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我们的生命之河》说课
各位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保护我们的生命之河》。下面我对本课教材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地位与作用)
《保护我们的生命之河》是湘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4课。在此之前,学生通过学习对水污染的现状、污染的源头和污染的危害有了了解和认识,已经深深的体会到水污染的后果十分严重,保护水环境已成了我们每一个人不可逃避的职责。这为过度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而本课将引领学生了解人类在环保事业中的所做的努力,并激发他们争当环保卫士的责任心和信心。本课内容较多,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承接着单元主题保护水环境而展开的教学——污水的处理技术、水的净化;另一部分是在水环境保护的教学的基础上,把学生的视野引向其他更多方面的污染和环保问题,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的环保意识,把环境保护落实到具体行动中。我这一节课是完成第一部分内容的教学。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六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通过观看污水处理厂的处理污水的视频,了解污水处理技术的大致过程。
2、引导学生模拟污水处理技术,制作净水装置,亲历处理污水的过程。
3、认识到人类正在为保护水环境而不断努力,树立为保护环境而尽一份力的责任感。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课是本单元的重点课,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树立保护水环境的意识,掌握污水处理的一般流程,懂得了污水虽能处理但处理的成本大,处理的污水也有限;从而引发学生思考:我能为保护我们的生命之河——湘江做点什么呢?
教学难点:亲历污水处理的模拟 实验是本节课的学习难点。
为了突破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语境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于本课题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思考,例举生活中水污染的现象,思考解决的方法。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树立学生保护水环境的意识。
五、说学法
以科学探究为最为重要的学习方式
在课堂中,我应该是学生学习科学的支持者和引导者。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这将有利于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主动性。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
六、说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每小组一杯污水、两个量杯、一勺明矾。
学生准备:一个去底的矿泉水瓶、一块海绵或一把棕或棉花、一把细沙、一把木炭、一把小石子。要求准备的材料必须干净。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七、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一)导入新课,引出课题(2分钟)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观看一组图片:课件播放湘江河被严重污染的资料图片,用这一情景设置导入新课。湘江已受到严重污染,治理和保护湘江已是刻不容缓的事情了。那么我们该怎样去保防治湘江污染呢?这样导入既概括了旧知识,又引出新知识,这一问题很自然的就在学生心中诞生了。借着问题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同时也开启了本节课的学习。于是出示课题——4、保护我们的生命之河。
(二)参观污水处理厂,了解污水处理流程(5分钟)
1、学生观看污水处理污水处理流程,教师解说。
2、师生共同归纳,小结:污水的处理是复杂的,一般要通过三种方法(物理方法、生物方法、化学方法)获得净化。
通过多媒体播放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水流程的实况,使学生有亲自实地参观的感受,达到对污水处理流程有清晰的了解和认识。 这一教学环节我借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使书本上的几幅简单的图片变得具体、生动,让复杂的污水处理过程变得简单明了,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倍增,学生自然也有了亲自处理污水的想法。从而引出下一学习内容——水的净化实验。
(三)水的净化实验(30分钟)
1、学生讨论:
(1)、如何用实验来模拟污水处理?
(2)、根据现有的材料设计实验方案。
(3)、了解所备实验材料的用途。
(4)、填写表格。
2、汇报交流,明确实验要求。
水的净化实验(实验前填写)
根据现有材料我们只能进行简单的污水处理,请你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在( )里打√。
物理方法:( ) 生物方法:( ) 化学方法:( )
物理方法有( )和( )两部分,在实验中应先( ),再( )。
制作过滤器(实验前填写)
材 料
用 途
放置的位置
砂石
过滤大于砂石的杂物
第四层
砂子
过滤大于砂子的杂物
第三层
木炭
吸附细小的杂物
第二层
棕(或海绵或棉花)
过滤更细小的杂物
第一层
3、分组实验
实验过程
(1)静置,沉淀(约3分钟)
(2)加入明矾等混凝剂,继续静置,沉淀
(3)分离沉淀后的水和沉淀物
(4)用自制滤水器过滤。(在污水进行沉淀的时候,辅导学生制作滤水器。)
(5)把沉淀后分离出的水倒入自制的滤水器里。
(6)观察过滤出来的水,并与净化前的水进行比较。
并填写观察记录表。
实验观察记录表:
比较1、2、3号杯中水质的变化
比较项目
1号杯
2号杯
3号杯
杂质
颜色
方法如下:
(1)取一个塑料瓶洗净去底。
(2)将瓶子倒置,在瓶口处垫上适量海面或棕。
(3)在海绵或棕上铺设2~3厘米厚的木炭层,轻轻压平。
(4)再在木炭层上铺设2~3厘米厚的沙子层,轻轻压平。
(5)最后再在沙层上面铺设2~3厘米砂石层,轻轻压平。
3、汇报实验结果。
4、分析实验得失的原因。
5、实验小结:沉淀和过滤,一般只能分离出污水中可见的颗粒状杂质,有许多用肉眼无法看到的微生物和有害的化学物质,还需要通过其它措施去除,才能使水变得更洁净。
这一环节我根据六年级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因他们已经能较熟练地掌握对比实验的设计方法并能用于实践。所以我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做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创新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学生表达、动手、协作、等实践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力求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并重,知识与能力并重的目标。
(四)课堂小结,升华主题。(3分钟)
1、课件出示污水处理的成本数据表。
湘潭市河西污水处理厂运营及成本数目表
面积
服务面积
解决人数
日处理量
总投资
135亩
20.9K㎡
22万人
10万立方米
1.78亿元
2、通过分析数据表,让学生认识到污水虽能处理,但成本大、处理的水量也有限。它只是一项补救措施,在进行污水处理的同时,为了更好地保护我们的生命之河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请大家认真思考,我们将在下节课讨论这个话题。更应从节约用水和珍惜水资源开始。
八、结束语
纵观整节课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地安排各项活动,注重学生的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突破教学的难点,我借助多媒体的教学手段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使学生能围绕教学重点展开各项活动,最终从心灵里唤起学生保护水环境的意识。我的说课完毕,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