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明光中学2019-2020年第一次考试
高一历史试卷
满分:70分 考试时间:5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公元前481年,齐国的大夫田成子杀死齐简公,自立为相。其后人田和取代姜氏正式成为国君。这反映出( )
A.春秋时期分封制已受到破坏 B.齐国已确立了新的社会制度
C.春秋时期中国社会动荡不安 D.齐国率先废除了旧有的制度
2.从血缘意义上说,受到祭祀的祖先应是本族群的直系先祖。然而春秋后,人们在祭祀祖先时,祖先已不单纯具有血缘上的意义。如出身于“夷狄”地区的舜与文王,因为他们的观念和行为合乎“中国”的规范,也成为公认的圣人,受到祭祀。这一变化( )
A.反映了宗法制遭到破坏 B.推动礼乐制度的世俗化
C.有助于华夏民族的发展 D.加速王权与族权的分离
3.周公参酌殷礼,制定了田制、官制、禄制、乐制、法制、谥制、谶服制、嫡长子继承制等,称为“周礼”,以此为后人所称道.这反映了西周( )
A.继承了商朝的礼乐制度 B.形成了完备的典章制度
C.建立了理性的礼制社会 D.完善了官僚行政体制
4.《诗经》中有:“大宗维翰(栋梁)……宗子维城(城墙)”,这里所说的“大宗”和“宗子”均指周代贵族中根据血缘关系对族人拥有管辖和处置权的人。对材料正确解读的是( )
A.体现了家国一体的血缘政治
B.体现了周代诸侯拥有世袭统治权
C.从材料可推知那两句诗应出自于《国风》
D.文学作品的描述不能实证宗法制的存在
5.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为秦以后的郡县政治”。以下对两大“政治”理解正确的是( )
A.都是地方政治制度 B.都加强了皇权 C.都以血缘为纽带 D.都属于官僚政治
6.秦朝“三公”中属御史大夫权限的是( )
①负责军事 ②负责监察百官 ③协助丞相 ④帮助皇帝处理政事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7.司马迁《史记》评价秦朝郡县制:“县集而郡,郡集而天下。郡县治,天下无不治。”这说明秦朝“郡县制”( )
A.建立在宗法制度的基础上 B.特点是中央垂直管理地方
C.强化了皇权专制主义制度 D.导致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8.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天下归一,咸阳跃升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咸阳横跨渭水南北两岸,北岸以咸阳宫为中心,仿造了六国宫殿145座,每座宫殿都有复道和咸阳宫相连,众星拱月,鳞次栉比。秦始皇如此设计北岸宫殿的意图是( )
A.君临天下,思想控制 B.天下共主,尽享极乐
C.天下归一,皇权至上 D.彰显财富,发展商业
9.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户部
10.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 )
①建立中朝 ②设置剌史 ③实行推恩令 ④削弱相权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11.从九卿到六部的变化表明( )
A.国家政务与皇家事务的分离 B.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
C.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演进 D.世卿世禄向科举取仕的转变
12.元代行省官员任命,遵循这样的原则:“七品以下者,由吏部掌理;正七品以上届中书省;三品以上,则核定权在皇帝。”由此可见,元代( )
A.地方有相当大的自主权 B.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区划
C.中央能够有效节制地方 D.设行省利于管辖辽阔疆域
13.对比清朝内阁与军机处的办事程序,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内阁办事
程序
通政司—奏折至内阁—内阁票拟—交皇帝御览—皇帝朱笔改定—将谕旨下发有关衙门
施行
军机处
办事程序
从奏事处拿到官员奏折—军机章京将奏折送军机大臣阅览—军机大臣向皇帝请旨—军
机处拟好谕旨—再由军机大臣交皇帝御览—皇帝朱笔改定—将谕旨下发有关衙门施行
A.内阁的办事流程更精简 B.军机处有很强的保密性
C.内阁能有效地牵制皇权 D.军机处使专制皇权加强
14.下列中央官制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①三公九卿制 ②三省六部制 ③中外朝制 ④内阁制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①③②④ D.③②①④
15.内阁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关于内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 B.职权范围不明朗,但可正式统领六部百司
C.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D.是导致明代宦官专权,政治黑暗的根源
16.中央的管理与决策部门构成了中国古代行政中枢体制。下列关于中国古代行政中枢体制的变化说法正确的是( )
A.各机构之间权力交叉,互相协作 B.实现了君权与相权的制约与平衡
C.以服从于中央集权为准则,不断调整 D.以相权凌驾于其它中央机构告终
17.下图是我国几个不同朝代的中央政府机构示意图,下列与史实相符的是( )
A.图②中的官员与图①相比由于人数众多,大多人浮于事,工作效率太低
B.图③中的政权在中央设立宣政院,管理西藏和少数民族事务。
C.图④所示朝代的政权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制。
D.图①②③④的排列顺序符合历史时序
18.如图是某同学的历史课堂笔记。其所反映的是( )
A.梭伦改革 B.克里斯提尼改革
C.商鞅变法 D.伯里克利改革
19.下表为伯利克里时期雅典人口中各类型人数统计表,该表反映的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是( )
类型
自由民(含妇女和儿童)
奴隶
梅迪克(外邦人)
公民(成年男子)
出席公民大会的公民
人数
168000人
200000人
32000人
约40000人
约3000人
A.主权在民 B.轮番而治 C.少数人的民主 D.直接民主
20.亚里士多德总结雅典城邦政治时说:“城邦不论是哪种类型,它的最高统治权一定寄托于‘公民团体’,公民团体实际上就是城邦制度。”亚里士多德意在说明( )
A.雅典民主政治是小国寡民的产物 B.公民直接参政是民主的最高体现
C.雅典城邦公民参政意识日趋增强 D.城邦制度推动了公民政治的发展
二、材料分析题(共两小题,21题10分,22题2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瓘以魏立九品,是权时之制,非经通之道,宜复古乡举里选。与太尉亮等上疏曰:“昔圣王崇贤,举善而教……诚以闾伍之政,足以相检,询事考言,必得其善。是以崇贤而俗益穆,黜恶而行弥笃。” ——唐·房玄龄等《晋书·卫瓘传》
材料二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唐·房玄龄等《晋书·刘毅传》
材料三 隋唐开始的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自隋唐以后,各代“大小之官,悉听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就必然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1)材料一中的“乡举里选”指的是什么制度?依据材料一,说明这种制度是如何起到社会教化作用的。(4分)
(2)相对材料一,材料二中的选官标准的变化,依据材料二,概括九品中正制的弊端。(4分)
(3)依据材料二、三,分析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2分)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
——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
材料二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相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
材料三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而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汉书》
材料四 若元(元朝),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盖汉东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一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唐东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元史》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西周实行什么政治制度?实行这一制度的原因是什么?(4分)
(2)材料二中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制度在当时的主要作用。(4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汉初又分封王侯的原因?汉武帝是如何解决封国问题的?(4分)
(4)根据材料四,概括元朝疆域状况的特点?为此,统治者实行了怎样的地方管理制度?有什么意义?(6分)
(5)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趋势。(2分)
安徽省明光中学2019-2020年高一历史第一次考试答案
选择题答案
1.A 2.C 3.B 4.A 5.A 6.B 7.B 8.C 9.B 10.B 11.A
12.C 13.D 14.C 15.C 16.C 17.C 18.B 19.C 20.D
非选择题答案
21.(1)制度:察举制。说明:崇贤使民俗会更加和顺,举善使人们更加忠厚。
(2)变化:由注重才德到注重门第。弊端:中正官徇私舞弊;世家大族垄断仕途;扼杀人才;败坏社会风气。(任选1点)
(3)影响:提高了儒学的地位;把选官权集中到中央政权;造成了社会阶层的对流;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任选1点 )
22.(1)制度:分封制原因:西周疆域辽阔,兵力单薄(或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
(2)制度:郡县制。
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巩固了统一。
(3)原因:惩戒亡秦孤立之败(或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解决:颁布了推恩令)
(4)特点:疆域辽阔制度:行省制度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许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5)趋势:不断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强化中央集权(或中央对地方控制不断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