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洲的形成》教学设计
吴桥县何庄小学 张春霞
一、活动设想:
《沙洲的形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表缓慢变化》的内容。本课教学设计包括四个板块:第一,让学生结合示意图和提示提出自己关于沙洲形成的猜想;第二,通过示意图和提示做模拟实验的现象,用绘画的方式直观地记录实验前后的现象;第三,引导学生根据模拟实验的现象提出自己的解释,通过小鼠标提示学生除了实验外还有其他的方法(查阅资料、请教别人等)证明自己的猜想;最后,要求学生用模拟实验的结果,解释自然界洪水的冲刷和搬运作用,想象连续的大暴雨会使地表发生什么变化。这个活动其实是一种将模拟实验现象与实际现象想对照的活动,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所探究问题的认识程度。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体现着让学生经历“活动的导入----发现问题----实验探究----获得结论----实践应用”的科学探究过程。使学生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的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科学课程标准》提出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教育理念。因此,小学科学课堂应以探究为基础,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不断激发学生的活力,引导他们理解、认识、探索、发现,促进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增长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通过动手动脑、亲自感知,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通过简单的说教和讲授教给学生。本课教材的安排正体现了这一理念,教科书只是展示了一组学生活动情景图,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杠杆的基本性质,这就为学生的合作探究活动提供了开放的探究空间,有利于学生自由地、创造性地展开活动。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得以提高。
二、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通过对河流上游和下游实景图的观察,提出上游的沙石是靠什么动力从上游被搬到下游的假设。
2、能用模拟实验证明水对土壤、沙有搬运作用,以及对石子的搬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大自然的力量以及陆地变迁的壮观过程。
科学知识目标;
能解释平原、沙洲的形成过程和原因。
教学重难点:
平原、沙洲的形成过程和原因。
教学方法:
探究法、小组讨论交流法、实验操作法、归纳总结法等。
三、活动准备
给每组学生准备:水槽、沙石、直、弯河道、水、纸杯
教师准备:课件
四、活动过程
1、导入新课
同学们,夏季是个多雨的季节。我们都生活在农村,到处是土壤。每次下完雨,你观察过雨后土壤的变化吗?比如房前屋后,土坡的下边等。
生:雨后,房前屋后的的好多土壤都被雨水冲走了,还有好多地方被冲出了许多坑或者是小沟。
生:我发现雨后,土坡下的土壤变多了。
……
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种自然现象——沙洲。
什么是沙洲——是指在河流的某个位置,由沙石堆积而成的像小岛屿一样的自然景观。
课件出示各种各样的沙洲。让学生指出那里是沙洲。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共同学习新的一课《沙洲的形成》,板书课题。
2、猜想沙洲的形成
看了这些图片,你有想问的问题吗?
生:沙洲是怎样形成的?
生:沙洲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生:沙洲为人类带来哪些好处?
……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及时予以鼓励、表扬。
下面就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沙洲的形成需要什么条件?
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师总结。
3、实验活动
以上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实验来验证。首先,你们小组想验证什么呢?
组1:我们小组想来验证一下河道由窄变宽时,沙洲是怎样形成的。
组2:我们小组想来验证一下拐弯的河道,沙洲是怎样形成的。
组3:我们小组想来验证一下上边较陡,下边较平缓的河道,沙洲是怎样形成的。
……
在实验前,我们要先来制定实验方案,希望各组成员能够齐心协力。
各组制定实验方案。
全班交流。
师:好,我们根据自己小组的实验方案来进行实验。
在实验前,我们先来看一下注意事项。(指名生读)
1)、注意托盘被抬起的高度。
2)、“江水源头”的位置、水量、高度。
3)、实验中,土壤、大小不同的石子位置的变化情况。
4)、将喷水前的“景观”和实验后的“景观” 画下来。
5)、试着解释沙洲形成的原因。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提示记录员及时记录实验现象)
全班交流。
这时,如果加大水量,看看刚刚模拟形成的沙洲会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实验,交流。
师总结:除了以上实验证明我们的猜想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上网查询或者请教别人等。
4、拓展
到了夏季,经常会下大暴雨,让我们来看一组图片。
结合刚才的实验,推断:如果连续一周的大暴雨,会使地表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自由发言。
5、布置作业
在沙滩上我们经常看到许多漂亮的鹅卵石,让我们课下搜集一下,看那些同学找到的鹅卵石漂亮。
五、课后反思??
通过前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初步认识到风产生的搬运冲刷作用使地表在进行缓慢的变化,于是利用雨水的冲刷和搬运土壤的现象引入本节课的研究,学生有类似的生活经历,利于学生观察并引发思考。通过对课件中的各种沙洲的观察研究,学生对沙洲有了较直观、清晰的认识;又通过两个活动:(1)通过各种河道来模拟沙洲的形成,从而了解了沙洲的形成需要的条件。(2)通过加大水量,来模拟连续的大暴雨对地表进行的破坏。学生在合作实验中,意识到了相互合作的重要性,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找出了沙洲形成需要的条件,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发展了实验探究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第一:创设情境,引发问题。
从实验中围绕如何“沙洲是怎样形成的”进行,通过创设学生常见的又充满趣味的情境来引出研究的内容:农村到处是土壤,雨后好多的山坡上的土壤被雨水冲刷下来,山坡上形成了一道道小“水沟”,山坡下堆积了许多土壤。从而激发了学生研究的兴趣,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二:启发引导,鼓励猜想。
在上面的引入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在课件中发现秘密,并猜想沙洲是怎样形成的?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容易形成?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的研究,来判断沙洲形成需要的条件。
第三:悉心辅导,设计实验。
主要让学生用模拟的各种河道来研究。因为沙洲是在河道由窄变宽、河道拐弯处、江河交汇处已形成。课前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的创意,自己动手来做出各种模拟河道。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巡视进行及时的指导。
第四:组织讨论,获得结论。
在学生通过实验获得一组科学的数据后,组织学生对这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沙洲形成的条件。同时伴随图片的展示,加深学生的理性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