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课件+教案+朗读三份打包)(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课件+教案+朗读三份打包)(2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0-28 18:26:47

文档简介

课件25张PPT。第 一 课时 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这么美的风景,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中去领略一下吧!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中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贺知章称为“诗仙”,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诗风雄奇豪放。他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且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位于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因自然奇观天门洞而得名,也因天门洞而蜚声世界,被誉为“湘西第一神山”、“武陵之魂”和“张家界之魂”。天门山听范读,边听边画出诗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孤独的一叶小舟。【中断】
【开】
【至此会】
【相对出】
【孤帆】相互对峙,出,突出。从中间被断开。指江水流向在这里有一个转折。冲开。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断楚至孤帆提示:点击生字进入详细讲解。 中断书写指导:左边的竖折,竖长折短;“米”稍小。断duàn结构:左右组词:断绝 一刀两断造句:我与小明中断了联系。 音序:D 部首:斤楚国书写指导:上边“林”要扁,两个捺都变为点;下边的横带钩,“人”撇短捺要长。楚chǔ结构:上下组词:楚歌 楚楚动人 造句: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 音序:C 部首:木至此 书写指导:第二笔撇折转折时下笔要重,然后渐轻,第三笔是点;“土”下横要长。至zhì结构:独体字组词:至今 自始至终造句:至此,我已得到五张奖状。 音序:Z 部首:至 孤单书写指导:“子”要窄,横变为提;“瓜”中间是竖提, 竖长提短, 提末端有一点。孤gū结构:左右组词:孤雁 一意孤行造句:小明在路上孤单地走着。 音序:G 部首:子帆船书写指导:左右要匀称。“巾”要窄,横折要带钩;“凡”上窄下宽,里面不要忘了一点。帆fān结构:左右组词:孤帆 一帆风顺 造句:一只帆船在大海中艰难航行。 音序:F 部首:巾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诗意: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分为两座山。碧绿的长江水向东边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两岸边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我乘着一叶孤舟从旭日东升的远处慢慢驶来。诗的前两句: 诗中“断、开、流、回”用的很好,“开”展现了楚江不可阻挡的气势; “回”既映衬出山势的险峻,又展示了江流的雄姿。由“开”到“回”,互相映衬,互相补充,把长江流经天门时的壮观景象生动逼真、绘声绘色地表现了出来。作者站在船上看到了碧绿的江水、青色的大山、红色的太阳。这首诗借景抒情,通过对天门山景色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诗的后两句: “孤帆一片日边来”点出“望”的立脚点。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而是站在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上望的。“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望天门山》作者望到了哪些景物,是怎么望的?(问题1) 《望天门山》望到了:楚江、青山、碧水、白帆和红花日,作者按照从近到远的望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青山:青色 远看
孤帆:白色
太阳:红色望


山近看:楚江 碧绿远看《望天门山》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乐观豪迈的感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核心问题) 《望天门山》重在抒情,融情于景,诗中有画。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通过描绘长江流经天门山时的壮观景象及内心体验,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课堂小结一锤定音(在带点字正确的读音下画“√”)。
楚(chǔ cǔ)江 孤(gū guā )帆
饮(yǐn yǐng)湖上 镜未(wèi mò)磨
银(yín yíng)盘 初(cū chū )晴 ??????√√√√√√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点拨:背诵课文,一定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的最好。默写一定要注意写完整,包括题目、作者、内容、标点符号。17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亦、宜”等五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断、楚”等十三个生字。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望天门山》。
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词的内容,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祖国河山的美丽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望天门山》。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词的内容,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祖国河山的美丽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难点】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词的内容,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会认字和会写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反复朗读、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句描绘的大意,背诵古诗。(重点)
3.通过诵读和想象来体会诗的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难点)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了解背景,导入诗题。
教师口述:同学们,请欣赏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图片。图片展示的是张家界永定区的一座海拔最高的山,古称云梦山、嵩梁山,北距城区8公里,因自然奇观天门洞而得名,最早被记入史册的名山。主峰1518.6米,1992年7月被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素有湘西第一神山的美誉,千百年来,“天门洞开、天门翻水、天门转向、野拂藏宝、鬼谷显影、天门瑞兽”六个难解之谜的相继涌现,更为这里增添了灵异的奇趣。
展示图片: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天门山)

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图上的景色?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小结过渡:这么美的风景,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中去领略一下吧!
写作背景:李白是中国唐代一位非常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贺知章称为“诗仙”,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诗风雄奇豪放。他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且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他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漫游中度过的。25岁的时候就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离开了家乡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地乘船顺江东下,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被眼前雄奇秀美的景色吸引住了,于是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诗----《望天门山》。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望天门山》。(板书:望天门山)学生齐读课题。
理解题目:“望”,看。“天门山”,位于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因自然奇观天门洞而得名,也因天门洞而蜚声世界,被誉为“湘西第一神山”、“武陵之魂”和“张家界之魂”。
【设计意图:课件播放图片,让学生观看天门山美景,给学生带来直观形象的感受,使学生进入文本所描写的情景中,从而初步感受意境。】
二、介绍作者,了解天门山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中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贺知章称为“诗仙”,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诗风雄奇豪放。他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且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
天门山:位于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因自然奇观天门洞而得名,也因天门洞而蜚声世界,被誉为“湘西第一神山”、“武陵之魂”和“张家界之魂”。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2)理解词语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中断】 指江水流向在这里有一个转折。
【开】 相互对峙,出,突出。
【至此会】 从中间被断开。
【相对出】 孤独的一叶小舟。
【孤帆】 冲开。
(4)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四、学习“会写字”
断 楚 至 孤 帆
1.学生字: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形近字辨析:“孤—瓜”“帆—凡”“至—到”。
加一加:“子+瓜=孤 巾+凡=帆”。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孤”:“子”作偏旁时,中间的横画变成提。“孤”字的右边是“瓜”,不要写成“爪”。“孤、帆”是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断”是左右结构,左右基本同宽。)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上下结构的字“楚、至”和左右结构的字“孤、帆”,学生练写。
断:左边的竖折,竖长折短;“米”稍小。
楚:上边“林”要扁,两个捺都变为点;下边的横带钩,“人”撇短捺要长。
至:第二笔撇折转折时下笔要重,然后渐轻,第三笔是点;“土”下横要长。
孤:“子”要窄,横变为提;“瓜”中间是竖提, 竖长提短, 提末端有一点。
帆:左右要匀称。“巾”要窄,横折要带钩;“凡”上窄下宽,里面不要忘了一点。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运用积累的多种方法识记生字,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自觉性,有效提高了学生识字的能力。对重难点生字的书写指导,培养学生书写汉字的兴趣良好的书写习惯。】
五、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课件出示: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学生熟读课文:开火车读、赛读、小组读、同桌读。
3.借助注释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分为两座山。碧绿的长江水向东边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两岸边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我乘着一叶孤舟从旭日东升的远处慢慢驶来。
六、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一)初解诗意。
1.大家喜欢这首诗吗?那就赶快自己读一读吧,注意读准字音,待会儿老师检查,看谁读得好。(指名多个学生读,师生评议。)
2.同学们们刚才的表现也激起了老师的表现欲,我也要读一读。(师范读古诗。)现在你们是否也想读?你觉得我哪里读得不错,欣赏我的,你可以学习我的,如果你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你就读出你自己的感觉。
3.指名读,大家注意听他字音读准了没有?指名点评。教师评议,相机指导学生读准停顿。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4.男生来读读。女生来读读。全班一起读。
5.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呢?再去读读、找找、划划。
6.学生发言,教师小结: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二)探究前两句诗。
1.指名读一读前两句。
2.引导想象: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流经古代楚国的这一段叫楚江,终点在天门山,天门山以东是吴国,流经吴国的长江段,叫吴江。天门山高、俊秀、险,诗人写到天门山犹如被江水冲击而隔断似的。
3.探究“碧水东流至此回”。
(1)“碧水东流——至此回”,教师一边读一边用动作演示。
(2)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种情景。
(3)从这两句我们可以体会出江水怎么样?(江水碧绿、水势湍急、激荡回旋)(板书:楚江 碧绿)
4.你觉得诗人在这两句诗里哪些字词用得好?为什么?
(1)小组交流。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
(3)教师评议,相机小结:诗的前两句中“断、开、流、回”用的很好,“开”展现了楚江不可阻挡的气势;“回”既映衬出山势的险峻,又展示了江流的雄姿。由“开”到“回”,互相映衬,互相补充,把长江流经天门时的壮观景象生动逼真、绘声绘色地表现了出来。作者站在船上看到了碧绿的江水、青色的大山、红色的太阳。这首诗借景抒情的古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色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
5.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1)指名读,学生点评优点或缺点。
(2)教师范读,学生听老师读,注意哪里有停顿,哪些词是重读的。
(3)学生练习,再指名读。
(4)女生读、男生读、齐读。
【设计意图:在交流中引导学生关注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让学生在品味词句和想象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三)探究后两句诗。
1.谈话过渡:这么壮美的景色,诗人是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诗人是在船上看到的:两岸青山------相对出)(板书:青山 青色)
2.引导学生观看课文插图,感受“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3.学生观察课文插图,畅谈感受。(指示学生看顺流而下的小船,站在船头的诗人。)
4.全班交流,教师小结:这首诗的后两句,“孤帆一片日边来”点出“望”的立脚点。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而是站在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上望的。“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板书:孤帆 白色 太阳 红色)
5.这青山仿佛是要出来迎接自己一样,诗人的心情怎样呢?(高兴、激动、自豪)
6.指导朗读:李白在高大的天门山面前,丝毫没有感到自己的渺小,自己虽从遥远的天边来,却有这青山专程相迎,这又是多么豪迈呀!让我们齐读后两句。
(四)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老师朗读的节奏和停顿。
2.指名朗读。学生自由评议。
3.教师小结:读古诗应该抑扬顿挫,还应有感情。
4.教师再次范读,指名读,指名领读,学生齐读。
5.自由读,练习背诵。
(五)再读悟情。
1.《望天门山》作者望到了哪些景物,是怎么望的?(《望天门山》描写了:楚江、青山、碧水、白帆和红日,作者按照从近到远的顺序描写的。)(板书:近看 远看)
2.同学们都有一双慧眼,你们看,青的山、绿的水、白白的帆、红红的太阳,构成了一幅多么精美的图画呀!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作者在诗中还用了六个动词,使得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同学们再读读古诗,看作者用了哪六个动词?(课件出示)(断、开、流、回、出、来)
4.同学们,诗歌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不仅在于写景如画,更在于借景抒情,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呢?(板书:喜爱天门山 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5.请同学们带着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满腔热爱一起朗诵。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教师创设了一系列的情景,有利于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领会意境与情感,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和陶冶,并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
(六)诗句积累。
1.谁还了解诗人李白的哪些诗句,说给大家听听。
2.李白写山水的诗句还有哪些?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七、课文主旨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望天门山》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乐观豪迈的感情。
八、课堂小结
《望天门山》重在抒情,融情于景,诗中有画。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通过描绘长江流经天门山时的壮观景象及内心体验,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
九、当堂检测
“当堂检测”训练。
十、课后作业
请完成本课的相关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