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碧波中学地理教案:第四单元 生态环境保护(广东省深圳市)

文档属性

名称 深圳市碧波中学地理教案:第四单元 生态环境保护(广东省深圳市)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1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09-09-20 08:3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碧波中学地理教案 人教版选修6
第四章 生态环境保护
课程标准:1.举例说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2.以某种生态环境问题为例,描述其形成的一般过程。3.举例说明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4.读图说出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5.针对某一生态环境问题,说出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第一节 森林及其保护
课标解读: 1.了解森林锐减的原因﹑特点和危害。2.应用世界森林分布图,能说明世界森林种类和分布地区。3.理解森林生态功能,树立保护森林资源的意思。
课程重点:森林的环境效益。
课程难点:破坏森林造成的主要环境问题。
知识结构:
1、森林是陆地上最强大、最复杂、最能长久存在的生态系统。
2、保护森林,植树造林是生态系统保护的核心。
一、滥伐森林的生态灾难:
1、不同时代对森林的破坏作用(优化设计76页)
时期 原因 变化趋势
地质时期 气候等地理环境因素的变化 森林面积有所变化
原始社会 刀耕火种,游耕制度 有所破坏,但可自然更新
农业社会 滥垦滥伐 逐渐减少
工业社会 商业性采伐 锐减
※森林破坏时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加速的,尤其是工业社会以来
2、世界森林覆盖率30%,中国森林覆盖率16.55%
3、原始森林:
①亚寒带针叶林:存在于亚欧大陆北部、北美大陆北部
②热带雨林:存在于非洲的刚果盆地、南美洲的亚马孙河流域、东南亚等洲
4、我国森林的分布:
①东北的大小兴安岭、长白山
②西南横断山区、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和喜马拉雅山南坡
③东南部的台湾,福建,江西等省山区
5、森林的生态价值:①调节气候②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③吸收噪声,吸烟除尘,净化空气④繁衍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⑤保护农田⑥美化环境
6、森林的经济价值:①制作家具②造纸工业的重要原料 ③森林中还有多种药材④重要的建筑材料等
森林的生态价值比经济价值更大,人们把森林比作“大自然的总调度室”。首要价值:改善生态环境
7、不同地区的森林所起的作用不同:
① “三北防护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②沿海防护林:防御台风、海啸侵袭,改善沿海生态环境
③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持林、山区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④城市绿地的作用: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吸收噪声,美化环境,调节气候
⑤红树林:保护海岸,维护生物多样性
8、森林破坏的后果:
生态失调,环境恶化,洪水频发,水土流失加剧,土地沙化,全球气温升高,物种灭绝
9、森林破坏的原因:①过度的焚耕开垦②大规模的农场和牧场开发③商业性采伐④采矿、水利、公路建设,城镇建设⑤农业时代的毁林开荒,滥砍滥伐⑥战争,森林火灾
10、长江流域洪涝灾害频繁的原因:
(1)自然:①流经湿润区,雨季长,降水量大,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
②流域面积广,支流多
③有些年份季风活动异常,流域内普降暴雨,南北支流洪水与川江洪水叠加
④河道泄洪能力不足,特别是荆江段,地势低洼,河道弯曲,水流不畅
⑤中游无足够的调洪和滞洪场所
(2)人为:①中上游山区植被破坏,涵养水源能力下降,河流洪峰流量增大
②中上游山区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大,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泄洪能力下降
③中下游,由于泥沙淤积和围湖造田,湖泊萎缩,调蓄洪水能力减弱
11、98年洪灾灾情与往年相比加剧的原因:
98年锋面雨带长期停留此地,流域内普降暴雨;中上游山区植被破坏;中下游围湖造田
二、保护森林:
1.世界:
1992年 在里约热内卢通过了《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在国际范围内确立了保护森林的原则
2.中国: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简称《森林法》)
(1)政府
2002年:森林法的实施条例 ——为森林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
(2)民间团体:不仅积极植树造林,而且发起各种保护森林的行动。
3、我国森林保护有哪些措施:
①加强法治,严禁滥砍滥伐②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建自然保护区③计划采伐,采育结合④植树造林,积极营造人工林⑤鼓励保护性开发,改变山区经济结构⑥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
教学反思:生态破坏主要就是植被破坏!植被破坏不仅损害一个地区的景观,而且引起生物多样化受损害、环境质量下降、水土流失、土壤肥力降低、土地荒漠化等。要求学生要从综合的思维去分析和把握。通过破坏森林资源造成的后果案例,把握保护森林资源的重要性。讲解时,强调森林环境效益大于生态效益,森林的主要作用一定要求学生记忆并且理解在不同区域造林所产生的不同效益。
第二节 草地退化及其防治
课标解读: 1.了解草地特点和草场退化的原因、过程及危害。2.运用世界主要草地分布图,说明草地的种类和分布。3.理解草场资源价值和保护草地的措施和方法,树立保护草地资源的意识。
课程重点: 草地退化的现状和原因。
课程难点:草地退化的原因。
知识结构:
1、天然草地的分布:降水不够丰沛的地带
经济价值:发展畜牧业的基地
生态价值: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维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
2、概念区分:
(1)草原:一般指的是天然的草地植被,是指在不受地下水或地表水影响下而形成的地带性草地植被。——内蒙古草原、青海、甘肃的荒漠草原
(2)草场:草原以及各种类型的草地,一旦被用来放牧或割草等,即称之为草场,也就是说,草场可以认为是已被人们进行开发利用的草地。
(3)草坪:指的是有特殊功能的草地,是人工建造并管理的具有特殊功能的草地。
(4)草地是一种泛指,是指生长有草本植物或具有一定灌木植被的土地,因而草原、草场、草坪都被包括在其中。
(5)草甸:湿润条件下发育的多年生草本植被
一、草地退化
1、草原地区环境特点:雨量较小,自然环境比较脆弱,易受外力破坏
2、载畜量:一定面积牧场所能容纳(承载)牲畜的头数,一般以羊为标准,称为羊单位
3、草地退化原因:人口增加---->畜牧产品需求增加---->超载过牧--->草场退化
草地退化表现:草群变得稀疏低矮,产草量减少,草质变劣
草地退化的后果:土地沙化、盐渍化,物种灭绝,气候恶化
4、世界各地区牧场情况:世界各地牧场都有不同程度的退化——不平衡
A.欧洲:牧场载畜量比其他地区高几倍 ——原因:
(1)自然因素:欧洲气候为温带海洋性气候,适宜多汁牧草生长;地形平坦,有广阔的平原。
(2)人文因素:工业发达,城市化水平高,市场的需求量大;有发达的科技和工业作保障;细致的管理
B.北美:经历过开发、滥用和逐步改善三个阶段,目前状况逐渐好转。(30年代的黑风暴)
C.澳大利亚:也曾过度放牧,近年来情况已有所改善。
特有的问题是:从欧洲引进的兔子过分繁殖,侵夺了许多牧场。
D.非洲、南美洲以及亚洲的大部分牧场:都面临着草场退化和沙化的问题。
原因:主要是牧场超载。
5、图4.7
类型 世界地区分布 成因 特征
热带草原 非洲、南美洲、澳大利亚 终年高温,干湿季分明的热带草原气候区 地带性草原
温带草原 亚欧大陆、南北美洲 干旱少雨,冬季寒冷,夏季炎热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地带性草原
寒带苔原 亚欧大陆,北美大陆的北极圈以北地区 苔原气候 地带性
草山,草坡,草滩 除南极洲外各大洲的低山,坡地,河漫滩地区 受地形,水分,热量条件制约 非地带性
6、我国草地的分布
年降水量小于400MM,北方干旱、半干旱的高原、山地,青藏高原
二、保护草地
1.草地退化
(1)本质:社会经济问题
(2)解决的关键:控制人口增长、改善经济结构、加速经济发展
2、我国草地退化的原因及其治理措施
⑴原因:
自然原因:①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②全球变暖,蒸发加剧,降水减少③鼠害,虫害严重
人为原因:①过度放牧②过度开垦③乱采滥挖④滥捕滥猎野生动物⑤人工管理少⑥水资源不合理利用
⑵治理措施:①实行禁牧、轮牧制度②变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方式为牲畜舍饲、半舍饲方式③加强牧场的基本建设④建立饲草料基地,建设“草库伦”⑤优化畜群结构,合理放牧⑥退耕还草,严禁滥牧,滥垦,滥挖
教学反思:草地生态系统的自然环境比较脆弱,易受外力破坏。我国草地面积广大,但问题多多,主要原因还是人类不合理的利用方式,这是要对学生重点强调的。草地退化严重这是目前我国发生在西北地区一主要环境问题。抓住问题的实质,治理措施就可以分析得出。
第三节 湿地干涸及其恢复
课标解读: 1.理解湿地的概念、特点以及导致湿地减少的原因。2.通过国内外实例深刻认识保护湿地的重要性,逐步树立保护自然的意识。
课程重点:1.世界和我国湿地的分布。2.湿地减少的人为原因。
课程难点:湿地减少的人为原因。
知识结构:
1、 湿地和森林、草地一样都是地球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它号称“地球之肾”,在各类生态系统中,其服务价值居于首位。
2、湿地的生态价值------调节气候,调蓄水量,净化水体,释放氧气,美化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
经济价值------提供丰富动植物产品,提供水资源,提供矿物资源、能源、水运
社会价值------观光与旅游,教育与科研
一、湿地
1、湿地的概念:掌握世界《湿地公约》中的湿地定义:(1)位置:在陆地上或陆地边缘低潮时水深6米以内的海域。 (2)表面形态:沼泽、泥沼、泥炭地或水域。(3)状态:天然或人工,永久或暂时、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咸水。
2、 中国湿地现状
(1)面积:中国现有湿地面积约26万平方千米(不包括江河、池塘等),占世界湿地的10%左右,位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2)特点:类型多、绝对数量大、分布广、区域差异显著、生物多样性丰富等特点。
(3)分布:东北三江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湿地之一(成因:①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②冻土广布,阻碍地表水下渗③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易积水④河流泛滥);青藏高原上有着世界海拔最高的湿地(三江源湿地自然保护区,哪三江?),对涵养水源、调节全球气候变化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日益减少的湿地
1、湿地减少的原因
自然原因(时间漫长):①沉积物充满湖泊,沼泽②全球变暖,气候暖干化
人为原因(时间短暂):①土壤侵蚀,导致泥沙大量沉积②围湖围海造田,导致湖泊和海滨滩涂面积缩小③环境污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④引水灌溉、河流的该向,导致水量减少
2、我国湖泊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过度引水灌溉和盲目围湖造田
产生的影响:将使湖泊水体调节气候(调温,增湿)、调蓄水量(减少洪水)、美化环境(旅游圣地)、动植物的栖息地等功能丧失。湖泊面积缩减、水面缩小还往往导致湖水矿化度增加。
3、案例2 :洞庭湖面积缩小的原因:①泥沙淤积;②围湖造田
青海湖面积缩小的原因:①全球变暖,气候暖干化,降水减少,蒸发加剧②饮水灌溉,汇入湖泊水量减少;
中亚咸海面积缩小的原因:①全球变暖,气候暖干化,降水减少,蒸发加剧②饮水灌溉,汇入湖泊水量减少;
中国西部湿地比较少的原因:地处内陆,气候干旱,降水少
4、对“围湖造田”问题的认识分两方面:一是为什么要围湖造田,大多情况是因为人多地少,吃饭问题难以解决,为眼前利益而围湖造田,导致人与环境关系的恶性循环;二是如何解决,开源即实行多种经营增加农民收入解决生存问题,减少农民对土地的依赖,“节流”即控制人口数量,减少对土地的压力,同时提高人口素质,提高对环境的认识,最终实现良性循环。
三、保护湿地
1、目前存在的问题:①填平湿地,建造楼宇②裁弯取直,水泥护坡③人工明渠,水泥河岸
2、保护湿地的措施:
A.1971年,苏联、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等6国在伊朗拉姆萨签署了《湿地公约》
B.目前,湿地保护已不再局限于现状的维持,而是着重对退化和受损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
C、保护湿地措施有哪些?
①恢复和重建已退化和受损湿地②建立自然保护区③退耕还湿地,退耕还湖④基本建设,水利工程注意湿地保护⑤确定世界湿地日,国际合作,保护湿地
教学反思:
强调湿地的生态价值------调节气候,调蓄水量,净化水体,释放氧气,美化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要求学生了解我国东北大面积开发湿地从表面上看,增加粮食产量,但“北大荒”会再次出现。
第四节 生物多样性保护
课标解读:1.了解生物多样性的层次,地球物种数量与分布。2.了解物种灭绝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3.理解生物物种资源对人类的重要意义,逐步树立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
课程重点:1.森林、草地、湿地的破坏导致物种灭绝。2。物种灭绝是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具体表现。3。物种灭绝本来是一种自然现象。
课程难点:物种灭绝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知识结构:
1、生物多样性包括三个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2、物种灭绝是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具体表现
3、世界上物种最为丰富的地区:热带雨林和珊瑚礁
4、物种灭绝的原因有哪些
①物种本身有发生、发育、消亡过程(被自然环境淘汰)
②火山喷发、陨石橦击地球、全球气候变化等自然事件
③外来物种入侵
④生物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
⑤人类活动对森林、草地、湿地等生物生存环境的破坏
⑥工业化、城市化等带来的大气、水等环境的污染⑦战争,核试验
⑧人口增长
5、人类社会不同时期导致物种灭绝的原因:早期-----狩猎和采集;现在-----污染和破坏生态
6、人类活动导致灭绝的物种主要是植物和昆虫
7、图4.13,思考
⑴增加⑵增加⑶世界人口增长,人类活动对自然影响的加剧⑷由于人口增长,人类活动对自然影响的加剧,使物种灭绝加速
8、怎样保护生物多样性
①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②迁地保护,建动物园,植物园③离体保护,建基因库,种子库
9、P78 思考题1:在人类还没有了解某种物种的价值之前,它就从地球上消失,将会使人类抵御危机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并面临生存威胁。
思考题3:不要食用野生动物,要保护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
教学反思:
要强调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和前面涉及到的植被破坏等密切相关。生多样性减少是正常现象,但近几十年来,生物多性样锐减,主要是人类活动影响的结果。也可以教会学生从电视新闻,网络等方面了解生物多样性减少现状。
第五节 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
课标解读:1.了解中国生态环境现状、成因和防治措施。2.运用中国的生态环境脆弱区图,分析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自然背景和人为原因。3.理解中国生态环境治理紧迫性,逐步树立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课程重点:1.中国生态问题的区域特点。2.中国生态问题的防治措施。
课程难点:分析中国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自然背景和人为原因。
知识结构:
一、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现状和成因
1、现状:总体恶化,局部改善,治理速度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
2、原因:
自然原因:我国地域广大,且受季风气候的影响,自然灾害多。我国地形复杂,多山地、丘陵,平原面积少,植被覆盖率低,生态环境脆弱
人为原因:①巨大的人口压力②不合理的开发活动
二、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分布特征
1、图4.16
地区名称 自然背景 主要生态问题 形成原因
自然 认为
A 大兴安岭西侧 大兴安岭西侧,内蒙古半干旱草原区 森林破坏、土壤侵蚀(风蚀)、草地退化 半干旱草原地区,降水少 过垦,过牧,过樵
B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荒漠绿洲区 草地退化,土壤侵蚀 降水少 过度樵采,过垦,
C 黄淮海平原区 暖温带半湿润黄淮海平原区 土壤侵蚀 风蚀,次生盐碱化 暖温带半湿润地区,春旱严重,蒸发旺盛,多大风,地势低洼 人口密集,过垦严重;不合理灌溉
DE 南方亚热带丘陵区 南方亚热带丘陵区 水土流失 亚热带丘陵,降水丰富, 河流发育侵蚀强烈 毁林开荒,过度樵柴,陡坡开荒
F 亚热带的横断山区、云贵高原 西南横断山区,云贵高原西部亚热带丘陵山地区 土壤侵蚀(水土流失),森林破坏,物种灭绝,生物多样性锐减 亚热带丘陵山地地区,地质条件复杂,坡度陡峻,土层浅薄,降水丰富 毁林开荒,过度樵柴,陡坡开荒
G 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高寒地区 土壤侵蚀(冻融侵蚀,冰川侵蚀),草地退化 高寒地区,气候变化,生态环境脆弱 人为活动的影响
4、中国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
①环保意识不强,重开发轻保护,重建设轻维护②监管薄弱,执法不严,管理不力③保护和建设的投入不足
5、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
①植树造林,水土保持,草原建设和国土整治的重点生态工程
②长江,黄河中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护工程
③重点地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④建立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
⑤生态农业试点示范,生态示范区建设
⑥环境保护法制建设
6、中国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措施
生态环境问题 主要分布区域 自然背景 主要防治措施
森林破坏 东北、西南、华南林区 中温带、亚热带边远山区 封山育林、计划砍伐、采育结合、退耕还林、改变林区经济结构
草原退化 内蒙古、青海、宁夏、新疆 属半干旱干旱草原区 退牧还草、封育草场、舍饲养畜
湿地萎缩 三江低地、湖滨海滨 属湿润低平原湖泊海洋边缘地区 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停止围垦、退田还湖
生物多样性锐减 林区、草原、近海海域 物种资源丰富 扩大自然保护区,建立生态走廊、采育结合、合理放牧、实行禁渔期制度
土壤侵蚀(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东南丘陵 半湿润湿润丘陵地区 退田还林、植树种草、改坡为梯
荒漠化 西北、华北半干旱区 属半干旱内陆或春旱严重地区 解决当地群众生活用能,严禁砍伐
教学反思:这部分内容是对以上学国知识的概括,要求学生把所有学过的生态问题来一总结,并针对各地情况采取措施,用一些练习巩固把握。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和中国人口多、人口素质低有关。所以生态问题并不是不可以开发利用,而是如何开发利用!这事关全人类的生存。要强调合理、科学开发利用。
典型例题
2005年夏天,我国许多地方遭遇了少见的气候异常:北方的暴雨、南京的高温、云南的洪涝灾害等。生活在欧洲的人们却感受到天如此寒冷。在伦敦,人们穿上了毛衣,在德国,居然下了几十毫米厚的积雪。有证据表明,气候变暖是诱因,它破坏了正常的大气环境。在此情况下,《京都议定书》的实施显得那么迫切和需要。据此回答1~2题。
1.《京都议定书》中有一条款是“碳汇”问题,允许森林茂密的工业化国家用森林抵消一部分温室气体的减排义务。因此下列哪个国家可从中受益?( )
A.美国 B.加拿大 C.法国 D.意大利
2.农民在温室大棚增施二氧化碳的目的是( )
①杀菌消毒 ②提供光合作用的原料
③提高温室大棚的温度 ④吸收太阳紫外线和可见光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①③
下图是我国历史时期森林植被遭到破坏地区分布图。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秦代以前和西汉时期森林植被遭破坏的主要原因是 ( )
A.气候变化 B.兴修水利
C.战争破坏 D.营造帝王宫殿和陵墓
4.关于下列地区森林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a地区为次生林比重最大的地区 B.b地区以人工林、次生林为主
C.c地区森林覆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D.d地区已成为我国最大的采伐林区
5、图中e地区与森林破坏有关的常见生态问题是
A.沙尘暴 B.泥石流C.水土流失 D.台风
生态足迹是人们所消耗的每种消费品的生物生产面积的总和。有效生态承载力是自然能够对人类提供的生态服务。分析表一中的数据,做下面6~7题:
2004年世界上部分国家的人均生态赤字资料(单位:公顷/人)
国 家 人均生态足迹 人均有效生态承载力 生态赤字 国 家 人均生态足迹 人均有效生态承载力 生态赤字
新加坡 6.9 0.1 -6.8 冰岛 7.4 21.7 14.3
比利时 5.0 1.2 -3.8 新西兰 7.6 20.4 12.8
美 国 10.3 6.7 -3.6 秘鲁 1.6 7.7 6.1
英 国 5.2 1.7 -3.5 澳大利亚 9.0 14.0 5.0
日 本 4.3 0.9 -3.4 巴西 3.1 6.7 3.6
6.中国的人均生态足迹1.2公顷/人,人均有效生态承载力为0.8公顷/人,则中国的人均生态赤字为(单位:公顷/人) ( )
A.0.4     B.-0.4     C.2.0     D.-2.0
7.根据计算,1993年全球的人均生态亦字为-0.7公顷/人,1997年全球的人均生态赤字为-0.8公顷/人。下列叙述中,与这两个数据说明的问题相吻合的是
A.生物的多样性不断减少      B.地球上的交通和通信越来越发达
C.人类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越来越近  D.地球的生态环境处在不断改善之中
湿地与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被誉为“地球之肾”。1971年在伊朗拉姆萨尔签订了《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确定2月23日为“国际湿地日”。据此回答8~9题:
8、湿地的主要生态功能有
A.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轻污染 B.吸烟滞尘,净化空气
C.吸纳一切来自自然和人为的污染物 D.吸收阳光中的紫外线
9、导致我国长江流域湿地面积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A.气候变暖,水分蒸发 B.工农业废水的大量排放C.围湖造田,垦荒种D.过度开发,发展旅游业
10.近年“绿色GDP”日益成为专家和政府决策层关注的一个话题,以下有关“绿色 GDP”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绿色GDP”的增长主要靠提高绿地面积和森林覆盖率来实现
B.“绿色GDP”的含义是不追求GDP的增长速度,而追求环境质量
C.“绿色GDP”的提高会增加资源的相对消耗量
D.“绿色GDP”的实质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11.近几年,北京郊区的农村在秋收以后,某些农作物的秸杆并不挖掉,而是等到第二年春耕之前挖掉,这种做法的最主要好处是 ( )
A.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肥力 B.涵养水源
C.防风固土,减轻沙尘天气的危害 D.可以抽出时间种植反季节蔬菜
12.(16分)读右下图,分析回答我国一些地区出现的环境问题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1)①地区沙漠化的人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防治西北地区土地的沙漠化,我国正在这些
沙漠化严重的地区进行的巨大林业生态工程
是:_______。
(2)②地区沙漠化的自然原因是

(3)③地区出现酸雨危害的原因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④地区出现水土流失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
治理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11分)若尔盖湿地(102°29′E—102°59′E,33°25′N—34°00′N)总面积300000公顷,主要由草甸草原和沼泽组成,是中国最大的泥炭沼泽区。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阴影部分为若尔盖湿地,该湿地地处_________高原,位于__________流.
(2)简要分析在该地区形成草本泥炭沼泽的主要原因(自然条件)。
(3)人们大面积开挖沼泽中的泥炭,会导致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哪些?
(4)研究表明,湿地比传统意义的绿化更具有环境效益。目前,许多城市在加强人工湿地建设,试分析人工湿地对城市生态所起的作用。
答案:(1)青藏,黄河(2)四周高中部低,水源较充足,水流和缓;处在一定时期的沉积环境下;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3)沼泽萎缩,地下水位下降,生物多样性系统破坏。(4)美化环境,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缓解城市“热岛效应”,调节城市气候;降解有毒有害物质,净化水质等
“牧童经济”是一个生动的比喻,使人们想起牧童在放牧时,只顾放牧而不管草原被破坏。它是英国经济学家博尔丁提出的一种现有的对自然界进行掠夺、破坏性的经济模式。据此回答23~25题:
14、下列经济模式不属于“牧童经济”的是
A.刀耕火种,毁林开荒 B.围湖造田,开垦荒山
C.南水北调,发展生产 D.发展工业,污水排入江河
15.下列恶果不是由“牧童经济”模式造成的是
A.全球变暖 B.破坏性地震 C.酸雨危害 D.土地沙漠化
16.(14分)阅读“PPE怪圈”的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PPE怪圈”(“贫困-人口-环境”怪圈)是指贫困(Poverty)、人口(Population)和环境(Environment)之间形成的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更准确地说,是指“生活贫困-人口增长-环境退化”的恶性循环。由于“PPE怪圈”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贫困地区普遍存在,所以常被用作解释贫困地区贫困机制的一种理论模式。


③ ④

(1)从④线索入手,简述“PPE怪圈”的基本动因。
(2)从③⑤线索入手,简述贫困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3)从人口自然增长模式、生产力水平和劳动力数量、教育与个体素质、社会保障与防病养老等方面入手,简述①线索成立的原因。
答案:(1)随着人口的过度增长,人类对资源的需求增加,过度开发资源,造成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及盐碱化、物种减少、气候恶化、自然灾害增多等(2分);生活生产消耗的物质、能量过多,排放的废弃物超过环境自净能力时就会产生各种环境问题。(2分)
(2)贫困对环境:贫困人口眼前的生存需要压倒长远的环境保护需要,教育落后,人口素质较低,生态意识淡薄,对环境问题的无知,对当前行为长期后果的无知,使环境恶化。(3分)
环境对贫困:环境恶化,生存条件恶劣,土地生产力继续下降,疾病增多,人们更加贫困。(3分)
(3)生活贫困地区多为过渡型人口再生产类型,自然增长率高;生产力水平低下必然导致对劳动力数量的需求增加;青少年接受教育的机会少,对计划生育的有关知识无知;社会保障很不完善,需多生子女来防病养老。因此,生活贫困地区反而出现人口不断增加的局面。(4分)
6.下列关于实施环境管理的手段中,能强制性地约束政府、企业和个人的行为,有效地遏止环境的大规模恶化,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的是
A.经济手段 B.技术手段
C.法律和行政干预 D.宣传教育手段
7.我国违反环境法律的案例中,引起犯罪的主要原因除部分公民不懂法律外,另外一个主要原因是
A.经济利益的驱动 B.执法力度不够
C.环保意识淡薄 D.环境状态良好,不需要过多保护
8."一个地球,一个家庭"表达的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关系的主题是 ( )
A.大力发展经济,解决贫困问题 B.颁布保护环境的法律,建立环保机构
C.加强全球合作,共同保护环境 D.进行国土规划,搞好国土整治
9.日本派专家帮助中国防治酸雨,韩国公民自发组织到北京西郊植树,这说明了 (  )
①环境问题可能会影响到周边国家和地区 ②污染物质具有残留性
③发达国家将污染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④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国际协作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环境恶化
生活贫困
人口增长
编写时间 编写人·丁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