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中心精品资料 www. 找精品资料 到课件中心
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精品教案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教学目标】
①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②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夜的形成,并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说明在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的知识。
③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并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和各自的特点。
④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从而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及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 用地球自转的基本知识解释一些自然地理现象;四季的形成。
【教学准备】
大地球仪1个,小地球仪10个,昼夜形成演示仪,手电筒11个,《地球自转歌诀》投影片,地球公转运行仪,皮球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导入]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自然现象,可能没有引起大家太多的注意,如:为什么会有日出日落?为什么日出自东,日落向西?
(因为地球的自转运动)
从身边的自然现象入手,让学生感觉学习地理有用,同时又教育学生要养成观察的习惯。
[教学新课]
板书一、地球的运动
大家知道这些现象是地球的自转运动引起的,那么地球是怎样进行自转运动的?自转运动又是怎样产生白天、黑夜的?我们这儿准备有手电筒和地球仪,你能演示一下地球的自转运动吗?你能通过演示来解释这些现象吗?
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容易激起学生们的探究欲望。问题一出,学生立即会跃跃欲试。
学生四人一组,合作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有人拿手电筒,有人转动地球仪,有人观察并做好记录,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学生旋转地球仪时的方向,演示完毕后,小组讨论下面这几个问题:
让学生自己动手,既能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①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日出回落现象?(因为地球的自转)
②为什么日出自东、日落向西?(自转方向和日出日落相反是自西向东)
③日出日落产生了什么现象?(白天黑夜)学生回答完毕后,请学生进一步思考下列问题:
④昼夜的产生只是因为地球在自转吗?
若问题4学生回答不出来,教师用一较大的玻璃地球仪进行演示,让学生观察、思考后回答。(还因为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
通过设置这几个问题,在探究自转运动的过程中,由现象到本质,将难懂的、抽象的知识变的简单、具体。
搭建一知识台阶,帮助学生理解。低台阶、高密度。
教师作进一步的解释: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因此,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我们叫它昼半球;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黑夜,我们叫它夜半球(如教材图1.15昼与夜示意图)。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各地昼夜也就不断更替,而且总是自东方迎来黎明的曙光,由西方送走黄昏的落日。
再请学生自己动手用手电筒和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如教材图1.17昼夜交替演示图所示,思考下列问题:
①指出昼半球、夜半球的范围。当中国是白天时,还有哪些国家是白天,有哪些国家是黑夜?(处在白天的有日本、朝鲜、蒙古等国家;处在黑夜的有美国、加拿大、巴西等国家。)
②将地球仪转动180°,中国和美国分别处在白天,还是黑夜?(中国处在黑夜,美国处在白天。)
③地球上某地经历一次白天和黑夜大约多长时间?(24个小时左右,即一天。)
④从南极和北极上空俯视地球自转运动的方向有什么不同?(从北极俯视为逆时针,南极俯视为顺时针。)
⑤教材图1.18讨论思考,在同一时刻,中国北京的畅畅同美国的姨妈互相问候有差异,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因为地球不停地从西向东自转,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也就是说东边的地点的时刻比西边地点的时刻早。)
这几个问题的设置,将知识拓宽、加深。
教师小结:(边小结过板书)地球围绕地轴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还使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了时刻的差异。
教师出示《地球自转歌诀》,学生朗读:
地球向东绕轴转,旋转一周为一天,
背着太阳为黑夜,朝着太阳为白天,
地球上面看日出,每天东边要早见。
歌诀帮助学生记忆。
承转:大家都知道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绕太阳公转,你能想像出同时进行的这两种运动吗?
板书 二、地球的公转运动
现在我给大家演示这两种运动,请大家边观察边思。考下列问题:
①地球公转围绕的中心是什么?
②运动的方向怎么样?
③公转一周的时间有多长?
(学生总结)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绕太阳不停地公转,公转的方向与自转的方向一致,也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课堂小结]
由学生填写下表进行总结: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绕转轴心
方向
周期
产生现象
【课外实践】
动动手,测量竿影的长度和方向。
①首先,在学校空旷平坦的空地上垂直插立一根竿子,然后,在晴朗的日子,分别在早晨、中午和下午,观察和测量这根竿子的影子,并且填写下表:
次数 观察时间 竿影长度 竿影方向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②根据记录表,完成下面的填空题。
早上,竿影在____边,中午,竿影在____边,下午,竿影在____边。____时,竿影最短。
③请你想一想,这个观察实验,能说明什么问题。
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反馈练习】
一、填空题:
1.地球绕________不停地旋转,这叫做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________向________,自转的周期是________小时,由于地球的自转产生了________现象。
2.地球绕________运动叫地球的公转,公转的方向是自________向________,公转的周期是________。公转轨道是一个________圆。
3.地球公转的重要特征是________与地轴总保持________度夹角,北极总是指向________附近。
4.中纬地区夏季地面获得太阳光热量最________,冬天地面获得太阳光热量最________,秋天和春天地面获得太阳光热量比夏季________,比冬季________,我国大多数地区能够明显地感受到________的变化。
5.人们根据太阳的热量在地球表面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分为五个温度带:________带、________带、________带、________带和________带。
6.温带与寒带的分界线是________,北半球称________,度数为________。
7.极昼极夜现象出现在________带。
8.热带与南温带之间的分界线叫________,是________的最南界线。
二、连线题:
①赤道 A.66.5°N
②北回归线 B.66.5°S
③南回归线 C.23.5°N
④北极圈 D.23.5°S
⑤南极圈 E.0°
三、综合题
思考:
1.地理上昼夜交替现象和四季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北半球和南半球的夏至日和冬至日,太阳的高度和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各有什么不同?
3.地球上分为哪五带?五带以什么为分界线?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地轴 西 东 24 昼夜交替
2.太阳 西 东 一年 椭
3.公转的轨道面 66.5 北极星
4.多 少 少 多 四季
5.热 北温 南温 北寒 南寒
6.极圈 北极圈 66.5°N
7.寒
8.南回归线 太阳直射
二、连线题
①-E ②-C ③-D ④-A ⑤-B
三、综合题
1.地球自转过程中,朝向太阳的半球是白天,背向太阳的半球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自转,便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地球有自转还有公转。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轴总是保持66.5°的夹角,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倾斜着围绕太阳公转。在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在23.5°N和23.5°S之间来回移动,便产生了四季变化。
2.夏至日北半球大部分地方正午太阳高度最高,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最多,南半球则相反;冬至日北半球大部分地方正午太阳高度最低.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最少,南半球则相反。
3.地球表面根据获得太阳热量的多少。划分为下列五带: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23.5°N和23.5°S是热带的分界线;23.5°N和66.5°N是北温带的分界线;23.5°S和66.5°S是南温带的分界线;66.5°N是北寒带的分界线;66.5°S是南寒带的分界线。
课件中心精品资料 www. 版权所有@课件中心 第 1 页 共 4 页课件中心精品资料 www. 找精品资料 到课件中心
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精品教案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地球是个球体,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2.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记住地轴、两极、赤道、纬线、经线、本初子午线。
3.理解掌握东西经度、南北纬度的划分和东西、南北半球的划分。
能力目标
1.通过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2.观察地球仪,认别经纬线、经纬度、东西半球、南北半球。
3.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德育目标
人类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的认识过程,体现着人类认识自然、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科学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因而教育学生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认识地理事物的发生、演变和发展。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探求自然奥秘的志趣和崇尚科学、实事求是的观念。
【教学重点】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经线和纬线的特点,经度和纬度的划分。
3.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
4.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
1.东西经度、南北纬度的判读。
2.东西半球的划分。
3.借助经纬度及经纬网知识,使学生对空间概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教学方法】
观察、比较、归纳等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
1.地球仪、经纬仪。
2.自制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第二课时 纬线和经线
第三课时 利用经纬网定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离不开地理。学习地理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生活和生产。那么,学习地理从哪开始呢?(学生议论)对,从认识人类的家园——“地球”开始。
多媒体画面1 浩瀚的太空,星光灿烂。配上音乐,推出旋转的地球和课题。
[讲授新课]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提出问题
晴空万里,我们能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十五的夜晚,我们能看到月亮像一个明亮的银盘;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个什么形状呢?
学生回答 球体(球形)。
设问过渡 我们生活在地球的表面,是无法看到地球整体面貌的。那么,古代人是如何逐步认识了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呢?
多媒体画面2 图略(课本P2图1.1“天圆地方”)
读图思考 我国古代为什么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后,教师评价点拨。
设问引导 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人们产生了疑问,很多现象说明大地不是直觉的那么方方的、平平的,大地又变成了个什么样呢?
多媒体画面3 图略(课本P2图1.1“天如斗笠,地如覆盘”)
请同学们说说当时人们臆想中的大地是个什么样,并举例说明“大地不是平面的”。
组织活动 1.学生描述、举例。教师评价。
2.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进行以下几项活动:
列举事例:
模拟观船 ①模拟“海边看船”。让学生参照课本P4图1.3,边模拟,边记录体验,如有到过海边亲身体验过的同学,可以交流印证。
实验行船 ②实验“桌上行船”。让学生做一个对比小实验:把纸船在桌子上推移,平视纸船,看到船的部位有没有变化?
观察照片 ③观察“月食照片”。让学生观察课本P4图1.4,指出地球的影子是哪一部分?(古铜色的部分)说明古铜色影子的边缘呈什么形状?(弧形)弧形就能说明地球是个球体吗?(不能,如果地球是圆的或圆柱形,看到的影子边缘也是弧形)
引导思考 ④思考“高站远瞩”。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站在广阔平坦的田野上,瞭望四周,最多能看到约4000米的地方。若站得高一些,就能看得远一些。同理,飞机飞得越高,俯视的范围就越大,这也说明地球不是平面的。
提出问题
通过以上实例,证明了大地确实不是平的,是不是就能得出地球是一个球体的结论呢?(不能)这是人们的猜测和推理,还有什么办法能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呢?
多媒体画面4 图略(课本P2图1.1“麦哲伦环球航行线路图”)
请同学们沿着当年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路线,结合课本P3阅读材料“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的介绍,进行一次图上旅游,看看证明一个什么事实。
评价过渡
学生发言,教师评价后指出:1519年9月至1522年9月,麦哲伦率领船队环球航行,用事实证明了过去人们的猜测和推理,地球确实是一个球体。但是最科学的能够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依据是什么呢?
多媒体画面5 图略(课本P2图1.1“地球卫星照片”)
20世纪,人类进入了太空,从太空观察地球,并且从人造卫星上拍摄了地球的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
小结过渡 教师边小结,边点击在多媒体画面6上依次出现的图片和问题。
多媒体画面6
同学们,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辛的历程。从一开始人们的直觉感知(点击“天圆地方”)、到后来的猜测推理(点击“天如斗笠,地如覆盘”)、再到用事实论证(点击“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最后的科学证明(点击“地球卫星照片”),从这一认识过程中(点击箭头依次连接以上四图),你感悟到些什么呢(点击讨论问题)?请以学习小组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大家谈的很好,我们应该学习前人认识自然,不畏艰辛,勇于探索的精神;树立破除迷信,抵制邪教,实事求是,崇尚科学的观念和探求自然奥秘的志趣;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认识地理事物的发生、演变和发展。
提出问题 人们在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还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想一想,用哪些资料数据来描述地球的大小呢?
多媒体画面7 图略(课本P3图书1.2“地球的大小”)
请大家在笔记本上画出“地球的大小示意图”。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学生画示意图。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承转过渡
地球的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相当于飞机飞行30个小时的航程,时速100千米的汽车日夜不停17天的路程。人一刻不停地步行绕赤道一圈,大约要一年多才能走完。这样大的一个地球,人们要认识它,研究它,看到它的全貌太困难了。如何才能便于我们学习、研究呢?(教师出示地球仪,有条件的学校可每个学习小组发一个地球仪,配合学生学习)
多媒体画面8 地球仪略图
同学们请看课本P4中间自然段,观察地球仪,以学习小组共同完成以下各题:
1.什么是地球仪?
2.画略图,并指出地轴、北极、南极是怎样确定的?
3.转动地球仪应向哪个方向转?
4.地球仪有什么作用?
5.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讨论、交流,总结地球仪的特点。
教师点拨
根据学生讨论、交流的情况,利用地球仪,边演示,边补充点拨,并渗透在地球仪上确定方向的知识:指向北极方向为北,指向南极方向为南。在确定南北方向的基础上,定出东、西方向,提示学生“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因而演示地球仪转动也应自西向东转,并指导学生演示。
教师要对第5个问题作必要的总结,地球仪与地球实体的不同表现在:①地球仪是地球大大缩小了的模型;②地球仪上的能使之绕着转动的地轴,以及绘制的经纬网和经纬度,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③地球仪上是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地球上不同的地理事物。
[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是我们“认识地球”的第一节课,同学们不仅明确了人类的家园是一个球体,而且对它的大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同学们还认识了“地球仪”这样一位“新朋友”,它会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地球,学习地理。
多媒体画面9 根据板书设计师生共同复述本节知识要点,并概括为“一球三数”“一轴二极”。
多媒体画面10
【活动与探究】
1.随着人类科技手段的进步,目前人类对地球的形状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2.利用生活体验、其他学科知识或上网等渠道,找出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一些证据。
3.美国的孟席斯经过14年悉心考证,得出一个惊世结论:发现美洲大陆的人不是哥伦布,最早环球航行的也不是麦哲伦,而是早在1421年至1423年间,中国明朝的郑和用了两年的时间完成了环球航行的壮举,将世界环球航行的历史又往前推进100多年。请收集这一新观点的有关资料。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方法1
同学们,生活离不开地理。比如我们要了解某个国家的首都在哪里?某两个风景区的位置是什么关系?某个地区的范围有多大?如何才能从地球仪或地图上查找表述这些地理信息呢?这就离不开经纬线、经纬度的知识。因此,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就能解决这些问题了。
方法2
出示地球仪,让学生指出一轴两极。然后设问:地球仪表面还有这些弧线及其标注的度数,它们分别叫什么名称呢?作用是什么呢?
[讲授新课]
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认识它们。
投影展示
投影展示自学或研讨表格。能保证每4~5名学生有一个地球仪,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的学校,可把学生分成两大组,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讨论,完成新知识的学习。
对于多数学生没有地球仪做保证的班级,教师可以采用问题教学法,利用地球仪、经纬仪,结合多媒体画面,组织学生边提问启发,边引导观察,边讨论填表,完成这部分内容的学习。
多媒体画面11
图略(课本P5图1.7只要纬线的说明文字“简化地球仪”,课本P6图1.11“地球仪上的纬线”,课本P6图1.9“基多赤道纪念碑”)
低、中、高纬的划分
读图分析,并结合观察地球仪讨论下列问题,把答案填入表中。
启发研讨
1.什么叫纬线?纬线是圆还是半圆?
2.各纬线的长度是否相等?最长的纬线是哪一条?(说明基多赤道纪念碑)纬线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3.纬线指示什么方向?
4.地球仪上能画多少条纬线?
5.什么叫纬度?
6.零度纬线是哪一条?
7.纬度从赤道开始,分别向什么方向排列?范围是多少?有什么规律?(指导学生做填图练习)
8.纬度相同的纬线有几条?怎样区分它们?各用什么符号表示?有没有不做标注的纬线?
9.纬度最大值的纬线有什么特征?该最大值出现在哪个地区?(让学生在图中标出南北极点和纬度值)
10.请按图说出低、中、高纬度各自所占的纬度范围。并根据自己学校所在地的纬度,说出它大致位于哪个纬度带。(也可以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低纬、中纬、高纬三个区域的国家各一个)
多媒体画面12 图略(课本P7图1.12“南北半球的划分”)
读图分析 读图分析,并结合观察地球仪思考下列问题:
1.赤道把地球分为哪两半球?(学生观察回答后,并指导学生描画此纬线,填写南北半球的名称)
2.指出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大部分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和地跨赤道两侧的大洲。(让一位学生上来指图说明)
3.在地球仪上找出北回归线、北极圈、南回归线、南极圈。看看这几条纬线所经之处,有没有自己听说过的地名。(强调这是几条重要纬线,让学生记住)
承转过渡 通过研讨大家知道纬线和纬度的知识,但要确定地表事物的位置、方向、范围等地理特征,还需要学习经线和经度的知识。
多媒体画面13
图略(课本P5图1.7只要经线的说明文字“简化地球仪”,课本P6图1.10“地球仪上的经线”,课本P6图1.8“格林尼治0°经线”)
读图思考,并结合观察地球仪,自学完成下列问题,把答案填入表中。
1.什么叫经线?
2.经线的形状、长度和指示方向与纬线有什么不同?
3.经度是以哪条经线为起点的?(此题较难,以教师回答为主,并引导学生看图,说明本初子午线及其标志)
4.经度从本初子午线开始分别向什么方向排列?范围是多少?有什么规律?(教师要做必要的提示)
5.同一度数的经线有几条?如何区分它们?各用什么符号表示?有没有不做标注的经线?
6.在地球仪上找出160°E和20°W以及0°和180°组成的经线圈,比较哪个经线圈穿过的陆地少?(提示学生组成经线圈必须是相对应的两条经线,即两条经线的度数和是180°)
学生自学 教师及时巡视,引导学生与纬线和纬度的特点进行比较学习,组织学生边自学,边将答案填入表格中。
多媒体画面14 图略(课本P7图1.13“东西半球的划分”)
读图思考下列问题:
1.东西半球是如何划分的?这样划分的意义是什么?
2.全部和大部分位于东半球的有哪几个大洲?位于西半球的呢?(让一位学生上来指图说明)
讨论评价 学生以学习小组讨论交流,教师评价点拨后强调东西半球的分界线,然后转入下面的课堂练习。
多媒体画面15 想一想:
1.在地球上任意一点,沿纬线方向一直前进,最后能回到出发地吗?为什么?(能,纬线成圆)沿经线呢?(不能,经线是半圆)
2.在地球上能否找到一处其前后左右都朝南的地方?(能,北极)
3.根据图甲和图乙所示,说说经纬度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评价点拨
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相互问答交流,教师评价后重点点拨第3题,在学生对图理解的基础上,为便于学生记住其变化规律,可以概括为“北大北纬,南大南纬,东大东经,西大西经”。
[课堂小结]
教师先用鼠标点击出板书设计表格,然后引导学生共同边回忆、边总结、边点击逐项填出内容。
多媒体画面16 经线和纬线
【活动与探究】
按照课本P4活动中的步骤,用乒乓球制作一个简易地球仪,每隔30°标出纬度与经度,并标出北京与学校所在地的省会城市,比较两地相差多少纬度和经度。
第三课时
[导入新课]
方法1
茫茫的大海中,有一艘遇难的海轮,无法自救,眼看就要沉船了,欲向邻近国家发出“呼救”,请求快速救援。试问船上发报员如何报出自己所在的位置,才能使救援的船只或飞机准确无误地快速到达事故现场呢?(学生抢答后)教师指出:经纬网就是用来确定地球表面位置的重要方法。
方法2
同学们,我们去电影院根据票上的“排”和“座”就能准确地找到座位。那么,要在地球仪、地图上、地球上准确找到某地的位置,该怎么找呢?(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地球仪指出:地球仪上虽然没有“排”和“座”,但有经线和纬线,它们就相当于电影票上的“排”和“座”,这样就能准确找到某地的位置了。
[讲授新课]
学生自学 让学生翻开课本P8,阅读课文和观察图1.4“经纬网”,了解经纬网的含义,知道经纬网的作用。
多媒体画面17 阅读下面两幅经纬网图和甲、乙两地的有关信息,完成下列问题。
甲:2001年3月23日,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第一批碎片安全坠入44.4°S、150°W。
乙:今天20时,台风“桑美”的中心位置已经移至28°N、125.3°E,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
1.甲地的位置在_________________(A、B),应该如何表述?
2.乙地的位置在___________纬___________度、________经_________度。
3.A、B分别属于哪个半球?
A:_________________半球、_________________半球。
B:_________________半球、_________________半球。
引导分析
在学生议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甲地所在的两条经纬线,用手指住交点,教师指住图上的B点说明:B点的地理位置在44.4°S和150°W的交点上。强调要用两个数值来表述。如A的地理位置在28°N、125.3°E。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判断半球位置的问题。A点→28°N→北半球;B点→44.4°S→南半球。概括为南北半球看纬度——“北北”“南南”。A点→125.3°E→东半球;B点→150°W→西半球,概括为东西半球看经度——在20°W→160°E范围内为东半球,在160°→20°W范围内为西半球。
多媒体画面18
在地球仪上,按下表中列出的经纬度,找出该经纬度附近的一座大城市的名称,或者按表中的地名,找出该地点的大致经纬度。
经度纬度地名地名经度纬度
117°E39°N天津上海121°E31°N
123°W49°N(温哥华)伦敦(0°)(52°N)
151°E32°S(悉尼)纽约(75°W)(41°N)
学生活动 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查找、填表,并引导学生观察城市这类地理事物在地球仪或地图上表示出来是点。
教师点拨
评价学生完成的情况后,点击出表中括号内的正确答案,并强调对于点状地理事物,如城市、山峰等的位置,必须要用所在的纬度和经度两个数值来共同确定。对于面状事物,如国家、平原等的范围,须用两条纬线和两条经线及其度数四个数值来确定。教师可用学校所在省或地区的范围作实例,给学生说明其表示的方法。
学生活动
组织学生同桌2人为一组,看课本P8活动2。一个扮演杰克寄信,一个扮演小明收信。看看小明能否找到信中所说的地方,差错出在哪?如果小明想去找杰克,在哪几个地方才有可能找到杰克?
教师点拨
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评价后强调:用经纬度确定地理位置时需要切记,经度必须说清是东经还是西经;纬度必须说清是北纬还是南纬,不能只写度数,否则,就不能确定某地的位置。
定位游戏 组织全班同学进行定位游戏,加深学生对经纬网的理解,在游戏中练习利用经纬网定位。
1.游戏的准备。教师根据学生的座位在黑板上画出经纬网图(如下图),使学生明确每一排是哪一条纬线,每一行是哪一条经线,先让学生对照经纬网图确定自己的位置,然后再观察其他同学的位置。
2.游戏的方法。“定位站人”,如图上定出A点,那么,第三排、第三行的同学就站起来说出自己的位置(20°N,10°E)。“站人定位”,如第6排、第5行的同学说出自己的位置(10°S,10°W)。那么,让其上来描出B点。
3.游戏的方法。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说位置比赛、描位置比赛、说描结合,自说他(她)描接力赛等等多种形式的游戏练习。还可以让说错或描错的同学表演一个节目活跃课堂气氛。
[课堂小结]
同学们利用经纬网可以准确地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地理位置,用途广泛,希望大家能够熟练掌握。
【活动与探究】
把经纬网定位当作消谴娱乐,同学们可以相互报经纬度找地点,或对感兴趣的城市找经纬度数。
【反馈练习】
一、填空题:
1.零度经线叫______,零度纬线叫______。
2.地球是一个____部位略扁的______的球体。
3.在地球仪上,与赤道平行的线是______,与赤道垂直相交的线是______。
4.度数自西向东增加的是____经度,度数自北向南增加的是____纬度。
5.地球的平均半径为______千米。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______的不规则的球体。
6.经线指示______方向,纬线指示______方向。
7.经度分东经和西经,习惯上用英文字母“______”、“______”分别作为东经和西经的代号。
8.国际上习惯用西经______度和东经______度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9.南回归线和北回归线是________度。
10.________以北的纬度叫北纬,________以南的纬度叫南纬,南北纬各________度。
11.位于24°N,175°E的某地属于________半球,________半球,_______纬地区________。
12.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构成________网,它可以确定地球上任何一点的________。
二、连线题:
将下列地点与所在半球用线连起来:
①东半球 A.40°N、116°E
②西半球 B.70°N、21°W
③南半球 C.10°S、10°E
④北半球 D.30°S、159°W
三、综合题:
1.在下图中,标出各经度的东经、西经、南纬、北纬的符号。
图中A点的位置是________经________度,________纬________度。
B点的位置是,经________度,纬度________度。
A点在东西半球的________半球,在南北半球的________半球。
B点在东西半球的________半球,在南北半球的________。
2.在下图中标出地球赤道半径和极半径的长度及赤道的长度。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本初子午线;赤道。 2.两极;不规则。 3.纬线;经线。 4.东;南。
5.6371;略扁。 6.南北;东西。 7.E;W。 8.20;160。
9.23.5 10.赤道 赤道 90 11.北 西 低 北温带 12.经纬 位置
二、连线题:
①AC ②BD ③CD ④AB
三、综合题:
1.西 10 北 20 东 10 0 东 北 东 分界线上
2.6378 6357 4万
提示: 20°W以东的地区为东半球。
课件中心精品资料 www. 版权所有@课件中心 第 5 页 共 8 页课件中心精品资料 www. 找精品资料 到课件中心
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精品教案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三节 地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初步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势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
②初步学会绘制等高线图的方法。
③举例说明一到两种现代高科技地图(例如遥感图像和电子地图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技能目标
①学生能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等。
②学生在地形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这五种地形。
③初步学会阅读和绘制地形剖面图。
情感目标
①通过动手制作地形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②能够根据需要选择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
【重点和难点】
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在等高统图上判断地势高低,只要读出各地面地点的海拔就可以判断地势的高低;在等高线图上判断坡度的陡缓,要依据等高线的分布情况来判断,也就是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度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度缓。
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地形种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①师生课前准备:
地球仪、中国地形图、等高线地形图6~8份、世界政区图、中国交通图、某城市旅游图、地形剖面模型、橡皮泥、水彩、小刀等。
②投影片:
海拔的计算示意图
山地不同部位示意图
等高线示意图
【课时安排】
1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在地球表面,有起伏的高山,有低平平原,是高低不平的,而地图是平面的,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准确地在平面的地图上表示出来呢?常用的方法是用等高线表示的。
[教学新课]
板书 第三节 地图
一、地形图的判读
师:出示一幅自制的等高线地图,让学生观察,然后教师可以自问自答:“地图上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就是用绘制等高线来表示的。”那么,等高线是怎么绘制出来呢?
师:出示投影片一——海拔的计算示意图(或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图1.27),同学们观察图中甲点的高度有哪个两个数据?它们的单位是什么?有什么区别?(教师强调:计算地面高度时,必须用垂直距离;在地图上,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单位是米。)
生:甲点以海平面为标准计算为1500米,这叫海拔。甲点以乙点为标准计算为1000米,这叫相对高度。
板书 1.海拔——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就是海拔。
师:出示《中国地形图》,让学生找出珠穆朗玛峰,提问:珠穆朗玛峰的海拔为8848米,可是在青藏高原上的人说珠穆朗玛峰高4000米,请你解释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学生读图讨论说出8848米是珠穆朗玛峰的海拔,而4000米是它与青藏高原的相对高度。
师:请同学们观察课本中的1.28“等高线示意”及等高线的模型,自己总结等高线的绘制方法。
生:以海平面为起点,测出地面上各个地点的海拔,把它们填注在地图上;然后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点连接成线,这就是等高线。每条等高线上,都标有高度,单位是米。
板书 2.等高线——地面上高程(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成的闭合曲线。
师: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怎样判断各地的高低呢?
师:出示自备的等高线示意图让学生读图回答。
生:……学生讨论说出只要读出地面各地点的海拔,就可以比较各地点的高低。
师:指出在等高线图上,不仅可以判断各地点的高低,而且可以根据等高线的分布情况,判断坡度的陡缓。
师:引导学生观察图1.28等高线示意图,先观察左右两个山坡哪个陡?哪个缓?与等高线的分布情况相对照自己得出结论_坡度的陡缓与等高线分布疏密的关系。
板书 3.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师:出示等高线示意图,让学生判断要从A、B两个地点爬到山顶,从哪个地点容易?说出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生:从A点容易,因为从A点到山顶等高线分布稀疏,坡度缓。
师:出示投影片二——山地不同部位示意图(或让学生观察课本图1.29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山地的不同部位,等高线和形态差别很大,那么怎样在等高线图上判断这些地形呢?
教师指导学生按小组,将准备好的橡皮泥,对照山地的不同部位的等高线示意图,制作成山脊、山谷、山顶、鞍部、陡崖等地形模型,自己总结各种地形的等高线特点。
生:山地的不同部位的等高线特征如下:
A.等高线向低处凸表示山脊
B.等高线向高处凸表示山谷
C.两个山顶之间是鞍部
D.等高线重叠的地方是陡崖
师:出示投影片三——等高线示意图,教师指导学生,利用各组的等高线地形图,用水彩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涂上不同的颜色。
生:学生分工合作,参照课本图1.30,在等高线图上绘上不同的颜色。
师: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图1.30,说出图中各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平原的海拔高度,总结分层设色地形图,其着色有什么规律?
生讨论回答: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按照越高越亮或者越高越暗的原则,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着上不同的颜色。一般规律是: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黄色表示高原、山地、丘陵;褐色表示高山;白色表示雪线以上的部分。
师:请同学们阅读世界地形图,找出青藏高原、西西伯利亚平原、刚果盆地并说出它们的海拔高度。
生:青藏高原海拔大约是4000米左右,西西伯利亚平原海拔是在200米以下,刚果盆地的海拔在200~500米之间。
师:等高线地形图与分层设色地形图,判断地势的高低有什么不同?
学生好论回答: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只要读出各地面点的海拔,就可以知道地面上哪里高,哪里低;而分层设色地形图是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出来的,地面上各地点的海拔高低,是用不同的颜色表示的,对照图中的高度表可以判断地面的高低起伏情况。
师:在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要了解地形高低起伏,需要阅读地图。还有一种更直观的图可以使人一目了然地看出地势的高低起伏,这就是地形剖面图。出示地形剖面模型,让学生观察地形剖面图的特点。
生:地形剖面图能直观地表示某条线上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坡度的陡缓。
师:我们用小刀在地形模型上,沿着不同的线切割,得到的剖面是否一样?
生:学生动手沿着不同的线切割,观察得出结论——不一样。
师:地形剖面图可以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形的起伏状况。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沿着某个方向画一直线,如图1.32中的直线AB。然后将该直线与等高线的交点一一投射到间隔高度相同的平行线上,得到不同的交点,把这些交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就得到地形剖面图。请同学们看下图(课本插图1.32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完成下列练习:
①按照上面的步骤,请你把A点到B点的地形剖面图补充完整。
②估计图中的C点、D点的海拔各是多少米?
生:同桌合作或小组合作,将此图补充完整。(师巡回指导)
生:C点的海拔是200~300米、D点低于海平面0~100米。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三类地形图的判读,那么地图有哪些用途呢?
板书 二、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师:当前,人们的哪些社会活动会用到地图?各需要什么样的地图?(学生阅读课本或讨论得出结论)
生:人们外出旅游,需要交通图;要了解一个地区或国家的地形及河流,需要查找该国地形图。
板书 1.根据目的,选择地图。
师:下列三位同学各需要选择什么样的地图?请你出主意。(学生讨论回答)
①我们班级准备到郊外的山地进行越野活动,事先需要设计行动方案。
②印度在2001年12月13日发生议会大厦受袭事件后,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关系日趋紧张,两国在克什米尔地区的冲突也频频发生。我想知道这两个国家在哪里?
③我们去博物馆参观,博物馆离我家比较远,我得想一想怎样乘车。
生:到郊外的山地进行越野活动需要当地地形图。
生:要知道这两个国家在哪里,需要世界政区图。
生:要想选择乘车路线需要交通图。
师:阅读汉城地铁线路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地图上找出金浦机场、汉城火车站、芦原、奥林匹克公园。
生:各小组同学找出相互交流
(2)从金浦机场到芦原,要乘哪几路地铁?
生:同桌同学合作看图,说出几种换乘方案。
(3)在地图上标出汉城火车站到奥林匹克公园的最短路线。
生:2~3名学生合作在图上用铅笔画出。
师: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你是否知道人们除了利用地图之外,还有哪些技术、手段,能够更加快速和准确地获得有关地表环境状况的信息?
板书 2.地图的发展
生:随着电子计算机等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地图信息的获取和呈现方式日益多样,极大地方便了我们的选择和使用地图。例如,利用卫星或者飞机,可以大范围地快速获取地面信息,加工成可识别的图像,不仅可以打印在纸上,而且可直接在屏幕上显示。
[课堂小结]
(请你总结本节学习的内容,由各小组同学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选一名代表总结本节学习内容。)
[活动探究]
自己利用橡皮泥或者泥巴,制作山地不同部位的地形模型。
【板书设计】
第三节 地图
一、地形图的判读
1.海拔
2.等高线地形图
3,分层设色地形图
4.地形剖面图
二、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1.根据目的,选择地图
2.地图的发展
【练习反馈】
一、填空题
1.地图上的比例尺表示_______距离比_______距离缩小的程度。
2.比例尺用公式表示为:比例尺=_______。
3.地图上范围越小,内容越_______,比例尺越_______。
4.直线比例尺千米用数字表示是_______。
5.地图上的方向通常是:上_______,下_______,左_______,右_______。
6.在经纬网的地图上,经线指示_______方向,纬线指示_______方向。
7.在地图上,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叫_______,说明文字叫_______。
8.地图上比例尺是一千万分之一,图上2厘米代表_______千米,实际距离1000千米,在图上是_______厘米。
9.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10千米的比例尺,用数字表示是_______。
10.在地图上公路用_______表示,山峰用_______表示。
11.地面共地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________。
12.某地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________。
13.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________。
14.用等高线表示地面高低起伏的地图叫________。
15.从地形剖面图上可以看出地形的________和________。
16.分层设色地形图是根据_____的原理绘制的,它是在不同的______之间着上不同的颜色。
17.甲地在40°N,116°E,乙地在60°N,116°E,甲在乙的________方向。
18. 地表各种各样的形态称为_______,地形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等五种类型。
二、连线题
①山顶 A.
②山脊 B.
③山谷 C.
④鞍部 D.
三、综合题
1.读下图,甲地海拔高度为_____,乙地海拔为______,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为______。
2.写出下面等高线地形图所代表的地形的名称:
A._______ B.__________ C.________ D._________
3.绘制下图的等高线图的剖面图线(剖面线A…B)。
4.读右图
(1)标出地球自转的方向。
(2)B点在A点的方向是_______;
C点在 B点的方向是_______;
C点在A点的方向是_______;
A、B、C点的经纬度分别是A_______,B_______, C______。
5.下图中,比例尺较大的是_____图,内容较_______。
6.下图中,公路的方向是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图上 实际
2.
3.详细 大
4.1:30000000
5.北 南 西 东
6.南北 东西
7.图例 注记
8.200 10
9.1 :1000000
10.
11.海拔
12.相对高度
13.等高线
14.等高线地形图
15.高 低
16.等高线 等高线
17.正南
18. 地形 高原 平原 山地 丘陵 盆地
二、①-B ②-A ③-D ④-C
三、1.1500米 500米 1000米
2. A山地 B盆地 C山脊 D山谷
3.略
4.(1)略
(2)正西 西北 东北 135°W,30°N 90°E, 30°N 45°E, 60°N
5.A 详细
6.东-西
课件中心精品资料 www. 版权所有@课件中心 第 1 页 共 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