(提示学生从本区海陆位置和盛行风带来考虑)
学生回答:本区常年盛行西风,西风从海洋向陆地吹来,可以带来丰沛的降水,使本区形成深受海洋影响的气候。
老师反问:如果阿尔卑斯山脉不是东西走向,而是南北走向,会形成海洋性气候吗?
学生齐答:不会。
老师小结:由于本区平原在沿海,山脉是东西走向,有利于来自大西洋上的温暖湿润的西风气流由西向东深入内陆,给沿途带来丰沛的降水,形成深受海洋影响的气候。而全年温和湿润的气候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
板书:温带海洋性气候→多汁牧草
过渡:那仅有温暖湿润的气候是不是就可形成发达的畜牧业呢?
学生回答:不行。
老师反问:还需要什么条件?
学生齐答:广阔草场。
出示资料:欧洲西部草场面积广大,英国、法国的草场面积分别占本国面积的1/2和1/4。
引申提问:本区草场的分布与地形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本区的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
评价小结:由此可以看出,以平原为主的地形也是本区畜牧业形成的一个重要条件。
板书:以平原为主的地形→草场广布
过渡:我们了解了本区发达的畜牧业得益于本区平原为主的地形和温暖湿润的海洋性气候,那温带海洋性气候是怎么形成的?它的气候特征如何?
电脑展示:课本63页图8.22“欧洲西部的气候”。
学生思考:①欧洲西部大部分位于五带中的哪一带?②欧洲西部有哪些气候类型?哪种气候分布最广?③综合分析瓦伦西亚、伯明翰、汉堡三地的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状况,描述温带海洋性气候特点。
学生A:根据图上标注的纬线可判断本区大部分位于温带。
学生B:本区气候类型有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寒带气候、高原山地气候,其中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最广。
学生C:瓦伦西亚、伯明翰、汉堡三地最冷月(1月)气温均在0℃以上,最热月(7月)气温均在20℃以下,可看出这三地冬天不冷,夏天不热,气候比较温和;从三地年降水量来看,各月均有,可看出降水分配较均匀。
评价小结:同学们分析得非常透彻,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本区地处中纬度大陆西岸的地理位置形成了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的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的特征是全年温和多雨。
板书:地处中纬度大陆西岸→温带海洋性气候
对比分析:投影展示课本图6.9和图6.10,比较温带海洋性气候与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差异。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比较并派代表发言。
得出结论:温带大陆性气候特征是冬冷夏热,降水较少。
综合分析:温带海洋性气候对发展畜牧业的有利条件。(可让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老师小结:全年温和湿润的气候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大部分草场可常年放牧,适合发展畜牧业,也较适合水果、蔬菜和花卉的种植,但由于阴雨日较多,日照不足,雨热不同期,部分粮食作物的生长会受到不良的影响。
过渡:以上我们了解了欧洲西部发达的畜牧业与自然条件的关系。此外,畜牧业之所以发达也与当地人的重视有关,欧洲西部的人们称牧草为“绿色金子”。在英国,畜牧业产值占全部农业产值的70%以上,法国和德国的农业产值中,畜牧业比重也略高于种植业。荷兰、丹麦等国是世界上著名的乳畜大国,其中丹麦的乳畜产品在出口总额中占30%以上,火腿、熏肉、香肠、乳酪是主要的出口产品。那欧洲西部国家的农业结构是一种什么样的结构呢?
学生朗读:课本62页阅读材料。
提出问题:本区是一种什么样的农业结构?以什么为主?
学生回答:畜牧业与种植业相结合,以畜牧业为主。
引申思考:这种农业结构的形成除了受自然条件影响,还与什么社会经济条件有关?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提示学生从畜产品与农产品价格比较)
学生回答:畜产品价格高,农产品价格低。
老师小结:这种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结构的形成还受社会经济的影响。因为深加工的各种畜产品的附加值远高于种植业,在国际市场上可获得更高的利润。
提出问题:本区劳动力短缺,而农业还高度发达的原因是什么?
投影展示:课本62页图8.21“乳产品的生产过程”,老师引导学生读图思考。
得出结论:农业生产高度机械化、专门化和社会化。
过渡:同学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50年代,世界发达国家一种新的工业蓬勃兴起,并被誉为是无烟工业,你们猜一猜是什么工业?(旅游业)它为什么被誉为是无烟工业呢?(投资少、收效快、利润高、无需工业原料、燃料、不污染环境)
教师讲述:旅游业目前是世界经济中创汇最高的行业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就业部门。而目前,欧洲是最受世界各国旅游者青睐的地区。1991年去欧洲的游客占世界游客总数的61.6%。今天,我们就一起去领略一下欧洲的旅游景观。
板书:繁荣的旅游业
学生活动:学生看课本65页图8.24“欧洲的旅游胜地”,并结合日常生活从各种渠道获知的一些欧洲旅游胜地进行交流。
男女竞赛:从靠墙第一名同学开始,每人说出一个旅游景点名称及所属国家,后面同学不得重复,遇到不知道的同学起立说“过”,后面的同学接着说,直到游戏结束。看男女哪一方说“过”的同学多,多者一方为输。
评价小结:最后结果,男同学获胜,由此可以看出男同学知识面较广。能说出这么多旅游名胜,女同学要加油啊!现在你们一定想知道欧洲旅游业是依据什么有利条件发展起来的吧!
板书:发展条件
回忆旧知:①欧洲西部的地理位置有何特点?
学生回答:三面临海,伸入海洋。
②欧洲西部有哪些地形类型?
学生回答:平原、山地。
③欧洲西部有哪些气候类型?
学生回答:温带海洋性、温带大陆性、地中海气候、高山气候、寒带气候。
启发引导:得出结论,由此可以看出,欧洲西部自然条件多种多样,使大自然的山、水、光、气、动植物等景观巧妙结合起来,构成千变万化的自然风光。如南部地中海沿岸的国家,夏季阳光明媚,海滨沙滩风景优美。北部冰川作用形成的曲折、幽深的峡湾,引人入胜。中部由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阿尔卑斯山是人们登山滑雪的好地方。
板书:自然条件多种多样
老师讲述:从人文方面看,历史上,欧洲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这个地区有不少古建筑遗址、文化艺术城市和博物馆。如意大利首都罗马,是欧洲最古老的名城之一,至今仍保留着不少名胜古迹。再加上各地独特的风土人情,如西班牙斗牛等,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板书:人文景观丰富各异
过渡:那我们现在就去欧洲的旅游胜地游览一圈吧!
模拟一次欧洲旅行。(老师事先准备好一些有关欧洲西部旅游景观的图片,老师充当导游,同学们充当游客)
导游过程:请同学们准备好,旅游正式开始。我们从北欧的挪威(出示挪威旅游卡片)起程,观看午夜太阳后,乘船游览峡湾,然后过北海来到“风车之国”荷兰(出示荷兰游览胜地卡片),“观赏花卉与风车,参观围海造田工程”。同学们个个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可轮船的汽笛长鸣,催促着大家赶快上船驶向英国伦敦(出示卡片),在伦敦首先参观了“格林尼治天文台”,瞻仰了伟大的导师马克思墓地,又怀着崇敬的心情,依依不舍地离开伦敦。坐上电汽化列车,穿过英吉利海底隧道,来到法国巴黎,观看高耸雄伟的“艾菲尔铁塔”,去世界艺术宝库“巴黎圣母院”,同学们个个眼花缭乱,赞不绝口。而好戏还在后头,我们又来到西班牙(出示卡片),三五成群地走在地中海沿岸的沙滩上,沐浴阳光,沉醉在欢乐幸福之中。然后来到罗马古斗兽场(出示卡片),看到精彩壮观的斗牛比赛。早听说意大利的水城威尼斯(出示卡片)名扬世界,今日同学们荡起小船,穿巡在大街小巷,犹如在“世外桃源”。游完水城后,请大家准备好登“阿尔卑斯山”(出示卡片),会滑冰的不妨试一试滑雪运动,不会滑冰的可一睹滑雪运动的风采。登山累了可休息一段时间,休息期间,爱好音乐的同学可到奥地利(出示卡片)欣赏盛大的音乐会,喜欢逛商场的同学可到“钟表王国”(出示卡片)买一块名牌钟表,作为我们此次旅游的纪念吧!现在宣布旅游结束。
[课堂小结](口诀法归纳欧洲西部地理特征)
地势低平 海岸曲折 海洋气候 温和湿润 人口稠密 国家众多
经济发达 工业先进 农牧兴旺 条件优越 文化各异 旅游繁荣
第二节知识要点与检测
[反馈练习]
1.欧洲西部的主要地形类型是( )
A.山地、高原 B.平原、山地C.高原、盆地 D.平原、丘陵
2.欧洲西部最典型的气候类型是( )
A.极地气候 B.温带大陆性气候C.温带海洋性气候D.温带季风气候
3.以奶牛饲养业为主,畜牧业在农业中比重高达70%的国家是( )
A.比利时 B.荷兰 C.英国 D.德国
4.法国著名的旅游胜地有( )
A.古斗兽场B.水城威尼斯C.艾菲尔铁塔 D.曲折幽深的峡湾
5.本区的平原,主要分布在( )
A.波罗的海和北海沿岸 B.黑海沿岸
C.南部三大半岛 D.地中海沿岸
6.亚、非、欧三洲都濒临的大海是( )
A.里海 B.阿拉伯海 C.波罗的海 D.地中海
7.地中海沿岸阳光沙滩游人最多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8.欧洲西部适宜多汁牧草生长的主要原因是( )
A.畜牧业发达B.气候温和湿润
C.地形以平原为主D.西欧人民酷爱乳产品和牛羊肉
9.读欧洲西部地区国家分布图,完成下列要求。
①将下列地理事物的代号,标注在图中恰当位置。
a.北海 b.地中海 c.波罗的海 d.直布罗陀海峡 e.冰岛 f.巴尔干半岛 g.大西洋
h.鲁尔工业区
②A是_____国,所在的地形区为_______,气候类型是________为主。
③B国所在的半岛是_________,其上分布有古老的__________山脉。
④该区是世界贸易发达的地区,试从地理位置分析其原因。
⑤在图中用同一种颜色表示出目前欧盟15个国家的领土范围,说出欧盟在本地区和世界经济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
1.B 2.C 3.C 4.C 5.A 6.D 7.B 8.B
9.①图略 ②法 西欧平原 温带海洋性气候 ③斯堪的纳维亚半岛 斯堪的纳维亚
④欧洲西部地形平坦,河流众多,水系河网发达,内部国家之间交通来往便利;地处亚欧大陆西部,三面环海,多优良港湾,便于发展海洋运输,有利于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往来。
⑤图略。欧盟的成立有利于各成员国扩大市场,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繁琐手续,促进贸易的发展,加强了各国之间的政治和经济联系。与美、日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在世界政治、经济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1.设计一条去欧洲西部的旅游路线,说出经过的国家,描述可能见到的景观。
2.调查家乡所在地的农业结构,借鉴欧洲西部的农业结构,分析其是否合理。
课件中心精品资料 www. 版权所有@课件中心 第 1 页 共 5 页课件中心精品资料 www. 找精品资料 到课件中心
新课标人教版地理学科八年级第二学期课时授课教案
第八章 第三节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位置。知道本区是位于(大西洋和印度洋之间的低纬地区),那请同学们思考:本区大多数国家都位于五带中哪一带?(热带)因此本区大部分地方的气候为(热带气候),这种气候适宜发展(热带经济)作物,是咖啡、可可、枣椰、油棕和香蕉等热带经济作物的故乡。此外,本区矿产资源(丰富),其中不少矿产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丰富的物产并没有带给本区人民以财富,目前本区大多数国家经济发展缓慢。那本区经济落后的根源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单一商品为主的经济。
板书:单一商品为主的经济
[讲授新课]
学生活动:学生看课本69页找出什么是“单一商品经济”并齐声说。
板书:概念过分依赖某一种或某几种初级产品生产的经济。
电脑展示:课本69页图8.30本区主要进出口产品示意图思考:①本区主要出口哪些产品?这些出口产品属于原料还是工业制成品?②本区国家主要进口哪些产品?这些进口产品属于原料还是工业制成品?
学生回答:
学生甲: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主要出口矿产、森林、畜产或热带经济作物,这些出口的产品属于原料或半成品。
学生乙: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主要进口机械、汽车等。这些进口的产品属于工业制成品。
练习:下列物品中哪些是原料,哪些是工业制成品?(活牲口、牛肉罐头、皮鞋、巧克力糖、钻石戒指、可可豆、咖啡、原油、木材、金刚石、铜、汽车)老师说产品,学生判断属于原料还是工业制成品(学生可采用抢答形式)
活牲口——原料
牛肉罐头——工业制成品
皮鞋——工业制成品
巧克力糖——工业制成品
钻石戒指——工业制成品
可可豆——原料
咖啡——原料
原油——原料
木材——原料
金刚石——原料
铜——原料
汽车——工业制成品
启发思考:原料和工业制成品哪一种价格高?哪一种价格低?
老师举例:咖啡豆和罐装咖啡粉哪个价格高?
学生回答:罐装咖啡粉价格高。
得出结论:工业制成品价格高,原料价格低。
学生讨论:本区在与发达国家的贸易中处于什么地位?
学生回答:本区国家低价卖出原料,高价买进工业制成品,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
老师评价小结:同学们分析的非常对,在国际市场上,原料价格低,工业制成品价格高,所以本区国家与发达国家贸易处于一个非常不利的地位,这也是单一商品为主的经济的弊端。
电脑展示:课本70页图8.31本区某些国家的主要出口商品占本国出口商品总额的百分比。提出问题:①本区这些国家主要出口商品属于初级产品还是工业制成品?②各国主要出口商品所占百分比是多少?③以上数字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
学生甲:本区这些国家主要出口商品属于初级产品。
学生乙:科特迪瓦出口可可占本国出口商品总额的41%,乌干达出口咖啡占45%,赞比亚出口铜占70%,博茨瓦纳出口金刚石占72%,索马里出口活牲口占56%,尼日利亚出口原油占90%,刚果出口原油、木材占56%。
启发学生思考第③个问题。
得出结论:本区大多数国家都以一两种热带经济作物和矿产品作为主要出口物质。
老师小结:矿产、木材、牲口、经济作物产品都是工业原料、半成品等初级产品,在对外贸易中,一般价格低廉。本区出口初级产品的国家,长期受殖民主义者统治,工业不发达,许多工业制成品要从国外进口。工业制成品的价格要比初级产品贵得多。因此,这些国家卖出初级产品,买进工业制成品,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另外,“单一商品经济”,只依赖少数几个发达国家的采购,出口商品价格在国际市场上波动很大。这就严重地制约了本国经济的发展。
板书:制约了本国经济发展。
练习:课本70页活动2,电脑展示图8.32可可对加纳经济的重要性。学生无准备,课本上提到的4个问题。
老师提问:加纳主要出口商品是什么?
学生回答:可可、木材、矿物。
老师提问:靠此类产品出口赚取外汇,对国家有利还是不利?为什么?
学生回答:加纳靠出口可可、木材、矿物这些产品赚取外汇,对国家不利,因为可可、木材、矿物属于初级产品,价格低。
老师提问:加纳的主要进口产品是什么?
学生回答:加纳主要进口交通设备及机械、杂类制品、食物、化学物品、燃料等。
老师提问:依赖其他国家供应此类进口产品,有什么弊端?
学生回答:工业制成品价格远远高于原料的价格,会加重本国的经济负担。
老师评价:通过刚才检测,同学们掌握的不错。那同学们想过没有,本区国家这种“单一商品经济”是如何形成的呢?
学生讨论:学生分组结合上节课知识及历史知识讨论本区“单一商品经济”的形成原因,讨论以后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发言:略
老师小结:本区长期受殖民主义者的政治侵略和经济控制与剥削是本区“单一商品经济”形成的根本原因。
板书:形成原因长期受殖民主义者的统治和控制
过渡:那么本区国家摆脱单一经济困扰的出路在哪里?
资料展示:
1.南部非洲的博茨瓦纳就是一条腾飞的“小龙”。1966年独立到1990年的25年间,年平均经济增长率始终在两位数以上,目前已是一个人均收入2800多美元的中等收入国家。
2.地处印度洋上的岛国毛里求斯是一条不大为人所知的“经济小龙”。1968年独立后,毛里求斯大力发展旅游业和第三产业,同时建立出口加工区和发展金融业,经济年平均增长率保持在6%,人均收入达2500美元,人均寿命70岁,成为非洲生活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
3.科特迪瓦1960年从法国统治下获得独立,经济上是一个以生产热带经济作物可可、咖啡为主的农业国家。20世纪70年代国际市场上可可、咖啡价格成倍上涨,科特迪瓦国家收入大增;70年代后期,人均年生产总值超过1000美元以上。国家利用赚取的外汇,换取工业品和粮食,办学校、建高速公路、修机场、发展城市建设,使科特迪瓦成为非洲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人们说“科特迪瓦创造了奇迹”,是“非洲成功的经验”。但是,80年代以来,世界可可、咖啡产量增多,价格下跌,科特迪瓦经济遇到很大困难。为了摆脱经济困境,科特迪瓦政府决定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广泛种植油棕、菠萝、橡胶、甘蔗、椰子和水稻等多种作物,努力增产粮食;同时,还吸引外资,大力兴办农产品加工工业和旅游业等多种产业,初步改变了单一经济带来的种种问题,使科特迪瓦的民族经济得到了振兴和发展。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以上资料讨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摆脱单一经济困扰的出路在哪里?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发言:略
老师总结:只有振兴民族工业,发展多样化农业才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各国摆脱“单一商品经济”困境的唯一出路,也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经济腾飞的经验。
[课堂小结]
结合板书,小结“单一商品经济”的概念、弊端、形成原因及出路。
[反馈练习]
1.下列物品属加纳最主要出口物质的是( )
A.木材 B.可可豆 C.皮鞋 D.巧克力糖
2.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形成单一商品经济的原因是( )
A.自然条件优越,自然资源丰富
B.长期受殖民主义者的统治和控制
C.单一商品经济可以发挥本国的资源优势
D.单一商品经济在国际上能赚很多钱
3.非洲国家改变单一商品经济的出路是( )
A.扩大热带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
B.提高出口矿产品的价格
C.努力发展民族经济,振兴本国经济
D.扩大热带经济作物和矿产品的贸易范围
4.非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是( )
A.埃及 B.坦桑尼亚 C.科特迪瓦 D.南非
5.下列物品中属于工业制成品的是( )
A.金刚石 B.活牲口 C.咖啡 D.牛肉罐头
6.案例分析:
1952年我国出口商品中初级产品占83.4%,工业制成品占16.6%,1996年出口商品中初级产品占15%,工业制成品占85%。40多年来,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
(1)大量出口初级产品的弊端是什么?
(2)我国出口商品构成为什么会出现上述变化?这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
1.B 2.B 3.C 4.D 5.D
6.(1)在对外贸易中,初级产品价格低廉,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
(2)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使我国的工业制成品除满足国内的需要外,还有更多的产品供给出口。这给我国经济带来很大好处,出口工业品换取的外汇,可以进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钢材、机电产品、交通工具等商品,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1.查阅各种资料或通过各种媒体了解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一些国家经济发展现状。
2.调查家乡所在地出口产品中,哪些是初级产品,哪些是工业制成品。
课件中心精品资料 www. 版权所有@课件中心 第 1 页 共 4 页课件中心精品资料 www. 找精品资料 到课件中心
新课标人教版地理学科八年级第二学期课时授课教案
第八章 第三节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阅读各类地图和图片,了解本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主要国家。
2.知道本区是以黑色人种为主的地区,了解非洲黑人的原始居住地分布与自然地理环境外来移民的关系。
3.初步了解非洲黑人的文化和风俗习惯,以及政治地图的变化。
4.了解本区丰富的自然资源。
5.了解以生产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的形成和后果。
6.通过具体实例及图片,认识本区人口和粮食、干旱和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
能力目标
1.通过本区大量的人文与自然景观图像、地理分布图、气候图的阅读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图像获取知识和记忆知识的能力。
2.通过比较分析本区的主要进出口产品示意图、本区某些国家的主要出口商品统计表、热带草原气候干湿季变化与自然灾害的关系示意图,以及人口、粮食问题、环境问题的综合分析,培养理解、分析地理知识的能力。
3.通过非洲黑人原始居住地与外来移民长期殖民统治问题、初级产品为主的单一经济问题、人口粮食环境与贫穷问题及如何解决的讨论,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辩证思维的能力。
德育目标
1.通过综合分析,理解本区人口和粮食、干旱和荒漠化等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的途径,培养正确的人地观。
2.通过对非洲黑色人种文化、风俗、艺术和非洲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的知识讲解,进行种族平等、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国际主义教育。
3.通过本区关于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和一些国家经济发展案例的讲解,培养学生树立国家之间不仅需要平等互利、相互合作,而且还要独立自主、因地制宜发展民族经济的观点。
※教学重点
1.以生产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区。
2.黑人原始居住地分布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3.本区人口、粮食与环境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4.热带草原气候的特征。
※教学难点
1.干旱和土地荒漠化问题的形成原因。
2.如何协调人口、粮食与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
3.单一商品经济的形成。
※教学方法
比较分析、综合分析、读图分析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
1.自备一些与本区有关的图片。
2.自制多媒体课件。
3.有关录像资料。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录像《走进非洲》,让学生用眼用心去感受一下非洲这片神奇而又充满生机的土地。看完录像后,提出问题:①非洲是以什么人种为主?(黑人)②是不是所有非洲国家都是以黑人为主的?(不是,如埃及就是以白种人为主)
老师讲述:非洲按照人种特征的明显差异可分为两部分,以撒哈拉沙漠为界,以北的是北非,它是以白人为主的阿拉伯世界,而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地区,黑人占90%以上,因此有“黑非洲”之称。今天我们就要走进“黑非洲”。
板书:第三节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板书:黑种人的故乡
[讲授新课]
电脑展示:课本66页图8.25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学生读图了解本区分布。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交流自己所知的有关“黑非洲”的知识。交流完毕后,每人起立说一句有关“黑非洲”的小知识。(可采用抢答形式)
评价小结: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说得都非常好,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确是一块神奇而又迷人的土地。这里有浩瀚的沙漠、茂密的雨林、无际的草原、繁多珍稀的动物,以及被誉为“地球的伤痕”——东非裂谷带,非洲的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上奇特的赤道雪,维多利亚瀑布和维多利亚湖,非洲最深而狭长的湖——坦噶尼喀湖的秀丽景色。此外本区还有独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及风土人情。非洲的音乐、歌舞、绘画、雕刻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瑰宝。(电脑显示图片68页图8.27制作和出售手工艺品,图8.28非洲的鼓手)非洲黑人的体育天赋也在世界体坛大放光彩,不仅如此,本区悠久灿烂的文明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阿克苏姆、苏丹、马里王国,它们悠久文明的历史仅次于古埃及,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其神奇迷人的一切吸引了成千上万名游客,也成为探险家、考古学家、科学家向往的地方。
过渡:这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上有哪些主要国家?绝大多数属于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在世界各大洲中的地位如何?这片土地上为什么会有如此绚丽多彩的文化和风俗习惯?我们还是先来了解一下本区的位置。
电脑展示:课本67页图8.26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提出问题:①本区东西部分别临什么海洋?②请同学们找出本区大西洋沿岸最大的海湾。③请同学们找出非洲大陆西南端,有一个突出在海洋上的尖角的名称。④在图中找到赤道,观察赤道穿过本区什么部位。
学生回答:
学生甲:本区东临印度洋,西临大西洋。
学生乙:本区大西洋沿岸最大的海湾是几内亚湾。
学生丙:非洲大陆西南端突出在海洋上的尖角是好望角。
学生丁:赤道穿过本区中部。
老师小结:通过同学们读图思考回答,我们可以看出本区的位置是位于大西洋和印度洋之间的低纬地区。
板书:位置→位于大西洋和印度洋之间的低纬地区
学生活动:学生读课本67页图8.26找出以下地理事物:撒哈拉沙漠、刚果盆地、尼罗河、东非高原、乞力马扎罗山。
老师检查:分别让5名同学上讲台在电脑投影图上指出以上地理事物。
提出问题:①本区地形以什么为主?②海拔大多在多少米以上?③地势向什么方向倾斜?
学生活动:学生对照地形图讨论交流以上问题。
得出结论:本区地形以高原为主,海拔大多在1000米以上,本区地势东部和南部高,中部、西部及本区北部低。
板书:地形→高原大陆
过渡:我们知道人口的分布要受自然条件的影响。那么本区受自然条件影响,居民是一种什么样的分布状况呢?
板书:原始居住地分布
电脑展示:课本69页图8.29“非洲的黑人原居住地和外来移民”思考:①非洲黑人的原始居住地主要在哪里?②这些地方自然条件如何?③目前非洲有哪些国家的外来移民?
学生回答:
学生甲:非洲黑人的原始居住地主要分布在几内亚湾沿岸、刚果盆地、海拔比较低的高原地区。
学生乙:这些地区的自然环境与撒哈拉沙漠、埃塞俄比亚高原相比要优越一些,气候既不太干燥,海拔又不太高。
板书:原始居住地分布←自然环境
学生丙:目前非洲的外来移民主要是欧洲的英国人、法国人、西班牙人。
引申思考:这些欧洲人为什么要移民到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电脑展示:非洲矿产资源分布图、非洲政治地图的演变图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读图讨论:①本区的矿产资源在世界上处于什么地位?②欧洲人移民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目的是什么?③欧洲人的到来对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④目前本区政治地图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分组讨论后并派代表发言。
学生回答:
1组代表:本区矿产资源非常丰富,不仅种类多,而且储量大,不少矿产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像黄金、金刚石的储量和产量都占世界第一位;铜矿、铁矿、铀矿和其他金属矿产的储量也很多。南非是出产黄金最多的国家,几内亚是出产铝土最多的国家,赞比亚是出产铜矿的重要国家。
2组代表:欧洲人移民到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是为了掠夺黄金、象牙、香料等各种物产。
3组代表:欧洲人的到来,使这里广大土地都被英国、法国、葡萄牙、比利时、西班牙等国强占和瓜分,大多数国家都沦为了殖民地,长期遭受殖民主义政治统治和经济影响,经济非常落后。
4组代表:二战以前,本区只有埃塞俄比亚和利比里亚两个独立国家。到1990年3月,撒哈拉以南由白人统治的最后一个殖民地——纳米比亚也宣告独立。现在黑非洲的国家都已独立,只有少数岛屿仍为英、法属地,非洲的政治地图发生了很大变化。
老师评价并引申思考:各组代表的发言都非常精彩。目前在美洲黑人分布也较多,那黑种人从非洲迁向美洲的历史经过是怎样的?(启发学生联系学过的历史知识来分析)
学生回答:殖民主义者来到黑非洲首先掠夺这里丰富的资源和物产,进而又进行罪恶的奴隶贸易,将黑人当作商品卖往世界各地,并对大量移民进行长期统治。
老师小结:根据考古学家的发掘证明,非洲是远古人类的发祥地之一。在历史上,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曾建立过一些文明国家,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文化。但是,从15世纪起,欧洲殖民主义者相继侵入,最初从掠夺黄金、象牙、香料开始,进而从事罪恶的奴隶贸易,把黑人绑架、掳掠运往美洲贩卖。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非洲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土崩瓦解。现在,黑非洲的国家都已独立。许多国家独立后,正逐步摆脱殖民主义经济的束缚,发展自己的民族经济。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了解了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位置、地形特点以及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反馈练习]
1.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位于( )
A.地中海和大西洋之间 B.印度洋和地中海之间
C.红海和地中海之间 D.印度洋和大西洋之间
2.关于好望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位于非洲大陆西南端
B.该处为终年炎热干燥的热带沙漠气候
C.该处是大西洋和印度洋的分界线
D.好望角位于南回归线以北
3.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形大势是( )
A.由北向南倾斜 B.由东南向西北倾斜
C.由南向北倾斜 D.由东北向西南倾斜
4.世界上黑种人的故乡主要分布在非洲的( )
A.西部 B.北部 C.南部 D.东部
5.关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以高原地形为主,高原的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
B.西部高原上有一条断裂深陷的东非裂谷带
C.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坐落在南部高原上
D.刚果盆地位于本区中部偏西的高原之中
6.世界上出产铝土矿最多的国家是( )
A.南非 B.埃及 C.摩洛哥 D.几内亚
7.有关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自然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东非裂谷带是地壳在运动过程中断裂形成的,现在还在继续扩大
B.本区气候炎热多雨,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
C.本区的石油资源,虽不如西亚北非丰富,但尼日利亚却是本区重要的石油输出国
D.本区的降水量比北非要少得多
8.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 )
A.刚果盆地 B.南非高原C.东非裂谷带 D.几内亚湾沿海地区
9.撒哈拉以南非洲人文地理的主要特点是( )
A.撒哈拉以南是世界黑种人的故乡
B.非洲南部是阿拉伯世界的一部分
C.黑种人各部族没有各自的语言、风俗和原始宗教
D.非洲南部居民多信奉伊斯兰教
10.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非洲只有__________个独立国家,其中__________和__________位于撒哈拉以南非洲。现在,黑非洲的国家都已__________,非洲的政治地图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参考答案:
1.D 2.A 3.B 4.C 5.A 6.D 7.A 8.D 9.A 10.三 埃塞俄比亚 利比里亚 独立
※板书设计
第三节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活动与探究
让学生从各种媒体中收集目前世界上哪些国家还存在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的行为,对学生进行种族平等、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国际主义教育。
课件中心精品资料 www. 版权所有@课件中心 第 1 页 共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