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检测题及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检测题及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0-29 10:14: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检测题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27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感慨(kǎi)? 踱步(dù)? 煞有介事(shà)
B.桑椹(shèn)?撅着(juē)? 踉踉跄跄(qiàng)
C.斑蝥(máo)? 搓捻(niǎn)? 混为一谈(hún)
D.譬如(bì)? 枉然(wǎng)? 花团锦簇(cù)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坤士  绽开  暂时  废寝忘食
B.激荡  陌生  轻捷  人声顶沸
C.云宵  争执  和蔼  接然不同
D.倜傥  磕头  悔恨  油然而生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神农架是一片人迹罕至的神秘原始森林。
B.持续多天的低温阴冷天气,使融水县摩天岭上的雾凇景观美不胜收。
C.这下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好朋友小红一直在暗地里帮助我。
D.为了达到精益求精的效果,小刚不求甚解,又把这个题目研究了一番。
4.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
B.海伦·凯勒是美国著名的女作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代表作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人生故事》《石墙故事》等。
C.《金色花》是印度诗人泰戈尔创作的一篇优美的散文,其篇幅短小,意蕴丰富
D.《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5.名著导读。(6分)
(1)孩子们所盼望的,过年过节之外,大概要数迎神赛会的时候了。但我家的所在很偏僻,待到赛会的行列经过时,一定已在下午,仪仗之类,也减而又减,所剩的极其寥寥。往往伸着颈子等候多时,却只见十几个人抬着一个金脸或蓝脸红脸的神像匆匆地跑过去。于是,完了。
这段文字选自《朝花夕拾》中的哪篇文章?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2分)
(2)《朝花夕抬》中“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又字”有许多,你觉得他们最“深恶痛疾”的可能是书中的那一篇?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6.古诗文默写。(6分)
(1)__________,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2) 《夜上受降城闻笛》中用两个生动的比喻营造了边塞荒凉、凄冷的氛围的句子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
(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提出,学习和思考是相辅相成的,这再次阐明了《论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深刻含义。
(4)正是江南好风景,____________。(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7.语言综合运用。(7分)
(1)下面语段画线处都有语病,请根据提示加以改正。(4分) ??? 环境,直接关系着老百姓的身心健康。近年来,①荣昌县委、县政府高度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工作,不断加大投入,不断加强管理,②着力实施了荣昌县“蓝天、碧水、绿地、宁静”四大,着力加强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努力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③市民环保意识不断落实,环境质量持续改善,④影响民生的突出逐步问题解决,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 ①第①处词语重复,可将___删去。 ②第②处成分残缺,可在___后加上___。 ③第③处搭配不当,可将___改为___。 ④第④处语序不当,可将___调整到___后面。
(2)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各题。?(3分) 近来,不少综艺节目以不同的形式再现书信的魅力,引起网络时代广大观众对传统书信的关注。学校决定组织同学们开展以“书信的魅力”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活动过程中,有同学说:“现在是网络时代了,我们都用手机发短信,谁还写信呢?”你如何看待身边的人更习惯用手机发短信这一现象?请用简明、连贯、得体的语言表达你的看法。(100-120字)
二.阅读理解。(43分)
(一)诗歌阅读。(4分)
峨眉山月歌
李 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8.(1).说一说“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流”的妙处。(2分)
(2).作者在诗歌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色?抒发了怎样的感情?(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11分)
【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乙】孔子观于周庙,有敧①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对曰:“此盖为宥②座之器。”孔子曰:“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敧,中则正,有之乎?”对曰:“然。”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③则正,虚则敧。孔子喟然而叹曰:“呜呼!恶④有满而不覆⑤者哉!”
(选自《韩诗外传》)
[注释]①敧(qī):倾斜。②宥(yòu)座:座位右边。“宥”通“右”。③中:这里指装水到一半。④恶(wū):哪里,怎么。⑤覆:溢出来。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①不亦说乎:
②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③孔子观于周庙:
10.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①温故而知新 ②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B.①孔子问于守庙者 ②其一犬坐于前
C.①思而不学则殆 ②淫慢则不能励精
D.①学而时习之 ②夫君子之行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2.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乙】两文都与学习有关,阐述的都是学习方法方面的问题。
B.孔子认为学习过程中学与思必须结合起来。
C.孔子“恶有满而不覆者哉!”的感叹启示我们要谦虚,不要自满。
D.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是因为好奇敧器的特点。
13.从【乙】文我们能得到怎样的启示?请写出两点。(2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10分)
雪一化,?就有路了
张抗抗
①每年下的第一场雪的日子。我总会想起多年前,一个雪天的经历。
②那些日子我始终被一件事情烦恼着。烦恼的起因似乎是为了一些闲言碎语。那时我初涉文坛,尚未习惯文坛的无事生非,很容易被那些谣言困扰,情绪很波动也很激愤。当事情渐渐平息下来时,我偶尔听说某某人在其中做了手脚,心里顿时对此人充满了愤怒和恼恨。我发誓要当面去质问她,为什么要这样伤害我。
③时已深秋,树叶在寒风中一片片坠落,如我失望而悲凉的心情。很快便有了一个机会。我出差去某地,恰好要路过那人所在的城市。我向朋友要来了她的地址,我决定在那个城市作短暂的停留,突然出现在她家门口,然后义正词严地指责、声讨她,然后同她拜拜,乘坐下一班火车拂袖而去。
④到达那个城市已是傍晚时分。当我走出车站时,发现空中已飘起了雪花。那场雪似乎来得很猛。我按着地址打听路线,换乘了几站电车,下车时,只见马路边的屋顶和地面上已是厚厚一层白雪。天色很快暗了下来,昏黄的路灯照着银色的雪地,四周的街道和房屋笼罩在一片暗淡迷茫的雪色中。完全陌生的街名和异样的口音,令我不知自己置身何处。但我只能继续往前走,去寻找那个记录着怨恨的纸条上的地址。
⑤雪下得越来越大,风也越发凛冽,雪片像是无数只海鸥扇着白色的翅膀,围绕着我扑腾旋转。密集的雪沫子刮得我睁不开眼,四下皆白,分不清天上地下,只是混混沌沌跌跌撞撞地朝前走着。街上几乎没有行人,远处有人影匆匆而过,就连可以问路的人也没有。我又试着来回走了一会儿,可是风雪中既寻不见街牌也看不见门牌号码。那时我才发现,自己一定是迷路了。
⑥就在那个时候,我看见了街边上一间简陋的平房窗口,泄出一线微弱的灯光。我敲响了那家人的房门。门开了,灯光的暗影中,站着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妇,她接过我那张写着地址的纸条。然后她眯着眼将那纸条举在灯下看了看,又低头仔细地打量着我说:“那地方太难找,跟你说不明白,还是我领你去吧!不容我谢绝,她已经跨出门槛,踩在了雪地里。
⑦“这大雪天儿出门,定是有要紧事吧?“她回过头大声喊。我含糊地应了一声。
⑧“猜你是去看望病人吧?看把你累的急的!是亲戚?朋友?”她放慢了脚步,一边拍掸着肩上的雪花,等着我。
⑨我心里咯愣一下。亲戚?朋友?病人?还是读者?……我沉默着,无言以对。我如何对她实言相告,自己其实是去找一个“仇人”兴师问罪的!
⑩似乎就在那一刻,我忽然对自己此行的目的和意义恍恍惚惚地发生了一丝怀疑和动摇。我不知道自己来这个城市干什么,甚至也不知道我要去寻找的那个人究竟是谁。那个人隐没在漫天飘飞的雪花中,随风而去。也许出于无知,也许出于一时的利益之需,她才那样做。那也许真的是一个需要救治而不是鞭笞的“病人”呢!
⑾ 脚底突然在一个雪窝里滑了一下,大娘一把将我拽住。
⑿“这该死的雪,真讨厌……”我忍不住嘟哝。
⒀“不碍事,不碍事”。她说, “就快到了,前面那个电线杆子右拐,再往前数三个门就是。”她抬起一只手,擦着脸上的雪水。我看见她花白的头发上,落满了一粒粒珍珠般晶莹的水珠。
⒁“大娘,请回吧,这回我认得路了……”我说着,声音忽然就喑噎了。
⒂她又重复指点了一遍,便转身往回走。刚走几步,又回过头,大声说:“不碍事,明儿太阳出来,这雪化一化,就有路了!”那个苍老的声音,被纷扬的雪花托起,在空荡荡的小街上蹒跚。
⒃我在雪地上久久伫立,雪化一化,就有路了。那么,就把冷雪交给阳光去处理。雪不能永远覆盖道路,因为路属于自己的脚。
⒄那个风雪之夜,当我终于站在那费尽周折才到达的门牌下面时,已经全然没有了跳下火车时那种激愤的心情。我在那个破旧的大杂院门口平静地站了一会,轻轻将那张已被雪水洇湿揉皱的纸条撕碎,然后慢慢朝火车站方向走去。
1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多年前一个雪天的经历”。(2分)
?????????????????????
15.文章第五段的画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何作用(3分)
16. 根据选文内容,补写一段描写雪景的文字作为文章的结尾。(3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15分)
像向日葵一样灿烂
①去年冬天,我的工作、婚姻相继出了问题。我带着满心的颓废和落寞,回到乡下老家。像一只冬眠的丑蛤蟆,整日蛰伏在房里,回避邻人关切的询问和眼光,躲避着世俗的热闹和喧嚣,沉湎在惆怅和忧伤里,一天天地萎靡、凋敝。
②三月的一个清晨,春寒料峭,父亲破天荒地把我从昏睡中叫醒,逼着我吃完热乎乎的早饭。然后,塞给我一把小锄头,让我跟他一块儿下地干活。
③父亲领我来到院外的一块麦地边。我望着被薄霜打蔫的麦苗,心头的哀伤挥之不去,眉毛绞成一个难解的结。父亲荷锄弯着腰,在田埂上刨出藏在土里的茅草茎,再把地面归置平整,一锄一锄地凿出一个一个的小坑。我皱眉问父亲:“你这是准备种啥?”父亲直起腰,笑着却答非所问地说:“别看庄稼这会儿被霜打蔫了,等会儿太阳一出来,就又精神了。”我和父亲忙了一天,麦地四周的田埂两侧,有了无数个间距齐整的小坑,一眼看上去颇为壮观。
④翌日,父亲从镇上种子站买回一小袋葵花子儿。他在前头一个坑一个坑地点肥,我在后头往坑里丢一粒葵花子,然后用脚轻轻拨些土盖上。几天后,麦地四周就冒出了一株一株娇嫩的新绿。
⑤向日葵苗在春风、煦日的抚慰下,一天天地长高、茂盛。五月,已长到半人多高,蒲扇似的叶片婆娑有声,摇曳着一片葱郁和繁茂。父亲却用一把剪刀,把向日葵茎上多余的新枝、杈头,全部剪除掉。看着向日葵身上一个一个正滴“泪”的创口,我抑郁地问父亲:“它们……会受伤死掉吧?”父亲笑着说:“不会!它们会因这‘伤’,一心一意地向上长,变得更加粗壮、结实。”我狐疑地看着父亲。
⑥很快,梅雨季节来临。连续半个月的阴霾,暴风时常夹着骤雨,肆虐着大地。许多庄稼、小树,都被大风吹歪、刮倒,有的受不了雨水的冲刷衰竭死亡。而田埂上的一排排向日葵,虽然被吹淋得摇摇晃晃,却依旧挺立着、茁壮着、生长着,头顶上无声地孕育出一个一个拳头大小的花盘。
⑦七月,向日葵一朵朵地盛开了,金黄金黄,娇艳灿烂,在田野四周燃烧、蔓延、铺展,形成力量强大的花潮,涌动着一派欣欣向荣的生机和朝气。我的眉结逐渐舒展,心头有莫名的喜悦。
⑧清晨,父亲和我坐在向日葵的花海里。父亲掏出一支烟点上,惬意地吸一口,对我说:“丫头,天会出太阳,也会刮风、下雨,但风雨并不是天天有。你看这向日葵……”突然间,我理解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⑨是的,向日葵的灿烂经历了伤痛、风雨和等待。如果人在困境中,亦能一点点地努力,一步步坚持,坚强隐忍,勇于面对,人生就会像向日葵一样傲立挺拔,绽放美丽,灿烂如锦。
17.文章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2分)
18.“我望着被薄霜打蔫的麦苗,心头的哀伤挥之不去,眉毛绞成一个难解的结。”作者为什么这样说?(3分)
19.请你谈谈对“别看庄稼这会儿被霜打蔫了,等会儿太阳一出来,就又精神了”一句话的理解。(3分)
20.父亲笑着说:“不会!它们会因这‘伤’,一心一意地向上长,变得更加粗壮、结实。”这句话说明了什么?(3分)
21. “我理解了父亲的良苦用心的”中的“良苦用心”是指什么?简要总结一下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4分)
三.写作表达。(50分)
22.请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写作
(1)半命题作文
岁月流光,我们在渐渐成长,每个人都会拥有属于自己的情怀。那些陈旧的过往,那些曾经的人和事,那些陪我们度过的所有,怎不令人怀念?请以“怀念________的日子”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以上两题,任选其一作文。②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
③不少于600字,书写规范工整。④文中不涉及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2)你最欣赏的某个人,也许就在你身边,也许在历史的长河中,也许在某部文学作品里。你欣赏的或许是他的美德,或许是他的睿智,或许是他的个性……请以《我最欣赏的一个人》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定文体(诗歌除外);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
答案:
积累与运用
1. B【解析】A项“踱”应读duó;C项“混”应读hùn;D项“譬”应读pì。2.D 3.D 4.C
5.(1)《五猖会》,讲述了作者儿时对五猖会的热切盼望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
(2)《狗?猫?鼠》,理由:这篇文章以动物写人,表面上写讨厌猫,实际上却鞭挞了具有与猫类似习性的一类人,如当时社会上的一些“正人君子”、军阀统治者的帮凶。
6. (1)遥怜故园菊,
(2)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3)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 落花时节又逢君
7.(1)①将“高度”或“十分”删去。 ②在“四大”后加上“行动”或“工程”。 ③将“落实”改为“增强”或“提高”。 ④将“逐步”调整到“问题”后面。
(2)用手机发短信来交流确实方便快捷,但却少了一些温暖的情调。手机短信一般不会保存太长时间,不如书信。收到一封来自于亲人,师长或朋友的书信,心中愉悦,看到手写的汉字,仿佛在与对方直接对话一般,而且书信还可以保存,给我们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
8.(1)“入”和“流”两个动词描绘出这样一幅画面: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绝妙。__
(2)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里,诗人在船上看到峨眉山尖吐出的半轮秋月,从清溪驿顺流而下,月影映在江水之中,像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诗人。但在从清溪到渝州的途中,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住,使诗人思念不已。诗人借月抒发了对亲友家乡的思念之情。
(二) 9.①通“悦”,高兴,愉快。②以……为乐?③参观
10. 答案C
【解析】A.①连词、表顺承②而”表示转折,可翻译为“但是;B. ①对.项②在C.都是“就“;D. ①代词,这里指学到的知识或技能②翻译“的”
11.(只是)读书却不开动脑筋,就会迷惑;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12.答案D
13.启示:(1)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孔子虽然听说过,但并没有亲眼见过,验证一下才能够确认,体现了孔子务实求真的精神.
(2)做人要谦虚,不要自满.
翻译:【乙】孔子参观周庙,看到倾斜的器皿.孔子问守庙的人说:“这是什么东西呢?”守庙的人回答说:“这是座位右边的器皿.”孔子说:“我听说右座之器盛满水就会倾覆,空了就会斜着,水装到一半时就会垂直,是这样的吗?”守庙人回答说:“是这样的.”孔子让子路取水来试,果然水满便倾覆,装到一半时就垂直而立,空了就会斜着.孔子长叹道:“哎呀,哪里会有满而不倾覆的呢!”
14、我去陌生城市质问一个人,??但遭遇大雪迷路,一位大娘冒雪把“我”领到这个人家附近。“我”受大娘行为的感动并没有进去,而是返回了火车站? 15、自然环境描写作用:①点明天气的恶劣,衬托“大娘”的热情、乐于助人②烘托“我”内心的怨恨之情③为下文“我”迷路,老妇人引路等情节做铺垫。
16.示例一:夜深了,大雪慢慢地停了下来。地上一片洁白,在路灯的映照下,发出柔和的光。夜是那样的宁静,空气也变得温润而清新了。
示例二:雪慢慢地小了,雪片儿像春天的落花,飘落在我的脸上,我似乎闻到了一丝淡淡的花香。
(四)17.交代了事情发生的原因及“我”的心情,为下文情节的发展作铺垫
18.这句话是心理描写,表现了作者因为工作、婚姻相继出了问题,心情比较悲伤;另一方面写出了作者看到眼前的情景心情很哀伤。
19.这句话是父亲看到女儿心情悲伤时说的。这句话一语双关,一是指庄稼被霜打蔫了,等太阳出来后就会恢复旺盛的长势。二是安慰女儿,遇到困难是暂时的,只要努力,一定会战胜眼前的困难。
20.这里的“伤”主要指父亲给向日葵剪枝留下的伤口,通过给向日葵剪枝,才可以让向日葵变得更加强壮。而女儿经历了这次失败后,总结经验教训,也会在人生道路上变得更加成熟。
21.父亲是借向日葵的艰难成长历程,开导女儿要战胜眼前的困难挫折。父亲是一个善于做思想工作、勤劳善良的人。
三.写作表达略