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18 怀疑与学问 课件(31张PPT)+教案+学案+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公开课)18 怀疑与学问 课件(31张PPT)+教案+学案+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0-28 09:40:05

文档简介

《怀疑与学问》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运用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来论证论点的方法,学会紧扣中心论点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
2.学习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结构。
3.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及作用,品味论证语言的特点。
: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理解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学法指导?
1.先找出各段要点,试着划分段落层次,感知文章的论证思路。?
2.再带着问题去读,如查《现代汉语词典》“学问”是什么意思?“怀疑”与“学问”是什么关系?作者为何要谈论二者关系?
3.注意文中语言运用的精准、严谨的特点,圈点勾画,同时标识出你的疑问来。

【课前导学】
一、预习任务
1.通读课文圈点勾画出生字词、各段的中心句及名言,弄清意思。
2.文章提出了什么论点?为了论证这一论点,提出了几个分论点?两个分论点之间是什么关系?运用了哪些论据?尝试着理清作者论述的思路。
3.写一写你对怀疑精神的理解。
4.记下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二、新知认知
1.议论文的三要素:
①论点(需要证明什么)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观点和主张。往往是一个表示肯定的判断句,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如:在错误中学习,勇于尝试,就有机会获得成功;财富是可以实现幸福的方法,但拥有财富不等于拥有幸福。
论题:作者所要议论的问题,标志是词语或词组,如:尝试错误、财富与幸福
②论据(用什么来证明) 论据是议论文中用来证明论点、支撑论点的材料。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是论据的两种基本形式。
事实论据指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史实及统计数字等。
道理论据指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性已为人们公认的革命导师的理论、名人的言论、科学领域的定理及生活中的常识等。
③论证(如何进行证明)
2.论证方法在文中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1)举例论证答题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文章列举了……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的观点,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
(2)道理论证答题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引用了……,证明了……的观点,增强了论证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3)对比论证答题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把……与……对比,使之形成鲜明对照,突出全面地证明了……的观点,让人印象深刻。
三、预习检测
(一)基础题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程颐( )  譬如( )  步骤( ) ? 懒惰( )
塾师( ) 大儒( ) 停滞( ) 虚妄( )
2.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辨论  流俗  停滞  怀疑 B.启迪  观察  根据  虚忘
C.轻信  锻练  来源  女娲 D.丰富  治学  盲从  程颐
3.请从括号内的词语中,选出一个最符合语境的填写在横线上。
(1)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________(视察 省察)。
(2)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_______(辨认 辨别)是非。
(3)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_______(启示 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4)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_______(懒惰 懒散)。
4.下列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
B.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
C.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D.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解析:A.“这是谁说的话”是疑问句,后面的逗号应改为问号。)
(二)判断题
1.“流俗”的意思是“流传下来的风俗习惯”。(  )
2.课文引用了孟子的“尽信书不如无书”,在论证上属道理论证。(  )
3.本文开头引用两句名言,既可以作为中心论点,又可以作为论据。(  )
4.课文的标题用了一个并列短语,揭示了文章论点。(  )
5.“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这句中的“学术”和“文化”不能互换位置,因为“学术”是人类众多的“文化”活动中的一种,此句是从部分到整体,互换后就讲不通了。(  )
(三)简答题
1.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说说下面两句话的意思。
⑴有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尽信书不如无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四段中,“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句中的“是”和“非”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四段中,“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中“基本条件”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怀疑精神包括哪三步?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5.怀疑与学问有着怎样的关系?(用书中的原话回答)

6.你在学习的过程中具有怀疑精神吗?结合课文谈谈你受到的启发。


参考答案
(一)1.yí pì zhòu duò shú rú zhì wàng
D
3.(1)视察 (2)辨别 (3)启迪 (4)懒惰
4.A
(二)1.×  2.√  3.√  4.×  5.√
(三)1.略 2.正确 ?不正确 3.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 4.怀疑 思索 辨别
(1)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肯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2)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6.略(言之有理即可)
【课中导读】
一、初读课文,把握论点、论据及论证思路
1.找出各段的中心句。
明确:第1段:
第2段:
第3段:
第4段:
第5段:
第6段:
2.课文中心论点是什么?分论点有两个,你能确定是哪两个吗?
明确:
分论点:

二、再读课文,填表格
1.找出文章中的道理论据。
序号 道理论据 证明的论点
1
2
3

2.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文章中的事实论据。
序号 事实论据 证明的论点
1
2
3
4
3.按下面的要点理一理全文的论证思路。
(1)按照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的思路进行分析。
(2)首先:如何引出(提出)论题(论点);
(3)接着:运用怎样的论据、论证方法论证了论点(或分论点)
(4)最后:总结全文(再次强调)(提出希望)
明确:

三、研读文本、理解分析
1.研读1、2段,作者是怎样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
作用:
2.研读第3段:
(1)第3段四句话之间层次关系如何?试划分层次?
明确: ① ② ③ ④
(2)第三句是举例论证还是比喻论证?
明确:
(3)概括第3段主要内容。
明确:
3.研读第4、5段:
(1)第4段可以分三层,意思分别是什么?
明确:
(2)什么是怀疑的精神?
明确:
(3)第四段举例论证有何作用?
明确:
(4)第五段是怎样论述正确对待书本、学问的态度的?
明确:

(5)引用名言有何好处?
明确:(从典型性、代表性、权威性,使论证更有说服力上考虑。)

(6)第5段和第4段同是谈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意义,为什么写了第4段还写第5段,是否可以去掉第5段?两段的内容有何相异?
明确:

(7)总结第3~5段的论证方法。
明确:
(1)举例论证:
(2)道理论证:
(3)对比论证:
4.研读第6读:
(1)先把第6段划分层次,再说明是按怎样的论证方法和论证思路进行的?
明确;:本段共13句(标出序号)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第四层:
(2)第一句在文章中起何作用?
明确:
(3)第(2)(3)(4)(5)四句同第(1)句之间有什么关系?这四句中,又可分哪几个小层次?
明确:
划层次:(2)(3) (4) (5)
(4)第(6)(7)(8)(9)(10)句同第(1)句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五句中,又可分为哪几个小层次?
明确:

划层次:(6)(7)(8)(9)(10)
(5)第(11)句“一切”和“四个常常”能删去吗?为什么?句中的冒号为什么不宜改为句号?
明确:


(6)第(11)-(13)句是从什么方面论述的?第(13)句中的“学术”和“文化”这两个词能互换吗?
明确:


四、阅读题型
问题1:本段中第7-10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明确:
问题2:试举本段中对比论证一例,并说说其作用?(自由选,组织答案)
明确:

问题3:第6段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明确:

五、品味语言
本文语言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请你找出相应的句子,朗读体会,并在旁边做好批注。
示例: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分析:“怀疑”“思索”“辨别”这三个步骤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先对事物产生怀疑,再进一步思索疑点,辨别正确与错误。(批注:圈出这三个词,写上“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
自己找一句自行批注:

问题1.以“常常”开头的短句,它们的顺序是否可以任意调换?为什么?
明确:

问题2.“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这一句中的“更新”“更善”怎么理解?
明确:
问题3:第六段第12句中的三个“新的”突出了什么?
明确:
六、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联系生活,用自己生活积累中的实际例子和阅读积累中的有关事例来体验和认识怀疑精神的重要作用。
示例:
①哥白尼对毕达哥拉斯和托勒密两位前人的研究成果不盲从,而是根据自己的观测结果加以分析,发表了《天体运行》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

2.是不是对于一切的学问都要怀疑呢?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课后导练】
一、课内阅读
(1)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2)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懒。??(3)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4)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5)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进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鍊出来的。?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6)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7)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8)?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9)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10)他的哲学就建设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11)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12)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13)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第(1)句在文中起了____________的作用。
2.划分这一段的层次。
(1)(2)(3)(4)(5)(6)(7)(8)(9)(10)(11)(12)(13)
3.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  )
A.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B.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C.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D.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4.第(1)句中谈及“消极方面”的作用是__________,谈及“积极方面”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于别人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那么不懒惰的表现应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7)(8)两句写戴震好问,是事实论据,直接证明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第(11)句中“要这样……”句中的“这样”指代的是________
8.本段文字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9.文段中的第(11)句子对你今后的学习有什么启示?

答案:
承上启下
2.(1)/(2)(3)(4)(5)(6)/(7)(8)(9)(10)/(11)(12)(13)
3.B
4.辨伪去妄 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
5.常常怀疑,常常发问(或积极思考)
6.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
7.“这样”指代的是前面的“怀疑——辩论——评判——修正”四个步骤,缺一不可。
8.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9.略
二、课外阅读
多疑,往往是不好的。因为多疑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况。俗话说:疑心生暗鬼。确有一定的道理。古往今来,不少人由于多疑,不知闹出了多少笑话,演出了多少悲剧。且不说“杯弓蛇影”使人大病一场,给疑者带来的痛苦有多大,就因为多疑而夭折的也并非一起。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因生性多疑,以致忧郁成疾,这也是造成宝黛爱情悲剧的原因之一。
如果说封建社会的大家闺秀,由于多疑而只是个人遗恨终身的话,那么一些赫赫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由于多疑而造成损兵折将的也为数不少。曹操就是一个。因多疑,错杀了不少忠臣良将!推迟了曹魏政权的建立。以前事,无须多论。
今天我们的一些同志由于多疑,为人办事互不信任,疑心叠起,顾虑重重,当齐心的不齐心,当合作的不合作,甚至故意设置障碍,出些难题,给事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因此,同志之间应互相信任,去疑存诚。当然对某些人和事物,不轻信,存疑端,也是必要的。但这就另当别论。
文段论证的论点是什么?
本段论点与课文《怀疑与学问》的论点是否矛盾?为什么?
本段的论证思路是( )
A.由正到反 B.由古及今 C.由远及近
4.本段论证的方法主要有______论证和______论证。
5.划线的三句话在结构上的作用分别是 ( ) ( ) ( )
A.统领全段 B.承上启下 C.领起下文
6.文段末两句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答案;
1.多疑,往往是不好的。
2.不矛盾。本段主张“不要多疑”,是从与人相处的角度提出的;课文主张“要多疑”,是从治学角度提出的。
3.B
4.道理论证、举例论证
5.A C B
6.不能。避免误解,使论述周密。


《怀疑与学问》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运用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来论证论点的方法,学会紧扣中心论点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
2.学习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结构。
3.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及作用,品味论证语言的特点。
: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理解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法一)读下文的小故事,结合文题谈谈你的看法。
有一天,哲学家罗素问哲学家穆尔,“你的学生中谁最优秀?”穆尔说是维特根斯坦。“为什么?”“因为,在我的所有学生中,只有他一人在听我的课时总露出迷茫的神色,而且老是有一大堆问题。”
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气超过了罗素。有人问:“罗素为什么落伍?”维特根斯坦说:“因为他已经没有问题了。”
(导法二)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们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顾先生的一篇议论文——《怀疑与学问》。
二、回顾知识
1.议论文的定义: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
2.议论文的三要素:
①论点(需要证明什么)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观点和主张。往往是一个表示肯定的判断句,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如:在错误中学习,勇于尝试,就有机会获得成功;财富是可以实现幸福的方法,但拥有财富不等于拥有幸福。
论题:作者所要议论的问题,标志是词语或词组,如:尝试错误、财富与幸福
请判断以下各句哪是论点,哪是论题。
(1)敬业与乐业( 论题 )
(2)但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论点 )
(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都不是 )
(4)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论点 )
②论据(用什么来证明) 论据是议论文中用来证明论点、支撑论点的材料。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是论据的两种基本形式。
事实论据指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史实及统计数字等。
道理论据指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性已为人们公认的革命导师的理论、名人的言论、科学领域的定理及生活中的常识等。
③论证(如何进行证明)

三、解读文题
“怀疑与学问”是这篇文章的论题,全文就是围绕这个论题展开议论,阐明了“怀疑”与“学问”之间的关系。
四、初读课文,把握论点、论据及论证思路
1.找出各段的中心句。
明确:第1段:学者先要会疑。
第2段:学则须疑。
第3段: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
第4段: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第5段: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
第6段: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2.课文中心论点是什么?分论点有两个,你能确定是哪两个吗?
明确: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学则须疑”)
分论点: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五、再读课文,填表格
1.找出文章中的道理论据。
序号 道理论据 证明的论点
1 “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治学必须有怀疑的精神 (或“学者先要会疑”) (或“学则须疑”
2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3 “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 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2.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文章中的事实论据。
序号 事实论据 证明的论点
1 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传说不一定可靠,不能随便相信) 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2 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对于传说要善于怀疑)
3 听说“腐草为萤”。(对于传说要善于怀疑)
4 戴震善问的例子。 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础条件。

3.按下面的要点理一理全文的论证思路。
(1)按照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的思路进行分析。
(2)首先:如何引出(提出)论题(论点);
(3)接着:运用怎样的论据、论证方法论证了论点(或分论点)
(4)最后:总结全文(再次强调)(提出希望)
明确:
首先,引用两句我国古代学者的名言,引出“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的中心论点;
接着,作者运用例证法和引证法论证了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的分论点;
最后通过“戴震善问”的事例有力地论证了“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础条件。”的分论点。
六、研读文本、理解分析
1.研读1、2段,作者是怎样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本文中心论点是借用古代学者程颐和张载的名言提出来的。
作用:既开门见山提出了论点,同时名言本身也是证明中心论点的有力论据,增强了论点的说服力。
在文章中起到哪些作用?
2.研读第3段:
(1)第3段四句话之间层次关系如何?试划分层次?
明确:因果关系 ①②③︱④
(2)第三句是举例论证还是比喻论证?
明确:举例论证。
(3)概括第3段主要内容。
明确: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但有时却需要靠它做学问。
3.研读第4、5段:
(1)第4段可以分三层,意思分别是什么?
明确:
第一层(开头到“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指出“怀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第二层(“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有什么科学根据”)具体说明如何以怀疑的精神对待传说。
第三层(末句“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指出怀疑的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2)什么是怀疑的精神?
明确:遇事先考虑,不随便轻信。
(3)第四段举例论证有何作用?
明确:论述了人们怎样以怀疑精神做学问,简明易懂。
(4)第五段是怎样论述正确对待书本、学问的态度的?
明确:运用道理论证的方法,先正面说,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部以后,这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然后从反面说,如果不是这样,就是盲从,就是迷信,最后引用孟子名言,使论证更有力。
(5)引用名言有何好处?
明确:从典型性、代表性、权威性,使论证更有说服力上考虑。
(6)第5段和第4段同是谈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意义,为什么写了第4段还写第5段,是否可以去掉第5段?两段的内容有何相异?
明确:
第4段说的是对于“传说”要用怀疑精神对待,第5段则说“我们不论对干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各种各样的书本,各家各派的学问,做学问者时时在评判,常常要弃取,这方面论及了,文章的论述才算是全面,漏掉了,将是缺陷。写了第4段,又写第5段,可见作者构思的周到。
(7)总结第3~5段的论证方法。
简介论证的方法:
(1)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2)道理论证: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和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还有作者的说理分析等来证明论点。
(3)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明确3~5段运用的论证方法:
(1)举例论证:①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②听说“腐草为萤”。
(2)道理论证: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
(3)对比论证:
①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②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
补充说说这些论证方法在文中的作用,借此规范各种论证方法作用的答题格式:
(1)举例论证答题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文章列举了……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的观点,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
(2)道理论证答题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引用了……,证明了……的观点,增强了论证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3)对比论证答题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把……与……对比,使之形成鲜明对照,突出全面地证明了……的观点,让人印象深刻。
4.研读第6读:
(1)先把第6段划分层次,再说明是按怎样的论证方法和论证思路进行的?
明确;:本段共13句(标出序号)
第一层:第1句。(首句提出本段论点,即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第二层:2-5句(“对于别人的话……一切学问才会起来”)
第三层:6-11句(“许多大学问家……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第四层:12-13句(“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到段末)
(2)第一句在文章中起何作用?
明确:过渡句,承上启下。前半句归结3、4、5段分论点,后半句引出本段的论点。
(3)第(2)(3)(4)(5)四句同第(1)句之间有什么关系?这四句中,又可分哪几个小层次?
明确:第(2)(3)(4)(5)句是用道理去论证第(1)句提出的论点。
第(2)(3)句是第一层:从反面说理,指出没有怀疑精神永远不能治学。
第(4)(5)句是第二层:从正面说理,指出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一切学问才会起来。
(4)第(6)(7)(8)(9)(10)句同第(1)句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五句中,又可分为哪几个小层次?
明确:第(6)(7)(8)(9)(10)句是用事例去论证第(1)句提出的论点。
第(6)句是第一层:提出一个小论点。
第(7)(8)(9)(10)句是第二层:用戴震和笛卡儿的事例来证明第(6)句的小论点和第(1)句的全段论点。
(5)第(11)句“一切”和“四个常常”能删去吗?为什么?句中的冒号为什么不宜改为句号?
明确:不能。用这些词,是为了强调所有的学问家都包括在内,都善于经常的怀疑、提问、评判、修正过去学者的学说。这是建设新学说的基本条件。
句中的冒号表示后面的一句是前几句的总括。所以不能改为句号。
(6)第(11)-(13)句是从什么方面论述的?第(13)句中的“学术”和“文化”这两个词能互换吗?
明确:第(11)(12)句从正面论述,第(13)句从反面论述。
第(13)句中的“学术”和“文化”这两个词不能互换。因为“学术”是人类众多的“文化”活动中的一种, “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是从部分说到整体,互换位置后就讲不通了。

阅读题型
问题1:本段中第7-10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明确:举例论证。文章列举了戴震发问和笛卡儿怀疑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的观点,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
问题2:试举本段中对比论证一例,并说说其作用?(学生自由选,组织答案)
问题3:第6段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明确:
作者在论述第二个分论点时,第1句提出论点,第2、3句从反面说理,指出没有怀疑精神永远不能治学,第4、5句从正面说理,指出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一切学问才会起来。第6-10句举例论证论点。第11-13句正反对比论证,先从正面作结:“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再从反面强调:“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七、品味语言
本文语言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请你找出相应的句子,朗读体会,并在旁边做好批注。
示例: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分析:“怀疑”“思索”“辨别”这三个步骤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先对事物产生怀疑,再进一步思索疑点,辨别正确与错误。(批注:圈出这三个词,写上“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
学生找一句自行批注:
问题1.以“常常”开头的短句,它们的顺序是否可以任意调换?为什么?
明确:
不能。第一个“常常”是总说,后三个“常常”是一种逻辑关系,要先辨后评,最后才能修正,体现了语言的严密性。
问题2.“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这一句中的“更新”“更善”怎么理解?
明确:
“更新”针对“过去”的学说而言,“更善”说明优于“过去”的学说,两者准确地说明了“新学说”的发展性、优越性,这一句精当地总结了上面的论述。
问题3:第六段第12句中的三个“新的”突出了什么?
明确:突出了怀疑精神在人类文明史上的作用。
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联系生活,用自己生活积累中的实际例子和阅读积累中的有关事例来体验和认识怀疑精神的重要作用。
示例:
①哥白尼对毕达哥拉斯和托勒密两位前人的研究成果不盲从,而是根据自己的观测结果加以分析,发表了《天体运行》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
②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产生怀疑,因而得出了自由落体定律。
2.是不是对于一切的学问都要怀疑呢?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九、课堂总结
本文中心论点鲜明突出,论证层层深入,精辟充分。用分论点论证中心论点,事理分析得透彻周密。文章引用名人名言、列举事例进行论证,使文章有理有据,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十、随堂训练
多疑,往往是不好的。因为多疑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况。俗话说:疑心生暗鬼。确有一定的道理。古往今来,不少人由于多疑,不知闹出了多少笑话,演出了多少悲剧。且不说“杯弓蛇影”使人大病一场,给疑者带来的痛苦有多大,就因为多疑而夭折的也并非一起。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因生性多疑,以致忧郁成疾,这也是造成宝黛爱情悲剧的原因之一。
如果说封建社会的大家闺秀,由于多疑而只是个人遗恨终身的话,那么一些赫赫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由于多疑而造成损兵折将的也为数不少。曹操就是一个。因多疑,错杀了不少忠臣良将!推迟了曹魏政权的建立。以前事,无须多论。
今天我们的一些同志由于多疑,为人办事互不信任,疑心叠起,顾虑重重,当齐心的不齐心,当合作的不合作,甚至故意设置障碍,出些难题,给事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因此,同志之间应互相信任,去疑存诚。当然对某些人和事物,不轻信,存疑端,也是必要的。但这就另当别论。
文段论证的论点是什么?
本段论点与课文《怀疑与学问》的论点是否矛盾?为什么?
本段的论证思路是( )
A.由正到反 B.由古及今 C.由远及近
4.本段论证的方法主要有______论证和______论证。
5.划线的三句话在结构上的作用分别是 ( ) ( ) ( )
A.统领全段 B.承上启下 C.领起下文
6.文段末两句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答案;
1.多疑,往往是不好的。
2.不矛盾。本段主张“不要多疑”,是从与人相处的角度提出的;课文主张“要多疑”,是从治学角度提出的。
3.B
4.道理论证、举例论证
5.A C B
6.不能。避免误解,使论述周密。
十一、布置作业
以“我尝到了怀疑的甜头”为题,写一篇小作文。要求所举例子能说明观点。
附:板书设计


(共31张PPT)
顾 颉 刚
读下文的小故事,结合文题谈谈你的看法。
有一天,哲学家罗素问哲学家穆尔,“你的学生中谁最优秀?”穆尔说是维特根斯坦。“为什么?”“因为,在我的所有学生中,只有他一人在听我的课时总露出迷茫的神色,而且老是有一大堆问题。”
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气超过了罗素。有人问:“罗素为什么落伍?”维特根斯坦说:“因为他已经没有问题了。”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运用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来论证论点的方法,学会紧扣中心论点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
2.学习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结构。
3.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一、议论文的三要素是 、_____、 。
二、______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_____是议论文中用来证明论点、支撑论点的材料。_____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
三、论据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和_____论据。
四、论证方法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论证方式有_____、______。
论点
论据
论证
事实
道理
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论点
论据
论证
立论
驳论
议论文知识回顾
论点和论题的区别
???
???
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观点和主张。
往往是一个表示肯定的判断句,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
提示性词语:
是、要、应该注意……
在错误中学习,勇于尝试,就有机会获得成功。
财富是可以实现幸福的方法,但拥有财富不等于拥有幸福。
作者所要议论的问题
词语或词组
尝试错误
财富与幸福
定义 构成 举 例
论点




论题
请判断以下哪是论点,哪是论题。
(1)敬业与乐业( )
(2)但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
(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
(4)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
论点
论题
论点
都不是
初读课文,把握论点、论据及论证思路
1.找出各段的中心句。
第1段:学者先要会疑。
第2段:学则须疑。
第3段: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
第4段: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第5段: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
第6段: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分论点有两个,你能确定是哪两个吗?
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学则须疑”)
分论点1: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分论点2: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3.找出文章中的道理论据。
道理论据
证明的论点
“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
治学必须有怀疑的精神(或“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
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序号
1
2
3
4.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文章中的事实论据。
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传说不一定可靠,不能随便相信)
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对于传说要善于怀疑)
听说“腐草为萤”。(对于传说要善于怀疑)
戴震善问的例子。
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础条件。
序号 事实论据 证明的论点
1
2
3
4
5.按下面的要点,理一理全文的论证思路。
(1)按照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的思路进行分析。
(2)首先:如何引出(提出)论题(论点);
(3)接着:运用怎样的论据、论证方法论证了论点(或分论点)
(4)最后:总结全文(再次强调)(提出希望)
首先,引用两句我国古代学者的名言,引出“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的中心论点;
接着,作者运用例证法和引证法论证了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的分论点;
最后通过“戴震善问”的事例有力地论证了“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础条件。”的分论点。
读1、2段,作者是怎样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的?作用是什么?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引用古代名言,开门见山地提出来的。(如何概括论点:1.看位置;2.看句式;3.看文意)
研读课文 理解分析
研读第1、2段:

既提出了中心论点,又将它作为道理论据,有力地证明了论点。
1.这段四句话之间层次关系如何?怎样划分层次?
研读第3段:
因果关系
2.第三句是举例论证还是比喻论证?
举例论证。
3.概括第3段主要内容。
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但有时却需要靠它做学问。
①②③︱④
1.第4段可以分三层,意思分别是什么?
第一层(开头到“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指出“怀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第二层(“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有什么科学根据”)

第三层(末句“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指出怀疑的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研读第4、5段:
具体说明如何以怀疑的精神对待传说。
2 .什么是怀疑的精神?
5. 引用名言有何好处?
论述了人们怎样以怀疑精神做学问,简明易懂。
4. 第五段是怎样论述正确对待书本、学问的态度的?
运用道理论证的方法,先正面说,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部以后,这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然后从反面说,如果不是这样,就是盲从,就是迷信,最后引用孟子名言,使论证更有力。
从典型性、代表性、权威性,使论证更有说服力上考虑。
3. 第四段举例论证有何作用?
遇事先考虑,不随便轻信。
6.第5段和第4段同是谈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意义,为什么写了第4段还写第5段,是否可以去掉第5段?两段的内容有何相异?
第4段说的是对于“传说”要用怀疑精神对待。
第5段则说“我们不论对干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
各种各样的书本,各家各派的学问,做学问者时时在评判,常常要弃取,这方面论及了,文章的论述才算是全面,漏掉了,将是缺陷。写了第4段,又写第5段,可见作者构思的周到。
7.总结3~5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1)举例论证:
①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 ②听说“腐草为萤”。
(2)道理论证: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
(3)对比论证:
①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②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
先把第6段划分层次,再说明是按怎样的论证方法和论证思路进行的?
本段共13句(标出序号)
第一层:第1句。(首句提出本段论点,即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第二层:2-5句(“对于别人的话……一切学问才会起来”)
第三层:6-11句(“许多大学问家……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第四层:12-13句(“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到段末)
研读第6段:
2.(2)(3)(4)(5)四句同第(1)句之间有什么关系?这四句中,又可分哪几个小层次?
第(2)(3)(4)(5)句是用道理去论证第(1)句提出的论点。
第(2)(3)句是第一层:从反面说理,指出没有怀疑精神永远不能治学。
第(4)(5)句是第二层:从正面说理,指出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一切学问才会起来。
1.第一句在文章中起何作用?
过渡句,承上启下。前半句归结3、4、5段分论点,后半句引出本段的论点。
3.第(6)(7)(8)(9)(10)句同第(1)句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五句中,又可分为哪几个小层次?
第(6)(7)(8)(9)(10)句是用事例去论证第(1)句提出的论点。
第(6)句是第一层:提出一个小论点。
第(7)(8)(9)(10)句是第二层:用戴震和笛卡儿的事例来证明第(6)句的小论点和第(1)句的全段论点。
4.第(11)句“一切”和“四个常常”能删去吗?为什么?句中的冒号为什么不宜改为句号?
不能。用这些词,是为了强调所有的学问家都包括在内,都善于经常的怀疑、提问、评判、修正过去学者的学说。这是建设新学说的基本条件。
句中的冒号表示后面的一句是前几句的总括。所以不能改为句号。
5.第(11)-(13)句是从什么方面论述的?第(13)句中的“学术”和“文化”这两个词能互换吗?
第(11)(12)句从正面论述,第(13)句从反面论述。
(13)句中的“学术”和“文化”这两个词不能互换。因为“学术”是人类众多的“文化”活动中的一种, “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是从部分说到整体,互换位置后就讲不通了。
问题1:本段中第7-10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举例论证。
文章列举了戴震发问和笛卡儿怀疑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的观点,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
问题2:试举本段中对比论证一例,并说说其作用?(自由选,组织答案)
阅读题型
问题3:第6段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首先提出论点。
接着运用道理论证先从反面说理,指出没有怀疑精神永远不能治学,后从正面说理,指出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一切学问才会起来。
然后举例论证。
最后先从正面作结:“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再从反面强调:“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示例: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分析:“怀疑”“思索”“辨别”这三个步骤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先对事物产生怀疑,再进一步思索疑点,辨别正确与错误。(批注:圈出这三个词,写上“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
品味语言
本文语言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请你找出相应的句子,朗读体会,并在旁边做好批注。
自己找一句加以分析、批注。
问题2.“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这一句中的“更新”“更善”怎么理解?
“更新”针对“过去”的学说而言,“更善”说明优于“过去”的学说,两者准确地说明了“新学说”的发展性、优越性,这一句精当地总结了上面的论述。
问题3:第六段第12句中的三个“新的”突出了什么?
突出了怀疑精神在人类文明史上的作用。
问题1.以“常常”开头的短句,它们的顺序是否可以任意调换?为什么?
不能。第一个“常常”是总说,后三个“常常”是一种逻辑关系,要先辨后评,最后才能修正,体现了语言的严密性。
1.联系生活,用自己生活积累中的实际例子和阅读积累中的有关事例来体验和认识怀疑精神的重要作用。
①哥白尼对毕达哥拉斯和托勒密两位前人的研究成果不盲从,而是根据自己的观测结果加以分析,发表了《天体运行》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
②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产生怀疑,因而得出了自由落体定律。
2.是不是对于一切的学问都要怀疑呢?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本文中心论点鲜明突出,论证层层深入,精辟充分。用分论点论证中心论点,事理分析得透彻周密。文章引用名人名言、列举事例进行论证,使文章有理有据,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课堂总结
《怀疑与学问》
中心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论点
1.怀疑是
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①.对于传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用______
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学者先要会疑” “学则须疑”)
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举例
都要经
道理
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道理
举例
————
————
————

论证的方法。
②.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
主要用______
过自已的怀疑,辨别是非
论证的方法。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怀疑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要用______论证和______论证的方法
证明
多疑,往往是不好的。因为多疑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况。俗话说:疑心生暗鬼。确有一定的道理。古往今来,不少人由于多疑,不知闹出了多少笑话,演出了多少悲剧。且不说“杯弓蛇影”使人大病一场,给疑者带来的痛苦有多大,就因为多疑而夭折的也并非一起。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因生性多疑,以致忧郁成疾,这也是造成宝黛爱情悲剧的原因之一。
如果说封建社会的大家闺秀,由于多疑而只是个人遗恨终身的话,那么一些赫赫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由于多疑而造成损兵折将的也为数不少。曹操就是一个。因多疑,错杀了不少忠臣良将!推迟了曹魏政权的建立。以前事,无须多论。
今天我们的一些同志由于多疑,为人办事互不信任,疑心叠起,顾虑重重,当齐心的不齐心,当合作的不合作,甚至故意设置障碍,出些难题,给事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因此,同志之间应互相信任,去疑存诚。当然对某些人和事物,不轻信,存疑端,也是必要的。但这就另当别论。
随堂训练
不矛盾。本段主张“不要多疑”,是从与人相处的角度提出的;课文主张“要多疑”,是从治学角度提出的。
多疑,往往是不好的。
1.文段论证的论点是什么?
2.本段论点与课文《怀疑与学问》的论点是否矛盾?为什么?
3.本段的论证思路是( )
A.由正到反 B.由古及今 C.由远及近

4.本段论证的方法主要有______论证和______论证。
5.划线的三句话在结构上的作用分别是 ( ) ( ) ( )
A.统领全段 B.承上启下 C.领起下文
6.文段末两句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不能。避免误解,使论述周密。
举例
道理



以“我尝到了怀疑的甜头”为题,写一篇小作文。要求所举例子能说明观点。
作业布置
《怀疑与学问》同步练习
一、基础积累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
A.程颐(yíng) 步骤(zhòu) 停滞不前(zhì) B.大儒(rú) 思索(suǒ) 腐草为萤(yíng)
C.塾师(shú) 譬如(pì) 辨伪去妄(wàng) D.懒惰(duò) 墨守(mò) 流俗传说(sú)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墨守成规 辨别是非 寸步难行 富国强兵 B.不求甚解 不攻自破 耳目一新 欢天喜地
C.寸土必争 入木三分 孤方自赏 艰难困苦 D.耳闻目睹 见多识广 开卷有益 拾金不昧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1)一切学问家,______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
(2)我们对于______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
(3)怀疑______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4)______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A.不仅  不论  不但  只有 B.不但  只有  不仅  不论
C.不仅  不但  不论  只有 D.不但  不论  不仅  只有
4.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临近考试,为了让自己浮躁的心沉静下来,我总喜欢在皎洁的月光下,仰望满天繁星。(把“满天繁星”改为“苍穹”)
B.在这次学校举办的“五四”文艺晚会上,同学们表演的节目大多以舞蹈为主,充分展示了他们青春的风采。(把“大多”删去)
C.我们之所以要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的原因,是因为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把“的原因”删去)
D.予人玫瑰,不仅今天手留余香,但是明天也有可能得到别人回赠一个玫瑰园。(把“不仅……但是……”改为“虽然……但是……”)
5.下列句子的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但是这些优势并非万能,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②客观情况、周围环境即使发生一丁点儿变化,优势也可能变成劣势。
③一个人的知识、能力优势都是后天点滴积累的结果。
④如刻舟求剑,麻痹大意,更可能发生逆转,最终导致失败。
⑤因此,不能让经验主义冲淡了规律,麻痹思想遮挡了双眼,从而败在优势上。
A.②⑤①③④    B.③①②④⑤ C.③①④②⑤    D.②⑤④①③
二、课内精读
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7.围绕中心论点,作者提出了哪几个分论点?分论点之间是什么关系?

8.“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中的“一切”和四个“常常”能删去吗?为什么?

9.“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一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三、拓展阅读
我们为什么要阅读
①我们为什么要阅读?
②先讲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迎亲的车队,一群人围在接新娘的头车前急得团团转。上前一看,一个轮胎瘪了。新娘马上就要下楼,宝马失前蹄,要误大事。正当大人束手无策时,一个孩子上前说:“没事,你使劲用脚踹它。”司机半信半疑,大家顾不了许多,一顿乱脚。奇迹出现了,轮胎渐渐饱满。人们齐问:“这是怎么回事?”孩子慢慢道来:“这款车的车胎被扎后有自充气功能,只要用脚踹踹就行,还可延长行驶很多公里,确保你能开到维修地点。”“你怎么知道?”“家里有《汽车族》杂志,没事闲看来的。”这便是阅读的作用。阅读让你长知识,让你聪明。
③要问我们为什么阅读,其实还不如先问一下我们为什么要吃饭。人是由物质和精神组成的,不吃饭不能长身体,会肉体死亡;不阅读不会有思想,要精神死亡。正如营养不良,会造成身体发育的缺陷:面黄肌瘦、腿细脖长、鸡胸龟背等等;不读书也会造成精神方面的缺陷,如自私、狭隘、浮躁、虚荣等等。有什么样的阅读,就有什么样的收获。它决定着人的知识、思想、审美、情趣,这是从人自我丰富的一面来说的。
④如果你不只为“美食”,又从阅读而进入了创造,比如写作,就更知阅读的重要了。熟读唐诗300首,不会写诗也会“偷”;背得美文200篇,不会作文也会“搬”。偷什么?从经典中偷来火种,点亮自己;搬什么?搬来救兵,充实自己的文章。古人有集句写诗之法,全用别人旧句,那是一种在阅读基础上的积木式训练。作文虽不能全篇积句,但借词、借句、借典、借气、借方法,还是需要的。这一切都要通过阅读来解决。当然这只是以写作为例。三百六十行,不管干哪一行都得先从阅读入手。因为阅读是启蒙,是积累,是钥匙,是开关。那个十多岁男孩如果对汽车一直阅读研究下去,也许会成为汽车发明家,正如伽利略、达尔文、歌德小时候就开始了对物理、生物、文学的阅读。
⑤忽然想到一个故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为克服军营的枯燥冷寂,提高士气,向军队提供了1.2亿本“军供版”图书。战争打赢了,这些图书功劳不小。一个战士,配发枪支、罐头的同时还配发图书,这再次说明,不管在和平年代,还是战争岁月,精神与物质同样不能少。
⑥我们为什么要阅读?为了健康那一半的生命。 (作者:梁衡。本文有改动)
10.文章开篇讲了一个生活中真实的事例,用意何在?(2分)

11.第③段作者是怎样论证自己的观点的?试作简要分析。(3分)

12.本文第④段从哪些方面论述了阅读的重要作用?(2分)

13.结尾画线句中的“那一半的生命”指什么?(2分)
14.本文作者认为“阅读可以丰富自我”,谈谈你读了高尔基的《童年》之后,有何收获。(3分)

15.“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请你针对这两句诗的喻义,至少运用两种论证方法,写一个片段。(150字左右)


答案及解析
1.[解析] A “颐”应读“yí”。
2.[解析] C “孤方自赏”应为“孤芳自赏”。
3.D
4.D(解析:D.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应改为“不仅……而且……”。)
5.[解析] B 本题考查句子的排序能力。首先,明确语段是议论性文段。通读句子不难得出,这段话介绍的是优势与成功之间的关系。其次,明确第③句为概括性句子,应为首句。由第⑤句中的“因此”可以看出其为总结性语句,为最后一句。第④句中“如”紧承第②句,故第②句应在第④句前。故正确的排序应为:③①②④⑤。
6.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7.提出了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以及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两个分论点,二者之间是递进关系。
8.不能。这些词是为了强调所有的学问家都包括在内,都要善于经常怀疑、提问、评判、修正过去学者的学说,这是建立新学说的基本条件。这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9.对比论证,通过正反对比,突出“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重要性,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10.[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议论文中事例的作用。文章开篇所用的事例,说的是大人们在迎亲的关键时刻因车胎问题束手无策,而一个孩子利用汽车杂志上的知识解决了这一问题,从而引出论题:阅读的重要性。
[答案] 用一个孩子运用阅读所获知识,解决生活中大人无法解决的问题的事例,强调了阅读与生活的重要关系,引起读者对所论述问题的重视。
11.[解析] 根据第③段的开头“要问我们为什么阅读,其实还不如先问一下我们为什么要吃饭”可知,作者是把阅读和吃饭进行了比较,通过类比论证了阅读的重要性。
[答案] 拿吃饭和阅读进行类比,人不吃饭肉体会死亡,不阅读精神会死亡,从而论证了阅读的重要性。
12.[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阅读第④段可知,从开头到“当然这只是以写作为例”都是介绍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接下来,“三百六十行,不管干哪一行都得先从阅读入手”,介绍了做什么事都离不开阅读,都要从阅读入手。
[答案] ①阅读有助于提升读者的写作水平;②阅读是一个行业入门的重要途径。
13.[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有深刻含义的词句的理解。答题时需要认真阅读文章的内容,由上一段的结尾“精神与物质同样不能少”,可推断出所指的应是精神生活。
[答案] 精神生命(或精神生活)。
14.[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高尔基的《童年》的理解情况。答题时,要回顾《童年》的内容,由主人公童年的不幸遭遇联系对比我们现在的生活,从而得出一定的启示,并且写出我们可以从主人公身上学到什么精神。
[答案] 示例:①阿廖沙童年的不幸遭遇,让我明白了我们现在辛苦读书实在算不上什么苦差事;②艰难困苦的生活可以磨砺人的意志,让人变得坚强;③在黑暗中也有光明存在,我们要学习主人公能够正视苦难、追求光明的高贵品质。
15.示例:“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是的,学习就要勤奋刻苦,坚持不懈。诸葛亮说:“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古有车胤囊萤映雪,匡衡凿壁偷光;又有苏秦悬梁刺股,祖逖闻鸡起舞。他们正是拥有这种刻苦坚持的精神,才成就了丰功伟绩。而今我们条件优越,更应发扬古人之精神。只有勤奋刻苦,才能像李白一样,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像杜甫一样,大笔一挥就是天下苍生;像王维一样,笔墨一点就是如画江山。只有坚持不懈,刻苦勤奋,才能口吐莲花,让满世界书墨飘香;才能目光如炬,将全天下纳入眼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