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磁铁》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研究磁铁》是江苏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四课。本课在磁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低年级,安排了认识磁铁能吸铁和磁铁两端吸铁最多、磁铁游戏等内容,让学生对磁铁有初步的了解。本课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磁铁的几个为人类广泛使用的性质。同时为学生学习电磁知识打好了基础。本课教学内容有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联系旧有知识,明确认识磁铁有磁性,每一块磁铁都有两个磁极。第二部分是通过实验,认识磁铁能指示南北方向,同性磁极相斥,异性磁极相吸的性质。
本课旨在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让学生认识更多的磁铁性质,从中感受到探究发现时的喜悦,并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实验态度:仔细观察,真实记录,注意食物表象背后的规律。
学情分析
学生在低年做过磁铁游戏,已经知道磁铁能吸铁,这为学习本课打下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五年级学生理解、接受能力比较强,经验较多, 思维活跃,好奇心、求知欲强,好说好动,对任何事物都很感兴趣,磁铁对于他们是很熟悉的物体,而且很喜欢玩,但是让他们用科学的语言去解释磁铁的性质,学生就不能准确地表达。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将这节课很必要,学生会有久逢甘露的感觉。对于中年级的学生来说,用科学的语言准确地将看到的现象描述出来,这个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再有,三年级的学生对于小组实验、合作、探究的过程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必须严格要求,为以后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磁铁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磁铁性质的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形成乐于探究的意识和敢于创新的精神。体验探索科学的乐趣,养成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探究磁铁的性质。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概括能力。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磁铁、磁铁实验盒(每两人一盒)、玻璃水槽(每组一个)、方座支架、泡沫塑料等。各种形状的磁铁,两块柱形磁铁(没标南北极)、磁针,带磁体的小汽车,一个饭碗,大头针,铁屑,铁片,铜片,玻璃片,一元硬币,铁棒,细线等。
2、学生准备:配套磁铁学具。
设计思路及理念
本节课的设计意图在于,重点体现新课程标准的“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这一理念。 教学活动形式表现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究式学习。 本节课通过学生游戏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动手的热情,激励学生亲自动手,让学生通过已有的经验和本课的实验研究结合起来,让学生自己得出磁铁的性质。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培养学生自行实验、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训练学生创造性发散思维的能力,从而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本课按“实验激趣——观察——实验——研讨——结论——应用”的教学过程进行设计的。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揭示课题。
(一)将铁钉放碗里,让其跳舞。
教师出示一个饭碗,然后在碗里放上一些铁钉,把磁力较大的磁铁放在碗外面,将碗内的铁钉吸住。碗口对着学生,增加可视度。通过移动磁铁使碗里的铁钉上下左右地移动,最后让这些铁钉全部被吸到磁铁上。(教师可以配上形象生动的语言,如跳啊跳,向左跳,向右跳;跳啊跳,跳上来,跳下去;跳啊跳,跳出来,跳出来,全都跳出来。)猜一猜,为什么会这样?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磁铁,看看它为什么这么神奇?(板书:研究磁铁)
【情景创设是科学教学过程的第一步,或激发兴趣,或引起悬念,或揭示课题。科学教材几乎都编排了这个环节,教学的时候,教师可借鉴书上的设计,也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如本课教材在这个环节设计的是在一个透明的塑料杯里装上图钉,教师用磁铁从杯子侧面把杯子中的图钉吸出来,但我觉得透明的塑料杯没有神秘感,里面的活动空间又不大,于是将塑料杯改成陶瓷碗。由于陶瓷碗具有不透明、碗口大、活动空间大等特点,既可以增加神秘感,又可以增加可视度,还可以利用活动空间通过充分的表演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引导探究,认识磁铁
(一)认识磁铁
1、师演示:出示各种各样的磁铁——条形磁铁、U形磁铁。
A、先把磁铁给学生看,并问谁能根据它们的形状给它们起一个名字,看谁起的名字和科学家们一样。
B、正确教授它们的名称。
2、指导学生观察,描述磁铁的形状,根据形状说一说磁铁的名称。【让学生充分发言,重点指导认识圆形和环形的区别,使学生分清圆形磁铁和环形磁铁。】
3、人们常常根据不同的需要制成各种不同形状的磁铁,除了实验室常用的这三种磁铁以外,还有方形磁铁、饼形磁铁、柱形磁铁等。
(二)研究磁性
1.谈话:我们今天和磁铁交个朋友一起来玩磁铁好么?大家看看桌上的实验材料,利用这些实验材料,你们研究什么问题呢?(设问导疑。使学生产生疑问,进行积极思考,各抒己见。)
2.老师板书学生的问题。出示5个探究问题: 探究1: 磁铁能吸引什么样的材料呢?
探究2:磁体各部分的吸引能力是否相同? 探究3:支起小磁针,让它在水平方向上自由转动,观察静止时的指向。 探究4:把两磁极相互靠近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1)学生探究问题1:磁铁能吸引什么样的材料呢?
分组实验。
①组长取出材料袋,小组成员把这些材料摆在桌子上。不认识的材料问同学或老师。
②实验操作员用条形磁铁分别吸这些材料,其它同学注意观察,看哪些物体能被磁铁吸引,哪些物体不能被磁铁吸引。
③被吸在磁铁上的材料不要取下来。
【“被吸在磁铁上的材料不要取下来”这个设计很精妙,可以达到一箭双雕,一举多得的教学效果:一是减少了给物体分类这个教学环节,节约了时间;二是为寻找被磁铁吸引物体的共同特征作准备;三是为引出“磁力”这个概念作准备;四是为研究“同一块磁铁上磁力大小不同”这个问题作铺垫(每个小组上台展示条形磁铁吸引物体的情况,让学生发现,为什么被吸的物体都在磁铁的两端,中间没有或很少,从而提出问题。】
(2)展示交流。能被磁铁吸引的是哪些材料?要求学生注意倾听,发现其它小组与自己小组不相同的地方。
(3)分析思考。被磁铁吸引的这些材料有什么共同特点,说明了什么?
【找事物现象的共同特征,并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这种是训练学生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的好方法。】
(4)得出概念。人们把磁铁能吸引用铁这种材料制成的各种物体的性质叫做磁性。(板书:磁性、吸铁)
【“磁性”这个概念在学生充分探究的基础上总结得出,显得水到渠成,自然而流畅,符合科学课对科学概念及知识结论呈现的要求。】
(1)学生探究问题1:磁体各部分的吸引能力是否相同?
①请各个小组的组长把条形磁铁以及被吸在磁铁上的物体一起带到台上去,请大家观察,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被磁铁吸引的物体多数都在磁铁的两端?
【这是对“被吸在磁铁上的材料不要取下来”这一设计的又一运用。两个问题的设计非常巧妙:第一个问题“请大家观察,你发现了什么?”给学生的思维空间特别大,学生的发现会很多,但在这众多的发现中,教学只需要“磁铁两端吸的东西多而中间少”这一个发现,学生能不能找到这个发现,教师又怎样把关注的重心转移到这个发现上来,就通过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被磁铁吸引的物体多数都在磁铁的两端?”来点拨。】
②合理猜想。
教师对学生的猜想进行梳理。问:有的小朋友认为,这是因为磁铁上不同位置的磁力大小不一样,磁力大的地方吸得多,磁力小的地方吸得少,你们赞成吗?(对用磁力进行描述的学生及时给以表扬)
【猜想不是凭空乱猜,要有经验支撑、理论支撑,要有思维深度,也并不是每个问题都要设计猜想环节。在“了解磁性”这个教学环节时,没有安排学生对“磁铁能吸引什么样的材料呢?”这个问题进行猜想,主要是因为这时学生的感知不够,对问题的猜想没有思维深度,浪费时间又没有意义。而在这里,之所以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合理的猜想,是因为这时学生已经学习了“磁力”,能够用此理论对这个现象进行合理的猜想,这是对所学知识的及时运用。】
③实验验证。
填写实验记录表。
a填写实验记录表二三栏。强调研究的问题,分析实验所需要的材料(磁铁、曲别针、直尺)。
【在科学课教学中,让学生学会自己选择实验材料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材料决定着方法、思路。但教师要提示学生,材料的选用要做到操作方便、效果明显、提高效率等。】
b填写实验记录表第四栏。
小组讨论,每组确定一个最好的、与众不同的办法。
实验记录表
第 小组 时间:
我们的问题
磁铁上不同位置的磁力大小是不是相同?
我们的猜想
实验材料
我们的实验
(文字描述或画简图)
我们的发现
我们的结论
交流实验方法。
让学生先小组内交流,然后到台上交流,教师注意指导,使每个实验都科学、规范。
【实验方法的设计是本课的难点,怎样突破这个难点,功夫主要是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的具体指导情况。】
根据方案做实验,并完成实验记录表。
把实验数据记录在实验记录表的“我们的发现”一栏,同时填好实验结论。
展示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上台交流实验方法、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教师把每个小组的实验数据写在黑板上,利于学生根据数据寻找规律。
【交流的时候,教师要注意方法指导,让学生明确交流的内容及基本方法。数据是最好的证据,科学课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实验数据中寻找规律。把数据写在黑板上,主要是为了增加可视度,方便学生从数据中发现规律。】
④得出“磁极”的概念。人们把磁铁上磁力最大的部分叫做磁极,每块磁铁有两个磁极。(板书:磁极)
【概念在探究的基础上总结得出,显得水到渠成。】
找磁极。
a找条形磁铁的磁极。放一颗曲别针在条形磁铁上(靠近磁极处),猜想曲别针会怎样运动,为什么?
【这一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形象地看到“磁极”对曲别针的吸引情况。】
b找蹄形磁铁的磁极,怎么找?说明理由。
【由扶到放,让学生能够从寻找条形磁铁的方法中举一反三。】
c环形磁铁的磁极在哪里呢,请同学们下课以后继续探究。
【由于环形磁铁磁极面积大,两个磁极之间距离又近,要学生在课堂上找环形磁铁的两个磁极有难度,所以把这个活动拓展到课外去。】
(3)学生探究问题3:
①提问:你想怎么做这个实验?给同学们讲讲方法好不好?
②谈话:下面同学们可以按照这位同学讲的方法多做几次实验,也可以自己设计实验验证。
③学生分组实验。
④汇报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分析能力。和与同学合作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⑤提问:同学们刚才做了多次实验,磁铁始终一端指南、一端指北。这说明磁铁有什么性质?(学生回答后板书磁铁的性质内容)
⑥教师小结:教师指出:可以自由转动的磁体,静止后恒指南北,世界各地都是如此。为了区别这两个磁极,我们就把指南的磁极叫南极,或称S极;另一个指北的磁极叫北极,或称N极。板书:三、磁体上的两个磁极,一个叫南极(S极),一个叫北极(N极)。提问:世界最早的指南工具是什么?它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 出示司南幻灯片,说明世界最早的指南针就是我国战国时代的指南针,叫司南,它是根据磁针静止时总是指南北的原理制成的。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值得我们骄傲。(适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4)学生探究问题4:
①谈话:刚才同学们还发现了磁铁有相互吸引和相互推开的现象,那两个什么极在一起相互推开,两个什么极在一起相互吸引呢?请同学们用两个磁铁做做实验,把实验结果填在下面的表格中。比一比,哪个小组做得又快又好!
实验记录表
第 小组 时间:
相靠近的两个极
现象(可用图表示)
N极靠近S极
S极靠近S极
S极靠近N极
S极靠近N极
②学生分组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分析能力,和与同学合作的精神。)
③汇报实验现象,填入小黑板上的表格中。
④指导学生讨论、分析表格。
⑤教师小结:当磁铁的两个极互相接近时,同极互相排斥,异极互相吸引。
三、活动评价,自我体验。
1、磁铁在生活中应用广泛,你知道哪些地方用到了磁铁呢?
2、组织汇报,全班交流。
3、通过今天的活动,你们有会么收获?关于磁铁同学们还有哪些想研究的问题?
4、这节课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磁铁的性质,老师希望大家能主动探究争当一名小小科学家。
四、实践应用,鼓励创新。
1、提问:刚才老师给每组发了一个不知道南北极的小磁棒,你们能想办法找出它的南北极吗?
2、利用磁铁的性质,制作一件作品,参加自然兴趣小组的评比、展览活动。
【课外是孩子们进行科学探究的广阔天地,科学探究不要因为下课铃声而终止,科学教师要把孩子们的科学探究有效地拓展到课外,拓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中去。第一个内容,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另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走出教室,有问题就有思考,有问题就有探究。第二个内容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尽兴地玩,在玩中有更多更好的发现。】
板书设计
研究磁铁
磁性
( 南极(S极)
两个磁极 同极相斥(chi) 异极相吸
( 北极(N极)
指示南北方向: 南 S N 北
教学反思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特别是身边的有趣现象和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望,我们只有细心呵护好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物理知识的兴趣和求知欲,有的放矢的引领学生探究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才能使学生学习科学的过程成为一种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因此在本课教学中,通过四个探究磁体的活动,组织指导学生进行了一次有趣而大胆地探究尝试。俗语说:“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在导入新课开始,我向学生出示了一个会跳舞的铁钉。学生们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其中产生的问题所吸引,思维的火花立刻被激活,探究磁体的兴趣也被激发。这样,学生们有了探究磁体的兴趣,就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态度去认识各种形状的磁体,探究磁体的基本性质以及如何使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方法,了解磁体在生活中的应用,较好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通过课堂教学实践证明,学生是非常喜欢这样的科学探究活动。教师只要正确地引导,创设一定的情景和空间,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资源,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潜能就会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个性就会得以张扬,学生的创造思维就会得到发展,教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就能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