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学集体备课教学设计(共案)
主备:四年级语文教研组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总第 课时
17 爬天都峰【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级、链、攀”等5 个生字,认识多音字“相”,会写本课10 个字。 2.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是如何互相鼓励、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 3.体会作者是怎样把爬天都峰这件事写清楚的。【教学重点】1.会认本课“级、链、攀”等5 个生字,认识多音字“相”,会写本课10 个字。 2.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是如何互相鼓励、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把爬天都峰这件事写清楚的。【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1.观察图片: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爬“天都峰”吧! 2.助读资料: (1)走近作者:黄亦波:1937年生,江苏无锡人。著有诗歌《阿布加和中国医生》,散文诗集《远方的礼物》《阳台上的小客人》,故事集《眼睛会动的布娃娃》,儿歌集《从小养成好习惯》,诗歌《含羞草》,散文《峨眉山上的奇遇》等。 (2)天都峰:天都峰位于黄山东部,西对莲花峰,东连钵盂峰,海拔1810米。登山石级约有1.5公里长,坡度在70度以上,最险处近乎于90度。在黄山群峰中,最为雄伟壮丽,故被视为“群仙所都”,而名天都峰。峰顶有石室,可容数十人。室外有巨石,形如醉仙斜卧,仿佛“仙人把洞门”。另有仙桃石,天梯,鲫鱼背等奇景,以及探海松、舞松等奇松。峰壁巨岩上,镌有“天上玉屏”、“登峰造极”等题刻。 其中,鲤鱼背是天都峰最险处。它是一道长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二、出示学习目标1.会认本课“级、链、攀”等5 个生字,认识多音字“相”,会写本课10 个字。(重点) 2.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难点)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出示我会认,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4.出示多音字,指导学生识字多音字。 5.理解词语。 6.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7.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示例:本文写了“我”和爸爸在假日里去爬天都峰时遇到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我”和老爷爷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天都峰的事。 8.出示会写字,组内合作识字,观察书写要点。教师指导重点字的写法: 哩:“口”窄小,靠上,“里”的“日”稍扁宽,中间竖为一笔,末笔横要长。 链:左右要紧凑。“钅”撇稍长,三横要短,“辶”的点起笔要低,横折折撇要窄,“车”中竖与上横不连。 攀:上下要写紧凑,上边要扁,“大”撇和捺外展,“手”稍小,弯钩要有力。 鲫:“鱼”起笔稍高,“即”左边框窄小,里边有一短横,竖提末端有一点,“卩?”的竖要长。 辫:两个“辛”中横稍长,下横要短,左边三横稍向上拉,下竖变成一撇,“纟”要窄小。 9.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示例:读完这篇课文,让我们体会到应该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相互鼓励,共同进步。四、当堂检测 复备栏
小学集体备课教学设计(共案)
主备:四年级语文教研组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总第 课时
第二课时一、出示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是如何互相鼓励、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重点) 2.体会作者是怎样把爬天都峰这件事写清楚的。(难点)二、品读释疑1.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课后第1题) 写了作者爬天都峰的事。 按照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来写的。 2.天都峰有哪些特点? “高”“陡” 3.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 说明天都峰高耸入云。 体现了“我”爬山前的畏惧以及缺乏自信的心理状态。 4.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朗读指导:读出“我”爬山前的不自信、犹豫的心情。 一个“挂”字形象生动地把天都峰的“陡”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样的天都峰,光是看着就让人感到害怕,更别说攀登了。 5.忽然听到背后有人叫我:“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我回头一看,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年纪比我爷爷还大哩!我点点头,仰起脸,问:“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老爷爷也点点头:“对,咱们一起爬吧!” 两句话中的“也”表明了什么? “我”和老爷爷的所说的话中都带有一个“也”字,说明天都峰这么高,又这么陡,你年纪这么小(这么大)怎么也来爬呀,表面上是双方都有怀疑,其实是对双方表示敬慕,说明这一老一小都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 6.讨论交流:“我们”是怎样爬天都峰的?读句子找出重点词语加以体会。 我奋力向峰顶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样…… 朗读指导:重读“奋力”“一会儿”,读出“我”爬山时的十足劲头和不怕困难的决心。 课文中用“奋力”“一会儿……一会儿……”“攀着铁链”“手脚并用”等词语,既突出了爬天都峰的艰难,又表现了他们不怕困难的勇气。 7.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 “终于”表明我们克服重重困难爬上了天都峰顶,体现了我们奋力攀登、勇往直前的精神。 8.谢谢你啦,小朋友。要不是你的勇气鼓舞我,我还下不了决心哩!现在居然爬上来了! 不,老爷爷,我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我应该谢谢您! 为什么要互相道谢呢?你从他们的话中体会出什么? 9.老爷爷为什么要谢“我”?“我”为什么又要谢老爷爷? 说明有了“我”和“老爷爷”的互相鼓励,才使我们有了爬天都峰的勇气和决心,使“我”和“老爷爷”爬上了天都峰。 10.爸爸听了,笑着说:“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汲取:吸取你从“爸爸”所说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懂得了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善于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的道理。 11.“我”开始不敢爬,最后爬上去了。课文是怎么把“我”爬山的过程写清楚的?(课后第2题) 爬山前,作者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山的“高”和“陡”,运用了心理描写,写出了“我”的胆怯,“我”和老爷爷互相鼓励,运用了语言描写。爬山时,抓住“我”的动作和样子来写,“奋力”“手脚并用”表现出“我”爬山的艰难和奋力攀登、勇往直前的精神;“一会儿……一会儿……”将奋力攀登天都峰的“我”比作“小猴子”,写出了“我”爬天都峰时的样子。爬山后,运用了语言描写,写出了“我”和老爷爷互相感谢。三、结构主旨1.课文结构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文意。 2.课文主旨 本文写了在假日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顶的事。本文向人们揭示了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的道理。 3.写作方法: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把事情写具体 (1)在写事情的时候,如果没有描述性语言,就会使所叙述的事情不具体,不生动。如果在写事情的时候加入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就会使事情的描述显得具体、生动。 如,本文作者在描写爬天都峰的时候就是抓住了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来写的。如:看到天都峰又高又陡的时候,运用了心理描写,“我爬得上去吗?”和“真叫人发颤!”写出了“我”胆怯的心理。写爬山时,运用了动作描写,“奋力”“手脚并用”等,写出了“我”爬山的艰难和奋力攀登、勇往直前的样子。 (2)举一例: 看台上又传出一阵惊呼,游客们的心都揪了起来:要是骑手被牦牛那粗大的蹄子踩上一下,可就惨了。有人甚至捂住眼睛不敢看下去了。当地人却毫不紧张,他们还在为骑手加油,有的还劝游客:“别担心,我们藏族人都把牦牛当亲人。牦牛是有灵性的,它决不会伤害自己的主人。” 这段文字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表现游客的担心、害怕和当地人的毫不紧张。 (3)练一练:你平时的生活学习中有没有特别激动人心的事情,请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等将这一事情写具体。 4.课堂小结同学们,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不管多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5.主题延伸 想一想,我和老爷爷会怎样向游人介绍爬天都峰的感受?四、课堂拓展推荐阅读:《雪顿节上看赛牛》《爬山》五、当堂检测板书设计: 复备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