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3.3 灿烂星空 湘科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3.3 灿烂星空 湘科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10-29 09:37: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灿烂星空教学设计
大生小学陈勤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辨认星空中的北斗七星,能通过北斗七星找到北极星。
2.正确认识星空,并能利用星座观察星空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仔细地观察的习惯,逐步养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良好习惯。
科学知识:
1.知道北斗七星与北极星。
2.知道不同季节北斗七星的斗柄指示方向不同。
教学重点:
通过建模,认真观察北斗七星。正确认知星空,学会利用北斗七星与北极星的关系找到北极星辨别方向。
教学难点:
建立北斗七星的星空模型,建立正确认知星空的概念。
教学准备:
实验器材:泡沫板、竹棒、橡皮泥。
教师演示材料: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新课。
1.谈话星星,揭示课题。
师生互动聊一聊夜空中你认识的星星,板书课题:灿烂星空。
2.阅读教材,了解星座。
(1)师:这灿烂的星空我们该怎么去观察呢?
生阅读教材47页的“指南车信箱”,汇报关于星座的知识。
(2)师生一起了解熟悉的星座。
二、建立建模,认知北斗七星,了解星空。
(一)、认识北极星。
(1)回顾二年级的课文《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知道北极的作用。并在小熊座上找到北极星。
(2)师:要在夜空中找北极星,我们该怎么找呢?
(师生简单地探讨)
(二)、建模认识北斗七星
师:如何找到北极星,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先来认识这几颗星星。
1.观察北斗七星的形状。
2.了解北斗七星每颗星的名字。
(三)初步建立北斗七星模型
1.分工协作第一次建模。
(1)小组讨论,明确分工。
强调观察者和建模者的位置。
(2)明确建模方法,分组建模。
各小组开始实验,教师巡回指导。用夹板记录各小组情况。
(3)教师总结小组建模,展示模型,各组观察汇报。
①师生观察模型,比较各小组建模的不同方法。学生进行汇报第一次建模的情况。
②师生对北斗七星与地球的距离进远近排序。
2.再次协作,第二次建模。
(1)出示七星的距离资料,比较两次排序。
①分发七星距离资料,再对七星进行排序。
②比较排序,得出:七星与地球的远近距离,与我们的勺子图像没有直接关系,板书:平面图像
(2)根据远近距离,正确建模。
①根据资料进行调整模型。
②展示模型,师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模型,得出:不同角度看到的北斗七星不再是勺子形状。板书:立体图像。
③师课件演示北斗七星与地球的3D成像图。
(四)、根据北斗七星寻找北极星
1.认识北斗七星所在星座大熊座。观察它在大熊座上具体位置。
2.利用勺口的天枢和天璇两星的距离关系,在直线五倍距离处找到北极星。小结:有了北斗七星的指引,找到北极星就很容易了,找到了北极星也就找到了正北方向,这样我们也就能准确地辨别方向了。
(五)、了解北斗七星的斗柄与季节的关系。
1.阅读教材第48页的“指南车信箱”。
师:谁来说一说古人是怎么利用北斗七星来判断季节的?
2.小结:大家不要错误地认为是北斗七星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而是地球的公转,造成我们观察的位置了发生了变化,从而形成斗柄指向不同方向的视觉。
三、拓展布置作业。
过渡:课后我给同学留下这些作业,希望同学们去认真完成。
1.在晴朗的夜晚,观察星空找到北斗七星和北极星。
(注意:相约就近同学,在家长的陪伴下观察。)
2.查阅资料,利用星空软件,认识更多的星座,并了解它们的奥秘。
板书设计:
灿烂星空


平面图像

立体图像
在磨练中成长,在探索中成熟
——《灿烂星空》教学反思
重庆市开州区大生小学 陈勤
《灿烂星空》一课是湘教版六年二期第三单元《宇宙探索》的第三课。浩瀚的星空对学生来说是那么的神秘和好奇,学生对学习星空知识充满了期待,在此之前他们对星空已有一定的认识,有的同学还能说出一些星座的名称,但对星座的含义,星座的特征,知道的很少。 
通过了解学情,我发现学生对星空、星座的认知是比较肤浅的,为了更好的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我与信息技术教师一起开发“北斗星”在宇宙中的3D成像软件,同时又利星座观测和观星台两个软件通过制作的微课进行实地学习与观测。让学生接触美丽的星空,运用科学知识欣赏到漆黑的夜空上闪烁着繁星的景象。
反思本课,总结为两方面:
一、试教让我们课堂更成熟。
第一次试教,虽然能基本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但却爆出了很多的问题。第一,学生不能表述“北斗七星的勺边两颗星”,而说成是“北斗七星前端两颗星”;第二,学生把大熊座的斗柄顶端的那颗星星误认为是北极星;第三,在“利用北斗七星找、画北极星”的活动中,只停留在活动的表面,没有新的发现,不能总结出北斗七星的的运动规律;第四,观看星空图是本课的难点,虽说自己已经认为把观看星图的方法讲解得详尽、通俗易懂,但学生还是似懂非懂,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真正会用的极少。而且星空图上可见区域较大,但实际星空中应该是天顶附近的区域看得才比较清晰,可学生认为图上可见区域即实际星空可见区域,造成了季节代表星座有点混乱。
第二次执教,我将原教案改动了五处;第一,将教学内容调整为两课时上,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和掌握星座、北斗七星与北极星的知识,并了解春季的主要星座,学会读星空图。这样课堂容量少了,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第二,改掉用图片直接导入,进入主题的方式,改成利用图片,自己实际观测收获入课,让学生自己讲述观测时收获体验,这样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的已有认知情况,另一方面又增加了趣味,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自然而然引入到探究灿烂的星空。第三,试教时我把教材上的指南车信箱和北斗七星的相关知识整合,制作了通俗易懂的学习资料卡,避免了科学知识上的混淆。第四,在利用北斗星寻找、画北极星这个环节,试教时只是教会学生如何找。第二次执教,创设了 “通过活动,我们小组发现了什么”的活动思考,这样就将活动的目的有了提升,即加深学生对北斗七星的认识,又能让学生自主发现北斗七星的运动规律。第四,针对观看星图这个教学难点,我精心制作了辅助软件,又加以直观演示。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又能轻松愉快的学习和掌握观看星图的方法,一举多得。整节课没有什么花样,自己感觉还比较成功。但课堂中还有很多细节问题把握不好,对课堂中生成性的问题没能及时进行反馈。
二、信息技术与科学知识有效整合,提升学习效率。
因为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撑,让科学课中抽象的,不易模拟的实验,变得更为直观,呈现更为全面。课前,我通过QQ群、微课等,让学生的课前探究更为具体;课中,通过平板、笔记本电脑、白板互动,让学生的探究交流更即时,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与合作交流能力得到发展;课后,利用网络和校园资源平台,查找与整理资源,继续将他们分组,让他们完成对生活星空观察的调查报告,制作《星空小报》,进行“美丽星空我代言”的实践活动。让他们用科学知识去创新生活,去服务他人。
在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上,我觉得做到了以下三点:
1.借助媒体技术,激发学习物质变化的兴趣。
2.运用白板交互,高效达成课堂教学的目标。
3.提供网络学习,拓展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空间。
应该说,信息技术的支撑,让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突显,学习者的学习效率更为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