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认识和度量》教案
一、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0~41页。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冀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课,是有关观察并动手操作的一节课。
本课时要求学的内容是在观察、讨论、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中,结合具体事例和动手测量的过程,让学生学会角的表示方法,能正确读、记角;使学生认知角的计量单位------“度”,学会用量角器正确测量角的度数。在测量角的度数时,学生可能有难度。
《课程标准》中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教材通过呈现生活中常见事物中不同的角,引导学生学习角的表示法和读写方法,并通过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引出认识量角器和角的度量单位,并学会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二年级上学期初步认识过角、能在物品上找角、并能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一个角是锐角还是钝角的基础上学习的。教学对象是十岁左右的学生,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对生活中的角已经具有初步的感知,对这部分的学习具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但是对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还很陌生,需要重点讲解和练习。
学生在认识生活中各种事物的角的基础上,对于角的大小有了初步的体验,并知道了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有一部分学生已经知道了量角器,但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用量角器测量角几乎没有体验。教学时一定要让学生充分观察、交流的基础上认识量角器,并指导学生学会用量角器测量。
三、教法与学法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获得动手操作、认真观察、合作交流做等方法,通过比一比,量一量,让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动脑,与主动发现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体观念的提升。
学生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法学习本课。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认识表示角的符号“∠”,会读、写角;能用量角器测量指定角的度数;用不同方法比较角的大小。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从具体事物中找角、认识角,用已有的经验和测量方法比较两个角大小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合作、探究意识,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感受测量工具的科学性。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表示角的符号、角的表示方法、书写方法和读法;认识量角器并用量角器量角。
教学难点:用量角器测量开口不同方向的角。
六、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学习项目纸,量角器,三角板。
七、教学方案: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教学预设
一、情景设置,引出课题
1.通过猜谜语,教师带领学生复习学过的角的知识,引出课题。
采用猜谜语的形式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复习已有的知识,为进一步认识角做准备。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先来猜一个谜语:兄弟两弯腰,个子一样高,一旦武大刀,哥俩互相咬。大家猜,这是什么东西?
学生可能会说筷子,剪刀,教师强调两兄弟是刀。
师:大家看,这个两兄弟形成了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
生:角。
师:这个是什么角?(摆出锐角、钝角,学生回答)但是我们不知道他们的大小,所以今天我们来学习角的认识和度量。
二、学习新知,探索交流
1.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角。观察教材上的几幅图,找出各图中的角。要给学生充分的观察、交流的时间。用课件显示找出的角。
让学生动口、动手,给学生创造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的机会,感受显示生活中处处有角。
师:生活中有很多角,你能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角吗?
注意纠正学生角的具体说法,不能说,直尺、桌子等,要说准确,直尺上的直角、桌子上的角等。
师:老师这有很多角(出示课件),这里有打开的折扇、分开的圆规、分开的剪刀等,请同学们伸出你的手指,我们一起来跟随画一画其中的角。
2.出示角,引导学生观察角的两条边是射线。
在学生已经认识射线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对角的认识。
师:同学们,我们知道一个角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生: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师:根据上节课的内容我们可以知道,这个顶点引出的两条边是什么线?
生:射线。
总结出,角是由两条端点重合的射线组成的。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下角是有什么组成的?
3.教师引出角的表示方法,先介绍角的符号,再分别介绍用数学表示和用字母表示角的方法,以及读写。
让学生体会表示角的重要性,利用已有的知识先解决角的符号和读写问题,再重点介绍用字母表示角的方法。
师:如何来区别和表示这些角呢?下面我们来了解表示角的方法。
先来认识一个表示角的符号
教师板书:∠
师:观察这个符号,看一看和学过的什么符号有点相似?
生:小于号
师:对!和小于号有点相似,但是不一样,角的符号折过来的一笔是平的,小于号折过来的一笔是斜的。
师:认识了角的符号,我们来了解角的表示方法。我们可以用一条弧线和一个数字表示一个角。
师:这个角可以记作角1
板书:记作∠1
师:读作角1
板书:读作角1
师:除了用数字表示角的方法外,还有一种用字母表示角的方法。
教师画出一个角,标出A、B、C
师:在这个角中,用B表示角的顶点,A和C分别表示角的两条边,用字母表示这个角,有两种方法:一是记作∠B,读作角B。
板书:记作∠B,读作角B
师:二是记作∠ABC,读作:角ABC
板书:记作∠ABC,读作:角ABC
注意顶点字母放在角的中间。
师:我们以前教过画角,请你画出两个角,并用字母表示出来。
学生画出角,然后交流。
4.让学生观察纸上的两个角,估计哪个角大。然后提出用自己的方法检验估计结果的要求,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探索比较两个角大小的方法。
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并为学生自主探索两个角的大小比较活动创造活动需求,激发学生探索的积极性。感受比较方法的多样性,丰富学生学习数学活动经验,并引出用量角器测量。
师:我们知道了角的表示方法和读法。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呢?(出示课件演示,学生知道角的大小与张开口有关,与边长无关。)
请同学们拿出项目纸第二题,看一看上面的两个角。估计一下哪个角比较大。
学生自主交流比较,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愿意把你比较的方法演示给大家看看?
学生可能说出不同方法。
●把一个角用透明纸描下来
●用三角板上的角比
●把画着∠1和∠2的纸剪开比
●可以用量角器测量每个角的度数,再比较
适时板书:观察、直角、重叠
用量角器测量的办法,学生说出来,教师给予表扬。学生不知道,教师参与交流,引出下一个环节。
5.认识量角器,让学生观察自己手中的量角器说一说量角器上有什么?结合投影,介绍量角器由中心点、零刻度线、外刻度线和内刻度线构成,并认识角的单位---度。
给学生自己观察量角器,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认识量角器的基本结构,为下面使用量角器表示角度打基础。
师:刚才我们粗略估计了以下两个角大小。角2、角1到底是多大呢?就需要用量角器准确测量出它们的大小。表示一个角的大小的单位叫度,用一个像句号的符号表示。用度表示角的大小时,在数字的右上角写上度的符号。
下面我们先来认识量角器,请你认真地观察量角器,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出许多,如:
●有许多线,有长的,还有短的。●有两圈数或有许多数。
●有两个0。
●量角器是一个半圆形,中间有条线。
教师利用课间演示说明量角器上的各部分结构名称。
举例测量角,并说明测量角时内外圈数的读法。0刻度线是里圈的就读里圈的刻度,0刻度线是外圈的就读外圈的刻度。
6.小组探究交流,使用量角器量角的步骤,各组选派代表汇报交流成果。
小组合作交流探讨测量方法,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学生展示,教师引导,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有利于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和创造能力的提升。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量角器上的各部分,那么怎样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呢?现在拿出你的项目纸第三题,小组探索使用量角器的步骤,稍后展示。
教师巡视指导,利用投影展示交流,过程中注意学生描述的准确性,如中心点和顶点对齐,0刻度线和其中一条边对齐等,教师做适当引导指导,鼓励学生多说,使学生展示更准确完整。
课件图解,总结出步骤。
板书:两点重合,边线重合。
注意选择哪一圈的0刻度线就应该读哪一圈。
用量角器量出角2、角1具体大小。
三、动手实践,巩固新知
1.给出不同开口方向的角,引导学生转动量角器,学会量不同方向的角。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测量的。
在学会测量角的基础上增加不同开口方向的角,学生自己测量探索过程中突破难点。
师:项目纸的第四部分有四个角,这几个角和我们刚才量的角长的不太一样,当角的开口方向不同,应该怎么量?你能不能用你的量角器去量一量这四个角呢?
学生上台展示,注意纠正描述方法。总结出无论角的开口向哪开,都要两点重合,边线重合,量角器可以转动。
2.让学生测量两个三角板的角度,然后交流测量结果。知道三角板上各个角的度数。
三角板上各角的度数是固定的,通过测量,使学生了解三角板上几个角的度数,而且感受到三角板作为工具的实用性。
师:三角板是我们学习的工具,现在请同学用量角器测量一下三角板上几个角的度数是多少。
学生测量后交流,并进行指角说度数的练习。让学生知道三角板上的直角是90度。
四、总结归纳,点拨重点
引导学生回顾,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结合板书,再次强调测量角的方法。布置课下作业。
复习很本节课重点内容,获得愉快的学习体验,丰富自己数学学习的经验。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角的认识和度量,你都收获到什么呢?
带领学生复习使用量角器的步骤
布置课下作业。练一练。
八、板书设计
观察 两点重合
记作:∠1 记作:∠B或∠ABC 直角 边线重合
读作:角1 读作:角B或角ABC 重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