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A卷)
班级 姓名 得分
一、选择题(本题有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不选、多选、错选都不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有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寒潮对我国农作物危害最严重的时期是( )
A.冬季和春季 B.秋季和冬季 C.春季和秋季 D.冬季和夏季
从气候和农业两方面考虑,我国春旱最严重的地区是( )
A.东北地区 B.西北地区 C.江淮地区 D.华北地区
有关自然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资源是人类可以利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
B.可再生资源是取之不尽,持续可用的
C.陆地自然资源的数量是无限的,其开发潜力也是无限的
D.陆地自然资源在人类社会与陆地环境组成的系统平衡中起到核心作用
4.下列物质属于自然资源的是( )
A.核电 B.小麦 C.钢铁 D.地热
5.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问题已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中国在“十一五”规划及同步编制的《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提出了“煤为基础、多元发展”的战略。目前中国的能源结构仍以煤为基础,主要是因为( )
A.矿物能源中,中国的煤炭资源尤为丰富
B.煤炭作为能源开发利用比石油更方便
C.煤炭的热值比石油高 D.燃煤不会污染大气
6.下列有关地质时期气候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质时期的三次大冰期之间的间隔2-3亿年
B.中生代的冰期出现在侏罗纪,那时恐龙繁盛
C.湿润与干旱交替、新生代以湿润期为主
D.距今最近的一次大冰期时石炭二叠纪大冰期
7.地震震级大小取决于( )
震源深浅 B.释放能量多少 C.破坏程度大小 D.震中距远近
8.以石油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城市是( )
南非的约翰内斯堡 B.英国的伯明翰
C. 中国的攀枝花 D.中国的大庆
9.台湾岛修建的铁路是半环状的环岛铁路,没有直接联系东西部的横向铁路,据下图思考,这样选择路线主要是考虑了哪种因素对铁路建设的影响?( )
地形因素 B.河流因素
C.气候因素 D.矿产因素
10.减轻台风灾害对我国的影响,最重要的措施是( )
A.植树造林,修建各种水利枢纽
加强对台风的监测和预报
人工消雨作业,减弱台风的暴雨和风速
D.台风季节做好沿海居民的迁移工作
11.山区的公路一般修成与等高线近似平行的“之”字形,其影响的主要因素是
( )
A.气候 B.河流 C.植被 D.地形
12.“加快发展核电、可再生能源和大力发展水电”是“十一五”规划“多元战略”的主要内容。关于下列地区,应重点发展的能源,叙述正确的是( )
A.新疆、内蒙古西北地区应大力发展水电
B.青藏高原地区和甘、新地区应大力发展生物能
C.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应大力发展太阳能
D.东南沿海工业发达地区应重点发展核能
13.目前对生物能源的研发,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如利用玉米、高粱等为原料研制成乙醇汽油;用油菜籽为原料转化成生物柴油等。适宜发展这两种生物能地区是
( )
A.东南沿海地区 西北地区 B.东北地区 青藏地区
C.东北地区 长江中下游地区 D.青藏地区 西北地区
14.从海洋里大量提取廉价淡水是人们一直以来的梦想。实现海水淡化要解决两个关键问题,一是淡化装置,二是热源。下列能源(热源)最适合大规模海水淡化且最可靠、最经济的是( )
A.核能 B.石油 C.地热能 D.潮汐能
15.下列自然资源不具备地带性分布特点的是( )
A.土地 B.水 C.生物 D.矿产
16.为了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人类应该采取的措施是( )
A.植树造林 B.开发和使用清洁能源
C.建立污水处理厂 D.发展煤铁复合体型工业
17.对交通枢纽影响最大的自然条件是( )
①地理位置 ②气候 ③地形 ④水源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下图为中国部分灾害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注:图例中数字所代表的灾害类型
1:冻融、冰川为主 2:崩塌、滑坡、
泥石流为主3:沙漠化为主4:黄土
湿陷、水土流失为主5:岩溶、塌
陷为主
18.图中灾害类型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灾害1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和东北北部地区
B.灾害2分布在青藏高原东部和北部边缘地区
C.灾害3分布在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
D.灾害4分布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
19.关于图中灾害成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自然因素是形成灾害1的主要原因
B.气候因素是形成灾害3的主要原因
C.地形崎岖是形成灾害5的主要原因
D.人类对植被的破坏是灾害5的主要原因
读"兰州市略图",回答下列问题
20.兰州是一座沿黄河河谷而建的城市,整个城市呈东西向带状分布,造成这种城市布局特点最主要
的区位因素是( )
矿产资源的分布情况
河流、地形
交通运输的需要
气候
21.兰州是我国西部地区最大的石油化学工业中心,其工业发展对城市环境造成的主要污染属于( )
A.大气污染 B.噪声污染
C.发射性污染 D.固体废弃物污染
随着俄罗斯递交加入《京都议定书》的文件,旨在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已于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回答下列问题。
22.从右图中可看出下列各时段中,气温变化幅度最大的是( )
A.1880-1900年 B.1920-1940年 C.1958-1978年 D.1978-1998年
23.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 )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全球平均海平面升高,山地永久积雪的下界上升
全球平均降水量持续增加
D.南极地区降水量增加,大陆冰川面积扩大
24.据温室气体排放配额原则,《京都议定书》规定俄罗斯2012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与1990年的排放量持平。下面关于俄罗斯批准《京都议定书》后对其本国的影响,错误的是( )
A.能使环境质量得到改善 B.阻碍当前和未来俄罗斯经济的发展
C.温室气体排放量很大的工业部门将受到限制
D.能促使俄罗斯对其工业进行升级
25.能正确反映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比重变化的图示是( )
二、综合题(共4小题,满50分)
26.某灾害性天气系统从珠江口附近过境,如下图中图甲所示;A、B、C三地观测到过境时的气压与平均风速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示意图分别如图乙、图丙所示。分析后回答下列问题。(14分)
(1)此天气系统的名称是 。
(2)这一天气系统中心是从A、B、C三地中 地过境。
(3)B地在12时风速突然很低的原因是
。
(4)在当天12时,A地的风向为 风,C地的风向为 风。
(5)试分析该天气系统给我国工农业生产带来的利与弊?
。
27.读"世界上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示意图"回答问题:(15分)
(1)世界上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是:A 、B 、
C 、D 、E 、F 。
(2)世界上出现的第一批城市,多数位于
A.河流上游地区 B.热带丛林地区
C.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 D.沙漠中的绿洲
(3)出现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8.读陕西三大地区乡村聚落分布状况图:村落密度分布为:0.20、0.53、0.80(个/Km2);主要分布形态:团状、集聚与散居并存、散居占很大比例。读后分析回答下列问题:(6分)
(1)陕北高原村落主要分布形态 ,
村落密度 。
(2)关中平原村落主要分布形态 ,
村落密度 。
(3)陕南山地村落主要分布形态 ,
村落密度 。
29.对全球变暖的趋势,IPCC(全球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提出了三种不同的预案,其气温变化趋势如下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5分)
(1)按A预案,全球自2000年起,平均气温
每10年将升高约 0C;至2100
年,按B预案和C预案,全球平均气温将比
A预案分别低 0C和
0C。
(2)用直线将三种预案与其相应的能源消费结构连接起来。
(3)简述全球变暖对生态环境的主要影响。
(4)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解决全球变暖需遵循的主要原则是什么?为什么?
第四单元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A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有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C
D
D
D
A
C
B
D
A
D
D
D
C
D
D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B
B
A
D
B
A
D
B
B
A
二、综合题(共4小题,满50分)
26.(14分)
(1)台风 (2分) (2)B (2分) (3)处于台风眼,风速小 (2分)
(4)西北风 东南风 (4分)
(5)利:缓解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天气。弊:狂风破坏城市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狂风、洪涝影响工农业生产(有理给分) (4分)
27.(15分)
(1)古埃及 古希腊 古巴比伦 古印度 中国 玛雅文明 (各1分,共6分)
(2)C (3分)
(3)这些地区基本都分布于温带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适于发展农业和人类居住;都位于河流冲击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有利于发展农业;河流的作用为当时古文明国家的农业提供灌溉用水,河流还起到运输的作用。(6分)
28.(6分)
(1)集聚和散居并存 0.20 (2分)
(2)团状 0.80 (2分)
(3)散居占很大比例 0.53 (2分)
29.(15分)
(1)0.30-0.32 1.1-1.5 1.6-2 (3分)
(2)(3分)
(3)海平面上升;引起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事状况的变化。(3分)
(4)共同性原则。这是一个全球性问题(或跨国问题);必须进行国际合作。(6分)
第四单元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B卷)
班级 姓名 得分
一、选择题(本题有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不选、多选、错选都不得分)
1.以下人类活动可能引起洪涝灾害的是( )
A.围湖造田 B.退耕还林 C.开垦草原 D.封山育林
2.我国北方地区在不同季节容易发生的气象灾害有( )
①秋季和春季的寒潮对农作物的危害很大 ②春季和夏季的干旱造成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③春季和秋季的台风袭击华北地区④春季和夏季的暴雨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3.影响铁路建设的主要区位因素( )
A.自然条件 B.地形条件 C.地质条件 D.社会经济因素
4.下列几组城市中,依靠矿业发展起来的城市是( )
A.伯明翰、石家庄、大同、开滦 B.曼彻斯特 、阿伯丁、鞍山、克拉玛依
C.大庆、玉门、郑州、宝鸡 D.攀枝花、鹤岗、抚顺、蚌埠
中国第21次南极考察队在顺利凯旋的同时,带回了此次考察的最大收获之一,在南极冰盖最高点成功钻取的长达135米的冰芯。冰芯尤如史书,记载着不同时期气候和环境的变化,通过对冰芯的研究,科学家可以揭示古气候发生变化的规律,并通过这些规律预测未来气候的演变趋势。读材料回答5-6题。
5.在世界范围内,冰芯研究受到科技界的青睐是因为( )
A.提取冰芯容易 B.极地冰川更新循环周期长
C.南极环境污染小 D.南极气候变化不大
6.美国科学家最近公布的几项研究表明:南极洲冰川的融化速度正在加快。如果这种现象加剧,将会造成( )
A.海平面显著下降 B.大气和海水温度的升高
C.南极大陆补给周围海域的水体增加 D.南极大陆周围海域的盐度明显上升
7.关于陆地自然资源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可再生资源分布有规律性,非可再生资源分布无规律性
可再生资源利用潜力大,而非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小
可再生资源数量无限,非可再生资源数量有限
D.自然资源的无限性和科技发展水平有关系
8.下列气候资源变率较大的是( )
A.温带海洋性气候 B.热带雨林气候
C.热带沙漠气候 D.温带季风气候
9.下列我国铁路枢纽的组合中,全部位于西部开发地区的是( )
A.兰州、贵阳 B.西安、株洲 C.重庆、郑州 D.包头、武汉
10.关于城市分布与地形条件的关系,错误叙述是( )
A.平原是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所以凡是地形平坦的地区都是城市密集区
B.山区城市一般都沿河谷或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
C.巴西的城市多分布在巴西高原上,而不是亚马孙平原上
D.我国的城市大部分在第三级阶梯上,第一阶梯上的城市很少
11.我国进行的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的一些大工程,说明自然资源具有( )
A.有效性 B.整体性 C.地域性 D.多用性
近几年来,国际石油市场价格飙升,西方发达国家又喊出“石油危机”“能源危机”。据此判断下列12-14题:
12.在这次原油价格变动中受损失最小的发达工业国家是( )
A.日本 B.德国 C.英国 D.美国
13.“石油危机”“能源危机”的客观原因是( )
A.石油输出国限产提价 B.世界石油总量供不应求
C.联合国对伊拉克的制裁 D.主要产油区与主要消费区不一致
14.近年来,由于石油用量增加,引起的环境问题是( )
全球温室效应加剧 ②臭氧空洞扩大 ③光化学烟雾增加 ④酸雨危害加剧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读我国西南地区地震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5.下列对该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
A.位于板块交界处,现代地壳活跃 B.地形复杂,山体坡度大
C.旱季分明,暴雨集中 D. 气温年日较差大,岩石破碎
16.人类活动也可能诱发地质灾害,例如破坏植被最可能诱发( )
A.地震 B.泥石流
C.滑坡 D.塌方
17.有关臭氧减少所产生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东北地区的大豆产量增加 B.天山山脉的雪线会明显下降
C.南极企鹅数量增加
D.智利南部发现了全盲或接近全盲的羊、兔子等动物
18.读图,指出其中符合自然资源概念的图例是( )
19.中原古代游牧民族由于气候变化对中原侵扰频繁,该时期可能是( )
A.大冰期 B.间冰期 C.寒冷时期 D.温暖时期
全球气温升高和生态环境恶化是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据此回答20-21问题。
20.就全球气温升高度对今后100年内地球环境的潜在后果,表述不正确的是( )
山地00C等温线将上移150-500M B.森林带将向两极推移
C.全球将普遍变得干旱 D.海平面将上升10-95CM
21.在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多种原因中,难以人为改变的是( )
A.高消费、高浪费、大排放的生活方式 B.对资源、能源的掠夺性开采
C.生产工艺水平低 D.自然资源的有限承载力
右图是“塔里木盆地示意图”,在盆地的四周是由冰雪融水补给的河流冲积而成的冲积扇,绿洲就在冲积扇的中下部,这些地区人口集中,农牧业较为发达,交通便捷。据此回答22-23题。
22.塔里木盆地城镇主要分布在( )
A.山间低地 B.山谷地带
C.盆地中部 D.山前冲积扇
23.塔里木盆地交通线从整体看呈( )
A.网状分布 B.“之”字形分布
C.线状分布 D.环状分布
图中X、Y、Z分别表示影响城市区位的气候、地形、河流因素,箭头方向表示条件越来越好。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24.从自然条件考虑最容易形成城市群的地方是( )
A.A B.B
C.C D.D
25.下列各点中于亚马孙平原城市兴起的自然条件最吻合的是( )
A.A B.B
C.C D.D
二、综合题(共4小题,满50分)
26.读“自然资源与社会生产关联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将代表下列内容的序号选择填入图中框内。
矿产资源 ② 耕地资源 ③ 森林资源 ④ 草场资源 ⑤ 造纸业
⑥ 畜牧机械制造 ⑦ 副食品工业
(2)从上图可以看出 是人类生产活动进行和发展的动力,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不可少的 基础。
27.读图完成下列要求。(16分)
(1)气象灾害名称:甲为 ;乙为 。
(2)丙为我国 能丰富区;丁为我国某时期平均降水Ph值小于5.6的 区,发防治的最根本途径是减少人为
化合物和 化合物的排放。
(3)丙、丁分布区几乎不重叠,说明了两地区自然和社会环境有很大的不同,即
( )
降水量悬殊较大 B.工矿、人口分布稠稀明显
C.条件上差异大 D.地质灾害频率大小不同
(4)为什么乙在我国登陆比较频繁?主要在哪些省、区登陆?造成的主要危害是什么?减轻此种灾害的危害的重要措施是什么?
(5)图中所示,受气象灾害甲影响较小的地区是 ,其原因主要是
。
28.读世界能源消费构成的变化图,回答:(14分)
(1)1990年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中煤炭比重
约为 ,石油约为 。
(2)简析1950-1990年的世界能源消费构成的变化状况,并说明原因。
(3)目前我国的能源消费构成主要是以 为主;试简析原因。
29.读下面“两个地区的乡村聚落形态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根据图中乡村聚落的形态,一般可以推测出两个地区的地理环境的特点是:甲地区 ,乙地区 。
(2)根据初中所学的中国地理知识分析出,甲、乙两地区的乡村多分布出现在我国的 方和 方。
(3)根据前面两个问题,可以归纳出村落的形成、形态与 关系密切。
第四单元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B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有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不选、多选、错选都不得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A
A
D
B
B
C
D
D
A
A
C
C
D
A
D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B
D
A
C
C
D
D
D
B
C
二、综合题(共4小题,满50分)
26.(10分)
(1)a② b① c⑤ d⑥ e③ f④ g⑦ (各1分,6分)
(2)陆地自然资源 (2分) 物质 (2分)
27.(16分)
(1)寒潮 台风(各1分,共2分)
(2)太阳能 酸雨 硫氧化合物 氮氢化合物(各1分,4分)
(3)A B(2分)
(4)①西北太平洋热带洋面是全球台风发生次数最多的海域。台风在这里形成后,向西北方向移动,因此台风在我国东南沿海登陆比较频繁。②台风登陆最多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台湾、海南、广东、福建等省。③台风造成的危害有:强风会掀翻巨轮,使地面建筑物和通讯设施遭受严重损失。④重要措施: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4分)
(5)西藏和云贵地区 距离寒潮源地远,沿途高原、山地的阻挡(4分)
28.(14分)
(1)30%(2分)
(2)1950年以后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到1990年占世界能源消费比重为30%,石油、天然气的能源地位日益突出,到1990年占世界能源消费比重为60%,水电和核能也有了很大的发展(3分);20世纪50年代以后石油大量的开采,石油的燃烧率较高,污染少,运输方便(酌情给分,3分)。
(3)煤炭为主(2分);中国煤炭资源丰富,而石油资源贫乏(2分); 煤炭的价格便宜 (2分)
29.(10分)
(1) 河流少的平原地区 河网密度大的平原地区(4分)
(2) 北 南(4分)
(3) 地理环境(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