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7 斜面的作用 教科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7 斜面的作用 教科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10-28 14:08: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斜面的作用》
【教学目标】
1.能用木块、木板、小车等简单器材做斜面省力观察实验,并能用测力计等简单测量工具进行测量,采集数据,做好实验纪录;能用简单表格整理有关数据,并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并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与他人交换意见。
2.愿意合作与交流;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3.知道利用斜面提升物体时的省力规律,了解斜面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知道利用斜面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用提供的器材做斜面省力的实验。
教学难点:探究斜面省力的规律。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测力计、长度不同的木板、钩码、塑料块、铅笔、螺丝钉等。
教师准备:斜面原理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多媒体课件、每生一张三角形纸。
【本课探究所具备的技能基础】测力计的使用。
【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活动:
师:课前我们先来做个热身活动,每人拿起老师刚刚发的一张纸,先观察一下,是什么形状的?把一条直角边贴在你的笔上,沿着这条边缠绕下去、一直缠绕下去,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活动并交流)
师:这个螺丝钉模型中一圈圈螺旋的地方,就是平常我们所观察到的螺丝钉的哪一部分?现在请同学们把这个模型展开,再观察一下,刚才我们看到的一圈一圈的螺旋的地方,其实是什么?这说明了什么呢?相信只要今天这节课你认真学习,就一定能找到答案。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这样一个做螺丝钉模型的课前热身活动,一方面将后面的难点进行了分散,另外,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课前设疑,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为本节课的探究埋下伏笔。】
(题外话:原来上这节课时,我也把这部分内容放在了后面进行,可我总感觉着,如果把这部分内容拿到后面去上,学生的注意力已经不像前半部分那样集中,而且,这个看似简单的活动,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效果不好。)
一、谈话导入
师:大家知道复活节岛吗?在烟波浩淼的南太平洋上,有一个面积仅117平方公里的小岛——智利的复活节岛,它以神秘的巨石人像和奇异的风情吸引着无数游人。(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这些巨石人像已经有3000年历史了,石像高约9米,重约30吨。最上面的石帽,小的2吨,大的重约十几吨。
师:这些石帽是怎么被放上去的?
学生交流。
师:原来古代人们是用沙土搭建了一个斜坡,把石帽沿着斜坡往上运。斜坡,科学中称之为斜面,它是一种简单的机械。把石帽沿着斜面往上运,究竟能不能省力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
(板书课题:斜面)
【设计意图:利用课件展示复活节岛上的巨石人像,让学生产生疑问,从而引起学生对斜面的研究兴趣。】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认识斜面。
师:你能利用塑料块、木板等材料,像古人那样,搭个斜面吗?
学生活动:讨论、设计、汇报搭建方法。
师:我们要把一样物体从地面运到这里,这段垂直的距离叫做斜面的高度。[板书]
师:除了可以把木板这样搭外(教师先画一条斜边),还可以怎样搭?
(指一名学生到黑板上画。)
师:木板一端高一端低,与地面形成一个夹角,这个角度就是斜面的坡度。[板书]夹角越大,说明坡度越大;夹角越小,说明坡度越小。
师:观察这两个斜面,相同条件是什么?不同条件是什么?
引导学生说:斜面的高度相同,斜面的长度不同,斜面的坡度也不相同。
教师小结:把物体提升到相同的高度,因为斜面的长度不同,坡度也就不同。
师:下面就请你再搭一个斜面,要求与你刚才所搭斜面的高度相同,但斜面长度不同。
学生搭斜面,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通过亲自搭建斜面,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斜面,引导学生利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思考,为后面的探究做铺垫。】
活动二:探究斜面的作用。
师:在人们搬运巨人石帽的方式中,大家都感觉:斜面可以省力(板书:省力?)但科学单凭感觉和猜测还不行,(在“省力”两字的后面打一个?)我们能不能通过科学实验和数据来证明这个问题呢?
师:自己先想想如何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活动:小组内讨论探究斜面的方案。
师:请把你的想法与小组成员交流一下,或许你会发现:在同学的帮助下,你的方案可以设计得更好!
师:你们小组打算如何进行探究?
(学生交流汇报)
师:大家对他们小组的验证方案有什么疑问或好的建议吗?
(学生交流汇报)
师:为了让我们的研究更加科学,操作更加精确,在实验中我们还要注意些什么?
【取几次实验数据的平均数作为实验的结果会使实验数据更精确。】
学生活动:进行实验,观察并做记录。
【屏幕展示实验记录表格及合作要求】
师:哪个小组先将你们的实验数据与大家分享?
师:仔细分析这些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交流汇报)
师:通过我们每个组得出的数据,充分证明了利用斜面可以省力,(把原来省力后面的问号去掉),当高度相同时,斜面越长,坡度就越小,就会越省力。
师:如果古代的人们还想更省力些,还可以怎样搭斜面?但这样搭又会带来哪些问题?
引导学生得出:在高度相同的情况下,虽然斜面越长,可以越省力,但会越费时间。
师:那是不是斜面越长,就越省力呢?
(分析组内记录的实验数据)
师:看来,省力大小,并不是单单的取决于斜面的长度,而是取决于斜面的坡度大小,坡度越平缓就越省力。
师: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手段,但有些时候“推理”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如果两个斜面的长度相同,但高度不同,哪个更省力些呢?
小结:斜面坡度越小越省力;或斜面越平缓越省力。
三、生活应用
1.认识生活中的斜面
师:正是因为斜面有这样的作用,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生活中你在哪里用过或者见过斜面呢?
学生交流。
师:老师这里也搜集到一些,我们一起来看!
(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的斜面:比较明显的斜面—变形的斜面—变形斜面的另一种形式:螺旋)
2.认识斜面的变形——螺旋
师:开瓶器、螺旋楼梯、螺丝钉……它们也应用到了斜面,只不过这属于变形斜面的另一种形式—螺旋。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课前我们做的螺丝钉的模型,现在谁能来解答一下,螺丝钉上的螺纹与斜面有什么关系?
教师出示2个不同的螺丝钉模型(一个螺纹密,一个螺纹疏),展开,让学生观察有什么不同,比较哪个更省力。
师小结:螺旋实际上就是一种变形的斜面。螺纹密的螺丝钉比螺纹疏的螺丝钉更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